葉嘉瑩丨我的詩詞中之杜甫(三)

2021-02-07 迦陵學舍

第二組的《歸國紀遊》詩,是我於1977年從加拿大回國探親旅遊時在途中所作。這組詩距離我前引的第一首作品《鷓鴣天》之寫作,已有三十四年之久了。在這一段漫長的時間內,我寫作的詩詞極少,這一則是因為我自1948年結婚赴臺灣後不久就遭遇了意外的憂患,其間不復讀書寫作者蓋有數年之久,此後又忙於教書兼課為養家餬口之計,也不復更有時間與心情為詩詞之創作。不過我雖然不複寫作有關杜甫的詩篇,然而我與杜甫詩卻不僅未曾疏遠,而且反而有了更密切的交往。那就是我在臺灣的幾所大學中,分別開設了「杜甫詩」的專書課程,而且寫作了多篇有關杜甫詩的論文。記得當戴君仁先生與許世瑛先生兩位老師要在臺灣大學和淡江大學為我開設專家詩的課程時,都曾親自來詢問過我要開哪一家的專家詩,而我則都毫不猶豫地答以「杜甫詩」。關於我選開杜甫詩的理由,後來我在《論杜甫七律之演進及其承先啟後之成就》一篇長文中,於論及杜甫集大成之成就時,也曾經有過敘述,說「面對如此繽紛絢爛的集大成之唐代詩苑,如果站在主觀的觀點來欣賞,則摩詰之高妙、太白之俊逸、昌黎之奇崛、義山之窈眇,固然各有其足以令人傾倒賞愛之處,即使降而求之,如郊之寒,如島之瘦,如盧仝之怪誕,如李賀之詭奇,也都無害其為點綴於大成之詩苑中的一些奇花異草。然而如果站在客觀的觀點來評量,想要從這種種繽紛與歧異的風格中,推選出一位足以稱為集大成的代表作者,則除杜甫而外,實無足以當之者。杜甫是這一座大成之詩苑中根深幹偉、枝葉紛披、聳拔蔭蔽的一株大樹,其所垂掛的繁花碩果,足可供人無窮之玩賞、無盡之採擷」。關於杜甫之所以能達致此種「集大成」之成就,我以為最基本的一點乃在於杜甫既秉有一種均衡而博大的才性,又具有一種均衡而博大的容量。我在該文中也曾提出說:「杜甫是一位感性與知性兼長並美的詩人。他一方面具有極深且極強的感性,可以深入於他所接觸到的任何事物之中,而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華。而另一方面他又有著極為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脫出於一切事物的蒙蔽與拘限之外,做到博觀兼採而無所偏失。這種優越的稟賦,表現於他的詩中,第一點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汲取之博與途徑之正。」就詩歌之體式風格方面而言,無論古今長短各種詩歌之體式,「他都能深入擷取盡得其長,而且不為一體所限,更能融會運用,開創變化,千匯萬狀,而無所不工」。因此遂使得他在風格體式方面,達到了一種「集大成」的境界。而另外若就其修養與人格之情意方面而言,則杜甫更是超越了一般詩人之上,而達到了一種「集大成」的境界,那就是他的「詩人之感情與世人之道德的合一」。因為杜甫詩中所流露的道德感「並不是出於理性的是非善惡之辨,而是出於感情的自然深厚之情」。所以縱然是在千載以下讀之,杜甫詩中「所表現的忠愛仁厚之情」,也仍然是「滿紙血淚,千古常新」。記得羨季師當年講詩時,曾經屢次提到過詩歌中感發生命之深淺厚薄,實在與詩人感情之關懷面的深淺厚薄有著密切的關係。有一些小有才氣的詩人,常喜歡玩弄其才氣,欲以新奇詭異取勝於人,這類作品雖偶爾亦能吸引人之賞玩與注意,但終乏博大深厚之感發生命。而杜甫之所以能達致其集大成之成就,主要就正因為他在藝術之才性方面,既有著均衡而博大的容量,而且在感情之心性方面,又有著深厚而博大的關懷的緣故。當我提出願開授「杜甫詩」專書之課程時,我的願望就是想把杜甫的藝術之才性與感情之心性兩方面的深厚博大的特質,與同學們一起做一次反思的探討。因此我在講授時,乃是按照編年的順序結合著杜甫的生平來講授的。我以為像杜甫這樣真正用自己的生命來寫作詩歌的詩人,我們在講授他的作品時,實不應只拘限於知識的講授,而更要能傳達出杜甫詩中那一份深厚博大的感發的生命,才庶幾可以不致愧對這一位偉大的詩人。雖然我自己的講授並不能真正達到自己的理想和願望,不過我在講授杜甫詩時,則確實是充滿了自己的感動之情的。那時我身在臺灣,離開了自己的故鄉已有十餘年之久,因此每當我講到杜甫懷念鄉國的詩,總會在內心中引起一種深切的共感。我還記得有一次當我講到杜甫《秋興八首》中「每依北鬥望京華」一句時,曾經不能自禁地在語調中流露出一種欲泣的哽咽。正是因為我對杜甫詩懷有這一種深切的感情,所以當1977年我自己真的來到杜甫詩中所心心念念的長安時,才會內心中充滿激動之情,而寫下了第二組《歸國紀遊》詩中的兩首七言絕句。

記得當年旅遊時,我曾帶著自己的女兒言慧去參觀陝西長安縣的韋曲一中,當時接待我們的有一位姓羅的教育處長,也是學中文的,當他陪同我們各處參觀時,就曾遙相指點,告訴我們那一方的遠林就是樊川的所在,而這一方的土坡,就是唐代所稱的少陵原。而這些原是我在唐詩中早已熟悉的地名,所以今日親臨其地,乃感到特別的興奮和親切。我詩中所說的「彌望川原似相識」,「川」就指的是樊川,而「原」所指的當然就是少陵原,並非只是泛說而已。而「天涯常感少陵詩,北鬥京華有夢思」二句,所寫的也確實是我當年在臺灣講杜甫《秋興八首》詩時的真實的感動,也非僅只是泛說而已。何況1977年正值「四人幫」倒下去不久的時候,大家都對「文革」亂後祖國的重新振起抱有莫大的期望,所以我才在詩中寫了「今日我來真自喜,還鄉值此中興時」兩句充滿欣喜和祝願的話語。

(出自《迦陵雜文集二輯》)


我的詩詞中之杜甫(一)

我的詩詞中之杜甫(二)

相關焦點

  • 葉嘉瑩:詩詞的女兒,風雅的先生
    但辛棄疾和杜甫是沒有「退」的人,他一生也沒有忘記收復自己的故鄉和故國,他是堅持要進。3葉嘉瑩也沒「退」。1948年,葉嘉瑩南下結婚,不久跟隨在國民黨軍隊裡工作的丈夫去了臺灣。她未能像老師所期盼的那樣,「別有開發,能自建樹,成為南嶽下之馬祖,而非孔門之曾參」。反而在歷史的江河中,「隨命運撥弄和拋置」。
  • 金爵官方入選片 │《掬水月在手》-葉嘉瑩一生傳遞詩詞之美
    當她們介紹葉嘉瑩先生在拍攝時說的「只要我還活著,就會把中國詩詞的美傳遞給每一個人」這句話時,在場的記者們無不為之感動。《掬水月在手》是今年96歲高齡的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以記錄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坎坷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作為中華古典詩詞的耕耘者和傳播者人,葉嘉瑩在中國古典詩詞的長河中,扮演著承先啟後、貫通中西的重要角色。
  • 記錄葉嘉瑩近百年的詩詞人生,其實《掬水月在手》並不高冷
    葉嘉瑩一生經歷了與親人的生離死別,走過了動蕩飄零的年代,是詩詞支持她走過苦難,她將感悟總結為「弱德之美」,即在逆境之中仍然堅守的定力。她出生於1924年的北京,那是軍閥割據的混亂年代,七七事變暴發,她剛上初中二年級,親眼看見從各地逃難來京的百姓,連上學路上都能目睹「餓殍滿道」的慘狀。從小學到大學,葉嘉瑩的父親因投入抗戰沒有陪伴在她身邊。
  • 葉嘉瑩敏於細微處,鈍於現實中.
    她十歲開始寫古體詩,填寫令詞。後抗戰爆發,父親隨公司遷往後方,杳無音訊,葉嘉瑩遂在伯父教導下成長。1941年,17歲的葉嘉瑩考入北平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詩詞名家顧隨先生,打下深厚的古典詩詞功底。幾乎同年,其母因病去世。   1945年,葉嘉瑩畢業後即在北京數所女中任教。1948年,與國民黨軍官趙東蓀結婚,並隨之前往臺灣,任教於彰化女中。
  • 葉嘉瑩先生為什麼熱愛杜甫?《葉嘉瑩說杜甫詩》可以找到答案
    所以《葉嘉瑩說杜甫詩》,不僅僅是葉嘉瑩對杜詩的解讀,更是一個痛苦而蓬勃的生命對另一個痛苦而蓬勃的生命的共情和禮敬,所以讀這本書,特別能讓人體會到兩股生命熱流的交織,能讓人在領略杜詩魅力的同時,更領略生命的艱辛和這艱辛中迸發的蓬勃力量。
  • 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我在京西大覺寺與傅瑩大使飲茶。是日恰逢農曆六月初一,是葉嘉瑩先生的生日。我提到即將上映的葉嘉瑩先生紀錄影片《掬水月在手》,談及這部影片的主題詞「弱德之美」。大使問我如何理解「弱德之美」?彼時,我尚未深入研習葉嘉瑩先生關於「弱德之美」的著述,但從字面理解,馬上浮現老子《道德經》中的名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莫過於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更為遺憾的是引發世界政治的喧囂紛嚷。葉嘉瑩先生提出並由她本人展現的「弱德之美」,仿佛驚鴻一瞥,給了我們很多思考。
  •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對話中國詩詞大家葉嘉瑩
    知我者其天乎?」是她的人生觀。在她看來,是以詩詞慰平生,足矣。她,就是中國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捐贈個人全部財產 只為中國傳統文化研究94歲壽誕之前,葉先生宣布將個人全部財產捐贈給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用於設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贈1857萬元。
  • 《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雖出身名門,卻命運多舛,每一次山窮水盡,都是詩詞裡埋藏的意境幫她劫後新。葉嘉瑩不是一個好命的女子:少年喪母,中年入獄,老年喪失愛女,她一生九十餘載,大半在顛沛流離中度過。即使風雲變幻,無人依靠,她自己也能很快平定自己的江山,以夢為馬,她和詩詞談了一輩子戀愛,詩,讓人的心靈不死!
  • 詩詞丨杜甫最有名的8首詩,說盡一生,動人到極致
    長大後才讀懂杜甫,因為其實我們大多數人的生命都像他一樣,於平凡中努力開花。人生的前半場,杜甫也曾是個仗劍走天涯的瀟灑遊子,風光霽月,豪情萬丈,他的心高氣傲不輸李白;在人生的下半場,日漸衰微的國運,入不敷出的家境,讓杜甫開始正視現實,走進世俗生活。也正因這些經歷,杜甫才真正將自己的生命融進詩歌,貼向了黎民百姓,貼向了黃土大地,也貼向了人生的本質。杜甫出身於官宦世家,他的爺爺杜審言也是當時的大詩人。
  • 記錄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掬水月在手》將四合院作為空間背景,分成六個篇章,串聯起葉嘉瑩不同的人生階段。影片真實準確地記述了葉嘉瑩曲折的人生際遇與高渺深摯的精神境界。我們在電影中看到一位知識女性以堅韌的生命應對動蕩的20世紀,以頑強的意志守護離散的家園,以古典詩詞修復創傷的心靈。前塵往事,如煙若夢。
  • 葉嘉瑩:諸生與我共生痴
    (cv:十八街犬丸)看罷《掬水月在手》,這部關於葉嘉瑩先生的傳記紀錄片,以影片作詩,平靜而生動的美感體驗中,我被一句葉嘉瑩先生的「諸生與我共生痴」擊中,熱淚盈眶起來。葉嘉瑩先生說「我留下的一點海上的遺音,也許將來會有一個人聽到,會感動……」 從「伶倫吹竹自成痴」到「諸生與我共生痴」,葉嘉瑩先生傳遞詩詞之美,當我讀到她對詩歌的理解,當我悟到她的詩句,當我熱淚盈眶,我便為諸生之一;當我發現他人的筆記,發現曾經的筆記,諸生便如我一樣,與君共生痴。葉嘉瑩先生的老師顧隨先生曾論「一切世法皆詩法」,葉嘉瑩先生的人生與詩詞,正應一句「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
  • 葉嘉瑩,與前人同行
    韓松落以葉嘉瑩為主角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用了一種特殊的方式,來講述葉嘉瑩一生的故事。詩人歐陽江河,在談到葉嘉瑩的時候,說她生命中有一個重要的轉化,就是把古人轉化為自己的生命,用這種方式,她獲得了豐厚的精神資源,也把自己從二十世紀的動蕩中救了出來,從個人的命運起伏中救了出來。
  • 葉嘉瑩:一朵仙人掌上花
    其每一章的篇名,皆為葉嘉瑩的詩句。既有縱向的時間軸,又有橫向的空間線,既有葉嘉瑩的自述,亦有親朋好友同事學生的他述,它們縱橫交錯地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立體鮮活充滿了詞風古韻的葉嘉瑩。「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來原是幻,何以度蒼生。」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京。
  • 明月照積雪,夜深千帳燈——論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言:「弱德是我們儒家的傳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是我在承受壓抑之時堅持我的理想、我的持守,堅持而不改變。」《掬水月在手》劇照庚子盛夏,淫雨霏霏。我在京西大覺寺與傅瑩大使飲茶。是日恰逢農曆六月初一,是葉嘉瑩先生的生日。我提到即將上映的葉嘉瑩先生紀錄影片《掬水月在手》,談及這部影片的主題詞「弱德之美」。
  • 以悲觀之體驗過樂觀之生活,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少女一面
    而該電影是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文學紀錄片,由《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文學電影總導演陳傳興執導。全程4K拍攝,從開機到公映歷時三年半,攝製組足跡遍及全球十餘座城市。書籍以同名傳記電影大量採訪素材為基礎,將百萬字錄音稿系統整編,輔以百餘張高清劇照、手稿信札,補充了因影片時長所限無法展現的更多內容,立體展現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跨越近一個世紀的生命長河。近日, 「坐賞鏡中人:詩詞大家葉嘉瑩的一生」的主題直播帶廣大網友重溫了這位大先生的風範。活字文化副總編劉淨植、編輯黃昕及初岸文學主編文雯在直播間與大家共讀《掬水月在手》。
  • 葉嘉瑩何以能看淡生活漂泊,走出喪親之痛,因為她有……
    這是唐代於良史《春山夜月》中的名句。原詩的情感調子是偏喜悅的,只是結尾有一點悵然。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紀錄片的最終章,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緩緩道出了96歲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但葉嘉瑩泰然處之,平靜、疏淡地回憶自己的漂泊輾轉和至親的離去,仿佛都是第三人稱敘事中的雲煙過往,而她沉浸、陶醉其間的,是唐詩宋詞。她津津樂道於王國維的「要眇宜修」難以統領朱彝尊的《靜志居琴趣》,自得於為它找到了一個名詞「弱德之美」。當她沉醉地吟誦《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幹」,娓娓道來其詩詞之法門時,像在電影裡滴了幾滴她的學術精華,令人想見那些學生為何會仿造聽課證來聆聽她的講學。
  • 葉嘉瑩:故園春夢總依依
    因而幼時家學為葉嘉瑩終生結緣於古典詩詞,打下了極為堅實的基礎,也養成了她早年羞怯、安靜而「獨善其身」的性格。身為書香世家中的長女,葉嘉瑩自幼深受舊學薰陶。其父葉廷元,幼承家學,熟讀古籍,工於書法。三四歲時,父母始教她認讀漢字。六歲時,家中請姨母做家庭教師,教她學習語文、算術和習字。葉嘉瑩開蒙所讀的一本書即為《論語》,姨母教學,以講解其中的道理為主,而且注重背誦。
  • 17歲喪母,52歲喪女,葉嘉瑩:坎坷中走出來的詩詞女神
    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平西城察院胡同一所老四合院裡。她是滿族後裔,與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同宗。葉家是詩禮之家,少年時,葉嘉瑩便表現出了兼具悲憫與智慧的詩心。她的伯父葉廷乂國學修養尤為深厚,膝下無女,對好詩詞又冰雪聰明的侄女甚為鍾愛,閒居無事時,常教她吟誦和寫詩。
  • 聽薦|《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90年代初,為了紀念與恩師顧隨先生的心靈契合,葉嘉瑩拿出自己的十萬美金積蓄設立「葉氏駝庵獎學金」,意在激勵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研習。迄今為止,南開大學已有兩百多位優秀學子獲得「葉氏駝庵獎學金「的獎勵。「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葉嘉瑩在她的採訪中屢屢提到王國維的這句話。」我確實有經歷了人生的憂患。「——回首九十多年的人生,葉嘉瑩感嘆到。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這部小眾罕見的文學紀錄片,講述了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一生。當古典詩詞遇見千年學府,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今晚,我們走進這部影片,一同感受中華古典詩詞之美。>詩詞之美 展現傳統文化與家國情懷《掬水月在手》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了葉嘉瑩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