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與前人同行

2020-10-30 光明網

韓松落

以葉嘉瑩為主角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用了一種特殊的方式,來講述葉嘉瑩一生的故事。

詩人歐陽江河,在談到葉嘉瑩的時候,說她生命中有一個重要的轉化,就是把古人轉化為自己的生命,用這種方式,她獲得了豐厚的精神資源,也把自己從二十世紀的動蕩中救了出來,從個人的命運起伏中救了出來。

《掬水月在手》用別致的視聽設計,很自然、恬淡地呈現了這個觀念。它用了一個很特別的結構。整部片子,用葉嘉瑩位於北京西城察院胡同的祖宅概念,分為七個段落,分別是序曲、大門、脈房、內院、庭院、西廂房,和一個無題段。在不同的院落部分,講述不同的人和事,援引不同的詩人詩句,而杜甫的《秋興》八首,則作為一個隱蔽的線索,反覆出現在這個過程中。為什麼用庭院來結構整部片子呢?因為庭院也可以隱喻人的精神結構,而且葉嘉瑩也說過:「這所庭院不僅培養了我終生熱愛古典詩詞的興趣,也引領我走上了終生從事古典詩詞教學的途徑。面對這所庭院從地面上消失的命運,我當然免不了有一種沉重的惋惜之情,我所惋惜的是當年所蘊含的一種中國詩詞中的美好的意境。」

更有意思的是,在整部片子裡,有大量空鏡,在這部惜字如金的紀錄片裡,陳傳興卻把鏡頭對準荷花、松樹、秋林、雪野、陵墓、壁畫,而且停留很久,足以讓我們聽到風聲、雨滴的聲音,以及風吹過被雪覆蓋的野草的聲音。這些聲音畫面,又和葉嘉瑩以及藝術家的吟誦交融在一起,互相詮釋,也互相投影。因為,這些事物,是古代詩詞的書寫對象,也是古代詩人的精神投射對象。荷花不只是荷花,落紅不只是落紅,風不只是風,雨也不只是雨。古代人,是把天地當做投影儀,把自己投射在上面的。與那些古代「幽靈」同行,就要和這些風雲草木同行。

《掬水月在手》的配樂,也和這種精神氣質應和。擔任配樂的,是日本音樂家佐藤聰明,他尤其擅長以簡約、樸素的方式,構築一個古樸、深邃的世界。音樂在場,但卻不擾人心神,有存在感,但卻異常低調。

所有這一切,都在低調地解釋葉嘉瑩的精神資源的來源,也在烘託和勾勒她和她身後那個世界的氣質、姿態和形狀。

葉嘉瑩之所以能夠獲得「放心,安心,從容,自足」的生活,是因為她從古詩詞,從前人那裡,得到了充足的精神資源。這些精神資源,讓她在經歷那些磨難的時候,有了依傍,配合了這些經歷,又轉化成屬於她的精神資源。她不是一個人,她和杜甫、李商隱、陶淵明,和所有的中國眾神同行。這是莫大的幸福,到了人生的某個階段,你就會明白,我們必須從前人那裡,獲得精神資源,讓他們靈魂附體,去獲得智慧,獲得佑護。

戴錦華談葉嘉瑩的時候,曾經說,我們已經到了「臨淵回望」的階段了,因為眼前沒有既定的道路給我們選擇,我們必須要「在歷史當中重新發現資源,發現未來可能性的問題」。是啊,此時此刻,我們必須要在精神的原鄉裡,找到新的資源,找到可以支撐我們走到未來的線索。

所以,《掬水月在手》用了舊時庭院作為結構,不斷回顧過往,也在結尾的地方,講述了那所庭院被拆除帶來的失落感。甚至,讓葉嘉瑩往更深處追溯,追溯到了她在草原上的家鄉。

你不是一個人,也不能一個人活著。你必須和歷史的幽靈活在一起,和詩人、烈士和小丑活在一起,和山川風月活在一起,讓他們在你的血液裡再活一次,直到你自己,也成為後人的依傍,後人生命中的幽靈,在他們的血液裡,再活一次。

來源: 新聞晨報

相關焦點

  • 葉嘉瑩教給我們的事:你要和「幽靈」同行
    以葉嘉瑩為主角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的時候,我還在平遙電影展,查了平遙的電影院,沒有排片,本想就這樣放棄了,但還是爭取了一下,三天後,終於在電影院看到這部電影。看了十分鐘之後,就慶幸自己做了個正確的決定——這部電影和《聶隱娘》一樣,是一定要在大銀幕上看的。
  • 《掬水月在手》:感動萬千人的葉嘉瑩
    《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是《掬水月在手》傳記電影的同名圖書。本書以大量採訪素材為基礎系統整編,多角度再現葉先生跨越近一個世紀的生命長河。因此,本書中所呈現的葉嘉瑩,是紀錄片鏡頭中的葉嘉瑩,也是前所未有的、以他人為鏡映射出的一個多面的葉嘉瑩。
  • 《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逢年過節,一定會為葉嘉瑩準備新衣裳。現在,九十三歲的葉嘉瑩佇立在講臺上,依然驚為天人,不曾見有落魄的痕跡,3.最重要的啟蒙老師——伯父葉廷乂寓教於閒聊。他熟知很多詩人詞人的典故,有時間就和葉嘉瑩像講故事一樣講給她聽。每次葉嘉瑩用文言文給父親寫了信,都先給伯父檢查一遍,在這一看一改之中,文言文水平日漸增益。
  • 主演:葉嘉瑩
    剛剛,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舉行,講述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傳奇人生的紀錄片金雞獎評委會這樣評價《掬水月在手》:「影片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的傳奇人生,將其個人生命與千年中國古典詩詞交織在一起,表現她在詩詞長河中追尋生命的價值。導演將敘事、述志與寫意融為一體,以詩境表現葉嘉瑩的一生及其精神世界,是一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兼具藝術價值、文學價值、思想價值的作品,特授予最佳紀錄/科教片獎。」
  • 葉嘉瑩:葉落歸根再出發
    」  「葉氏駝庵獎學金」是葉嘉瑩先生於1997年以恩師顧隨先生名號「駝庵」設立,至今已20載。頒獎典禮上,憶及與顧隨先生吟詩相和的往事,葉嘉瑩用「師弟因緣逾骨肉,書生志意託謳吟」來評價。  93載歲月如流,葉嘉瑩教書就有73年之久。「與老師認識70餘年,來南開37年,這算是百年的緣分了。」
  • 記錄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掬水月在手》將四合院作為空間背景,分成六個篇章,串聯起葉嘉瑩不同的人生階段。影片真實準確地記述了葉嘉瑩曲折的人生際遇與高渺深摯的精神境界。我們在電影中看到一位知識女性以堅韌的生命應對動蕩的20世紀,以頑強的意志守護離散的家園,以古典詩詞修復創傷的心靈。前塵往事,如煙若夢。
  • 葉嘉瑩:天以百兇而成一詞人
    因為這不僅是房子的名字,還是葉嘉瑩每個人生階段的契合。房間裡的葉嘉瑩耄耋之年已至,但精神上,還是一個年輕人,一個對生命,對世事,有極大熱情的人。這種感受裡,葉嘉瑩只是個引領者,她推開一扇扇門,映照過去的故事,但最終,詩才是一切的核心,詩才是葉嘉瑩人生的主題。詩,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力量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京,是書香門第家的小姐。不出意外,她也會成為民國名媛榜上的一員。
  • 主演:葉嘉瑩
    1978年,葉嘉瑩先生申請回國教書,1979年來到南開大學任教。40多年來,她應邀到國內幾十所大學巡迴講學,舉行古典詩詞專題講演數百場。2016年,葉嘉瑩先生在南開大學設立「迦陵基金」,推動詩詞教育,助力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目前已累計捐贈3568萬元。作為中華古典詩詞的吟誦人和傳承者,葉嘉瑩先生一生以弘揚中華詩教為己任。
  • 葉嘉瑩:一朵仙人掌上花
    她一生只做一件事:傳承中國古詩詞。感動中國2020給葉嘉瑩的頒獎詞:「桃李天下,傳承一家。你發掘詩歌的秘密,人們感發於你的傳奇。轉蓬萬裡,情牽華夏,續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
  • 葉嘉瑩:故園春夢總依依
    葉嘉瑩葉嘉瑩,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1924年7月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早在炎炎盛夏,記者就擬定對葉嘉瑩的採訪。不料被告知,葉嘉瑩定居加拿大,每年要等9月新生入學時方才歸國。好容易9月中旬等到她歸國的消息,又得知她月底要赴臺灣講學,10月中旬才返天津長住。
  • 葉嘉瑩:諸生與我共生痴
    (cv:十八街犬丸)看罷《掬水月在手》,這部關於葉嘉瑩先生的傳記紀錄片,以影片作詩,平靜而生動的美感體驗中,我被一句葉嘉瑩先生的「諸生與我共生痴」擊中,熱淚盈眶起來。葉嘉瑩先生說「我留下的一點海上的遺音,也許將來會有一個人聽到,會感動……」 從「伶倫吹竹自成痴」到「諸生與我共生痴」,葉嘉瑩先生傳遞詩詞之美,當我讀到她對詩歌的理解,當我悟到她的詩句,當我熱淚盈眶,我便為諸生之一;當我發現他人的筆記,發現曾經的筆記,諸生便如我一樣,與君共生痴。葉嘉瑩先生的老師顧隨先生曾論「一切世法皆詩法」,葉嘉瑩先生的人生與詩詞,正應一句「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
  • 《掬水月在手》:好評都給了葉嘉瑩
    葉嘉瑩的個人魅力遠遠高於紀錄片本身。葉嘉瑩傳記紀錄片、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終章,帶著這樣的鮮明標籤,《掬水月在手》一出世就吸引了眾多影迷關注。觀眾在感受葉嘉瑩個人魅力之餘,也有了更多冷靜後的思考:紀錄片本身有那麼好嗎?
  • 葉嘉瑩:詩詞的女兒,風雅的先生
    1954年,只有中學語文教學經歷的葉嘉瑩受聘於臺灣大學。若以論文著述為錄用標準的話,她不夠資格。時任臺大中文系主任臺靜農後來回憶,當年邀聘葉嘉瑩到臺大任教,是因為看到了她「所作的舊詩,實在寫得很好」,所以「就請了她」。初中畢業時的葉嘉瑩。
  • 葉嘉瑩敏於細微處,鈍於現實中.
  • 葉嘉瑩:一輩子都和詩歌戀愛
    原本清雅的居所裡,已擠進了好幾位來訪者。90歲高齡的葉先生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工作到深夜兩點半,這樣的作息已經持續多年。「我很單純,心無雜物,專心與古人交流。」這是葉嘉瑩總結的養生秘訣。    一身黑色的絲質衣衫盡顯飄逸氣質,黑色絲巾上裝點著一些粉色小花,領子上別了一枚粉色的領扣,葉嘉瑩看起來精緻高雅,氣定神閒,像是民國老電影中走出來的人物,記者腦中猛然就跳出了一個流行詞彙「民國範兒」。
  • 葉嘉瑩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
    隨著《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的公布#99歲的葉嘉瑩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這一話題隨即登上了新浪微博熱搜榜葉嘉瑩先生的一生歷經坎坷,在海外飄零數年,直至晚年才回到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葉嘉瑩    上世紀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學教授的葉嘉瑩,願不要任何報酬回國教書。    1979年,葉嘉瑩來到南開大學開始執教。40年來,她應邀到國內幾十所大學巡迴講學,舉行古典詩詞專題講演數百場。
  • 葉嘉瑩先生:獨陪明月看荷花
    1979年葉嘉瑩聯繫到顧隨的女兒顧之京,將筆記本交給她來整理,出版了《駝庵詩話》。葉嘉瑩又聯繫同學們搜集先生作品,終於在1984年出版了四十餘萬字的《顧隨文集》。,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彩」,這也是葉嘉瑩講課的特點。
  • 「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葉嘉瑩的10個關鍵詞
    01 尋根葉嘉瑩出生於北京的旗人家庭,但葉嘉瑩的祖先不是滿族旗人,而是蒙古族旗人。葉嘉瑩本姓葉赫那拉,其祖先部落的祖先居住在葉赫河畔。葉赫河位於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境內,河畔坐落著著名的葉赫古城,是明代海西女真四部的葉赫部發源地。
  • 葉嘉瑩:她是柔弱的女子,也是白髮的先生
    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自小接受文學啟蒙。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北平淪陷。父親因為工作原因南下,杳無音訊。失去了父親的聯繫和經濟來源,葉嘉瑩和母親相依為命,四處避難、艱難度日。她17歲時,母親突發重病,死在求醫回家的路上。葉嘉瑩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無常。
  • 深挖 | 葉嘉瑩:流在心裡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
    葉嘉瑩的父親是中國航空公司的人事科科長葉廷龍,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他的思想,卻很傳統。葉嘉瑩幼承庭訓,三四歲時,父親就開始教葉嘉瑩背誦古詩,這為她之後的人生奠定了基調。她9歲考入篤志小學,一年以後,以同等學歷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第二年,即1937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北平淪陷了。1941年,葉嘉瑩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 專攻古典文學專業。葉嘉瑩的父親,因公職隨政府西遷,斷了音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