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安 吏
唐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客:離家外出的人,這裡指杜甫本人。
喧呼:喧鬧呼叫。
點兵:徵調兵丁。
以上總起,交代事件的起始。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借問:詢問,過問。這裡並不是向人詢問事情時的敬詞。
更:再。
丁:成年男子,在唐代指22歲或23歲以上。
府帖:軍帖。 唐代實行府兵制,故稱軍帖為府帖。
次:其次,質量比較差。
中男:未成丁的男子,指18歲以上22歲或23歲以下。(不必太在意確切數字,那是專家的事情。)
絕:全然,絕對。
何以:以何,用什麼,怎麼能。
以上寫質疑徵兵太過,一些本不應上戰場的青少年被徵用。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肥男:肥胖的男子,這裡指家境比較好的男子。
伶俜(líng pīng):孤單的樣子。
猶:好像。
以上寫送別的悽慘場景,特別是家境不好的孩子,可能是母親苦於生計的奔波,連送別的人都沒有。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枯:枯竭,這裡是眼淚流盡。
日夕:朝夕,指短時間,時間短。
豈意:哪裡料想到。
星:名詞用作狀語,像星星一樣散亂。
就糧:取得給養。
練卒:操練兵卒。
依:靠近。
舊京:這裡指洛陽。
役:勞役,這裡指軍中的勞動。
況乃:況且,何況。
撫養:對部下或百姓的愛護體恤。
分明:明確,公開透明。
泣血:哭得淚盡血出,形容極度悲傷。
僕射( yè):職官名,這裡指前線的主將。
以上是杜甫對應徵少年的勸慰。這樣的勸慰善意而無力,所以充滿了糾結和矛盾;其中「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曲折地表達出對前線主將輕敵的指責。
簡賞
這是杜甫現實主義史詩「三吏三別」之一,寫新安徵兵已經到了徵用「中男」的地步,暗示出戰爭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及戰事緊急。詩歌的後半部分中杜甫的寬慰之語,因為其中的糾結甚至矛盾,有不同解讀。
個人認為,這樣的勸慰儘是一種善意、同情的表達,詩人或者也不確認自己的話。
——————
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寫出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達了作者對倍受戰禍摧殘的老百姓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