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新安吏

2021-03-05 愛上文言文

新   安   吏

唐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客:離家外出的人,這裡指杜甫本人。

喧呼:喧鬧呼叫。

點兵:徵調兵丁。

以上總起,交代事件的起始。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借問:詢問,過問。這裡並不是向人詢問事情時的敬詞。

更:再。

丁:成年男子,在唐代指22歲或23歲以上。

府帖:軍帖。 唐代實行府兵制,故稱軍帖為府帖。

次:其次,質量比較差。

中男:未成丁的男子,指18歲以上22歲或23歲以下。(不必太在意確切數字,那是專家的事情。)

絕:全然,絕對。

何以:以何,用什麼,怎麼能。

以上寫質疑徵兵太過,一些本不應上戰場的青少年被徵用。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肥男:肥胖的男子,這裡指家境比較好的男子。

伶俜(líng pīng):孤單的樣子。

猶:好像。

以上寫送別的悽慘場景,特別是家境不好的孩子,可能是母親苦於生計的奔波,連送別的人都沒有。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枯:枯竭,這裡是眼淚流盡。

日夕:朝夕,指短時間,時間短。

豈意:哪裡料想到。

星:名詞用作狀語,像星星一樣散亂。

就糧:取得給養。

練卒:操練兵卒。

依:靠近。

舊京:這裡指洛陽。

役:勞役,這裡指軍中的勞動。

況乃:況且,何況。

撫養:對部下或百姓的愛護體恤。

分明:明確,公開透明。

泣血:哭得淚盡血出,形容極度悲傷。

僕射( yè):職官名,這裡指前線的主將。

以上是杜甫對應徵少年的勸慰。這樣的勸慰善意而無力,所以充滿了糾結和矛盾;其中「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曲折地表達出對前線主將輕敵的指責。

簡賞

這是杜甫現實主義史詩「三吏三別」之一,寫新安徵兵已經到了徵用「中男」的地步,暗示出戰爭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及戰事緊急。詩歌的後半部分中杜甫的寬慰之語,因為其中的糾結甚至矛盾,有不同解讀。

個人認為,這樣的勸慰儘是一種善意、同情的表達,詩人或者也不確認自己的話。

——————

        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寫出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達了作者對倍受戰禍摧殘的老百姓的同情。

相關焦點

  • 杜甫 《新安吏》 賞析
    我們在前面的詩歌賞析中也提到了,杜甫於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年底,杜甫暫時離華州,到「洛陽」,「偃師」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當時郭子儀的軍隊退守到了「洛陽」附近的「河陽橋」。杜甫差不多是在這個時候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徑「新安縣」,寫下此詩。
  • 杜甫0060《新安吏》
    杜甫0060《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 【夜聽107】唐詩,杜甫《新安吏》
    「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寫,都是從詩人「喧呼聞點兵」五字中生出。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這是杜甫的問話。唐高祖武德七年定製:男女十六歲為中男,二十一歲為丁。至唐玄宗天寶三年,又改以十八歲為中男,二十二歲為丁。按照正常的徵兵制度,中男不該服役。杜甫的問話是很尖銳的,眼前明明有許多人被當作壯丁抓走,卻撇在一邊,跳過一層問:「新安縣小,再也沒有丁男了吧?」
  • 閱讀與欣賞 杜甫詩《新安吏》
    原文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譯文我走在新安縣的大路上,聽到新安吏在按戶籍冊點兵。我問新安吏:「難道因新安縣小,壯丁已抽完,才抓這些不成丁的青年?」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達,並下令說沒有壯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我又問「抽來的未成年男子實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 杜甫:垂老別
    鏈        接杜甫:新安吏杜甫:石壕吏
  • 杜甫的三吏三別
    「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
  • 讀「三吏」,品杜甫
    詩聖「杜甫」的「三吏三別」的名字爛熟於心,但是從沒認真地讀過詩的內容。今天分享出來,與您共賞,共同感悟杜甫的聖人胸懷。
  • 杜甫:悲慨、博大、深厚,真實展現唐的盛衰的「詩史」
    唐朝詩人雖多,但能跟「詩仙」李白齊名的,只有被世人尊稱為「詩聖」的杜甫。他的作品集《杜工部集》,真實地再現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這部書因杜甫曾擔任檢校工部員外郎而得名,其中收錄了杜甫生平創作的一千四百餘首詩歌。杜甫的人生經歷異常坎坷,雖然滿腹才華,卻兩度在科舉考試中名落孫山,但他依然一心想要進入仕途,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 詩聖杜甫三吏三別
    詩聖杜甫三吏三別三吏三別是詩聖杜甫的代表作品,分別為《 新安吏》,《 石壕吏
  • 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什麼都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文化雜感文|褚延鋒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三大詩人,他們取得的詩歌成就是我國古代不可逾越的高峰。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崇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他的代表作作《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合稱「三吏」、「三別」,是千古傳送的名篇,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杜甫的詩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
  • 《月夜憶舍弟》唐 杜甫
    杜甫有四弟:杜潁、杜觀、杜豐、杜佔。2、戍鼓:戍樓上用以報時或告警的鼓聲。戍,駐防。3、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4、邊秋:一作「秋邊」,邊塞的秋天。5、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6、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一個夜晚。
  • 杜甫的一生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家世背景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 。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後。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
  • 【登樓】登樓原文_登樓賞析_杜甫的詩_親子寶典_太平洋親子網
    (《唐詩別裁》卷十三)  登樓的作者—杜甫簡介  杜甫,人稱杜子美(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
  • 來到杜甫草堂,才明白《慶餘年》中範閒何以選擇《登高》開場鬥詩
    杜甫在這裡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因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杜甫又被稱作杜工部。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攜家帶口告別成都,草堂也傾塌、毀壞。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處」, 使之得以保存。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朝均對杜甫草堂進行了重建和修繕。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 杜甫:新婚別
    ——《新婚別》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新題樂府組詩「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之一。此詩描寫了一對新婚夫妻的離別,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結婚第二天丈夫就要趕赴戰場,新娘雖然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樣認識到,丈夫的生死、愛情的存亡,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是不可分割地連結在一起的,要實現幸福的愛情理想,必須作出犧牲。
  • 杜甫生活的時代,是哭的時代,打開他的詩卷淚光閃閃,到處是悲聲
    本文系作者化楠綜合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杜甫生活的時代,是哭的時代。打開他的詩卷淚光閃閃,到處都是悲聲。杜甫欲振興社稷,滿懷壯志到了長安,然而四處碰壁,一籌莫展。「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這時雖未放聲悲號,而心中已在哭泣了。
  • 【林丫頭講詩史】第十輯:中晚唐詩人之杜甫
    杜甫漂泊愁苦的一生,波瀾驚心。他的作品也是在這不同的時期呈現出不一樣的色彩。他第一時期安史之亂以前的作品,此間作品約一百三十多首,此時杜甫在二十幾歲到四十幾歲間,正值盛年,作品中展現抱負,胸襟的作品比較多。
  • 杜甫 《無家別》 賞析
    《無家別》杜甫「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 杜甫為什麼窮困潦倒?他都經歷了什麼?
    杜甫參加了這次考試,幾乎是胸有成竹,勢在必得。結果,李林甫害怕年輕的才俊和賢良的人士超過自己,從中作梗,杜甫考試失敗了。落魄的杜甫只能等待下一次機會。751年,李隆基舉行了三次祭祀活動,分別祭祀玄元皇帝、太廟和天地。杜甫抓住機會,寫了三篇賦投入延恩匭。玄宗看過這三篇賦後,對杜甫的詞藻大加讚賞,又命人考試他的文章,讓他待制集賢院。然而,這一等就是兩年,杜甫沒有等到任何被錄用的消息。
  • 《三別》:戰亂裡百姓的通情達理,其實是杜甫此生未能實現的抱負
    【內容提要】杜甫被貶去華州的路上,見到戰亂帶來的丁男俱盡(《新安吏》)、役及老婦(《石壕吏》)、男女怨曠(《新婚別》)、家破人亡(《無家別》)的慘酷景象,於是揮筆寫下了史詩般的詩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吏》與《三別》。前篇文章說了《三吏》裡杜甫感情的變化,這篇我們說說《三別》裡所展示的杜甫的那些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