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憶舍弟》唐 杜甫

2021-02-13 古詩三百首

月夜憶舍弟的基本介紹:

《月夜憶舍弟》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託物詠懷,層次井然。首聯和頷聯寫景,烘託出戰爭的氛圍。頸聯和尾聯在此基礎上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杏無音信,於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在入秋以後的白露時節,在戌樓上的鼓聲和失群孤雁的哀鳴聲的映襯之下,這種思念之情越發顯得深沉和濃烈。全詩語句精工,格調沉鬱哀傷,真摯感人。

月夜憶舍弟的朗讀:

月夜憶舍弟的詩句: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月夜憶舍弟的韻意: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裡,一隻孤雁正在鳴叫。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月夜憶舍弟的詞語解釋:


1、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潁、杜觀、杜豐、杜佔。

2、戍鼓:戍樓上用以報時或告警的鼓聲。戍,駐防。

3、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4、邊秋:一作「秋邊」,邊塞的秋天。

5、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6、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一個夜晚。

7、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弟兄分散,家園無存,互相間都無從得知死生的消息。

8、長:一直,老是。

9、達:到。

10、況乃:何況是。

11、 未休兵:戰爭還沒有結束。

月夜憶舍弟賞析:


         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悽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 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質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鍊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麼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讀者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為神奇的本領。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感人至深。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麼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鍊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

月夜憶舍弟的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從範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詩中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杳無音信。在異鄉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賞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鄉憶弟之情。顛沛流離中的詩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為國家而悲痛。

月夜憶舍弟的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稱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漢族,河南鞏縣(今鞏義)人,原籍湖北襄陽。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稱「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李杜」。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裡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月夜憶舍弟的圖片欣賞:

相關焦點

  • 【月夜憶舍弟】月夜憶舍弟原文_月夜憶舍弟賞析_杜甫的詩_親子寶典...
    月夜憶舍弟原文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月夜憶舍弟注釋  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樓上的更鼓。  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邊秋:一作「秋邊」,秋天的邊地,邊塞的秋天  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一個夜晚。
  • 杜甫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鑑賞:這首詩作於乾元二年(759)九月,是杜甫因思念離散的親人而寫的思鄉之作。這種情況下,杜甫寫下了這首五言律詩。首聯不提「月夜」,而是先勾勒出了一幅邊塞秋景圖。「斷人行」既是詩人看到的景象,又點出了「月夜」的背景,充分說明戰亂不斷;戍鼓雁聲,是聽到的聲音。以所見所聞來描繪邊塞荒涼的景象,營造出一種壓抑的氣氛。
  • 蒙曼:杜甫《月夜憶舍弟》
    跟大家分享一首屬於白露的詩,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比方說寫妻子,那是「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把四五十歲的老妻描述得這麼美,真是好丈夫;那寫孩子呢,是「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對調皮搗蛋的熊孩子也那麼疼愛,真是好爸爸;那寫兄弟呢,寫兄弟就是我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首《月夜憶舍弟》,怎麼寫的呢?先看首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 杜甫和他的《月夜憶舍弟》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首杜甫的詩《月夜憶舍弟》,頗有些感動。本來我不是太喜歡杜甫,雖然他是一代詩聖,用自己的筆,寫出了他那個時代的悲歡離合。可他的沉鬱頓挫,他的人生苦難,讓我悲傷,我不想逆流成河。詩人獨自在品著這份孤獨,舔著這無邊的月夜帶來的思念 ,他深深的憎惡著這安史之亂的災難。同時,他也在幻想,幻想著戰亂結束,與兄弟的重逢與喜悅。
  • ​每天一首古詩(231)|《月夜憶舍弟》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杜甫,其實也沒什麼錯,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卻是極寬廣、極深厚的那種,是「人民愛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詩篇能寫的好,能像電氣一樣的振蕩人心不無道理。而這首《月夜憶舍弟》所給人的感動和衝擊,正是如上所說的那樣。今日我們學習唐代詩人杜甫的詩篇——《月夜憶舍弟》,一起來背誦!
  • 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之所以思鄉經典
    「詩聖」杜甫的這首《月夜憶舍弟》,句句堪稱經典,如果非要找出其中的名句,那詩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原文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這首詩是杜甫在「安史之亂」開始的那一年九月,在秦州(今甘肅省天水)所作。當時,安祿山、史思明引兵南下,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杜甫的幾個弟弟都分散在這一區域,由於音信不能相通,在憂慮和思念下,才寫出了這首詩。
  • 《月夜憶舍弟》學習要點
    1.文學常識: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而被稱為「詩史」。舍弟:對人謙稱自己的弟弟。2.創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是「月夜」的背景。(2)②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
  • 每日一詩 | 《月夜》(​唐·杜甫)
    每日一詩 | 《月夜》(​唐·杜甫) 2021-01-04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杜甫: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月夜唐 杜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的白水(今陝西白水縣)的舅父處。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隻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八月,作者被禁長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詩。
  • 詩人杜甫的《月夜》,表達了詩人對妻兒什麼樣的情感?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安祿山叛軍攻進長安,杜甫舉家逃難,暫居於鄜州羌村。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得知消息,前往投效,途中不幸被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從此,杜甫困居在都城,這段時間內與羌村的妻兒斷絕了聯繫。
  • 「悅背悅美」第148期:《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杜甫)
    【「悅背悅美」第148期:《月夜》(杜甫)】詩意生活,悅背悅美。
  • 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PartI:前言 前些天公交去看牙醫的時候,旁邊有小孩在旁邊裡幹《王者榮耀》,不插耳機,不調靜音。使我意外重聽了兩句都快忘掉的詩,我的天,太美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 杜甫: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賞析】我們在《月夜憶舍弟》這首詩的賞析中,曾提過杜甫往秦州投依侄兒杜佐的事。不久,由於秦州、同谷也鬧饑荒,杜甫只好輾轉到四川,幸好他的兩位好友裴冕、高適熱心幫助,他才能在成都西郊浣花裡,營建一座暫時寓居的草堂。這首《客至》就是杜甫五十歲那年鄉居於此的作品。
  • 《春江花月夜》美則美矣,但要說「孤篇壓全唐」,確實過譽了!
    孤篇壓全唐張若虛其人,雖然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但他後世名氣顯然不如賀知章、張旭,清朝康熙年間編撰的《全唐詩》,也不過存詩兩首,更以《春江花月夜》聞名,但《春江花月夜》在唐宋兩代的詩集中,卻鮮見收錄。
  • 達言達語 |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十月的主題是愛,剛剛過去的這一周是國慶假期,假期裡,我們談到了國家之愛、家人之愛,今天為大家介紹一首兩者兼而有之的詩歌,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 蘇東坡和李白的月亮,比杜甫的更大更圓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描述春潮月色: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聞一多評價這首詩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盛唐宰相張九齡《望月懷遠》,愁緒絲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意境幽清,渾然天成。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感物傷懷,別蘊離情。
  • 蒙曼:杜甫《春日憶李白》
    杜甫有一首,《春日憶李白》,評價也非常高,絕對不低於《唐詩三百首》的入選標準。所以今天咱們就破個例,講《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