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鑑賞:這首詩作於乾元二年(759)九月,是杜甫因思念離散的親人而寫的思鄉之作。當時史思明起兵作亂,山東、河南兩地處於戰亂之中。同時,陝西饑荒嚴重,詩人遂棄官前往秦州。戰亂之中,與親人走散,並失去了聯繫。擔憂之下,詩人的思念之情也愈加強烈。這種情況下,杜甫寫下了這首五言律詩。
首聯不提「月夜」,而是先勾勒出了一幅邊塞秋景圖。「斷人行」既是詩人看到的景象,又點出了「月夜」的背景,充分說明戰亂不斷;戍鼓雁聲,是聽到的聲音。以所見所聞來描繪邊塞荒涼的景象,營造出一種壓抑的氣氛。
第二聯前半句告訴人們此時已是「白露節」,說明天氣越來越涼,水汽凝結,讓人寒意頓生,備覺悽涼。後半句採用融情於景的寫法,在客觀實景之中加入詩人個人的主觀感情,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詩歌在第三聯中由望月轉為抒情。前半句說兄弟失散,後半句寫家也不存,親人生死難料。詩人這種對親人的思念,由月光引出。加之月夜清冷,更逢亂世,讓人在惆悵之中更夾雜著一份對親人生死的擔憂。讀來,語氣分外沉痛。這兩句過渡自然,概括出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的普遍遭遇。
尾聯寫平時寫給親友的書信經常無法寄到,更何況現在戰事頻頻,親人們四處流散,生死更難預測。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不滿,進而抒發了對親人生死的擔憂,同時也婉轉地說明了安史之亂帶給人民的深重苦難,使主題得到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