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憶舍弟》學習要點

2020-12-26 k12教學資料

1.文學常識: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而被稱為「詩史」。舍弟:對人謙稱自己的弟弟。

2.創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當時仍處於安史之亂中,詩人客居秦州,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邊,其餘之人散處河南、山東等地。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他產生了強烈的憂慮和思念之情。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是記錄。

3.詩歌賞析:

①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②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③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④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注釋】

戍鼓:邊防駐軍的鼓聲。斷人行:指實行宵禁,禁止人行走。露從今夜白:恰逢白露時節。況乃:何況,況且。長:一直,老是。

【鑑賞】

(1)①首聯:從視覺、聽覺兩方面描繪了一幅邊塞秋景圖: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渲染了濃重的悲涼氣氛。

「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是「月夜」的背景。

(2)②頷聯:點題。

「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

「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但不完全是客觀寫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設想故鄉的月亮更明更亮,突出了詩人對故鄉的感懷。

(3)③由頸聯:望月轉入抒情。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既懷家愁,又憂國難。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有」「無」的對比:使語氣更顯沉痛,與杜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意思想近。

(4)④尾聯: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

「長」:一直,總是。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更難預料。

4.詩歌主旨:此詩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杳無音訊,於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在入秋以後的白露時節,在戍樓上的鼓聲和失群孤雁的哀鳴聲的映襯之下,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為國家而悲痛。作者描寫的既是自己,也是飽經戰亂的百姓,既懷家愁,又憂國難,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5.詩歌藝術:全詩層次井然,首尾呼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一句一轉,一氣呵成,懷鄉思親之情悽楚哀感,沉鬱頓挫。「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

「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

6.重點探究:

(1)普天之下,月亮明明是一樣的,但詩人為何偏偏說「月是故鄉明」?

思路:扣住文本+寫法+深層情感

語言組織參考:

·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

·採用了移情於物,以幻作真的寫法。

·深刻表達詩人思念故鄉,掛念兄弟的感情,感情上覺得故鄉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更亮。

(2)從全詩看,詩人「憶舍弟」的原因有哪些?

·弟兄分散各地,親人生死無消息。

·家書常常不能送達。

·戰亂還未平息。

(3)結合全詩,請指出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懷念家鄉,思念親人,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

·憂國憂民,不滿現狀,渴望社會安定。

相關焦點

  • 【月夜憶舍弟】月夜憶舍弟原文_月夜憶舍弟賞析_杜甫的詩_親子寶典...
    月夜憶舍弟原文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月夜憶舍弟注釋  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樓上的更鼓。  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邊秋:一作「秋邊」,秋天的邊地,邊塞的秋天  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一個夜晚。
  • 《月夜憶舍弟》唐 杜甫
    月夜憶舍弟的基本介紹:《月夜憶舍弟》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託物詠懷,層次井然。
  • 杜甫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鑑賞:這首詩作於乾元二年(759)九月,是杜甫因思念離散的親人而寫的思鄉之作。首聯不提「月夜」,而是先勾勒出了一幅邊塞秋景圖。「斷人行」既是詩人看到的景象,又點出了「月夜」的背景,充分說明戰亂不斷;戍鼓雁聲,是聽到的聲音。以所見所聞來描繪邊塞荒涼的景象,營造出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聯前半句告訴人們此時已是「白露節」,說明天氣越來越涼,水汽凝結,讓人寒意頓生,備覺悽涼。
  • 蒙曼:杜甫《月夜憶舍弟》
    跟大家分享一首屬於白露的詩,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比方說寫妻子,那是「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把四五十歲的老妻描述得這麼美,真是好丈夫;那寫孩子呢,是「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對調皮搗蛋的熊孩子也那麼疼愛,真是好爸爸;那寫兄弟呢,寫兄弟就是我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首《月夜憶舍弟》,怎麼寫的呢?先看首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 ​每天一首古詩(231)|《月夜憶舍弟》
    而這首《月夜憶舍弟》所給人的感動和衝擊,正是如上所說的那樣。今日我們學習唐代詩人杜甫的詩篇——《月夜憶舍弟》,一起來背誦!《月夜憶舍弟》【唐】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戍樓上的更鼓聲斷絕了人行,秋夜的邊塞傳來了孤雁哀鳴。
  • 杜甫和他的《月夜憶舍弟》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首杜甫的詩《月夜憶舍弟》,頗有些感動。本來我不是太喜歡杜甫,雖然他是一代詩聖,用自己的筆,寫出了他那個時代的悲歡離合。可他的沉鬱頓挫,他的人生苦難,讓我悲傷,我不想逆流成河。詩人獨自在品著這份孤獨,舔著這無邊的月夜帶來的思念 ,他深深的憎惡著這安史之亂的災難。同時,他也在幻想,幻想著戰亂結束,與兄弟的重逢與喜悅。
  • 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之所以思鄉經典
    「詩聖」杜甫的這首《月夜憶舍弟》,句句堪稱經典,如果非要找出其中的名句,那詩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原文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總結杜甫這首《月夜憶舍弟》詩的名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雖然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但也離不開詩人創造的意境。拋開詩人創造的意境,去欣賞「名句」,就如同買櫝還珠一般,雖然這個「櫝」也是珍貴的。
  • 杜甫: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月夜唐 杜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杜甫畫像賞析從全詩看,作者記錄了在長安月夜想念妻兒的事,所以主旨應該是表達作者對妻兒的想念。前兩聯之中,作者身處長安,月夜之中遙望,想起妻子在鄜州閨中獨自看月,這不是在賞月,而是在「憶長安」,兒女尚小而不懂「憶長安」,兩者對比反襯之下,突出了「閨中只獨看」的「獨」字。從分析之中我們可以知道,前兩聯關係密切,有著相互對比說明的作用,足見作者構思之巧妙。
  • 學習靜物色彩技巧的五大要點!
    素描、速寫、色彩是我們學習美術學中必學的三大科目,同時美術高考考題也是從中延展變化。而色彩靜物基本上是美術高考的必考科目,是美術考生訓練的重點和難點,對於初學者們來講是比較頭疼的。那麼對於色彩靜物的學習技巧上有什麼要點呢?
  • 達言達語 |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十月的主題是愛,剛剛過去的這一周是國慶假期,假期裡,我們談到了國家之愛、家人之愛,今天為大家介紹一首兩者兼而有之的詩歌,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 每日一詩 | 《月夜》(​唐·杜甫)
    每日一詩 | 《月夜》(​唐·杜甫) 2021-01-04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春江花月夜電影講了什麼故事 春江花月夜劇情內容簡介
    春江花月夜電影講了什麼故事 春江花月夜劇情內容簡介  春江花月夜電影是近期陳立農主演的古裝奇幻電影,電影近期殺青,估計將會很快定檔上映了。春江花月夜電影講了什麼劇情?  春江花月夜電影講了什麼劇情  春江花月夜電影主要劇情是設定在古代,陳立農個人首部主演古裝電影《春江花月夜》,飾演男主「王子進」,少年狐妖緋綃領命去人間收割狐族寄養在人類身上的元魂丹,是為「成年禮」。騙術功課門門全優的他特意挑了副好皮囊,沒成想目標卻是個男人,從此,機智狐妖和呆萌書生踏上了一條驚險又逗比的不歸路的故事。
  • 《驛路梨花》學習要點
    《驛路梨花》學習要點【學習目標】1.學習本文間接寫人的方法。2.通過分析課文,體會本文構思的巧妙及景物描寫的作用。3.理解文章的立意及「梨花」的含義。【背景連結】文革時期,作者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還堅持寫作。「四人幫」垮臺後,他的作品才重見天日。《驛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監獄以後重新提筆的第一部作品。
  • 第189期【語文學習】蔣勳說唐詩:春江花月夜
    二、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1.《春江花月夜》的前四句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我基本上不把《春江花月夜》看做張若虛個人化的才氣表現,而是強調初唐時期,人的精神有一種前所未有的遼闊,在空間和時間上,都開始有一種擴大。 3.我第一個想跟大家交換的意見是關於題目。可能你們會聽到很多地方用到《春江花月夜》,有一首國樂的曲子就叫做《春江花月夜》,其實它早先的名字叫《漁舟唱晚》,很多中國的畫家畫畫,也愛給畫作起名為《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