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吏」,品杜甫

2021-02-13 教書匠一枚

詩聖「杜甫」的「三吏三別」的名字爛熟於心,但是從沒認真地讀過詩的內容。今天分享出來,與您共賞,共同感悟杜甫的聖人胸懷。

原文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 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譯文

客走在新安縣的大路上,聽到人聲喧譁,原來是吏役點名徵兵。

於是便問新安吏:新安是個小縣,人口不多,連年戰爭,還會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嗎?

「兵府的文書昨夜才下達,命令沒有壯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來的中男實在太小了,怎能守住王城呢?」

肥胖的青年有母親來送行,瘦弱的青年孤零零的無人陪送。

河水日夜向東流,時至黃昏,青山裡還留著送行者的哭聲。

把你們的眼淚收起吧,不要哭幹了眼睛,徒然傷了身體。

官軍去攻取相州,日夜盼望著平定它。

可賊心難料,官軍潰敗,歸來的兵士像星星一樣散亂地紮營。

就著原先的營壘就食,練兵也在東都洛陽近郊。

他們挖掘壕溝也不會深得見水,放牧軍馬的勞役也還算輕。

何況這一場戰役裡朝廷官軍是正義之師,一切必然順利。主將對於戰士的愛護,也一目了然。

送行戰士的人們,不要哭得那麼悲傷,郭子儀像你們的父兄一樣愛著這些士卒。

原文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 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 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 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 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 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 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 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 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獨與老翁別。

譯文

傍晚投宿於石壕村,夜裡有官吏來捉人。

老翁翻牆逃走,老婦走出去看。

官吏喊叫的聲音是多麼兇狠,老婦啼哭的情形是多麼悽苦!

我聽到老婦上前對官吏說:「我三個兒子都服役去參加把守鄴城。

一個兒子託人捎了信回來,另外兩個最近戰死了。

活著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已經永遠逝去!

家中再也沒有什麼男丁了,只有個仍在吃奶的小孫子。

兒媳婦因為孫子還沒有改嫁,但進進出出沒有一套完整的衣裙在。

我雖年老力衰,請允許我跟從您夜歸。

趕快應徵河陽,興許還可以為軍隊做早飯。「

入夜了,說話的聲音漸漸消失了,但好像還聽到低聲哭泣抽咽的聲音。

天亮,我要繼續趕前面的路程,只得與逃走回來的老翁告別。

原文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譯文

士卒勞役是多麼疲勞艱辛,潼關要築一座城關。

城牆比鐵還堅固,有萬丈多高。

我問潼關吏:「修道是為了防史思明軍嗎?"

潼關吏邀請我下馬步行,指著山隅說:

"潼關高得與雲相連,城上的堡壘把城牆分成一格一格的戰柵,就連飛鳥也不能逾越。

胡賊來犯,據守即可,又何必擔心西都長安呢。

您看這個要害的地方,狹窄到只能一輛車子通過。

艱難時刻就拿起長戟防守,因形勢險要,利於防守,萬古守關也只用一人。"

"悲哀啊!桃林塞那一仗,哥舒翰潼關戰敗,兵士死傷極多,很多慘死黃河。

請囑咐防守潼關的將領,謹慎啊!千萬別重蹈哥舒翰倉卒促應戰的覆轍。」

相關焦點

  • 詩聖杜甫三吏三別
    詩聖杜甫三吏三別三吏三別是詩聖杜甫的代表作品,分別為《 新安吏》,《 石壕吏
  • 杜甫的三吏三別
    「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
  • 「三吏三別」到底寫了什麼?憑什麼奠定了杜甫詩聖的地位?
    杜甫他老人家沿路看到了許多不公平不正義的現象,索性甩開膀子,一路走一路寫,越寫越憤怒,越寫越停不下來。於是,「三吏三別」誕生了,這一不小心造就了他老人家的詩史的地位。他看到國家抓壯丁搞得一個好好的家庭支離破碎,他看到成年男子已經不夠用了,抓壯丁的官吏連十七八歲的男孩也不放過,他看到悲傷的新婚女子在路旁對著官兵離去的方向哭泣,「嫁女與徵夫, 不如棄路旁。」
  • 杜甫:垂老別
    鏈        接杜甫:新安吏杜甫:石壕吏
  • 杜甫:悲慨、博大、深厚,真實展現唐的盛衰的「詩史」
    唐朝詩人雖多,但能跟「詩仙」李白齊名的,只有被世人尊稱為「詩聖」的杜甫。他的作品集《杜工部集》,真實地再現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這部書因杜甫曾擔任檢校工部員外郎而得名,其中收錄了杜甫生平創作的一千四百餘首詩歌。杜甫的人生經歷異常坎坷,雖然滿腹才華,卻兩度在科舉考試中名落孫山,但他依然一心想要進入仕途,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 杜甫,詩壇第一苦人,讀一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知道了!
    杜甫的詩,沉鬱頓挫,每每讀來總感覺苦哈哈的,就好像在黃蓮水裡泡過一樣!我個人感覺,讀杜甫的詩,要善於咀嚼其中的「苦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苦的夠味兒,讀後不禁悽神寒骨,讓我們看到了杜甫當時的悽慘的處境和被命運折磨後依然堅硬的初心。成都草堂,折射命運悽慘!
  • 春天讀詩:杜甫春來也撒嬌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詩人,出身士族,與杜牧均為晉代大學者杜預之後,和李白合稱「李杜」,被後人稱為「詩聖」。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被稱為「詩史」。
  • 《唐宋明月》-三吏三別
    杜甫的作品之所以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巔峰,不僅在於他那些嫻熟的技巧和別出心裁的文字試驗,更在於他作品中體現出的那種對人類苦難的深切哀悼和同情。
  • 杜甫:新安吏
    新   安   吏唐  杜甫客行新安道
  • 《月夜憶舍弟》唐 杜甫
    杜甫有四弟:杜潁、杜觀、杜豐、杜佔。2、戍鼓:戍樓上用以報時或告警的鼓聲。戍,駐防。3、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4、邊秋:一作「秋邊」,邊塞的秋天。5、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6、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一個夜晚。
  • 品讀76杜牧《江南春》
    《魚我所欲也》品讀29荀子《勸學》品讀30 :《大道之行也》品讀31《庖丁解牛》品讀32莊子《逍遙遊》節選品讀33《離騷》品讀34司馬遷《鴻門宴》(上)品讀34司馬遷《鴻門宴》(下)品讀35《十五從軍徵》品讀36《孔雀東南飛》品讀37曹操《觀滄海
  • 所謂杜甫的「名片」
    公元759年12月24日,被後世稱之為「詩史」的杜甫結束了一路的流亡漂泊,落腳於成都。47歲的杜甫靠著成都的浣花溪建造了一座草堂,在此居住了數年,這正是現在所稱的「杜甫草堂」。一方小小草堂,既非杜甫故鄉,也非杜甫最後的終老之地,卻成為了杜甫最知名的「名片」之一,後世因此為杜甫增加了一個「杜草堂」的名號。我們先來看一下,杜甫為什麼會來到成都建立草堂呢?主要與他的運氣太糟有關。
  • 杜甫早年之作,僅40字,劍琴詩書酒,風花水星月一樣不少!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詩聖杜甫。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後人稱他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魯迅先生當年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感嘆:「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裡似的」,杜甫的家國情懷,在任何時代都是不可缺少的。杜甫的很多詩初讀起來並不驚豔,乍一看還沒有李白的詩讓人驚豔,但是他的詩就像一樽釀了多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
  • 杜甫(2)
    在饑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經想到退隱,作一個「瀟灑送日月」的巢父、許由,杜甫沒有迴避艱苦,還是堅決走上積極入世的道路。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漸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統治階級的罪惡,從而寫出了《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等現實主義傑作。杜甫也曾有這樣的詩句「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
  • 「詩聖」杜甫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 【用日語讀唐詩】杜甫——春望
    【用日語讀唐詩】杜甫——春望 2015年12月10日14:04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人氣非常高。
  • 記錄盛唐由盛變衰 杜甫像是唐朝的「新聞記者」
    成都造就了杜甫詩歌又一高峰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全家流落成都。在浣花溪畔,他搭建草堂,過了一段難得的安逸時光。成都的山水,滋潤著杜甫的詩情,他在這裡寫下了200餘首詩歌,造就了自己詩歌生涯的又一高峰。彭志強介紹,杜甫最後一個官職,是成都草堂時期。
  • 【登樓】登樓原文_登樓賞析_杜甫的詩_親子寶典_太平洋親子網
    (《讀杜心解》卷四)沈德潛更為推崇說:「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唐詩別裁》卷十三)  登樓的作者—杜甫簡介  杜甫,人稱杜子美(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
  • 李白和杜甫不是兩個人——忽然想說說李白和杜甫
    (《次韻張安道讀杜詩》)為的評,然而畢竟是以不斷斷之。評價素稱公允的「李、杜二公,正不當優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杜甫寫「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李白寫「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寫「剗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其三),杜甫寫「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連想像都相似。杜甫《麗人行》,李白《楊叛兒》,立意上均不涉綺靡,而行以雅道。如此相同相似,不一而足。
  • 漫捲詩書喜欲狂,杜甫一個悲苦的詩人,為何突然如此興奮
    可以說杜甫見證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他目睹了國破家亡、民生凋敝的社會現實,他用詩歌及時地把它記錄了下來。人們把杜甫和寫《史記》的司馬遷相比,稱杜甫為詩聖,稱他所寫的詩作為詩史。在中國曆朝歷代的詩人中,杜甫算是最愛國的,是最關心民生疾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