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盛唐由盛變衰 杜甫像是唐朝的「新聞記者」

2020-12-27 雲南網

原標題:記錄盛唐由盛變衰 杜甫像是唐朝的「新聞記者」

當代作家、詩人彭志強在成都圖書館開講

公元759年,唐代詩人杜甫攜全家流落成都。成都用安逸的生活慰藉了當時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杜甫,《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數百篇膾炙人口的詩歌在這裡誕生。11月2日,第六屆中國詩歌節「詩意匯蓉城」名家詩歌大講堂在成都圖書館開講。當代作家、詩人彭志強圍繞杜甫的書香世家與詩歌啟蒙、家國情懷、晚年漂泊與落葉歸等方面,生動詳實還原了這位「詩聖」跌宕起伏的一生。

作為中國第一位系統性行走考察研究杜甫詩歌蹤跡的當代作家、詩人,彭志強出版杜甫詩傳《秋風破》、長篇歷史散文《蜀地唐音》、永陵樂舞詩傳《二十四伎樂》《金沙物語》《草堂物語》等多部專著。在他看來,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杜甫的詩歌深刻反應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急劇變化,再現了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面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和鮮明的時代特色。

成都造就了杜甫詩歌又一高峰

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全家流落成都。在浣花溪畔,他搭建草堂,過了一段難得的安逸時光。成都的山水,滋潤著杜甫的詩情,他在這裡寫下了200餘首詩歌,造就了自己詩歌生涯的又一高峰。

彭志強介紹,杜甫最後一個官職,是成都草堂時期。廣德二年(764年)春,杜甫的好友嚴武再次鎮蜀,擔任劍南節度使,相當於四川省委書記兼省軍區司令員。在閬州(今四川閬中)給房琯奔喪也躲避戰亂的杜甫,得知這個喜訊,立即重返成都。因拗不過好友的勸說,回到成都不久,杜甫被嚴武表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品級為從六品上。這是杜甫一生做的最大的官了,後人因此又稱杜甫為「杜工部」。

可是這個蜀官也當得不長久。由於杜甫在做嚴武參謀期間一直飽受幕僚排擠,不久杜甫便又辭職為民,自己了斷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為官夢。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嚴武去世,蜀中動亂在即,失去依靠的杜甫於同年五月離開成都,欲乘舟東遊荊湘(湖北湖南一帶),作《去蜀》一詩:「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遊?世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安危大臣在,何必淚長流。」

杜甫像唐時的新聞記者

杜甫曾在四川三臺(唐朝梓州)躲避戰亂時,還寫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題目裡的『聞』字,就是新聞的『聞』,此處如我們現在新聞的『本報訊』『本臺訊』。」彭志強進一步解釋,這首詩歌是杜甫在此聽見唐朝官軍消滅安史叛軍,收復河南河北這一史事所寫。詩歌用新聞報導的方式,記載了這一事件,只是報導的文體用的是詩歌方式。詩中「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就像是現代新聞學裡中的「新聞快評」。

彭志強說,杜甫的詩歌完整地記錄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尤其是安史之亂,很多歷史是靠著他的詩歌呈現出來。

他還舉例,杜甫的《兵車行》《麗人行》頗有唐朝民生問題的新聞監督意味;《麗人行》更是直抒胸臆,諷刺宰相楊國忠和楊貴妃的姐妹。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詩歌無疑緊扣戰亂這一主題。從這個角度看,安史之亂時期的杜甫就像是唐朝「戰地記者」和「深度報導記者」。「正因為杜甫,我們能完整窺見盛唐的興衰。」

杜甫與李白的摯友情誼

天寶五年(746年)去長安求官之前,杜甫遇到了他一生的摯友。「這人,就是李白,杜甫的遠方。」彭志強說,公元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後人評價,這次相遇是唐朝最偉大的兩個詩星的千古奇遇。不過,事實上,當時,杜甫和李白的年齡、地位、詩才並不對等。杜甫只是初露鋒芒,並未成大器。年長杜甫11歲的李白,已名滿朝野。某種意義上說,杜甫此時僅是粉絲見偶像,還未到韓愈所說的「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那種並駕齊驅的聲名高度。

這年,李白與杜甫相約同遊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留影於開封古吹臺。後來邊塞詩人高適參與壯遊,即杜甫第三次漫遊。三人持續漫遊到天寶四年(745年)的齊州(今山東濟南)。

從互贈詩歌看,李白和杜甫感情很深。其中,從杜甫贈李白的詩《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醉眠秋共被,攜手同行」可窺一斑,「兩人好到可以同蓋一床被子睡覺。」而李白寫給杜甫的詩,也是情意綿綿,如《沙丘城下寄杜甫》「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徵」,

再如《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範侍御》「相失各萬裡,茫然空爾思」。745年秋,李白在山東石門給杜甫的送別詩《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用「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寄語杜甫保重,並用「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期待重聚。

本來說的是後會有期,沒曾想從此後會無期。

彭志強提到,兩人互相成就,並最終各自精彩。李白出口成章的仙氣和瀟灑自如的天性,讓杜甫望塵莫及。杜甫後來寫詩選擇了接地氣的風格,用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現實主義詩歌讓李白望塵莫及,他們各自登上一座詩歌高峰。(記者 邊鈺)(邊鈺)

相關焦點

  • 偉大詩人杜甫是唐朝的公知嗎?看看郭沫若是怎麼說的
    偉大詩人杜甫因為記錄了唐朝百姓的生死離別痛不欲生,而被後人稱他的詩為「詩史「,解放以後被公認為是」人民詩人「。杜甫沒有為盛唐塗脂抹粉,而是以批判性的筆鋒記錄百姓的苦難,所以有人把杜甫看作是唐朝的公知。
  • 杜甫最潦倒的一首詩,爆紅國際,BBC曾稱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杜甫最潦倒的一首詩,爆紅國際,BBC稱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提起杜甫,大家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他唐代詩歌史上的「李杜」的稱謂——總逃不開李白。杜甫的一生正處於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關鍵時期。這樣的歷史時代,使他的一生顛沛流離,嘗盡種種的痛苦。
  • 唐太宗重用四大賢相,開創貞觀之治,唐玄宗重用兩大奸相,唐朝由盛轉衰
    像大詩人李白、杜甫,哪一個不是才高八鬥、滿腔抱負?可最終也沒能得到重用,只能齎志而歿,不亦悲乎? 唐玄宗李隆基為了網羅人才,曾命令宰相李林甫主持銓選。可李林甫生怕有才能的人進入朝廷影響到他的地位,於是全部不予錄取,對玄宗說:「野無遺賢。」意思是,有才能的人都被任用了,剩下的人都沒本事。而詩人杜甫就在候選名單之中,他從30歲來到長安,窮困潦倒苦等10年。
  • 盛唐詩歌與盛唐氣象
    這時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開明,文化發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不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盛唐湧現出以李白、杜甫、王維為代表的一大批詩人,他們共同開闢了一個氣象恢宏的詩歌的黃金時代。
  • 杜甫:唐詩交響樂中最獨特的音符,同時迴蕩著盛唐之音與晚唐之調
    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上下千年,東西萬裡,漫長的歷史和遼闊的宇宙相結合,形成盛唐詩歌特有的壯美。晚唐詩歌則常常體現出一種帶有個人的纖巧意味。比起盛唐詩人來,他們的感情更加細膩,觀察力更加敏銳,能體味到「已涼天氣未寒時」的幽微之處,而視野卻縮小了,由「會當凌絕頂」退化到了「人跡板橋霜」。
  • 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什麼都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文化雜感文|褚延鋒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三大詩人,他們取得的詩歌成就是我國古代不可逾越的高峰。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後人譽為「詩仙」,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代表作《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膾炙人口,廣為傳頌,他的詩充分表現了其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的精神。
  • 安史之亂:鼎盛的王朝是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有著怎麼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中唐朝經歷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成為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經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達至鼎盛。而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以至於百姓多遷徒流亡。安祿山為了自保和升官拜楊貴妃為母親。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
  • 唐朝詩人排行榜,快看看你喜歡的詩人排第幾?
    「聖」指詩聖杜甫,「仙」當然就是詩仙李白,第三就是白居易啦!杜甫、李白排名第一第二應該爭議不大,至於誰第一誰第二,小仙之前討論過:>>>賀知章,唐朝詩人、書法家,唐朝有名的詩人中,他的壽命最長,活了86歲。想想杜甫詩說: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就是差距呀!另外和那些動輒被貶的詩人相比,賀知章絕對是個異類:他沒有外放的經歷,一直在京城做官。雖然他現存的詩作只有十九首,但是光從他發掘了李白這點,就值得排到這個位置。
  •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生平簡介!
    杜甫生平簡介杜甫,字子美,是中國唐朝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聖」,與李白合稱「大李杜」。杜甫出生北方大士族,家境優越,因此生活比較富足,自幼很頑皮,但也非常好學,七歲的時候就能作詩。公元731年,杜甫十九歲,出遊郇瑕,次年又漫遊吳越。數年後回到故鄉參加「鄉貢」,後又到了洛陽,參加了進士考試,但最終都沒有考上。
  • 《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百年歌自苦
    一句不凡的開場,蕩開歷史學者、主持人麥可·伍德踏尋杜甫生平足跡之旅。  紀錄片在歷史中觀察著杜甫。從西安到成都,到長沙,到平江……從出生開始,杜甫所到之地像一部書卷,緩緩展開在眼前。  杜甫是誰?杜甫因何而偉大?紀錄片出色地回答了這兩個問題,給出了西方對於杜甫成就的定義,也給出了另一種視角對杜甫的解釋。它始終體會著杜詩中揮之不去的沉鬱,把詩人的一生溶解在大唐由盛轉衰的刻度裡,感受巨大的失落。自己以及周邊人間的苦難悽惶,化作痛苦的記錄、悲憤的慨嘆,他渴望這個世界好起來,卻永遠只能在命運撥弄下身不由己。痛苦從哪裡來?自己的遭遇。痛苦向哪裡去?
  • 唐朝鄭州那些事兒
    2021年,河南衛視春晚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美」上熱搜,14名舞蹈演員通過極致還原的服飾、妝容,和精美的舞蹈設計,再現大唐之美,讓人們「神遊」「夢回」那千百年前的盛唐時代。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一個朝代。有唐一朝,鄭州雖不像長安、洛陽兩都那樣耀眼奪目,卻也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今借《唐宮夜宴》之東風,向您講述唐朝鄭州那些事兒。
  • 唐朝時期真的「以胖為美」嗎?淺談唐朝人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這就需要結合當時的背景來看了,盛唐時期是由唐玄宗開始的,這一時期的唐朝處於"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昌盛,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像是"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種近乎病態的審美觀,其實是常態,因為當時的女生大多都是比較柔弱瘦小的身材,加上宮中的妃子也大多是纖弱的體態,所以"以瘦為美"就是當時的審美。
  • 漫捲詩書喜欲狂,杜甫一個悲苦的詩人,為何突然如此興奮
    可以說杜甫見證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他目睹了國破家亡、民生凋敝的社會現實,他用詩歌及時地把它記錄了下來。人們把杜甫和寫《史記》的司馬遷相比,稱杜甫為詩聖,稱他所寫的詩作為詩史。在中國曆朝歷代的詩人中,杜甫算是最愛國的,是最關心民生疾苦的。
  •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用詩和酒勾畫出一幅盛世大唐的模樣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是余光中先生在《尋李白》裡寫的,足見詩與酒的密不可分了。再看看杜甫,他把唐朝最能喝酒的八個人寫成詩,把他們笑傲江湖,嗜酒如命的狀態描繪得惟妙惟肖,這詩寫得也真是沒誰了。《飲中八仙歌》(唐:杜甫)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 面對盛唐詩歌的高峰,中唐詩人開闢了「尚奇」思潮
    詩歌發展到盛唐無疑走上了巔峰。從形式上看:有天才古體詩寫手李白,七絕聖手王昌齡,擅長五絕的王之渙,七言歌行的代表岑參、高適,以及集大成的杜甫完備近體詩的體制;從題材看,盛唐諸家不僅繼承了傳統詩歌的表現領域,也發展出了邊塞詩派和山水田園詩派;從精神風貌上看:恰如殷璠《河嶽英靈集》中以「神來、氣來、情來」高度概括盛唐詩歌那一種昂揚進取的少年氣。
  •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由盛轉衰,到底是王振的錯,還是于謙的陰謀?
    土木堡之變向來被視為明朝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一開始了解到的版本總是太監王振從中搗亂,不懂軍事瞎指揮,一個勁兒慫恿朱祁鎮帶50萬大軍親徵,結果明朝軍隊被也先打得死傷大半
  • 白居易和杜甫對它的感懷截然不同,你站誰?
    朝元閣是盛唐皇家建築設計最高水平的代表,也體現著材料簡樸和建築宏偉的完美結合。 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遊寺遊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沒。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 於是,白居易寫下了長詩《長恨歌》。這首詩說盡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
  • BBC播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豪華陣容推介詩人杜甫!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 八首經典古詩,帶你讀懂詩聖杜甫的一生
    歷史上從沒有一個人像杜甫這樣,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卻心憂天下情系萬民;歷史上也從沒有一個詩人像杜甫這樣,一輩子受人冷落死後卻光焰萬丈。
  • 《妖貓傳》「盛唐」特輯 張榕容飾楊貴妃遺世獨立
    《妖貓傳》「盛唐」特輯 張榕容飾楊貴妃遺世獨立 由陳凱歌導演的《妖貓傳》公映,電影再曝光一支「最美盛唐」特輯,震撼展現了大唐極盡壯麗恢弘、繁榮鼎盛的氣象,傳遞著前所未有的東方畫意與質感。中國歷史上最值得國人驕傲自豪的唐朝,在陳凱歌的電影中,以絕美實景如捲軸般徐徐向世人展開,值得每一位觀眾都為它瘋狂著迷,被網友評為美到「頭皮發麻」。陳凱歌曾深情表示:「在中國的歷朝歷代,只有唐才會有這樣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