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由盛轉衰,到底是王振的錯,還是于謙的陰謀?

2021-02-23 來香聊歷史

土木堡之變向來被視為明朝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一開始了解到的版本總是太監王振從中搗亂,不懂軍事瞎指揮,一個勁兒慫恿朱祁鎮帶50萬大軍親徵,結果明朝軍隊被也先打得死傷大半,王禎被殺朱祁鎮被俘,險些遭遇亡國之禍。朱祁鎮雖然是孫太后親生,但孫太后也覺得大明江山穩定很重要,同意于謙立朱祁鈺為帝穩定朝綱,打退瓦剌進犯而不是一昧求和。

雖然明朝根基暫時還沒垮,但這之後其實也搖搖欲墜了。基於朱祁鎮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實在過於滑稽,堂堂皇帝當俘虜,完了好不容易回明朝還被軟禁,跟囚犯沒啥區別,相當慘,不少人對他抱了同情心理,認為他是受了太監王振的蠱惑;而于謙在也先逼近的時候居然不管皇帝,大喊「社稷為重君為輕」,導致朱祁鎮從奇貨可居變成無人問津,慘上加慘。

但真正慘的還是後來朱祁鎮過了7年被軟禁、穿衣吃飯都都成問題的生活,所謂太上皇不過是頂著個名頭。朱祁鈺不打算還皇位給他,琢磨著把皇位傳自己兒子,要不是兒子朱見濟夭折,他自己又病重,石亨一幫人發動南宮復闢重立朱祁鎮,恐怕朱祁鎮這輩子就在深宮變成灰土了。

正是因為朱祁鎮太慘,關於土木堡之變的各種猜疑在後世甚囂塵上,傳統觀點認為是宦官王振的鍋,新式觀點認為英宗被俘是于謙陰謀,其目的要麼為了文官集團掌權,要麼為了朱祁鈺,總之是從自身利益出發的。那麼實際上到底誰最該為這場巨變負責任呢?我們假設這人是于謙的話,于謙死於朱祁鎮復闢之後,先不說其他人如何為他的死感到悲痛,光朱祁鎮自己後代對于謙的態度就很值得玩味。

如果于謙真是罪臣,明憲宗作為朱祁鎮的兒子,當年也是受了朱祁鎮失去皇位連累的,他應該非常恨于謙。可事實卻是明憲宗恢復于謙的官職,賜祭,同時還昭告天下:「當國家之多難,(于謙)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機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明憲宗憐憫于謙為國盡忠卻死得慘烈,並且直接點明朱祁鎮也明白于謙有功,是冤枉的,之後明孝宗、明神宗為于謙追諡,「肅愍」、「忠肅」,這樣的諡號表揚了于謙正直、忠誠操守,足以證明他在那個時期是得人心且純粹為朱祁鎮復闢有名而死。如果說土木堡之變是于謙文官集團的陰謀,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文官是不是站幹岸兒看熱鬧呢?

顯然不是的,土木堡之變發生於1449年,據史料記載,當時死於巨變的文臣數量同樣只多不少,從戶部尚書王佐到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鄧慄,從太常寺少卿戴慶祖到大理寺副馬豫一眾本該有光明前途的文官都死在土木堡,粗略一數就不下五十餘人,難道這些文臣都昏了頭被洗腦集體去犧牲然後成全于謙的文官獨霸朝堂百年大陰謀嗎?

于謙在巨變發生後的表現可圈可點,以前的晉朝、宋朝都有過「南遷」的例子,當時的朝堂同樣活躍著這樣一波支持南遷以避瓦剌鋒芒的勢力,于謙把利用所謂星象有變主張南遷的徐有貞痛罵一頓,全力調配兵馬守住京師,之後又操練京兵,增修邊境城牆加以防禦,本身能力出眾,功勞又大,但朱祁鈺從沒有對于謙起什麼忌憚心思,反而事事要問于謙才做決定。

所以,把于謙抹黑成一個陰謀者無疑是非常可笑的。除了于謙,還有一個人在此次巨變中背鍋,那就是朱祁鎮的「先生」王振。王振這人是個知識分子,早年中過舉,他入宮純粹是為前程而來,既然已經受了身為男人的屈辱,又聰明、善解上意,王振不趁著朱祁鎮年幼繼位的好機會為自己謀利簡直對不起他當年入宮時所受的罪,所以王振在朱祁鎮的縱容下大肆斂財專權,勸朱祁鎮用絕對的威嚴馭下,也不難理解了。

但王振幹了一大波攬權的事,胡作非為,就意味著他是土木堡之變的主要責任人嗎?按《明實錄》記載:「車駕東還.初議從紫荊關入。王振,蔚州人也,始欲邀駕幸其第,繼而又恐損其鄉土禾稼,復轉從宣府行。」朱祁鎮在前線的時候不僅聽王振讒言罰那些請求他別犯糊塗儘早回軍的大臣,就連退兵都是按照王振的想法來,王振指東就走東,以至於明軍走得軍心渙散,朱祁鎮真的糊塗到把王振當軍師用嗎?

恐怕未必,自從秦朝出了個趙高,後世東漢、唐朝都有宦官之亂,以至於朱元璋登基後就明令禁止宦官搞文化幹政,有明一朝,連魏忠賢都是被崇禎給幹掉了,明朝的宦官厲害,但皇帝和文臣也厲害,連午門血案都鬧出來了,明朝宦官真的是百無禁忌嗎?他們是作為一支可利用來平衡的勢力而存在,從朱棣任用宦官奪取天下監視群臣再到明朝滅亡,都是如此而已。

王振恐怕才是朱祁鎮糊塗的背鍋俠,真正讓明朝轉入衰落的是朱祁鎮,皇帝御駕親徵竟然讓配備了最先進火器最為精銳的京師三大營幾乎毀於一旦,昔日的戰神英國公慘死,成國公朱勇、西寧侯宋瑛、駙馬都尉井源諸部全部慘敗,二十萬精銳傷亡過半潰逃者眾,不管朱祁鎮是為權還是為功出徵,他的瞎指揮都帶來了無可挽回的惡果,不是在電視劇中塑造個深情形象就能洗白的。

朱祁鎮的性格並不壞,這點要承認,他有共情能力,能廢除殘忍的殉葬,能被身邊人以「仁德」二字作評價,能得人心,但他不能做一個好皇帝。假設朱祁鎮的能力和眼光能與他性格相匹配,延續仁宣之治恐怕不難,只可惜朱祁鎮不是完人,他的缺陷讓他一旦身居皇位就會犯下無可挽回的錯,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而天子一錯,結果是一樣的。這是整個封建社會的弊端,並不單單是朱祁鎮一個皇帝身上存在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大明由盛轉衰是因為朱瞻基未讓孫若薇殉葬導致女人亂政的後果嗎?
    從中不難看出,即使朱瞻基死了,朱祁鎮年幼,大權還是被別人掌控,孫若薇根本沒有機會站到當時的權力核心圈,更別談什麼亂政。 朱祁鎮寵信宦官王振,最終聽信王振讒言,御駕親徵,後又指揮不當,最終兵敗土木堡被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朝堂內出現兩個不同意見,一個主張南遷逃跑,一個主戰,誓死與瓦剌抗爭到底。這時,孫若薇出來主持大局,在大臣的建議下擁立朱祁鈺繼位,並支持于謙等主戰派,還親自披掛戰袍鼓舞士氣。從中不難看出,在面對著國破家亡,孫若薇表現出很高的政治情商。
  • 原創| 「土木堡之變」和于謙為什麼必須死
    就因為明朝當時出了一個牛人,這人就是于謙。 于謙對大明帝國有再造之功,但下場不太好,讓朱祁鎮給殺了。那問題來了,朱祁鎮是皇帝,于謙是可以信賴和依靠的國之長城,為啥朱祁鈺要殺于謙呢? 因為對朱祁鎮來說,對當時的朝臣來說,于謙必須得死,哪怕你的功勞再大也沒用。其實這個事,和宋朝趙構處死嶽飛的情況非常類似。
  • 土木堡之變來勢洶洶,大明王朝險些破國,于謙等人力挽狂瀾
    明朝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歷史之上有名的鐵血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讓後世為他這樣的氣節欽佩,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推殘忍暴政的元朝建立大明,之後明成祖朱棣五徵蒙古,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巍巍大明王朝風光無限,可惜一場土木堡之變,三十萬大明軍隊全軍覆沒,國力大損,大明皇帝也被敵軍俘虜,差一點成為了另一起
  • 大明帝國的轉折——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前,明朝的皇權很強,土木堡之後,皇權開始式微。土木堡之前,能和文官集團抗衡的還有武將勳貴集團,但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批武將勳貴裡的精英人物死去,大明武將勳貴集團一蹶不振。文官得到了帝國權利中最重要的一種——兵權。
  • 由查詞典引發的英宗簡介
    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兩次在位)。第一次,年僅九歲,繼位稱帝,年號正統。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  正統14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被瓦剌(wǎ là)【瓦剌:明代指我國西蒙古各部,清代叫衛拉特或額魯特。
  • 土木之變:明英宗的「荒誕劇」御駕親徵,王朝衰敗
    這一操作變為後來迎回明英宗會朝復位發生的「奪門之變」埋下了隱患,明朝的皇權之爭是愈演愈烈了。 從此以後,明朝的邊防政策也發生了改變,從積極打擊轉變為被動防禦,開始在宣府等整個九邊地區大量修築城堡要塞和明長城。最終形成了著名的「九邊防禦體系」。 在軍事上明朝也開始選擇由國家發軍餉的募兵制。
  • 土木堡之變:明朝的一次大規模團滅,逐漸把明朝推到深淵
    但是朱瞻基卻不知道,不論是朱棣還是朱瞻基都是在戰爭之中不斷歷煉出來的。而朱祁鎮卻從未有過戰爭經歷。對於戰爭、排兵布陣等都是沒有絲毫的經驗,最終的結果也是不言而喻,所以說朱祁鎮帶兵北伐失敗是無法避免的。2、任用太監王振朱祁鎮最大的敗筆就是過分重用王振。朱祁鎮北伐乃是親政,但是在一路上朱祁鎮卻從未親自出來和將領大臣商議。
  • 瓦剌人為何在「土木堡之變」後不久便逐漸消亡,他們到底發生了什麼...
    與明朝一樣,「土木堡之變」成為其由盛轉衰的關鍵點,想要完全了解這個問題,必須要從也先的部族「衛拉特部」說起。 土木堡之變後大明做了什麼會讓瓦剌逐漸崩潰?
  • 明英宗在土木之變被俘後,于謙為什麼選擇了朱祁鈺?
    土木之變後,于謙多次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挽救危局于謙的意見博得了朝堂上一批正直大臣如胡濙、王直、陳循、商輅、王竑等的稱讚。司禮監提督太監金英更是讓人將徐珵趕出了大殿。這種情況下,即使心裡主張南遷的大臣也都噤若寒蟬,朝堂上頓時統一了意見,這樣,毫無主見的郕王朱祁鈺和孫太后決定堅守北京,並將戰守的責任交給于謙。
  • 土木堡之變的後果是什麼?明朝文官走上臺前,江南士紳逐漸猖獗
    到了明朝以後,這種情況蕩然無存了,那麼你們覺得明朝文官會甘心嗎?如果歷史上沒有發生過這種特例也就算了,可是整個宋朝文官比武將地位高,已經存在了三百多年,明朝那幫文官自然也想要得到這樣的特例。很可惜,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武將出身,他們沒有偏愛文官的嗜好。
  • 校友專欄 趙爽:土木堡訪古
    後來看了標準答案,也就想起來這回事了,就是那個被俘虜的明朝皇帝嘛,他的確有兩個年號——正統和天順。而這位皇帝做了戰俘的地方,就是——土木堡。其實找到土木堡很容易,從北京出延慶過官廳水庫不遠,京新高速和京藏高速有個交叉口,叫「土木」,就是當年的土木堡,只不過,現在叫土木村。土木村的路邊有一個牌樓:上寫:明代土木之變遺址。
  • 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
    朱祁鎮即位之初,太皇太后張氏執掌大權。正統八年,朱祁鎮開始親政,因為他寵信王振,導致宦官禍亂朝政。正統十四年(1449年),朱祁鎮御駕親徵,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發生土木堡之變,兵敗被俘。孫太后聯合兵部侍郎于謙,扶持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贏得京師保衛戰勝利。在此之後,明朝迎接明英宗回京,安置於南宮。
  • 大明風華還是昏庸無道——朱祁鎮
    朱祁鎮,生於1427年11月29日,是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有人納悶兒,你這中間怎麼還隔過去一任呢?一看你就是沒看過電視劇,這第七任皇帝,就是他弟弟,明代宗朱祁鈺,至於怎麼回事,等下我會講到,朱祁鎮他爹就是明宣宗朱瞻基,而且他還是長子,他媽就是孝恭章皇后孫氏。
  • 《大明風華》中瓦剌養馬人差點殺死于謙,因為他看出了于謙的厲害
    這首著名的《石灰吟》是明朝于謙的大作,相傳有一天于謙走到一座石灰窯前,看到師傅們把青黑色的石灰石經過烈火焚燒後變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觸,便寫出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于謙寫下這首詩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寫照,更是他日後的人生追求。
  • 諡號為「忠肅」的于謙,到底效忠誰?土木堡之變他的選擇說明一切
    有些朝代,是在日積月累中逐漸衰敗,最終痼疾難返,被新的王朝取代;有的朝代,卻會在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之後,開啟自己的崩潰之路,如唐朝的安史之亂,也如明朝的土木堡之變。緊張的局勢,需要一位皇帝來安定人心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落到了瓦刺太師也先的手中。而也先知道對於將君王奉為天子的明朝來說,明英宗是一枚多麼重要的籌碼。有了他在手,明朝官員行事難免束手束腳。而以明英宗的貪生怕死,他絕對沒有自殺來保全國家的勇氣,甚至在恐懼之下,會成為反過來傷害明朝的武器。
  • 這才是歷史上真實的太監王振
    一提明英宗,我們總能想到那個險些導致大明亡國的土木堡(pù)之變的罪魁禍首——死太監王振!就是這個王振,把他害得從一國之君變成瓦剌之囚。明英宗復闢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殺于謙、祭王振!明英宗莫非是是非不分,還是另有隱情呢?由君成囚,由囚成君失得明英宗對王振怎麼可能會患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呢?
  •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也先為何沒能趁機攻入京城恢復大元?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立國以來遭遇的第一次大危機,軍隊慘敗、皇帝被俘,朝堂亂成一鍋粥的大明王朝,應對不好便有亡國之危。那麼,也先為何沒有趁機成功攻入北京呢?其實主要源於雙方的力量對比和明朝應對得當。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擁立朱祁鈺為皇帝是大明朝當時唯一的選擇嗎
    終於由吏部尚書王文牽頭,于謙等人共同參與,向孫太后提出:咱們換個人坐龍椅吧。 2.能不能搬得動舊勢力? 孫太后就是換皇帝的最大障礙。別信影視劇裡的特定情節,孫老太就是個小女人,談不上政治家,私心很重。她只有明英宗這麼一個兒子,好容易熬了多年,熬死了太皇太后張氏,還沒享受到兒子親政的陽光雨露,怎麼會輕而易舉地自覺下臺。
  • 冤殺于謙復闢皇位後,明英宗竟然完全變了一個人?
    好不容易平安回國,卻又繼續不消停,先趁著弟弟病重的機會發動政變重奪皇位,復闢後龍椅還沒坐熱,就猴急著殺害了先前保衛北京的大功臣于謙。寵信奸佞,敗軍受辱,冤殺忠良。歷代昏君們常見的幾個技術動作,這位明朝皇帝一輩子幾乎全齊。如此人物復闢成了皇帝,難道要繼續把大明王朝,往水深火熱的節奏裡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