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明朝的一次大規模團滅,逐漸把明朝推到深淵

2021-01-18 居家小圓圓

公元1149年,明英宗朱祁鎮率領二十萬大軍北徵,不戰而敗退百裡,一直到土木堡之地,最終的結果就是二十萬中央軍死傷大半。被不到大明一半的瓦剌軍大的落荒而逃,而明英宗朱祁鎮也被俘虜。這不僅僅是大明歷史上,戰力最為卓越的中央軍的第一次落敗,同時也是大明走向深淵的宣告之戰。

而明英宗朱祁鎮更是成為了大明第一個被敵人俘虜的皇帝,如此恥辱,足以讓大明銘記百年。

而且在這一戰中,大明損失慘重,大明中央軍所剩無幾,眾多文臣武將被殺,大明朝堂之上損失嚴重。國都北京無兵可守,直面北方也先瓦剌大軍,危在旦夕。

一、明英宗年少無知,任用太監

1、朱祁鎮年少無知

公元1149年,朱祁鎮北徵之時二十二歲,剛剛親政不久。在朱祁鎮親政之前,都是其祖母張太后掌權執政。

張太后打擊宦官,任用賢臣,大明的發展蒸蒸日上。而隨著張太后的去世,朱祁鎮最後的束縛也沒有了。

在朱祁鎮之前,明成祖朱棣五次北徵,將北方少數民族打壓得抬不起頭來;其父親朱瞻基也是北上和少數蜜汁周旋,安定了北方邊境,取得了不錯的成就。因此到了朱瞻基這裡,也是非常羨慕自己的祖輩,因此決心北伐親政。

但是朱瞻基卻不知道,不論是朱棣還是朱瞻基都是在戰爭之中不斷歷煉出來的。而朱祁鎮卻從未有過戰爭經歷。

對於戰爭、排兵布陣等都是沒有絲毫的經驗,最終的結果也是不言而喻,所以說朱祁鎮帶兵北伐失敗是無法避免的。

2、任用太監王振

朱祁鎮最大的敗筆就是過分重用王振。朱祁鎮北伐乃是親政,但是在一路上朱祁鎮卻從未親自出來和將領大臣商議。全部都交給了王振處理,而王振作為一個宦官,不僅濫用權力,還胡亂指揮。

其不僅打亂了原有的進軍路程,平白無故使得眾多將士的行進之路增加,使得將士勞累,未曾遇到敵人,便先喪失了戰鬥力。

其次就是王振胡亂指揮,打壓將軍大臣,使得他們無法和朱祁鎮見面,等到大軍混亂,面臨戰敗之時才見到朱祁鎮。而那個時候也是為時已晚,沒有了任何意義。

王振這個人,身為太監,沒有一點政治遠見,最終也是導致了明軍的覆滅。而朱祁鎮作為皇帝本應該一大局為重,但是當王振提出繞道蔚州的時候,竟然不顧將領反對答應了王振。最終的結果就是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被也先打敗,二十萬大軍大敗而歸。

二、大明國力的急速衰退,名將隕落

1、國力衰退

土木堡之變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造成了大明國力的衰退。明成祖朱棣之時五徵蒙古,已經足見當時大明國力的昌盛,但是盛極而衰也是必然的。

其實在明仁宗和明宣宗之時,大明的國力已經無法和永樂年間相比。而且這兩朝對於戰爭也是很少發動,基本採取以和為主的國策,而非大肆發動戰爭。

這次北徵的二十萬大軍,既是中央軍,同時也是長久未曾經歷戰事的軍隊,在戰鬥力上並不是很強,但是正常來說,和也先作戰沒有絲毫問題。可是當時的後備資源卻成為了大問題,使得二十萬大軍的補給遲遲跟不上,最終導致了土木堡之變。

從這裡其實就能夠看出大明的國力已經有所衰退,而這次二十萬的傷亡,對於大明來說是無可挽回以及無法接受的。

2、眾多優秀將領的損失

這次戰爭,將領的損失可謂是空前的,不論是靖難之役,還是永樂五次北徵,在損失這方面其實都不大。可是土木堡之變卻讓大明損失嚴重,文臣武將大批都在戰爭中死亡。

可以說這些人乃是大明的中流砥柱,他們這些功勳和大批文臣共同構成了大明的官僚體系,相互制衡。

而這次傷亡,使得朝堂之上的勢力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清洗,尤其是使得宦官逐漸受到重用。直接影響了大明之後的政治發展。

總結:

土木堡之變帶來的影響是致命的,如果不是在之後于謙及時把握住了局面,立朱祁鈺為帝,同時安排各處的守衛保證四方安全。

尤其是在北京保衛戰之中,于謙全權負責守戰之事,最終成功打退了也先大軍。然而這次導致的大明實力衰退卻永遠也無法挽回了。

相關焦點

  • 土木堡之變的後果是什麼?明朝文官走上臺前,江南士紳逐漸猖獗
    到了明朝以後,這種情況蕩然無存了,那麼你們覺得明朝文官會甘心嗎?如果歷史上沒有發生過這種特例也就算了,可是整個宋朝文官比武將地位高,已經存在了三百多年,明朝那幫文官自然也想要得到這樣的特例。很可惜,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武將出身,他們沒有偏愛文官的嗜好。
  • 瓦剌人為何在「土木堡之變」後不久便逐漸消亡,他們到底發生了什麼...
    與明朝一樣,「土木堡之變」成為其由盛轉衰的關鍵點,想要完全了解這個問題,必須要從也先的部族「衛拉特部」說起。 朱棣靖難成功之後,對蒙古人的韃靼勢力進行了多次徵討,衛拉特人見到有機可乘,於是便和明朝聯手,不斷削減韃靼的勢力,終於一次又一次的徵討中,韃靼勢力逐漸向北退卻,衛拉特人的控制疆域徹底與明朝接壤,於是明朝與衛拉特人便有了直接的利益衝突,但永樂帝的軍事實力實在強橫,衛拉特人還是對大明朝低下了他們的頭。
  •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由盛轉衰,到底是王振的錯,還是于謙的陰謀?
    土木堡之變向來被視為明朝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一開始了解到的版本總是太監王振從中搗亂,不懂軍事瞎指揮,一個勁兒慫恿朱祁鎮帶50萬大軍親徵,結果明朝軍隊被也先打得死傷大半
  • 《大明風華》土木堡之變
    在朱棣和朱瞻基兩代打擊下,蒙元的勢力已經瓦解,分裂為瓦剌和韃靼,瓦剌名義上臣服於明朝廷,韃靼則是成吉思汗子孫的延續,漢族政權一向擅長挑撥離間,總是扶持較弱的一方打壓較強的一方,也先在瓦剌上位以後,明朝終止瓦剌貿易,要求購買糧食被拒絕,矛盾激化,雙方劍拔弩張,這是開戰的根本原因。
  • 我,偏愛明朝
    ,匈奴(雖然可能不是同一時期),北擊三千裡給捶到鳥不拉屎的極寒之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班超三十六人使節團就能更迭對方的政權(滅國)。首先有明一代,得國之正,莫過於此,一個勵志的,不可思議的,反抗壓迫與外族侵略的,草根逆襲的故事,建立起最後一個漢人大一統王朝,燕雲十六州,歷經四百五十五年之後重歸中原之手,然後把北元捶到不毛之地,政權也給打的支離破碎。
  • 大明帝國的轉折——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前,明朝的皇權很強,土木堡之後,皇權開始式微。土木堡之前,能和文官集團抗衡的還有武將勳貴集團,但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批武將勳貴裡的精英人物死去,大明武將勳貴集團一蹶不振。文官得到了帝國權利中最重要的一種——兵權。
  • 土木堡之變來勢洶洶,大明王朝險些破國,于謙等人力挽狂瀾
    明朝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歷史之上有名的鐵血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讓後世為他這樣的氣節欽佩,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推殘忍暴政的元朝建立大明,之後明成祖朱棣五徵蒙古,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巍巍大明王朝風光無限,可惜一場土木堡之變,三十萬大明軍隊全軍覆沒,國力大損,大明皇帝也被敵軍俘虜,差一點成為了另一起
  • 明朝亡於萬曆還是嘉靖?都不是,在這個朝代之後的明朝已經顯出敗象了
    從朱元璋建立明朝到明宣宗朱瞻基時期,這四位皇帝帶領下的明朝大體上還是比較安穩的。尤其是在明仁宗作為太子監國時期,朱棣一朝雖然東徵西討,幾度下西洋,但是明朝的政治經濟還是能夠支撐起來的。
  •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也先為何沒能趁機攻入京城恢復大元?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立國以來遭遇的第一次大危機,軍隊慘敗、皇帝被俘,朝堂亂成一鍋粥的大明王朝,應對不好便有亡國之危。那麼,也先為何沒有趁機成功攻入北京呢?其實主要源於雙方的力量對比和明朝應對得當。
  • 為何明朝中後期,蒙古要南下固原?這一切要從六盤山的歷史說起
    明代的固原,經歷了由"內地"到"邊疆"的變遷過程。"土木堡之變"前,蒙古尚未進入河套,很少有蒙古騎兵南下固原。 固原 但"土木堡之變"後,蒙古逐漸佔據河套,並越過邊牆南下侵擾固原,固原的軍事防禦地位迅速上升,成為明朝西北的又一重要軍事重鎮。
  • 明朝精銳——三大營
    三大營作為大明王朝拱衛京師的重要力量,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初便設立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歸屬五城兵馬司指揮。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將三大營分設為御前三營和南京三大營,規制逐漸達到完善。 而三大營真正的春天,是在明成祖朱棣時期
  • 土木堡之變他的選擇說明一切
    有些朝代,是在日積月累中逐漸衰敗,最終痼疾難返,被新的王朝取代;有的朝代,卻會在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之後,開啟自己的崩潰之路,如唐朝的安史之亂,也如明朝的土木堡之變。緊張的局勢,需要一位皇帝來安定人心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落到了瓦刺太師也先的手中。而也先知道對於將君王奉為天子的明朝來說,明英宗是一枚多麼重要的籌碼。有了他在手,明朝官員行事難免束手束腳。而以明英宗的貪生怕死,他絕對沒有自殺來保全國家的勇氣,甚至在恐懼之下,會成為反過來傷害明朝的武器。
  • 明朝邊境防禦體系——九邊重鎮的興衰
    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 —— 談遷《國榷》九邊的由來。自秦漢以來,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就開始了分分合合衝突,在農耕和遊牧之間碰撞,融合。於是邊境防禦就變成了王朝安穩不可忽視的一面。而到了明朝,邊境防禦變成了天下最大之事。
  • 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明朝最厲害的三大營都去了哪裡?
    明朝三大營是明朝軍隊中最精銳的野戰部隊,是由明成祖朱棣組建的,分別是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它的作用可以內守京師,外可徵戰。比起滿清軍隊,明朝的軍隊已經開始從冷兵器時代過渡到了武裝火器的時期,很多的遊牧騎兵就是喪命在三大營當中,這支部隊相當於近代的炮兵部隊。
  • vi閱讀|明朝那些事兒
    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役」的名義奪位。              第二部內容自永樂帝「靖難之役」奪位後開始,先敘述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帝的大事跡——揮軍北上五徵蒙古,鄭和七下西洋,修著《永樂大典》,南下討平安南等,後來永樂帝於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明朝在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開始進入動蕩時期。
  • 孫氏歷史名人(四)——明朝孫皇后
    柔肩挽狂瀾,駕馭兩「變」  明朝前期發生過震驚朝野的「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孫氏以豐富的政治經驗及無可替代的皇太后之尊,柔肩擎天,力挽狂瀾駕馭兩「變」,對維護明朝統治和國家安定發揮了作用。  正統十四年八月,明朝50萬精銳兵和朝中各部重臣在土木堡遭瓦剌騎兵圍殲,率軍親徵的年輕皇帝朱祁鎮被俘,並被挾持繼續攻掠明朝北方重鎮,京師告急,明朝陷入空前危機。經過短暫混亂後,孫太后果斷擯棄了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張,採納了兵部侍郎于謙等主戰派的意見,相繼採取了讓庶子朱祁鈺即位,是為景泰帝,尊朱祁鎮為太上皇,立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為太子,積極調兵遣將堅守北京等一系列正確決策,終於化解了危機。
  • 白蓮教之亂:明朝鎖國體制下的邊境大患
    但也是利用南北交通的聯動,這種在江南完成重生的小教派,一路到了北方各地。元末,一系列的天災與大規模瘟疫,摧毀了整個王朝的脆弱基礎。以底層人士為主的白蓮教,自然出現在了風起雲湧的叛軍之中。他們以教團形式,加入了著名的紅巾軍。最後協助朱元璋在江南有了立足之地。這段歷程在幾百年後,還啟發了創作《倚天屠龍記》的金庸。
  • 讓明朝皇帝頭疼的「瓦剌」,如今成了哪個民族?你可能永遠不會信
    不過,從秦朝建立之後,到明朝滅亡之前,中原王朝的敵人一直是在北邊。比如明朝時期北邊就一直在鬧事情,厲害的皇帝對草原輸出自己的影響力,而被文官忽悠的團團轉的皇帝則被草原上的人搞得頭破血流。其中,最為嚴重的當然是1449年9月1日的土木堡之變當中的瓦剌部落了,讓明朝皇帝頭疼的「瓦剌」,到今天是哪個民族?你可能永遠不會信。 瓦剌是什麼民族呢?可能大多數人會第一印象的想到:他們是蒙古族。這個答案,既對也不對。
  • 明朝皇帝誰比較正常?
    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常常被拿來和清朝對比,尤其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風靡一時,引領了「明朝熱」。我們發現,明朝歷代帝王,每位都個性鮮明,與眾不同,甚至稱得上「奇葩」一、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年號:洪武,1368年-1398年在位。布衣天子、和尚皇帝,開國之君,享年70歲,在位30年,也是明朝壽命最長的皇帝。
  • 原創| 「土木堡之變」和于謙為什麼必須死
    就因為明朝當時出了一個牛人,這人就是于謙。 于謙對大明帝國有再造之功,但下場不太好,讓朱祁鎮給殺了。那問題來了,朱祁鎮是皇帝,于謙是可以信賴和依靠的國之長城,為啥朱祁鈺要殺于謙呢? 因為對朱祁鎮來說,對當時的朝臣來說,于謙必須得死,哪怕你的功勞再大也沒用。其實這個事,和宋朝趙構處死嶽飛的情況非常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