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49年,明英宗朱祁鎮率領二十萬大軍北徵,不戰而敗退百裡,一直到土木堡之地,最終的結果就是二十萬中央軍死傷大半。被不到大明一半的瓦剌軍大的落荒而逃,而明英宗朱祁鎮也被俘虜。這不僅僅是大明歷史上,戰力最為卓越的中央軍的第一次落敗,同時也是大明走向深淵的宣告之戰。
而明英宗朱祁鎮更是成為了大明第一個被敵人俘虜的皇帝,如此恥辱,足以讓大明銘記百年。
而且在這一戰中,大明損失慘重,大明中央軍所剩無幾,眾多文臣武將被殺,大明朝堂之上損失嚴重。國都北京無兵可守,直面北方也先瓦剌大軍,危在旦夕。
一、明英宗年少無知,任用太監
1、朱祁鎮年少無知
公元1149年,朱祁鎮北徵之時二十二歲,剛剛親政不久。在朱祁鎮親政之前,都是其祖母張太后掌權執政。
張太后打擊宦官,任用賢臣,大明的發展蒸蒸日上。而隨著張太后的去世,朱祁鎮最後的束縛也沒有了。
在朱祁鎮之前,明成祖朱棣五次北徵,將北方少數民族打壓得抬不起頭來;其父親朱瞻基也是北上和少數蜜汁周旋,安定了北方邊境,取得了不錯的成就。因此到了朱瞻基這裡,也是非常羨慕自己的祖輩,因此決心北伐親政。
但是朱瞻基卻不知道,不論是朱棣還是朱瞻基都是在戰爭之中不斷歷煉出來的。而朱祁鎮卻從未有過戰爭經歷。
對於戰爭、排兵布陣等都是沒有絲毫的經驗,最終的結果也是不言而喻,所以說朱祁鎮帶兵北伐失敗是無法避免的。
2、任用太監王振
朱祁鎮最大的敗筆就是過分重用王振。朱祁鎮北伐乃是親政,但是在一路上朱祁鎮卻從未親自出來和將領大臣商議。全部都交給了王振處理,而王振作為一個宦官,不僅濫用權力,還胡亂指揮。
其不僅打亂了原有的進軍路程,平白無故使得眾多將士的行進之路增加,使得將士勞累,未曾遇到敵人,便先喪失了戰鬥力。
其次就是王振胡亂指揮,打壓將軍大臣,使得他們無法和朱祁鎮見面,等到大軍混亂,面臨戰敗之時才見到朱祁鎮。而那個時候也是為時已晚,沒有了任何意義。
王振這個人,身為太監,沒有一點政治遠見,最終也是導致了明軍的覆滅。而朱祁鎮作為皇帝本應該一大局為重,但是當王振提出繞道蔚州的時候,竟然不顧將領反對答應了王振。最終的結果就是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被也先打敗,二十萬大軍大敗而歸。
二、大明國力的急速衰退,名將隕落
1、國力衰退
土木堡之變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造成了大明國力的衰退。明成祖朱棣之時五徵蒙古,已經足見當時大明國力的昌盛,但是盛極而衰也是必然的。
其實在明仁宗和明宣宗之時,大明的國力已經無法和永樂年間相比。而且這兩朝對於戰爭也是很少發動,基本採取以和為主的國策,而非大肆發動戰爭。
這次北徵的二十萬大軍,既是中央軍,同時也是長久未曾經歷戰事的軍隊,在戰鬥力上並不是很強,但是正常來說,和也先作戰沒有絲毫問題。可是當時的後備資源卻成為了大問題,使得二十萬大軍的補給遲遲跟不上,最終導致了土木堡之變。
從這裡其實就能夠看出大明的國力已經有所衰退,而這次二十萬的傷亡,對於大明來說是無可挽回以及無法接受的。
2、眾多優秀將領的損失
這次戰爭,將領的損失可謂是空前的,不論是靖難之役,還是永樂五次北徵,在損失這方面其實都不大。可是土木堡之變卻讓大明損失嚴重,文臣武將大批都在戰爭中死亡。
可以說這些人乃是大明的中流砥柱,他們這些功勳和大批文臣共同構成了大明的官僚體系,相互制衡。
而這次傷亡,使得朝堂之上的勢力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清洗,尤其是使得宦官逐漸受到重用。直接影響了大明之後的政治發展。
總結:
土木堡之變帶來的影響是致命的,如果不是在之後于謙及時把握住了局面,立朱祁鈺為帝,同時安排各處的守衛保證四方安全。
尤其是在北京保衛戰之中,于謙全權負責守戰之事,最終成功打退了也先大軍。然而這次導致的大明實力衰退卻永遠也無法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