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新安吏》 賞析

2021-02-13 路路川漫遊詩境

《新安吏》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詩名《新安吏》,「新安」:【即「新安縣」,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部,「新安」歷為九朝古都「洛陽」畿地和西方門戶,地扼函關古道,東連鄭汴bian4,西通長安,自古為中原要塞,軍事重地。】「吏」:【舊時沒有品級的小公務員。】

    我們在前面的詩歌賞析中也提到了,杜甫於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年底,杜甫暫時離華州,到「洛陽」,「偃師」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當時郭子儀的軍隊退守到了「洛陽」附近的「河陽橋」。杜甫差不多是在這個時候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徑「新安縣」,寫下此詩。好,來看原詩: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字詞典故  「喧乎」:【喧鬧。】


賞析  杜甫說,作為客官,我行走在新安縣的大道上。忽然看到前面非常喧鬧,聽到有人在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字詞典故  「借問」:【請問。】「丁」:【成年男子。】


賞析  杜甫說,(瞧那徵的都什麼兵?都小孩子嘛。)於是我走上前去,借問管事的小吏:「是不是你們縣比較小啊,就更沒有成年男子了嗎?」

    杜甫這個時候應該是知道鄴城兵敗的消息了,所以選擇返回華州。看到在點兵,就知道這個時候朝廷更需要兵源了,不過怎麼都是些未成年的孩子。想想也很正常,成年人大部分都被徵走了,這個老杜是很清楚的,在鄜州是這樣,恐怕他後來去華州也是這樣。所以這裡問是不是「縣小」就「更」加沒有成年男子了。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字詞典故  「府貼」:【即軍帖。 唐代實行府兵制,故稱軍帖為府帖。】「中男」:【唐朝天寶年,十八歲為中男,二十二為丁。】


賞析  新安吏說:「是啊,所以軍貼昨夜下來了,只好求其次,選中男行軍了。」

    我以為這個小吏並沒有狡辯,這應該是事實,形勢已然如此。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字詞典故  「絕」:【極,極端。】「王城」:【位於周代洛邑城西。】


賞析  杜甫又問:「這中男身體還極其短小呢,這樣怎麼能守得住王城啊?」

    我覺得老杜在這裡主要不是在責備這個小吏,他一方面是替這些孩子和他們的家人們跟這個小吏說說情,看能不能不用讓這些孩子們上前線;另一方面也在為洛陽的城防擔心。杜甫的擔心是對的,也就在這一年759年,到了9月,洛陽再次被「史思明」率領的叛軍佔領了,後來直到762年10月,唐朝軍隊才再次奪回了洛陽。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字詞典故  「伶ling2俜ping1」:【孤單,孤獨的意思。】


賞析  杜甫說,瞧瞧這些可憐的男孩子,長得比較肥點的,還有母親來送。而那些瘦小的,基本早已是孤苦伶仃了。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賞析  杜甫說,慘白的河水,於蒼茫的暮色中向東流,哭聲在青山裡迴蕩,猶如青山也在為他們而哭泣。

     還記得在鄜州羌村,那些父老鄉親去探望杜甫,說起自己的兒郎都東徵去了。這裡,杜甫就親眼看到這種生離死別的場景了。老杜於心何忍啊,可是也無能為力。

    那麼接下去的這些話,究竟是老杜說的,還是這個新安吏說的呢?很多前人的解釋都認為是杜甫在安慰大家。可是我們想想,詩名是《新安吏》,這「新安吏」在這首詩裡的「戲份」是不是太輕了,後面都成了老杜一個人的「表演」啦?而且老杜怎麼反而扮演起開導群眾的角色來了?這顯然不合理,而且還講得那麼具體詳細。我們再看杜甫寫的《潼關吏》,也是一問一答,潼關吏的話比較多,而《石壕吏》主要是因為「石壕吏」深夜抓人引發的後果,而且主要是以老婦人的話為主要內容。所以杜甫是不可能在詩中自己一個人去嘮叨個不停的,他是要反映社會現實的,必須從別人的口裡頭說出來。這就好比一個記者在採訪,簡單問,更多的是聽。在本詩中,杜甫問「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新安吏後面的話,也就是回答了,當然主要是去安慰那些孩子和他們的家人們: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賞析   新安吏對著大家嚷嚷起來:都不要哭了,別自己把眼睛哭瞎了啊,還是把你們縱橫的淚水收起來。眼睛瞎了,很快就會見到骨頭了,天地終究是無情的啊!

     當我們確定是新安吏說的話,就會覺得合理多了,因為是新安吏說的話,自然就是要大家都不要哭了,好趕緊出發了。「眼枯即見骨」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我看,新安吏的這些話主要是針對那些要去當兵的孩子們說的,都別哭了,都給我把眼淚收起來。「眼枯」應該是眼瞎的意思,「見骨」的「骨」究竟是眼睛的骨頭,還是身上的骨頭?我以為是後者。你要真把自己哭瞎了,那就差不多見到自己的屍骨了。「為什麼呢?因為「天地終無情!」你要真哭瞎了,到時候可是沒有人理的哦,恐怕就是隨便哪裡一扔,讓你去任天由地了,而天地終究是沒有感情的!這些話事實是軟硬兼施了。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字詞典故  「相州」:【位於河南北部「安陽市」一帶和山東「臨漳縣」。】「星散」:【分散。】「營」:【紮營。】


賞析   新安吏說,我們的軍隊原想攻取相州,本以為旦夕之間就能平定賊軍。哪裡想到賊勢難料,朝廷的軍隊被打敗了,歸來的軍隊成了零零星星,四散一處的小營。

     這個新安吏接著給大家訴一下朝廷的苦衷,哎,本來是很順利的,哪裡想到會出意外的。言下之意,本來也不至於讓中男上前線,現在不是形勢所迫嘛。

     來看些當時的相關資料:【在相州之戰中,郭子儀,李光弼等數名唐將率先頭部隊與叛軍接戰時狂風大作,飛沙揚石,白天好像晚上。唐軍潰亂向南逃奔。輜械丟棄遍地。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唐軍本來有60萬人,被打散了,所以杜甫的「星散營」是很形象的。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字詞典故  「就糧」:【移兵到糧多的地區,取得給養。】「故壘」:【舊的堡壘。】


賞析  新安吏說,現在我們的軍隊已經移兵到舊的堡壘,那裡糧食比較多。而訓練士卒呢,就依靠在舊京都洛陽城這裡,是也比較安全的。挖掘戰壕不需要非得看到水那麼深,如果是去從事牧馬的勞役,那也很輕鬆。

    這裡新安吏進一步安慰大家,沒事的,這些新兵也都是在洛陽城旁邊訓練的。也就是挖挖不太深的溝,如果被選去牧馬的,那個活也很輕的。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字詞典故  「僕射ye4」:【「僕」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諸官之長稱「僕射」。】本詩中泛指軍事長官,當時參與相州之戰的節度使有九個。


賞析  新安吏繼續說,況且我們乃是王師,名正言順,在軍烈屬方面的撫養是很分明的。送行的時候請不要再淚如血湧了,那裡的軍事長官會像父親和兄長照顧他們的。

    這最後四句明顯是在安慰家屬了。所以說,我們一旦把後面這一大堆話判斷為新安吏說的,那麼再去品讀就會覺得非常的順利成章。而如果按照前人認為的,說是杜甫口中之言,你怎麼讀,就怎麼彆扭。由此可以判斷,前人在誰說的這個環節上是錯誤的。


《新安吏》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長按二維碼點擊關注可看歷史賞析。

(李商隱76篇,杜牧38篇,李賀45篇,賈島8篇,韓愈18篇,柳宗元14篇,劉禹錫33篇,元稹22篇,白居易55篇,杜甫47篇。。。)

本文圖片為網上搜索。

相關焦點

  • 杜甫:新安吏
    新   安   吏唐  杜甫客行新安道
  • 閱讀與欣賞 杜甫詩《新安吏》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 杜甫0060《新安吏》
    杜甫0060《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 【夜聽107】唐詩,杜甫《新安吏》
    「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寫,都是從詩人「喧呼聞點兵」五字中生出。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這是杜甫的問話。唐高祖武德七年定製:男女十六歲為中男,二十一歲為丁。至唐玄宗天寶三年,又改以十八歲為中男,二十二歲為丁。按照正常的徵兵制度,中男不該服役。杜甫的問話是很尖銳的,眼前明明有許多人被當作壯丁抓走,卻撇在一邊,跳過一層問:「新安縣小,再也沒有丁男了吧?」
  • 杜甫 《無家別》 賞析
    「    詩名《無家別》,這是杜甫「三別」的第三首,前面有《新婚別》,《垂老別》,而這首卻是連家都沒有的「別」,到底怎麼回事呢,我們來看原詩:「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賞析  無家人說,如今生存的人都沒有了消息,而死去的人早已化作塵埃和泥土。我這個卑賤之子因為從陣地上敗退下來,這才歸來,尋找著村裡舊時的小路。    杜甫的「三別」應該是承接「三吏」的,而「三吏」就發生在唐朝軍隊與叛軍「鄴城之戰」大敗以後。
  • 杜甫 《登高》 賞析
    賞析  杜甫說,風是這麼的急,天是那麼的高,夔門兩岸的高峰,猿猴那悲哀的嘯聲在迴蕩。洲渚清清,江沙雪白,鳥兒展翅高飛,飛往回家的方向。     「風急天高猿嘯哀」,單這頭一句,很多人就愛上了。「夔門」位於長江上遊,兩邊都是高山,江從中間過,很容易形成風口。
  • 【登樓】登樓原文_登樓賞析_杜甫的詩_親子寶典_太平洋親子網
    登樓賞析  首聯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在這樣一個萬方多難的時候,流離他鄉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然繁花觸目,詩人卻為國家的災難重重而憂愁,傷感,更加黯然心傷。花傷客心,以樂景寫哀情,和「感時花濺淚」(《春望》)一樣,同是反襯手法。
  • 杜甫:垂老別
    鏈        接杜甫:新安吏杜甫:石壕吏
  • 杜甫詩歌之《登高》賞析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 《月夜憶舍弟》唐 杜甫
    月夜憶舍弟的賞析:         在古典詩歌中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麼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鍊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詩中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杳無音信。在異鄉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賞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鄉憶弟之情。顛沛流離中的詩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為國家而悲痛。
  • 古詩賞析十一首:杜甫《春夜喜雨》
    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與李白並稱「李杜」。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稱「杜工部」。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作品深刻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勞動人民的窮苦生活寄予深切的同情,後世尊他為「詩聖」。
  • 杜甫《絕句》賞析與新唱
    《絕句》賞析與新唱 文 | 謝琰 曲 | 賈建軍 演唱 | 鄭怡靖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 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賞析 絕句江碧鳥逾白的詩意
    杜甫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一生中作詩無數,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絕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這首詩的資料,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詩聖杜甫三吏三別
    詩聖杜甫三吏三別三吏三別是詩聖杜甫的代表作品,分別為《 新安吏》,《 石壕吏
  • 杜甫的三吏三別
    「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
  • 一首詩寫盡了佳人的脫俗和清雅,杜甫《佳人》深度翻譯和賞析
    【賞析一】杜甫的詩歌是以一種描寫社會底層百姓的寫實風格進入我們的視野。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沉鬱頓挫」,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面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甫的詩我背過許多,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竟是「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這一句。
  • 讀「三吏」,品杜甫
    詩聖「杜甫」的「三吏三別」的名字爛熟於心,但是從沒認真地讀過詩的內容。今天分享出來,與您共賞,共同感悟杜甫的聖人胸懷。
  • 杜甫:悲慨、博大、深厚,真實展現唐的盛衰的「詩史」
    唐朝詩人雖多,但能跟「詩仙」李白齊名的,只有被世人尊稱為「詩聖」的杜甫。他的作品集《杜工部集》,真實地再現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這部書因杜甫曾擔任檢校工部員外郎而得名,其中收錄了杜甫生平創作的一千四百餘首詩歌。杜甫的人生經歷異常坎坷,雖然滿腹才華,卻兩度在科舉考試中名落孫山,但他依然一心想要進入仕途,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 「藝惠藏」朱非書法作品賞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句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此詩作於杜甫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今甘肅成縣)到了巴陵。
  • 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什麼都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文化雜感文|褚延鋒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三大詩人,他們取得的詩歌成就是我國古代不可逾越的高峰。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崇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他的代表作作《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合稱「三吏」、「三別」,是千古傳送的名篇,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杜甫的詩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