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吏》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詩名《新安吏》,「新安」:【即「新安縣」,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部,「新安」歷為九朝古都「洛陽」畿地和西方門戶,地扼函關古道,東連鄭汴bian4,西通長安,自古為中原要塞,軍事重地。】「吏」:【舊時沒有品級的小公務員。】
我們在前面的詩歌賞析中也提到了,杜甫於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年底,杜甫暫時離華州,到「洛陽」,「偃師」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當時郭子儀的軍隊退守到了「洛陽」附近的「河陽橋」。杜甫差不多是在這個時候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徑「新安縣」,寫下此詩。好,來看原詩: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字詞典故 「喧乎」:【喧鬧。】
賞析 杜甫說,作為客官,我行走在新安縣的大道上。忽然看到前面非常喧鬧,聽到有人在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字詞典故 「借問」:【請問。】「丁」:【成年男子。】
賞析 杜甫說,(瞧那徵的都什麼兵?都小孩子嘛。)於是我走上前去,借問管事的小吏:「是不是你們縣比較小啊,就更沒有成年男子了嗎?」
杜甫這個時候應該是知道鄴城兵敗的消息了,所以選擇返回華州。看到在點兵,就知道這個時候朝廷更需要兵源了,不過怎麼都是些未成年的孩子。想想也很正常,成年人大部分都被徵走了,這個老杜是很清楚的,在鄜州是這樣,恐怕他後來去華州也是這樣。所以這裡問是不是「縣小」就「更」加沒有成年男子了。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字詞典故 「府貼」:【即軍帖。 唐代實行府兵制,故稱軍帖為府帖。】「中男」:【唐朝天寶年,十八歲為中男,二十二為丁。】
賞析 新安吏說:「是啊,所以軍貼昨夜下來了,只好求其次,選中男行軍了。」
我以為這個小吏並沒有狡辯,這應該是事實,形勢已然如此。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字詞典故 「絕」:【極,極端。】「王城」:【位於周代洛邑城西。】
賞析 杜甫又問:「這中男身體還極其短小呢,這樣怎麼能守得住王城啊?」
我覺得老杜在這裡主要不是在責備這個小吏,他一方面是替這些孩子和他們的家人們跟這個小吏說說情,看能不能不用讓這些孩子們上前線;另一方面也在為洛陽的城防擔心。杜甫的擔心是對的,也就在這一年759年,到了9月,洛陽再次被「史思明」率領的叛軍佔領了,後來直到762年10月,唐朝軍隊才再次奪回了洛陽。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字詞典故 「伶ling2俜ping1」:【孤單,孤獨的意思。】
賞析 杜甫說,瞧瞧這些可憐的男孩子,長得比較肥點的,還有母親來送。而那些瘦小的,基本早已是孤苦伶仃了。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賞析 杜甫說,慘白的河水,於蒼茫的暮色中向東流,哭聲在青山裡迴蕩,猶如青山也在為他們而哭泣。
還記得在鄜州羌村,那些父老鄉親去探望杜甫,說起自己的兒郎都東徵去了。這裡,杜甫就親眼看到這種生離死別的場景了。老杜於心何忍啊,可是也無能為力。
那麼接下去的這些話,究竟是老杜說的,還是這個新安吏說的呢?很多前人的解釋都認為是杜甫在安慰大家。可是我們想想,詩名是《新安吏》,這「新安吏」在這首詩裡的「戲份」是不是太輕了,後面都成了老杜一個人的「表演」啦?而且老杜怎麼反而扮演起開導群眾的角色來了?這顯然不合理,而且還講得那麼具體詳細。我們再看杜甫寫的《潼關吏》,也是一問一答,潼關吏的話比較多,而《石壕吏》主要是因為「石壕吏」深夜抓人引發的後果,而且主要是以老婦人的話為主要內容。所以杜甫是不可能在詩中自己一個人去嘮叨個不停的,他是要反映社會現實的,必須從別人的口裡頭說出來。這就好比一個記者在採訪,簡單問,更多的是聽。在本詩中,杜甫問「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新安吏後面的話,也就是回答了,當然主要是去安慰那些孩子和他們的家人們: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賞析 新安吏對著大家嚷嚷起來:都不要哭了,別自己把眼睛哭瞎了啊,還是把你們縱橫的淚水收起來。眼睛瞎了,很快就會見到骨頭了,天地終究是無情的啊!
當我們確定是新安吏說的話,就會覺得合理多了,因為是新安吏說的話,自然就是要大家都不要哭了,好趕緊出發了。「眼枯即見骨」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我看,新安吏的這些話主要是針對那些要去當兵的孩子們說的,都別哭了,都給我把眼淚收起來。「眼枯」應該是眼瞎的意思,「見骨」的「骨」究竟是眼睛的骨頭,還是身上的骨頭?我以為是後者。你要真把自己哭瞎了,那就差不多見到自己的屍骨了。「為什麼呢?因為「天地終無情!」你要真哭瞎了,到時候可是沒有人理的哦,恐怕就是隨便哪裡一扔,讓你去任天由地了,而天地終究是沒有感情的!這些話事實是軟硬兼施了。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字詞典故 「相州」:【位於河南北部「安陽市」一帶和山東「臨漳縣」。】「星散」:【分散。】「營」:【紮營。】
賞析 新安吏說,我們的軍隊原想攻取相州,本以為旦夕之間就能平定賊軍。哪裡想到賊勢難料,朝廷的軍隊被打敗了,歸來的軍隊成了零零星星,四散一處的小營。
這個新安吏接著給大家訴一下朝廷的苦衷,哎,本來是很順利的,哪裡想到會出意外的。言下之意,本來也不至於讓中男上前線,現在不是形勢所迫嘛。
來看些當時的相關資料:【在相州之戰中,郭子儀,李光弼等數名唐將率先頭部隊與叛軍接戰時狂風大作,飛沙揚石,白天好像晚上。唐軍潰亂向南逃奔。輜械丟棄遍地。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唐軍本來有60萬人,被打散了,所以杜甫的「星散營」是很形象的。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字詞典故 「就糧」:【移兵到糧多的地區,取得給養。】「故壘」:【舊的堡壘。】
賞析 新安吏說,現在我們的軍隊已經移兵到舊的堡壘,那裡糧食比較多。而訓練士卒呢,就依靠在舊京都洛陽城這裡,是也比較安全的。挖掘戰壕不需要非得看到水那麼深,如果是去從事牧馬的勞役,那也很輕鬆。
這裡新安吏進一步安慰大家,沒事的,這些新兵也都是在洛陽城旁邊訓練的。也就是挖挖不太深的溝,如果被選去牧馬的,那個活也很輕的。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字詞典故 「僕射ye4」:【「僕」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諸官之長稱「僕射」。】本詩中泛指軍事長官,當時參與相州之戰的節度使有九個。
賞析 新安吏繼續說,況且我們乃是王師,名正言順,在軍烈屬方面的撫養是很分明的。送行的時候請不要再淚如血湧了,那裡的軍事長官會像父親和兄長照顧他們的。
這最後四句明顯是在安慰家屬了。所以說,我們一旦把後面這一大堆話判斷為新安吏說的,那麼再去品讀就會覺得非常的順利成章。而如果按照前人認為的,說是杜甫口中之言,你怎麼讀,就怎麼彆扭。由此可以判斷,前人在誰說的這個環節上是錯誤的。
《新安吏》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長按二維碼點擊關注可看歷史賞析。
(李商隱76篇,杜牧38篇,李賀45篇,賈島8篇,韓愈18篇,柳宗元14篇,劉禹錫33篇,元稹22篇,白居易55篇,杜甫47篇。。。)
本文圖片為網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