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正最喜歡的一部外語片就是電影《阿甘正傳》:年幼的阿甘被醫生下了「智力發育障礙」的判決書,童年的玩伴珍妮告訴他「If you are ever in trouble, don’t try to be brave, just run, just run away. 」
於是,阿甘開始跑起來。
「跑」,起初對他而言,是躲避欺凌的辦法。長大後,他便慢慢從這個姿態中悟出了哲理:要往前走,就得先忘掉過去。我想,這就是跑的用意。
《阿甘正傳》在1994年上映,那一年,劉守正十五歲,卻已經是一個資深的電影迷,幾乎把香港大大小小的電影院都逛遍了。
「我爸經常帶我去電影院,差不多七八歲的時候,我就已經自己買票去電影院看電影了。」
他被湯姆•漢克斯(阿甘的扮演者)的表演所打動:在眾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阿甘總是出其不意地把每一件事情都做成功。因為看起來楞頭傻腦的阿甘,卻擁有很多聰明人缺乏的品格——執著。
因為喜歡看電影,劉守正就萌發的將來做影視演員的想法,於是在中學畢業後,他就報考了香港演藝學院。但是連續考了兩次,才終於在1995年考上了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
戲劇學院從來不缺好看的人,劉守正不屬於漂亮小生那一掛。要說吃虧嗎?也確實會,因為外形的局限,劉守正經常被安排飾演小孩啊,少年啊一類的角色,主要角色似乎永遠都與他無緣。
在學院兩年一度的音樂劇匯報演出中,劉守正終於爭取到了《綠野仙蹤》B組「稻草人」的角色。作為B組演員,一般來說就是A組演員的替補,不一定有機會上臺,但也要嚴陣以待。
臨匯報演出的前幾天,A組的稻草人受傷了。所以在正式演出的下半場,劉守正作為B組「稻草人」頂了上去,終於有了真正站在舞臺上的機會。
雖然他對角色的臺詞和走位已經熟稔於心,但只有真正站在了舞臺上,才能體會那種被燈光和音樂包圍的感覺,真的很不可思議。
2006年,根據《綠葉仙蹤》改編而成的百老匯音樂劇《魔法壞女巫》在紐約演出時,劉守正還特地跑去看了一場。在藝術家們的改編下,「稻草人」在成為稻草人之前,也有他的前世故事,不僅擁有了名字,也談起了戀愛。
曾經的配角成為了主角,誰說不可以呢?
2000年,由毛俊輝執導的音樂舞臺劇《煙雨紅船》首演。這部反映廣東水鄉藝人生活的舞臺劇,聚齊了陳寶珠、梁家輝、劉嘉玲等大腕,當時在香港接連演出64場,可以說是2000年香港的城中盛事。
劉守正飾演的是梁家輝的一個小跟班,戲份不多,但是很用心。毛俊輝對他賞識有加。2001年,毛俊輝離開香港演藝學院,赴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的時候,就把劉守正也帶去了香港話劇團。
初到劇團,他還是從配角做起。對於配角,粵語有一個形象的說法:「行就行先,企就兩邊」。在梁家輝和蘇玉華主演的舞臺劇《新傾城之戀》的演出特輯中,一個留著短髮寸頭,在後臺匆匆走過,面對攝像鏡頭有些青澀的年輕人,那個人就是劉守正。
▲劉守正和恩師毛俊輝.
劉守正還曾在《不動布娃娃》和《時間00:00》中,都是飾演有智力障礙的角色。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會接觸到這些特殊人士,所以他有這個好奇心,琢磨著他們的內心世界,再用自己的演繹給表達出來。憑藉這樣的「另類」配角,劉守正獲得了2002年度和2004年度香港舞臺劇獎的「最佳男配角」獎。
2007年夏天,北京人藝的首都劇場上演著黃磊和袁泉主演的《暗戀桃花源》,而劉守正在劇中飾演的是順子。這個在劇組中擔任布景的小角色,卻承擔了大部分笑點,他總是喊著「姐夫」,再時不時給姐夫找上一點麻煩。角色無分大小,劉守正的出色演出,又一次讓他提名「最佳男配角」。
第一個告訴劉守正「你也可以當主角」的人,正是他的老師毛俊輝。毛俊輝曾經告訴過他:「我沒什麼可以教你的,我不是你,我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教你去怎麼演,要尋找到你自己的方法,你也可以當主角。」
《請你愛我一小時》(2003年)是劉守正第一次當主演,這是根據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夏日煙雲》改編而成的港話版本。
▲1961年電影《夏日煙雲》海報。
排演這齣舞臺劇時,導演大衛·卡柏倫覺得,田納西·威廉斯是一個同性戀,這戲裡的女主角Alma,其實就是劇作家自己。於是B組的男女主角由清一色的男演員出演,劉守正來出演B組的女主角Alma。
在《請你愛我一小時》中,劉守正沒有刻意演成一位女性,他就穿著西裝,扎著領帶,是田納西·威廉斯最常見的一個打扮,這個男版Alma讓人眼前一亮,頗受劇團和觀眾的認可。
▲《請你愛我一小時》演出劇照,右邊為劉守正的「西裝版本」Alma.
2008年,港話原創音樂劇《頂頭錘》在香港演出,這部以足球為題材的作品,是根據香港球王李惠堂1936年率隊參加柏林奧運會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
「頂頭錘」意為頭球,取「拼搏向上」之意,劉守正在劇中飾演了一個30年代的漁村青年鄭開滿,足球天賦過人,也有些自傲。
▲《頂頭錘》劇照
首演過後,劉守正總覺得「鄭開滿」哪裡不對勁,琢磨一下,想通了,這個人物太「爛嗒嗒」(嗒嗒,在粵語中一般用來形容糊狀物),他的心裡眼裡只有足球,對其他的事情基本不管不顧。和編劇、導演溝通後,「鄭開滿」的性格也隨著演出不斷調整,人情味在這個人物身上多了起來。
「鄭開滿」是劉守正舞臺生涯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男一號,他也憑著這個角色拿下了2009年香港舞臺劇獎「最佳男主角」。
成為最佳男主角,這是第一次。
香港話劇團每年排演的劇目在15個到20個之間,演出場次可達四五百場。對於資深演員來說,演完一部戲後休息四五天,就接著演另一部戲是常態。
卸下最佳男主角的光環,劉守正又在兩部戲中來回穿梭。他在《最後晚餐》中是一個仰望東方之珠的底層青年「周國雄」,在《都是龍袍惹的禍》中又一秒穿越到清朝,成為了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安德海」。
▲圖為《最後晚餐》《都是龍袍惹的禍》演出劇照。劉守正接著憑藉《最後晚餐》,獲得了2012年度香港小劇場獎「最佳男主角」。而《龍袍》則讓他獲提名2014年香港舞臺劇「最佳男主角」.
有一位觀眾的評價我覺得挺中肯的,「劉守正就是那種往臺上一站就很招人喜歡的演員。」
用大白話說,就是他和觀眾有「眼緣」,這種舞臺魅力單憑外形是靠不住的,歸根結底,還是靠演技。
「周國雄」和「安德海」這兩個人物在身份、性格、地位上的差異很大,劉守正反而喜歡用角色和臺詞錯位的方式進行演出前的熱身:
大太監安德海訴說著自己是「東方之珠一盞燈」,又或者周國雄正在把自己淨身的經過娓娓道來,還挺好玩的。
2014年,劉守正憑藉《都是龍袍惹的禍》,獲得提名第二十三屆香港舞臺劇獎最佳男主角獎。
▲《都是龍袍惹的禍》演出劇照
最喜歡自己的哪個角色,他說不上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個角色演得越多,也就演得越深。」
這部讓劉守正拿下第四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男主角」的《最後晚餐》,即將於廣州(7.28-7.29)、成都(8.11-8.12)兩地巡演。
他說,以前他總執著於做得更好,但隨著《最後晚餐》的演出慢慢累計到100場,他覺得自己反而慢慢學會了放下。
▲《最後晚餐》演出劇照
除了擔任演員,劉守正還曾經在幾部舞臺劇中擔任助理導演,而2011年的舞臺劇《孤男毒女》是他真正主導的作品。功力雖然稚嫩,但也是一種寶貴的經歷。
我記得在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一直跑一直跑,結果到最後,他自己感嘆一句:
「I could run like the wind blows.」
我想,劉守正也是如此。都說四十不惑,但對演員劉守正而言,在舞臺面前,還是多少保持困惑才好,你可以自己帶著困惑,再試著一個一個解答,這便是舞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