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2001年加入香港話劇團的劉守正,迄今已為港話貢獻了十餘部擔綱主演的作品,除使其在香港劇壇聲名大噪的《我和秋天有個約會》、《頂頭錘》等作品外,近幾年來,喪到極點的「雙失」青年周國雄(《最後晚餐》)、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安德海(《都是龍袍惹的禍》)等角色相繼登上大陸劇場舞臺,將演員劉守正推至聚光燈下。
劉守正:他心裡有一個幅員遼闊的王國,幕啟登臺,一切自由釋放安妮/文;自:安妮看戲wowtheatre
大家好,我是安妮。
終於,我要來向你們介紹我的「宇宙第一劇場男神」劉守正了。劉守正@《都是龍袍惹的禍》,劇照
2016年6月18日,原定15:40落地廣州白雲機場的中國南方航空CZ3134次航班因氣流原因無限期晚點,天津濱海機場的候機廳反覆播放著工作人員親切溫柔的廣播:「旅客朋友們,我們很抱歉地通知您……」
經過5個小時的機場滯留,漫長的飛行縱貫星夜,臨近降落的時候從機艙窗戶望出去,廣州塔若隱若現。開機後無數微信湧來,關於Alone的討論穿梭在廣州黏膩的空氣裡,這是這齣戲大陸唯一一站三場演出中的最後一場,導演劉守正在我因錯失而深感痛心的朋友圈下面回覆說:「不必難過,相信有緣會再見。」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2001年即加入香港話劇團的劉守正,迄今已為港話貢獻了十餘部擔綱主演的作品,除使其在香港劇壇聲名大噪的《我和秋天有個約會》(飾演Bobby)、《頂頭錘》(飾演鄭開滿)等作品外,近幾年來,喪到極點的「雙失」青年周國雄(《最後晚餐》)、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安德海(《都是龍袍惹的禍》)等角色相繼登上大陸劇場舞臺,將演員劉守正推至聚光燈下。
2015年初於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首演的話劇Alone(中譯《孤男毒女》)是劉守正的首部導演作品,編劇邱廷輝親自上臺擔任這齣雙人戲的男主角。時隔兩年,再看Alone劇照,舞臺如孤獨海洋中的一葉扁舟,兩個演員舉著手槍你來我往,我再次感嘆:「真的好可惜。」劉守正用他一貫謙虛的口吻說:「也不用太可惜,當導演我是初哥。」
第一次看劉守正的戲時,我念大二,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張心瑜劇場連走廊都擠滿了人,極其寫實的舞臺設計像是直接將香港一隅尋常人家的客廳直接搬進劇場,母子對坐,高密度的對話如人口稠密的香港都市一樣令人呼吸困難又欲罷不能。憑藉在《最後晚餐》中的表演,劉守正與飾演母親的女演員雷思蘭分獲2011年香港小劇場獎最佳男、女演員獎。
香港話劇團每年大概有6-8個主劇場演出作品,幾乎所有演員都在線上,角色與角色間相差很大,對於演員人數並不眾多的香港話劇團來說,似乎是不小的挑戰。「通常都是由導演決定誰當主角,有時候,一些不太熟悉團內演員的客席導演會進行遴選,決定誰當主角。」
在「現實主義」與「不流行」、「枯燥無聊」被粗暴地劃上等號的當下,耐住性子揣摩與日常節奏相近的角色並以豐富細節將其支撐起來,出色完成人物刻畫的演員尤其難能可貴。《最後晚餐》如此擊中人心,除了「吃橙子」父親在結尾處意外出現,故事真實到「就像我在自家的窗口望出去,見到一家人的客廳兩母子在吃飯」(雷思蘭),而周國雄的獨特氣質卻是除了劉守正外誰都無法賦予這個角色的。
我旁敲側擊向劉守正「取經」,想了解香港話劇團對演員有怎樣獨特的培養方法。他似乎是一眼看穿我的意圖,卻又不假思索認真地說:「劇團沒有特定的培養方法。我在演藝學院修讀表演本科課程時,演技課教授的主要是史氏體系(斯坦尼體系),畢業那年,在課堂上會嘗試演繹不同類型劇作家的作品,例如品特、貝克特、田納西·威廉斯、阿瑟·米勒等。」
與所有迷戀舞臺的優秀演員一樣,劉守正從不掩飾他對舞臺的狂熱,在他看來,在話劇團當演員就是最好的訓練。在劇場,演員可以專注地研究不同劇目的表演形式,無論古今中外,悲劇、正劇、喜劇、音樂劇又或是一些實驗創作等,都有機會嘗試。「劇團會請一些導師主持演技的工作坊,或介紹外國的新文本,與不同的藝術家交流,都是難得的經驗,很有啟發作用。」
「 你聽過安德海訴說自己是『東方之珠一盞燈』嗎? 」
《都是龍袍惹的禍》是劉守正來到大陸的第二部主演話劇作品(此前《有飯自然香》、《遍地芳菲》、《德齡與慈禧》等都是擔任配角),歷史中的「小人物」安德海以太監之身面對觀眾,劉守正的演繹下,這位憑實力攀上權力高峰,遊走在自卑又自大、自憐又自強的矛盾心態中的大太監震懾了觀眾席的每一位觀眾。
「在研究安德海此角色時,我發現史實中只有一面倒地提及他貪汙幹政,權傾朝野,但卻忽略了為何一個這樣負面的人可以成為慈禧身邊的大紅人。其實做太監亦不容易,沒有了男人的尊嚴,但沒有了一個器官便不是男人嗎?安德海其實比男人更男人!」
與想像中不同,後臺的劉守正身上全然看不到舞臺上的傲氣與張力,他總是禮貌友善地與每一位進出化妝間的工作人員打招呼,上臺前總會再摸一摸舞臺上的道具。
熟悉劉守正的人對他自由切換的各種「人格」早就習以為常,長久不見也不會要因為一個新的角色重新認識他一次而手足無措。我常常驚訝於他在不同人物間的轉換能力,可他卻輕鬆地說「其實這並不困難。因為作品大多已演過很多次,自己對角色和故事都很熟悉,反而越演越享受,希望可與更多不同的觀眾去分享。」
「真實」的劉守正對於與他朝夕相處的人物有一套獨家「交流方法」:
「我有個習慣,在《晚餐》演出前,我會用《龍袍》的臺詞熱身,相反,《龍袍》演出前我就念著《晚餐》的臺詞。可能我對這兩個角色和故事的熟練程度都很有信心,所以在熱身時,特意去念一些不是當天出場的臺詞,希望借其他臺詞,令自己可進入一個表演狀態,去放空自己,使自己不要預知當天故事的劇情和臺詞。所以你在後臺會見到一個安德海訴說著自己是『東方之珠一盞燈』,又或者周國雄正在把自己凈身的經過娓娓道來,挺搞笑的。」
劉守正談起角色和劇場時常常很興奮,話語間逗漏的趣事俏皮地向我展現這個演員對自己職業的愛——太多人嘗試去接近角色,去揣摩、塑造,而劉守正是在與角色相處,推心置腹地與劇中人做朋友。
近期將要登陸北京天橋劇場的《頂頭錘》是香港話劇團的經典音樂劇,劉守正飾演男主角鄭開滿。這齣首演於2008年的音樂劇記錄了一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香港回歸20周年,復排《頂頭錘》,算是港話送給大陸觀眾的一份禮物。
劉守正平時不看足球,他說,「如果我喜歡看足球,一天24小時就不夠用了。」
對於這齣音樂劇,劉守正毫不掩藏自己的驕傲:「這個戲裡面的歌曲,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動聽!高世章和岑偉宗這對黃金組合,是香港音樂劇信心保證,加上今次有現場樂隊伴奏,感覺更加澎湃!」《頂頭錘》在香港已經三度公演,劇組全員百餘人,是港話頂級配置,聯合香港舞蹈團共同製作。此次的隨團製作人Marble梁子麒說,這齣戲未來大約很難再來大陸,「太龐大了。」
《頂頭錘》的故事發生在80年前的香港,講述中國足球第一次走出國門參加奧運會的過往。
1936年的香港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已有近百年,但與祖國的聯繫依然密切,當時的「亞洲球王」李惠堂率領的香港南華足球隊代表中國,參加了當時的柏林奧運會——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以團隊的名義參加奧運會。這支以香港球員組成的隊伍沒有任何人資助,他們自食其力遠赴東南亞打了27場友誼賽(勝23場,平4場,負0場),以籌措遠赴柏林參加奧運的路費。
劉守正飾演的鄭開滿是一個虛構人物,擅長「頂頭錘」。「頂頭錘」是粵語「頭球」的表達,而在香港人眼中,它還有「拼命頂上去」的意思。我曾問過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頂頭錘》的編劇/導演陳敢權先生「什麼是香港精神」,他說,「香港精神,是拼搏、苦幹」。
劉守正喜歡撞球,平時自己經常打,喜歡的球員是奧沙利文和丁俊暉。撞球這種運動很優雅,室內燈光灰暗,運動員穿西服、打領結,所有功夫都在頭腦和內力。
我於是又想起在化妝間遇到的那個劉守正,所有力量收入胸中,功夫全在平常。我想,在他心裡有一個幅員遼闊的王國,幕啟登臺,一切自由釋放。
香港話劇團音樂劇《頂頭錘》將於4月7-9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演出4場,真情推薦,希望大家都能去看看我家男神!
感謝安妮,推薦大家關注:安妮看戲wowtheatre
音樂劇《頂頭錘》演出日期及時間:
2017年4月9日 | 下午2:30
2017年4月9日 | 晚上7:30
現場樂隊伴奏,粵語演出,附中文字幕
演出地點: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
票價 : ¥471 / 371 / 271 / 171 / 71 (設套票優惠)
伸閱讀:如何以音樂劇再現球王的傳奇?
我們是·文藝連萌·成員 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實踐者
閱讀原文 : 進入「安妮看戲wowtheatre」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