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的記得中學的某段時光,每天中午放學後,我騎車飛奔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的打開收音機,期待著那熟悉的聲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各位聽眾,現在是小說連續廣播時間,請聽小說《人生》....」後來,守著家中的小電視,我如醉如痴的看著周裡京、吳玉芳飾演的電影版《人生》,大罵著高加林是陳世美,心疼著巧珍的善良、隱忍。這是中學生眼中的《人生》。
三十多年後重拾《人生》,依然記得空曠遼遠的黃土地上,一曲悠長的信天遊翩然入耳,巧珍的歌聲清澈動情,含情脈脈的雙眼正凝望著遠去的加林,幸福定格在雙眸間,這畫面令我沉醉。路遙總是在淳樸中營造出浪漫與甜蜜,與故事的主人平凡而沉重的人生形成鮮明對比。篇幅不長的《人生》是部厚重的大戲,它展示了一個小人物的人生,淳樸中透露著路遙對百味人生的思考,我們每個人也會從中反思自己的人生路。
正在讀路遙的另一部長篇《平凡的世界》,《人生》是穿插在其中讀的,不得不折服於路遙對黃土地小人物苦難的描寫,他的作品樸素不蒼白,簡約不簡單,從高加林、孫少平這樣的人物身上我總能讀到叛逆與安分、夢想與現實的碰撞,這對於當今渴望改變現狀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種精神的寄託,「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這樣的稱號,是對這位英年早逝作家的最高獎賞。
高加林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其實就是不斷的選擇與取捨,願我們的每一次選擇,都能無悔。 隨著閱歷增長,就會越客觀的看待事物,年少時總覺得高加林的負心選擇令人憎惡,總以一種單純、執拗的眼光去看人看事。人到中年,對高加林有了客觀的認識,他是一個有夢想的年輕人,他的夢想寄託於外面的世界,他放棄了和巧珍在一起的農村生活,選擇了回到城市當一名記者。關於舍與得我一直認為老天是公平的,有得必有失,就像高加林,他為了美好的前程與亞萍在一起,拋棄了金子般的巧珍,他捨棄的東西最終讓他後悔一輩子,他捨棄了農村單純的生活,得到了城市忙碌複雜的生活,然而城市不是伊甸園般美好,殘酷的現實讓他忘了初心,這個世界的功利衝昏了他的頭腦,那些所謂捷徑的選擇重新將他打回黃土地。
這種選擇想想在現實中常常會遇到,每到畢業季都會看到學生們糾結於是回到家鄉還是留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這不是現實版的高加林式的選擇嗎?海明威曾經說過「如果你足夠幸運,年輕時候在巴黎居住過,那麼此後你到哪裡,巴黎都將一直跟著你。」我想這就是大城市的魅力和氣質對人的影響。大學生選擇北上廣,高加林選擇縣城都無可厚非,追求美好生活沒有錯,只是任何的選擇都需要我們自己承擔。無論去大城市創造自己的命運,還是在小地方只求一份穩定安然,在每個人生岔路口我們都要去選擇,我們需要釋然的看待人生的得與失,需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小說發生的時代距離現在挺遙遠,但是悲劇是屬於每一個時代的,高加林的故事其實今天依然在上演。成功總歸屬於少數人,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我想這就是路遙傳遞給我們的跨時代的、殘酷卻又現實的人生。
路遙筆下的愛情大多沒有完美的結局, 讓人唏噓不已,讓人感受到完全匹配、平等的價值觀、愛情觀真的難尋,這些愛情悲劇告訴我們最好的婚姻是需要精神上的門當戶對。 無論巧珍和加林,克南和亞萍,還是加林和亞萍,他們之間都存在著不一樣的價值觀和成長背景。巧珍喜歡加林的才華和抱負,而她自己沒念過書,只會和加林談家裡的豬下仔;克南有著和亞萍相似的家境,但是他們的追求和價值觀不一樣;加林和亞萍的才華相當,一起談文學、談國際局勢,精神上是如此契合,但卻沒有匹配的家庭背景,生活方式的截然不同決定了他們的愛情沒有結果。
不禁想到了在豆瓣上看過老妖的一篇《最牢固的感情,大多勢均力敵》,觀察周圍的和諧婚姻,比較認同此觀點。文中所舉的門當戶對的典範是錢鍾書和楊絳,裡面說到:「一段感情能否持久與牢固,很大程度上,是兩人之間的博弈,勢均力敵者方能走到最後。勢均力敵不僅僅體現在身家、背景,更體現在兩人的才學、性格、能幹、興趣和喜好上。最完美的結合莫過於夫妻之間精神上的門當戶對,精神上匹配的婚姻,才會真正的幸福而長久。
喜歡路遙的作品;喜歡他對黃土地的那份眷戀;喜歡作品裡具有傳統美德的家庭;喜歡每一個寬厚、淳樸的父母;欣賞作品裡在城鄉、貧富、底層與上層交織中帶來的碰撞;欣賞高加林、孫少平們對苦難的歷練;心痛巧珍的善良、堅韌、對愛情的真摯熱烈;感慨高加林在面臨人生抉擇時迷失了方向.... 人生其實就是一部平凡的世界,大多數的我們都是平凡的人,擁有的故事比小說簡單,小說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很多。人生是一本哲學書,不是每個人都能讀透,讀過了能看得更寬廣就好。特別喜歡小說開篇柳青的那段寄語,做為結束語,與大家共勉。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路的,有的岔路口,可以影響人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上刀山做自己
在我二十幾歲的時候,對自己的人生充滿困惑,我迫切地需要交流與探討,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毛姆的《刀鋒》,認識了拉裡,我知道了閱讀的真正意義——和相似的靈魂對話,超越時間和空間,我有了摯友,在真誠豐富的精神世界。 這是我偶然間讀到的一個年輕人的感悟。理解這種感受,就像十八歲的我遇到三毛。《刀鋒》是一部經典之作,毛姆以其詼諧幽默而又尖銳的筆調,直書人性,故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世態炎涼,人間百態,都濃縮進書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中,在他們身上,每個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們無論何時讀解毛姆的作品,都會心有所感,這是毛姆的價值,也是信仰的價值。
《刀鋒》講述的是一個參加一戰歸來的年輕人拉裡,在目睹了戰爭帶來的民不聊生、流離失所的慘狀,經歷了戰友為救自己而犧牲之後,開始思索生命的本質,為了尋找這些終極問題的答案,他放棄了與伊莎貝爾的婚姻,逃離了上層社會物慾橫流的生活,開始自己漫長的讀書生活,沉浸於大學圖書館中,流浪歐洲、印度求知求道。同時,他盡己所能救助生活中痛苦的人們,終於完成了自我救贖,過著風輕雲淡的踏實生活。 毛姆作品最吸引人的一點是,他筆下時常會有一個人物,這個人總是試圖追尋某種真諦,他可以拋棄一切,追求自己的詩和遠方。《刀鋒》中的拉裡讓人想起了毛姆的另一本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放棄了優越的生活,拋棄妻兒,去實現自己的畫家之夢。其實這些作品都是在探討一個很大又很現實的問題,人該怎麼活著,這是個永不過時的主題。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會有一些爭議性的聲音,大多數人對此選擇忽略,不在意,但有些人能夠傾聽這些聲音,並跟隨這些聲音走。這些人,要麼就是瘋了,要麼就是成了傳奇。 拉裡顯然就是這樣一個傳奇,當所有人面對生活迷茫時,大多數人選擇了就這麼過日子吧,為了金錢、利益、婚姻、家庭等世俗理由,庸庸碌碌地生活。拉裡沒有被身邊的人左右,他選擇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以修行的方式,去尋找人生的意義,他確實找到了一些使自己更豐滿的東西,擺脫了一開始的空虛和迷茫。在我們看來他本可以迎娶白富美,開啟幸福人生,他卻四處流浪,過著艱苦的打工生活,甚至做過礦工、農夫、計程車司機。在他看來,只有做過世間最卑微的工作,才能體會到生命的真諦,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不由想到朋友講的一個故事,她們公司普漲工資,漲幅各不相同且背對背保密,但這種事情總是瞞不住的,於是漲的少的變的難受起來,滿臉的怨氣和不滿,一位臺灣主管不解的問道:「不是都漲了嗎?為啥不開心,應該感到幸福才對,要是在臺灣,大家會由衷的彼此祝福並開心的請客的」。是啊,我們的煩惱緣何而生?究竟什麼是幸福?真正理解幸福的人是少之又少,我們會陷於俗世瑣事,解決了問題後,又陷於自己挖掘的欲望,最終與幸福漸行漸遠。什麼是幸福?細想想其實很簡單,它無處不在,讀完一本書,寫出心得感悟,這也算是一種幸福吧。
拉裡和伊莎貝爾的愛情觀讓我明白三觀不和的兩個人終究不會走到一起的。
伊莎貝爾,一個美麗而普通的女人。她想要的生活,就是世人眼中的榮華富貴。儘管她深愛著拉裡,但當拉裡不能給她想要的生活時,就嫁給了富家公子格雷。在《刀鋒》中,我們可以看到拉裡與伊莎貝爾展開了兩條不同人生價值觀的碰撞,這種碰撞對於今天的我們依然不陌生。拉裡的理想是:「我向你建議的生活要比你想像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實得多。我真希望能夠使你懂得精神的生活多麼令人興奮」,而伊莎貝爾的訴求是如此簡單:「你難道看不出你在要求我做一件我不感興趣的事情嗎?我只是一個正常的女孩子,我現在二十幾,再過十年我就老了,我要及時行樂。」思考下來,拉裡和伊莎貝爾這背道而馳的價值觀註定是沒有結果的。
其實很多女孩子都是伊莎貝尓,當愛情與麵包衝突時,想當然的選擇了麵包,在她們看來沒有麵包談什麼愛情,麵包是我的,愛情在我心裡,也是我的。伊莎貝爾是一個精緻的現實主義者,儘管有些功利,但她明白利弊,權衡當下,有權做出自己的選擇。
「錢能給人帶來世上最最寶貴的東西,就是不求人。」毛姆的這句話太扎心了,耐人尋味。
伊莎貝爾的舅舅艾略特對這話執行的最透徹。他赤手空拳,從不遠萬裡的美國來到英國,憑藉一副好皮囊加上好口才娶到富婆,舉辦和參加各種宴會,結交更多社會各界名流和王公貴族,得獲伯爵頭銜。錢權利譽全都有,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他樂享其中。
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題目很抓眼球「成年人的底氣是錢給的」,文章說到看完《歡樂頌》和《都挺好》後,有人總結了一句話:有錢蘇明玉,沒錢樊勝美。《都挺好》中,蘇家發生的大部分事情,都是蘇明玉用錢來擺平的。我們很多人都想要趁著年輕多掙點錢,把自己的能量最大化,無非不過是想要自己、孩子、家人過得好點。只要錢包溫暖,人生不至於太寒。成人的世界裡,金錢就是尊嚴。這種價值觀儘管不敢苟同,但很現實和無奈,不禁想到了毛姆在《人性的枷鎖》中說的一句話:「人追求的當然不是財富,但必須要有足以維持尊嚴的生活,使自己能夠不受阻撓地工作,能夠慷慨,能夠爽朗,能夠獨立。」也許這就是最好的解釋吧。
刀鋒是部上乘之作,毛姆對書中的所有人物,都進行了很客觀、不帶感情色彩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豐滿立體的人物,結局中唯有拉裡是越過刀鋒之人,他將物質置之度外,得到精神上的解脫。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大部分人都過著高度相似的生活,人生軌跡千篇一律,。借用《月亮和六便士》裡思特裡克蘭德的話來說,「這世上大多數人都不會、也不敢跟著自己的心走,他們只是庸碌地過日子而已,成為這社會安穩渺小的一份子,默默無聞,碌碌無為。」其實人生本來是有無限種可能的組合,拉裡完全無視世俗的枷鎖,保持自己的自由,這種泰然與平和值得我們每個人去追求。
時間是一把利刃,最終會把每個人雕刻成自己潛意識裡以為正確的樣子,這也許就是書名的用意吧,我們只能決定自身生活的一小部分,誰也說不清楚什麼樣的人生是完美的,也沒有人知道你應該過怎樣的一生。《刀鋒》是毛姆講的故事,讀出來的,卻是你和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