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淅川地圖呈條形狀分布,綿延百餘裡。魚關位於這個條形狀的中心,是淅川文化的一個縮影。這裡說的婚俗與淅川婚俗大同小異,筆者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
娃娃親。舊時,這裡興定娃娃親。定娃娃親的家長一般是好朋友,或親戚,希望結親或親上加親。如果兩家商量好了,男方家就把生辰八字拿到女方,經算命先生合好後定日子。在定親這一天,男方帶上糖、面、豬肉禮吊子和油炸果子等四色禮兒到女方家,女方家大擺酒宴,請家裡的長輩過來作陪,猜枚划拳,一醉方休,特別是要讓媒人吃好喝好玩盡興。隨著婚姻自由的普及,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已經成為歷史,這種娃娃親早已經。
提親。一般的婚姻少不了媒人,就算是自由戀愛,也是談好後找媒婆提親。俗話說,是媒不是媒,也得兩三回,意思是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必須得去兩三回。給男方家提親時,男方先要給媒人拿條煙,另外每次去女方家必須帶上四色禮兒。三四回後,開始著手定婚事宜。
看點兒。訂婚前雙方男女還要親自去看一下對方家庭情況,俗稱看點兒。看點兒也是要選一個雙日子及吉利日子的。看點兒這天由女方帶上自己的伯母姐妹去男方家看點兒,男方家要擺上三桌宴席,請自家至近親戚來作陪。男方家要擺的宴席是十碗一架山,粉條要在山頂上,這是吃飯的菜。喝酒的菜是九個碟兒,必須要有四個果碟兒,裡面裝的是油炸的面果子,面果子是菱形,和織布的梭子是一樣的形狀,代表過門後女方要會織布。席上女方要和她最親近的人坐上席,媒人也要在另一桌上坐上席。席間,全桌的客人要相互敬酒,讓每個人都吃得盡興。宴席結束女方走時,男方家會給紅包和衣服。
認親。看過點兒,男方就要去女方家裡認親,男方要帶足夠豐富的彩禮,其中必須有禮吊子和酒。女方家也要擺上宴席,請自己家親戚和不出五父的家門作陪,新客和挑籃子的人坐上席,禮節和在男方家時一樣,作陪人敬酒、勸酒,特別是一定要讓挑籃子的人喝好喝醉才罷休。臨走時,女方家也要打發男方錢,用紅紙封面,以示吉利。雙方互請後就算是定婚。訂婚後,雙方要先找算命先生合八字,選個好日子結婚。
會親家。男方的父母通過媒人約定時間,帶上厚禮,到女方家裡會親家。其實就是互相見面認識,交換意見,但路數卻非同一般。女方要請家門族戶或相好的朋友等共同陪酒,熱鬧非凡。
送信兒。日子定好後,男方還要央媒人帶上四色禮兒去女方家送信,女方家開始提要求,要彩禮和嫁妝,這時男方家就要女方家折成錢,一次性拿清,由女方家去購置嫁妝。
下柬。結婚前,男方家要給媒人拿四色禮,其中必須有禮吊子,還要有酒和煙。同時,讓媒人再給女方家拿四色禮兒,算是正式通知,俗稱下柬。不僅如此,男方還要給自己的舅家拿禮下柬,請舅家按時來喝酒。下柬後,男方家要給媒人再拿四色禮,俗稱髮腳,意思是要媒人到女方家說話接人。
接親。在結婚那天,男方家會根據女方家的嫁妝和自己家的客人數量請好幫忙的人。特別是要請一個能說會道的大支客,大支客必須懂得農村的風俗禮教。結婚的前天晚上,男方家要請來吹鼓手,吹吹打打到深夜。還要宴請幫忙的人,菜需有三葷三素,且必須有豆芽以示紮根。結婚當天早上,大知客吃了飯後要開始分工,特別是抬嫁妝的人要帶繩子和槓子,繩子必須是紅繩,槓子也要用紅紙條封一圈。另外吹鼓手的各種樂器也要用紅紙條全部封一圈,女方家家用也都要如此。然後挑籃的人(男方家的姑父或是姐夫)挑上禮品,抬嫁妝的人抬上米、面和炸饃籃到女方家接新人。
在女方家要擺上幾桌宴席,每桌先六個素菜,讓接女方的人喝酒吸菸。如果再上八個熱菜,端上米飯,挑籃的要馬上告訴男方家長,女方已示意「帶飯」,那麼,這天女方不管去多少送親的隊伍,一律要住下,等到第二天和新郎新娘一塊回門。不上熱菜,則表示送親後就要返回。吃了飯,媒人和挑籃人要給女方家的神位燒紙祭拜,男方家點響鞭炮,女方給父母磕頭,男方給女方父母紅包(俗稱離娘錢兒),然後女方上花轎,一路上吹打嬉鬧,到男方家去。
送親。接親隊伍和和送親隊伍是不能同行的。當女方上花轎後,由女方的侄子侄女作為「把轎娃」伴隨新娘,其它送親人員要與接親隊伍隔一段距離。新娘到男方家時,就自然停在離家百米左右,等候大支客到來,一是先給「把轎娃」上封子(即紅包),安排人把「把轎娃」先領到事先準備的房間,與新郎家近一點的鄰居家裡坐下喝茶吃糖果。等新娘入門,大支客命人抬上桌子,拿上酒盅酒壺,擺上「接路桌」迎接貴客,送親隊伍中有一名「客頭」,即長者,立即走到桌前,與大支客互致三鞠躬,大支客把三杯酒遞過去,「客頭」接後放下,接路桌撤下去。然後大支客帶送親隊伍到把轎娃被安排的地方與他們一起喝茶吃糖果。
拜花堂。一般由支客做兼職司儀。新郎與新娘對拜,施三鞠躬禮,鞭炮齊鳴,新郎抱起新娘入洞房。接著開始拜堂,在堂屋中間鋪上蓆子,新郎的父母已進入堂屋,支客把新郎新娘從洞房中請出,並肩站立席上。支客叫到「一拜天地」,夫妻面向門外三鞠躬,喊道「二拜高堂」,夫妻面向二老三鞠躬,喊道「夫妻對拜」,雙方三鞠躬,然後進入洞房。男方要給女方行禮,才能進洞房。洞房內放有火盆,女方要從火盆上邁過去,寓示以後日子紅紅火火。過一會兒,每人送上一碗荷包蛋兌紅糖,新郎要和新娘在洞房內共吃一碗荷包蛋。
宴席。中午,男方家大擺宴席,宴請來賀喜的賓客。賓客在開席前要在禮單桌前隨上禮錢方去入席。一切準備妥當,大支客高喊開席,這時鼓樂升起,賓客入席。不論送客多少,這天只能有三個人坐上席,即「三輩人」。其它上席位置由男方外祖父家、姑家、姨家、乾親、姐家等坐上席作陪。無論一次擺幾桌,中間的主席只有大紅媒才能有資格坐上席。特殊的是,主席上只能坐六名,其它桌按八名安排。主席的下席口用一塊紅布倒掛,不擺凳子和餐具。
參廚。宴席開始一陣子,大支客喊道:「大廚房,小廚房,掌盤,酒飯鍋,刷鍋洗碗相忙的,貴客準備參廚,換上二薦碟子,菜要熱,餐具要淨,開始參廚。」大支客帶著送客客頭,把桌上菸酒拿到廚房,為廚房敬酒,獻上五個封子。炒菜的,做飯的,端盤子的,刷碗的,熱黃酒鍋的各一個封子。然後,第二薦菜開始上。
獻禮。客頭把事先用紅布包裹的梳子、鏡子等日用品交給掌盤的端到洞房,一路下來輪番敬酒,宴席熱鬧起來。大支客這時基本完成使命,看到主席口紅布撩起,示意支客可以坐下用餐,大支客自己拿上餐具做到席口。如果紅布不撩起,誰也不能夠做到主席口上。宴席結束後,客頭喚來新郎的父母,封上封子,交接開啟嫁妝的鑰匙。
切面。第二天早上,男方家要請昨天幫忙的人陪女方家的人來接新客。男方要讓新娘擀麵條、切面,最主要是切面時,男方家的姑父、姐夫要把擀麵杖上卷的面葉裡面裹上紅筷子或麻絲,表示常面有牽扯。這天早上的宴席也和頭天的一樣,但這次新年要做到正中的上席上。
回門。第二天,新人夫婦和挑籃的人要帶上豐富的禮品到女方家裡回門認親,女方家還要擺上三桌直到把挑籃的人喝醉為止。這時,桌上擺菜還是有講究的。有兩種擺法,一種是甜肘子放在上席,寓意「頂子帽」;接著兩碗肉,再接著兩碗酥炸中間粉條,下面是丸子和小炒四碗,俗稱「十碗一架山」。也就是說,頂子帽戴在頭上,肉長在身上,蛋(丸子)在下面。但有的人認為肉在頭上就不好聽了。第二種是把粉條擺在上席,接著兩碗肉,再接著酥炸排骨,中間丸子,下面是肘子,兩邊配小炒,意思是粉擦在臉上,肉長在身上,蛋夾在中間,柱頂石放在下面。總之說法很多,但卻都很有趣。飯前,新郎新娘吃過荷包蛋後,必須給二老磕頭認親才能入席。新郎如果不會喝酒,必須有一名酒量大的挑籃人替新郎喝酒。這一天,不論天氣怎樣,新娘必須隨新郎回婆家,不能在娘家過夜。離家時,女方家還要打發新郎錢以示四季來財。
婚後習俗。「住三還六,兩頭福祿」。女方從結婚那天起夠三天了,娘家人來接回去住六天。第六天娘家媽提個炸饃籃送閨女回婆家油婆子嘴。在婆家住六天就又要回娘家住九天,這就是傳統的「住六還九,兩頭都有」。九天後,娘家爹送閨女回婆家,帶上親家喜歡的禮品與親家敘話,這次要在婆家住夠十三天。這就是所謂的「住九還十三,騾馬兩頭栓」。在婆家住十三天後,再回娘家住一個月,這叫「住十三還一月,日子越過越紅火。」一個月後,回娘家就不會再有時間限制了。
魚關的婚俗雖然冗長,但為寂寞的山村帶來了熱鬧,增添了不少活力。
作者簡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五四文藝獎獲得者,南陽市五個一文藝工程獎獲得者,淅川縣文聯副主席,淅川縣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在全國各大報刊雜誌刊發作品3000餘篇,《讀者》、《意林》籤約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禪谷禪韻》;長篇小說《淚落水中化血痕》;參與主編《魅力淅川》叢書(六卷),撰寫的《北京,不渴》微電影劇本拍攝後榮獲國家林業部「十佳影片」。
通聯: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人民路縣委大院一號樓3樓縣文聯 田野(收)
郵編:474450 電話:13569243979 0377—6922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