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在家,無聊的時候,就隨手拿本書看,前天拿到了《俠客行》。
金庸先生的作品,六神磊磊老師已經解讀的很好了,我只是寫一下讀後感,算不上解讀。
如果一句話總結,就是傻小子走好運,練成了絕世武功。其他的,乍一看沒啥。這裡面的愛情,除了小兒女不懂愛情的懵懂,就是人老了以後的孟浪,乏善可陳。
所以,這是老爺子作品裡最缺乏存在感的一本之一,甚至不如短篇《越女劍》來得精彩。
可合上書再想想,這裡面的哲學意味甚至宗教意味還是很濃的。
第一,整部書在探討一個人類的終極問題:我是誰。
最近,最接近哲學家的就是小區保安了,見人就問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這三個哲學的終極問題。
經過兩個月左右的居家生活,我想,稍有知識的人也都會想一些吃喝之外的事情。何為自我,何為家人,何為國家,都應該好好想想的。有的夫妻,經過這些天的相處,找回了昔日的感情;有些夫妻,經過這些天的相處,斷然預約了離婚的日期。
無論分還是合,都更加認清自我。
《俠客行》的主角,是個小乞丐,媽媽喊他狗雜種,長樂幫喊他石破天,石清夫婦以為他是自己的兒子石中玉。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誰,知道最後,他的身世還是一個謎。
不知自己是誰,更無所求。當謝煙客拼命想他求自己的時候,這孩子竟然是萬事不求人。正所謂,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碰上這樣的主兒誰也沒招。
可就是這個狗雜種,稀裡糊塗當了幫主,學到了絕世神功,據武俠迷考證,金庸小說裡武功最厲害的,就是石破天了。武功之外,還得到了小美女阿秀的垂青,阿秀等他不回,竟然要毅然決然地蹈海。
這正佛家的理念,無我,我所求,無眼耳鼻舌身意。類似的情節《天龍八部》裡也有,段譽、虛竹從未想學什麼絕世神功,可都學到了,而慕容復一心復國,結果是一切都失去了。
經此一疫,很多人應該認真想想了:你是誰?你要什麼?你從哪兒來,要去哪兒?
第二,你看到的、聽到的,不是真相。
整部書的懸疑,一個是石破天的命運,另一個則是俠客島的「獎善懲惡令」。在幾乎所有武林人士的眼裡,遠在海外的俠客島,是死亡之地。去了,死一個;不去,整個幫派被搞死。俠客島的臘八粥邀請函,就是死亡通牒。
所以,長樂幫要找個不懂事的小屁孩來當幫主,給自己消災。
可去了一看,分明不是麼,大家都在開開心心地研究武學呢,兩位島主也說了,殺的都是惡貫滿盈之輩,不殺好人。
所以,我們日常聽到的、看到的,未必是真的。武林人士對俠客島的認知,是基於部分事實的錯誤認真,從而形成偏見和恐懼。而我們,對於歷史,對於遙遠的外國,很多真相是看不到的,別覺得自己就是對的。
俠客島掌握了江湖所有人的隱私,親朋不知道的事,他們也知道,這可是無所不包的大數據了。
可是,誰授權俠客島有獲取所有人隱私的權力?俠客島的信息準不準,誰來核實?假如他們犯錯了呢?誰來監督俠客島?
細思極恐。
第三,善與惡。
何為善?何為惡?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這是纏繞人類數千年的問題,東西不同。
《俠客行》裡的人,給人感覺都是怪怪的,好的不覺得好,壞的也不覺得壞,感覺善與惡沒有什麼界限。就像雪山派找逆徒石中玉,出發點不壞,但做著做著不小心就越界做了壞事。
石清夫婦,從頭至尾都是裡面正面人物的典型,但一點兒也不可愛,他們心不壞,但看不到行俠仗義的影子,更像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或許,這就是真正的世界,真正的江湖。所以,看《俠客行》還不至於對人性絕望,只是迷惑而已。可能金庸老爺子也是這樣,在大兒子死了後,對人性產生迷茫,寫了《俠客行》。等到寫《連城訣》的時候,估計已然絕望,所以,《連城訣》整部書,除了傻乎乎的狄雲外,沒個好人,看得令人絕望。
《俠客行》的結尾,石破天還是不知道自己是誰,但至少知道了自己不是誰,也不算是一無所獲。可惜的是,金庸用李白的俠客行這首詩,卻沒寫出一個像侯贏、朱亥那樣的豪俠之人,也沒有寫出信陵君那樣的慨然之士,有點對不住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