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雜種」!地攤中的新建築學

2021-02-18 全球知識雷鋒

不少人將「曼谷雜種」視為城市中醜陋礙眼的眼中釘,覺得它們都是廢棄簡陋的棚戶區。可是我覺得「雜種建築」才是曼谷最具在地性的本土建築,因為它們極其純粹與清晰。

本文為全球知識雷鋒第155篇講座。

本文整理自2020年4月22日由CHAT architects主持建築師查蓬·楚恩魯迪莫爾(Chatpong Chuenrudeemol)於朱拉隆功大學進行的題為曼谷雜種(Bangkok Bastards)東南亞建築講座,講座由朱拉隆功大學東南亞建築客座教授Kulthida Songkittipakdee、洪人傑主持,由孫志健、葉薈蓉記錄整理。

知識雷鋒副主編,東南大學建築學學士,建築圈八萬八千八百八十八線寫手

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藝術與建築史/新聞雙學士,美術館從業者,建築學半吊子愛好者

主講人:Chatpong Chuenrudeemol

CHAT architects主持建築師;哈佛GSD建築學碩士,UCB藝術建築學士。2001年回到曼谷致力於探索研究型設計模式並任教於朱拉隆功大學、泰國國王科技大學等,作品曾受邀參與東京TOTO Gallery MA 30周年紀念展等展覽

主持人:洪人傑、Kulthida Songkittipakdee

HAS design and research主持建築師、中泰建築研究室創始人;朱拉隆功大學東南亞建築客座教授、同濟大學設計導師,長期研究東南亞建築,大量評論文章發表於泰國《暹羅建築師協會期刊》

本篇講座由朱拉隆功大學東南亞建築客座教授洪人傑與Kulthida Songkittipakdee作序

我們與Chatpong Chuenrudeemol的結識,是他受日本TOTO Gallery MA邀請參加30周年紀念展「The Asian Everyday: Possibilities in the Shifting World」,其他參展者還包括日本大西麻貴和百田有希、中國趙揚、新加坡凌浩、越南武重義,而那時我正在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任職。

隨後我和他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並時常拜訪他的作品,包括位於曼谷的南達遺址酒店(Nanda Heritage Hotel)、薩拉阿麗雅瑜伽住宅(SalaAreeya Yoga Residence)、薩姆森街酒店(Samsen Street Hotel)等,在一系列實踐項目中,Chatpong透過本土非建築形式的轉譯,表達在空間尺度與構造節點中,並藉由公共與私密兩者的衝突組合,激活街道與社區之間「社交性」的可能,同時創造另一種適應熱帶氣候的本土建築型態。另外一方面,在他作品背後都有一個顯性或隱性的共同特點,也就是來自名為「曼谷雜種」(Bangkok Bastards)的研究,如工人臨時住宅(Construction Worker House)、水邊違建棚屋(Waterside Shanties)、窗簾汽車旅館(Curtain Sex Motel)等,揭露並顯示違章建築的臨時性、混亂性、移動性與需求性,但他將這些不具規則且雜交混生的原型轉化為空間中的共享性、事件性、活動性與功能性;其創造並分化一般建築空間中僵化的功能布局,取而代之以多樣公共活動刺激並持續「衍生」的動態感知外,更延續都市涵構進而模糊場所邊界。

© Kanisorn Pringthongfu╱拉巴裡斯酒店(Labaris Hotel)

除此之外Chatpong也受邀一系列的作品出版與研究撰寫,其中中文期刊包括2019年清華大學出版的《世界建築》第345期、2020年南京林業大學出版的《室內設計與裝修》第305期、深圳大學出版的《世界建築導報》第191期,而上述專書也提供讀者對於泰國乃至東南亞建築另一種新的認識與解讀。最後非常感謝「全球知識雷鋒」對於東南亞建築的關注,此區域的記錄與撰寫在國內是相對稀少(若扣除綠色建築和垂直城市等議題);但就在東南亞國家獨立後不到一個世紀中,因應不同的社會背景卻展現出如此豐富的成果,而這不僅是對於地域的探討,更是在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的危機下,指引歐美、中國或日本建築從業者另一種新未來性發展。

就在撰寫這篇講座文章的推薦序時,泰國文化部正好宣布2020年的Silpathorn建築獎頒發給Chatpong Chuenrudeemol,該獎項是表揚每年度在藝術與文化領域具有貢獻的專家學者,包括建築師、設計師、文學家、音樂家、視覺藝術家、表演藝術家和電影製作者等。

首先感謝朱拉隆功大學東南亞建築客座教授Kulthida Songkittipakdee、洪人傑的邀請,讓我很榮幸開始人生第一場線上講座;我認為自己的實踐有些不同尋常,也就是從研究層面來開啟建築探索。儘管我出生於泰國,接著在美國生活、哈佛GSD求學、Fernau + Hartman Architects和NADAAA事務所工作等共約20年,卻很難在泰國做對於本土有意義的建築類型。回到曼谷的前幾年,我一直探索適合這片土地的本土性建築,儘管那時知識體系主要基於學校Studio課程所學到對於西方建築的現代知識;後來於2000年定居曼谷,我展開一項當地建築研究且與曼谷城市空間具有共鳴,被稱為「曼谷雜種」(Bangkok Bastards)*的研究計劃。

註:在Chatpong Chuenrudeemol的《世界建築》201903期論文《「曼谷雜種」——因曼谷熱帶性而生的本土原型》中他說:「曼谷雜種是曼谷城市衍生的非常規建築類型,通常由隨處可見的廢棄物所搭建。它們並非富人使用的建築,也並非由建築學專家所設計;它們是自建自住的構築物、遮蔽所,由當地或外來的低收入工人所使用。這些構築物由平民老百姓基於生存條件親手建造,在曼谷這樣繁忙熱帶城市中滿足求新求變的社會、經濟和風俗要求,典型案例包括建築工人住宅、違章市場、水邊棚屋、汽車旅館等。」

我極度熱愛在曼谷進行實踐,因為曼谷不僅是我的家鄉,更是我的全部,它的城市環境總能成為我不竭的靈感源泉,指引我去設計在地性的本土建築。但我不想用「泰」(Thai)這個詞,它太過陳詞濫調,而我也從不給任何事物貼上「本土」的標籤,即便對「曼谷雜種」的命名都有著百般猶疑,我不願意給曼谷貼任何標籤,因為曼谷有數不清的社會層面和鄰裡關係。

曼谷是我進行研究和實踐的場所,我認為其中「雜種」(bastard)一詞需要再做重點闡釋。通俗意義上它是指未知出身的後代,就像一些子女不知道他們的父母是誰,他們是沒有背景、階級或血統的悲慘個體,聽起來似乎有點侮辱性,是略帶貶義的稱呼。但若雜種表示未知出身的人,我們無法得知他們的血統,那「雜種建築」也是同理,它是缺乏建築價值觀的建造結構,你無法了解它的起源,因為它沒有歷史傳承和文化意義。在調查和記錄「曼谷雜種」的過程中,我試圖通過建築講述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揭開曼谷建築一個令我每日著迷不已、但從未在歷史文本或當今媒體中講述的秘密。它將呈現作為一個當地人對泰國粗鄙庸俗的觀察,部分仍保留了對傳統泰國的刻板印象,部分則揭露一些甚至可能令當地居民感到驚訝的現象。不少人將「曼谷雜種」視為城市中醜陋礙眼的眼中釘,覺得它們都是廢棄簡陋的棚戶區。可是我覺得「雜種建築」才是曼谷最具在地性的本土(vernacular)建築*,因為它們極其純粹與清晰。這些僅是已被研究和記錄的「曼谷雜種」的一部分。還有更多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們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使它們在看似不可馴服的熱帶城市中成功駕馭了環境——這個環境不僅充滿了熱帶的炙熱和潮溼,還有塵土、噪音、汙染、擁堵和窺探的眼睛。它們將展示面對複雜的城市環境下所衍生出的獨特設計策略,和為了製成新的輕型構造、對城市自然演化下的剩餘物和工業生產之餘的廉價廢棄構件的利用。

註:vernacular的「本土」多指具有地域主義特徵的民居建築。

臨時建築工人住宅

(Construction Worker House)

首批調研對象是位於拉瑪九區(Rama 9)的建築工人住宅,或稱為建築工地的鐵皮屋或帳篷,這種純粹和美麗的有機建築是基於時間性的消長;在泰國和東南亞的發展國家,建造高樓公寓和複合商場的工人們會隨著工地位置而居,他們像移居於施工現場併到處流浪的「遊牧民族」*。從某種程度上理解,當任何工地誕生時,工人住宅也就隨之產生;而承包商也允許該行為,工人們收集之前的工程餘料修築這些臨時住宅,這就意味著建築的誕生。有時工人臨時居所因場地需求而必須被拆毀,甚至移動這樣的帳篷進到工地內部,最終工地上的建築竣工時,就意味著這些工人不再被需要,工人住房也會被立刻拆除,這就是它的消亡。這個系列過程聽起來頗有詩意。

註:在Chatpong Chuenrudeemol的論文《「曼谷雜種」——因曼谷熱帶性而生的本土原型》中他說:「城市遊牧者是一群有流浪天性的族群,他們在歷史上便有著面對不斷變化的自然(每年的洪水災害)、政治(權力轉移和政變)和社會環境(泰國、中國、寮國、緬甸、柬埔寨、印度、西方之間的交融,文化、宗教和經濟格局的動蕩)移居和遷徙的傳統。」

觀察工人住宅給予我大量的靈感,居民們在這裡晾曬衣物,清理垃圾,這就是我每天清晨送兒子上學時都會路過的建築工人住宅,看著它仿佛在吸入氧氣,將勃勃生命力注入街道之中。這是我第一次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繪製草圖來加深對它的記錄和理解,大家看到這座工人住宅由兩套元素組成——首先是所謂的「核心筒」*,即所有起居和臥室的空間單元所在,建築工人們都睡在這裡;但它無比窒悶,這種波浪狀金屬板包裹的房間非常狹窄,極易導致幽閉恐懼症。另一個元素就是「腳手架」,這種多功能的開放空間往往用作公共起居空間,工人們下班後在這裡晾曬衣物、烹飪食物、吃喝玩樂、談天說地,有時甚至酩酊大醉,很像小型的戶外客廳為人們遮蔽陽光與風雨,這也為我們設計熱帶地區建築提供了不錯的參照。

註:在Chatpong Chuenrudeemol的論文《「曼谷雜種」——因曼谷熱帶性而生的本土原型》中他說:「建築工人住宅類型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核心區域和腳手架。核心區域是蜂窩狀的生物單元,每個單元的4個側面是由廢棄波紋板、膠合板或水泥纖維板構成的分隔牆。通常牆面上都不會開窗,房間非常悶熱不適,主要用來睡覺。腳手架則呈現為連接蜂窩狀核心單元的獨特鋼材或木材框架。它們作為走廊和開敞的樓梯間,被用作多功能生活空間進行用餐、烹飪、飲水、小憩、休息、洗滌和烘乾等活動。腳手架通常被建造成通風良好的半室外空間,或以雙層走廊風洞的形式,或以作為室外陽臺使用的單一負載走廊的形式。在工作之餘,腳手架就會轉變成一個巧妙又有頂蓋的門廊,讓所有工人在此共享熱帶環境獨有的日常活動。」

我開始領悟到「雜種建築」的基本要點。在另一個研究的建築工人住宅是面向背後的運河,這時腳手架元素發生了形變(morph)——腳手架有雙層屋頂,以防施工的雜物從上部落下,它透過順應場地的環境條件產生了一種新雜交類型。

這確實是很美的設計,承包商非常自豪地說:「我要為它設計一套圖學,因為我不希望你模仿它,它是我做的完美設計」。這個鐵皮屋住宅的動線配置是一條雙邊負載的廊道,同時也作為對流的風洞,人們也可以走出房間在這裡烹飪食物或浣洗衣物;所以當你掌握工人住宅的基本規則和結構邏輯,它的研究就具備多重變化,能藉由「核心筒和腳手架」設計出應對不同環境策略的系列住宅。

工人們不斷調整策略創造了新巧的住宅形式,譬如將同樣的波紋金屬板彎折形成溝渠的形狀,雨水便匯集到這條排水溝,而光線反射在現存屋頂的下腹部,所以既有排水的功能,又有鮮豔熾烈的採光效果。

此後工人們開始試驗其它表皮材料,例如鄰近泰國皇家科技大學(KMUTT)曼坤天區(Bang Khun Tien)蝦池邊的臨時工人住宅,波紋金屬板被更廉價的材料取代,因此空間變得更涼爽——你再也不用旋轉門把手進房間了,只需要「解開紐扣」就能走進室內。另外室內的窗戶元素也發生了轉變,因為外地勞工和本地工人們沒有家具,他們習慣直接在地板上坐臥;而一旦坐在地面,窗戶標高就不能像傳統的75或80公分,在此狀況他們採用「掀開」這面牆,讓立面的光線能投射在適當的位置。

建築工人臨時住宅的第一輪調研結束後,我發現僅對圖象層面的概念理解是遠遠不夠的,我對本土「雜交建築」的探究仍浮於表面,需要更加深入。下一個調研在拉瑪九區薩姆森社區,距離我送兒子上學的道路也很近,它是被一條高速公路包裹的防洪水壩結構,這個城市基礎設施中的有機結構改變了此社區,這讓我更深地理解這些本土建築的空間品質。

薩姆森洪水運河棚戶

(Sahm Saen Illegal Freeway flood Canal Community)

曼谷薩姆森運河棚戶區:寄居於快速道路下,並架高於洪水渠上

我們傾向於畫出建築的所有內容,因為我相信空間不單指的是曼谷本土建築,也不全是牆體、樓板或天花,它甚至可以是物件,譬如枕頭、植被、盆栽、家具和衣櫥等,我們還會畫出地上的垃圾,因為我們認為正是這些細微的非建築元素塑造了曼谷空間。我開始理解這些日常性的流線元素,如這些狹長的小巷與建築工人住宅中的腳手架極為相似,就像是社區居民可以走出家門進行集會、共享、晾衣、烹飪、交談和喝酒,這些場所塑造了公共生活空間,將整個社區聯結起來。

這些剖面展現了妙趣橫生的空間圖象。我們調研的方式是繪製建築中的一切事物,因為我覺得鍋碗瓢盆、電冰箱、牆體、天花和樓板對創造空間的意義難分伯仲,甚至貓咪、垃圾和水流都能影響空間體驗,所以我們通過畫出所見之物來深入探索曼谷的建築。

這是一處動人的空間,即便它僅有1.2米寬,但它容納了如此多生命的活動;於是我們試著更深入地探索這些結構和構造的組合方式,逐步理解這些廢棄材料的再使用。

所有構造節點都由回收木材和前項目場址的廢料中提取鋼管制成,即使是舊電話和電桿都能成為新的構造體系,這些臨時拼湊的構築方式非常便捷,處理表面接縫時只需將梁和柱相互搭接再釘入擰進;這與榫卯或其它木構工藝是截然不同的,因為這種建築的生命周期很短,所以構造工藝需要更快捷高效,明天或許洪水就會到來,所以它們必須能快速改裝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環境。

SalaAreeya瑜伽住宅

(SalaAreeya Yoga Residence)

現在我要從調研講到第一個實踐項目SalaAreeya,它位於薩馬科恩(Sammakorn)社區蘭坎亨(Ramkhamhaeng)巷弄,這個社區特別巨大,或許是因為產權為詩納卡琳(Srinagarindra)皇后。該住宅是一個結合私人住宅和瑜伽學校的建築,常理來說這種住宅社區都不允許房子做太多改動,並配套好相關空間,如俱樂部會所、健身房和迎賓大門;除此之外不能引入任何其它功能,尤其是商業性質例如餐廳和商場,也導致在曼谷多數住宅社區都非常相似且勻質。但是,在SalaAreeya所處的社區卻一應俱全,如便利店、商場、咖啡廳、婚禮沙龍、水岸餐廳、酒館、水療館、國際學校、飯店、超市甚至布穀鳥鐘製造商店,應有盡有。

這座多功能的社區格外熱鬧,對我而言它是理想社區的縮影,不僅結合商業和居住功能,更讓我想創造一座能激發公共活動的住宅。常理來說住宅是最具私密性的建築類型,但我依然希望它能像調研的那些「雜種建築」給街區帶來生命力,並思考著如何通過公共空間的活力來美化城市。

業主是我的好友Pop Areeya女士,她曾是「泰國小姐」,也是一位優秀的瑜伽老師。她經常給鄰居們進行瑜伽課程指導,但原來的住宅面積太小,狹窄的露臺不足以容納那麼多學員,於是她購置了SalaAreeya這套住宅。這個房子正對著防洪水庫,但仍位於曼谷這座城市的郊區,基於此前對「曼谷雜種」的調研,我們希望Soi(泰語,意指巷弄)能為公共與私密兩者空間產生互動性,所以我們設想這座住宅是社區街道的延伸,以這種公共性概念從街道巷弄滲透進建築內部。

從平面上不難看出巷弄緩緩滲入建築內部的多功能開放空間,將人們引導向建築的盡頭,也就是濱水平臺,右邊是從水畔拍攝的模型照片,也是這座住宅的主角「虛空間」而非建築本身。人們從「虛空間」進入建築,它就像是風洞(wind tunnel),總會有清風穿過建築並且在勻淨的水面來回吹拂。

住宅本身由兩個細長矩形如同蛇形體量構成,從街道側層層增長到末端的二層體量,滿足瑜伽老師對於主臥和客臥的功能要求。正如平面圖所示,所有不同功能都濃縮在細長尺度的體量中,一邊包括女僕房、浴室、洗衣房、廚房、瑜伽器材儲藏室和公共衛生間等服務空間,另一邊是私密的起居室、客廳電視房和為她母親設計的無障礙房間。這個無障礙房間原本是設計給業主的母親,她因罹患帕金森症無法離開輪椅,後因母親逝世轉變成多功能房。

我們不希望這座住宅使用任何空調設備,所以通過一條主要的風廊貫穿整座建築以引入新鮮空氣。另外,巨大的屋頂使它免受風雨侵襲,在同一天的不同時間段,陽光照耀下的大屋頂會在建築的兩個方位投射陰影,人們在水邊平臺或是中庭平臺上,享受著隱蔽時光並練習著瑜伽。

另一個重要的元素是建築立面。我們嘗試用磚瓦材料對沿街的外牆進行拋光,它既是延續整個街道社區立面的「肌理」,又能進入建築內部成為一種建築材料;到了大屋頂下它便成了室內材料,我們希望達到「建築即城市」的效果——建築、室內和城市環境水乳交融。

這面有孔洞且可拆卸的移動外牆,是業主回收她40年歷史的清邁老宅木門。瑜伽學員們從這裡進入建築後,兩邊體量是泰國常見清水混凝土框架結構並填入磚,而中央走道便成為多功能空間——社區居民可以在此練習瑜伽、飲食或休閒。

走到上層就能看到臥室,臥室下的水邊平臺可作為練習瑜伽和多功能起居空間,而中間的公共空間非常靈活,甚至家具都是可移動的,一邊挪出瑜伽課空間,另邊也可挪回家具進行非正式聚會。

我們使用了大量的宜家家具來控制預算,宜家是非常棒的品牌,儘管有時不很結實,所以我們通過其它材料來加固它。這些大沙發和床鋪都是可組合的,室內幾乎沒有任何木材,地板是由乙烯基塑料、橡膠和木材的混合材料製成,所以它便於清潔,完全不用擔心會出現白蟻。

回到一層就會發現中間區域可以從瑜伽空間變成餐廳或起居,這非常契合Areeya女士的生活方式。當她結束瑜伽課時,賓客和學生會帶來食物,與她一起進行烹飪然後吃一頓家常飯,所以他們全天的公共交流活動都會在此發生。

這些活動也會延伸到露臺空間,甚至廚房會有專門的服務窗口給舉辦party的人們提供雞尾酒和咖啡,到了夜間這裡就成了涼爽的聚會區。

這個項目的材料使用是相當有趣的,我們總試著用一些充滿歷史記憶的廢棄回收材料,如主臥的立面採用大量綠薄荷色的百葉窗,它們回收自清邁一所舊小學,Areeya女士也曾經在這所小學待過半年。

這就是從小學回收的36片舊百葉窗,我們完全保持了它的原狀並用於中央空間的遮陽篷,不做任何拋光,因為它初始的顏色帶有某種記憶。如果你出生在泰國就會經常看到偏遠學校那帶有藍色、粉色和綠色的百葉窗,所以保留百葉窗的原色可以激發對泰國本土學校的記憶。

業主Areeya女士說她喜歡香蕉的黃色,或許因為我們都在美國生活過,都對美國和泰國有一定的記憶。如果在美國看到一座紅磚的校園,那它一定是美國鄉村學校的典型範式,所以我們認為如果用兩種材料來承載兩種文化和記憶會是更有趣的方法,但它無需顯山露水,也不用對所有人解釋。我喜歡在建築中注入一些隱含意義,這樣它便有拷問靈魂的深度,懂的人自然會理解它散發出的記憶的深度,而不懂的也沒關係,只要你使用材料的方式足夠有真實性和在地性。

材料確實很重要,當我們付了一半定金將磚材從泰國著名的磚廠運到現場時,我們發現磚塊的標準尺寸從12釐米長縮水變成9釐米。隨後工廠解釋說:「磚材經過烘烤或許出現了點誤差,縮小了。」我說:「足足縮短了3釐米,少了25%。」

因此我們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窘境,磚塊變成原尺寸的75%,這就意味著沒有足夠的磚材來覆蓋整個建築立面,25%的缺失意味著我們要花更多的錢,這對業主來說無異是晴天霹靂。我們不希望業主為難,因為已經付了定金這些磚材也就無法退貨;然而這時木匠師傅對我說:「不用擔心,我們可以把這些磚塊都劈成兩半。」他在三天時間內把15000塊磚都劈成兩半,就像是「iPhone」般兩片薄薄的瓦,然後再把瓦劈成兩半,就像是「冰棍」。於是這些磚材的形狀和重量都減半了,這個辦法為我們省下近一百萬泰銖,而一旦這些磚的重量減成一片瓦時,我們就能用砂漿對磚瓦進行溼貼建造,不需要再安裝鋼筋龍骨承載原重量,所以也省了不少錢。

從磚到瓦的轉變意味著我們創造了截然不同的建築語言,這些磚瓦不再承重,它更像一種拼貼圖案。同時也給了木匠和瓦匠極大的發揮空間,相對自由的手工裁切使這些瓦片厚薄不一,這種厚度的變化產生前所未有的肌理感。

這些拼貼當然不是隨意產生的,我們通過不同的圖案來表達各個室內空間,例如業主母親臥房能看到她輪椅高度的位置是一種圖案,而帶狀窗區域又是另一種圖案,浴室的圖案也是不同的。這個立面向人們講述著室內空間的故事,來自城市和街道的材料滲入建築,反映著室內的生活圖景。

這個項目可以說是「雜種建築」的直觀體現,反應出我們的研究並非線性,從調研中學到的經驗會在不經意間閃爍而出指引我們的實踐;它總是以一種即興創作的方式解決問題,從公共空間和當地社區汲取的靈感,使我們在建築中創造出更動人的公共性設計。

現在從住宅切換到更大尺度的項目,這個建築名為拉巴裡斯酒店,去年投入運營,是位於山地的「雜種建築」。這裡我們思考的不僅是城市環境,更將研究和設計延伸到了鄉村空間和山區度假村,因為我們都知道泰國東北部山城考艾(Khao Yai)一直有「曼谷後花園」的美稱。

有時我們忘記了考艾有一座國家公園,充滿大自然的情調,譬如野生動物怡然自得、氣魄雄偉的瀑布、四周綠林蔽空、峰巒疊嶂野花繽紛、河流縱橫清泉不絕。它有豐富的動植物物種,白天都能看到大象在茂密的草叢間漫步,但在過去20年這裡變成歐式的度假村,有泰晤士河谷度假酒店(Thames Valley)、意式建築商圈(Paleo)和託斯卡納山谷城市廣場酒店(Toscana Valley) 。

業主說她很喜歡這種英國莊園的歐式大門,作為建築師或許我該做個迪士尼樂園主題的建築?因為我們經常被教導現代主義建築的語言是唯一高雅的設計方法,但如今業主非常聰明且有品味,我無需通過做現代主義建築來彰顯自己的價值。這是Universal Studios設計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主題公園,業主說她也很喜歡這個設計,我們該如何把哈利波特的元素融入如此有趣的場地呢?這確實是另一個大挑戰。

最後她又說:「我也希望在酒店裡有個迷宮(labyrinth)或田園迷宮」,我認為迷宮很有意思,它是在這種景觀環境中無比獨樹一幟的空間營造,更有深度和原真性,所以我對她說:「我不做哈利波特風格,也不做英式建築,讓我們做一種魔法(Magical)風格」,這是比較中立穩妥的態度。

設計方案最終是一種線性布局,我們想創造有如童話故事的氛圍,所以總圖被劃分為四個篇章,每個章節中都有全新的闡釋迷宮的方法。迷宮將會變成獨屬於考艾的新類型,創造如迷宮般的建築空間和景觀,而我們與眾多優秀的平面設計師、環境科學家、設計師和小說家朋友合作,共同構思了這座拉巴裡斯王國(Labaris Kingdom)的故事,是屬於考艾本土動物的王國——鹿、猴子、鳥、兔子、松鼠、豪豬……

我們將這個王國轉化為某種動物的宅院或小鎮,所以每篇章節都成了為不同種群的動物設計的棲居地,例如第一章節是下車區,大型客車或小轎車可以在此停車,人們走下車就會進入一片入口歡迎區,這片花園是我們和泰國著名景觀建築公司Shma合作設計的。

孩子們在這裡可以隨處跑動,尋找隱藏的神秘的動物雕塑,這些動物都長著神奇的「角」,我問酒店的領導Molly:「為什麼所有動物都長著角呢?」,她說:「大山就意味著巨大的鹿角(Big mountain also big antlers)」。這是花園的航拍照,你可以與孩子們進行親子互動遊戲,孩子可以在迷宮花園中找到隱藏的雕塑還有蹦床等娛樂設施,甚至還能在此舉辦跳蚤市場等活動。

掩映在迷宮般灌木叢中的這座咖啡廳名叫「Rabbit Café」,它就像一間小動物聚集的會議室——松鼠、豪豬、小鳥和兔子……來喝咖啡的路上大家會注意到這些小小的隧道,因為我發現考艾的崇山峻岭間充滿了隧道網絡,隧道穿過所有的密林和山川,我們便把這座咖啡廳想像成一張考艾的城市總圖,縱橫交錯的隧道使所有動物匯聚於此。

為了吸引孩童的好奇心,我們還自己定製了一些家具——豪豬坐的椅子有孔洞使它的尾巴可以穿過,兔的椅子也有類似的孔洞。因為我們調研發現考艾的鳥類都有較長的腿,所以鳥的椅子也有修長的椅腿,桌子也有長長的支架。

第二章節就是酒店本身的空間,我一直追求每個項目都能既經濟又有品質——這是由眾多居住單元環繞的城堡,頗似內向型的修道院花園,中間隱藏著一個英式的秘密花園。

如果我們觀察本土環境的建築類型就會發現這裡有5/12的房間是模塊化的,模塊化的住宅是非常易於建造的,其中兩排線性的住房被花園的圍牆環繞。我們嘗試重新界定「迷宮」的概念以創造考艾的全新的酒店體驗,人們會從咖啡廳穿過中間巨大的門戶進入酒店區域。

然後你走進中間的院子會看到非常開敞的大門廳,這就是探險之旅的開端,前臺接待桌後有許多神秘的抽屜,服務員或侍者會打開其中一個為你取出一隻定製的秘盒,裡面有一封歡迎信、精緻的房卡和鑰匙鏈,接著他們會引導你進入庭院裡48個不同房間的其中一間。

每個進入迷宮花園的大門都是不同的形制,足足有40種類型的門。取走門鑰匙後你需要找到屬於自己房間的門,這個過程就像在玩遊戲,如果足夠幸運走進迷宮花園的入口就能看到小巷盡頭的房間,或許也會將你引到建築的二三層,有時甚至不同房間共用一條道路。

也可能你推開一扇門眼前是一條蔓延至遠方的更長的迷宮道路,或許向右轉就走到房間的入口臺階,這就是拐角的戶型,所以由於迷宮的幾何形狀的變化,抵達房間的路徑會截然不同,所有的形式都是遠處山巒的形式的部分抽象和擬合。

縱觀設計過程,迷宮的歷史引導了我們概念的變化,研究迷宮的起源後我們發現最早的迷宮是為囚禁神話怪獸彌諾陶洛斯(Minotaur)而建造的克裡特迷宮,這隻怪物是牛頭人身的,在神話裡這隻怪獸被困在迷宮中間,無法逃脫,而這個迷宮只有一條走出的道路。

我們希望對此進行改變——如何使這個原始的迷宮「雜交化」呢?我們創造了通向48個不同終點的48條道路而非只有一條路徑通向唯一的目的地,所以你進入大門廳走到不同道路之時便開啟了獨屬於你的探險之旅——你不僅有獨一無二的路徑序列和遊賞流線,還有全新的居住單元房型。

我們想像每串道路都是獨屬於你的入口花園,所以每間客房都有私人花園,儘管可能略顯狹小,但你可以在自己的花園裡吃早餐、社交或進行其它活動。從本質上講,迷宮的概念是深深根植於考艾特定的城市環境中的,一旦你進入自己的路徑,這裡便成了你自己的入口花園——可以在此閒逛和享用早餐,你也可以將建築與它背景中的山巒進行聯想,不難發現迷宮的概念確實與群山環繞的環境息息相關。

當人們沿著樓梯向上走,建築語言就顯得更重要,我們對兩種建築元素進行「雜交化」——人字形屋頂(gable roof)是一種普遍的東方元素,我們通過加入拱元素使他「雜種」,它們的融合會互相改變彼此的形態,或許不那麼清晰,但我們會組合兩種形式並進行一定的打破,我們通過改變使拱形總會被人字形屋頂的邊界打斷,所以它永遠不是一個完整純粹的拱形。我們在每個扭轉的轉角處創造不同的幾何形式,這些不同形式當然也是從純粹的原始幾何衍生而來,它們構成了豐富的層次。

這有點像拱形和人字形的雜交,但它還是框架結構,照片裡是我們的平面設計團隊,屋頂的形態與遠處的山巒相映成趣,即使這個項目裡都是截然不同的建築風格和語言,大家仍能看到有我們從前調研的「陽臺」(veranda)和「腳手架」元素——這些前期經驗從來不是項目中隨時可剔除的陳詞濫調,它會一直給我們指引,而我們生活在熱帶地區,所以「腳手架」元素會在所有項目中出現。

記憶的概念也很重要,酒店的48個不同的門是由從當地人家裡回收來的40個廢棄的門製成的,我們從中提取處內部鑲板與透明材料進行組合使它們「雜交化」,因為使它更輕盈透明會在我們熱帶的氣候條件中更具耐久度,同時也映射出內部迷宮的概念,它融合了東方和西方的圖像學——石材建築看起來像歐洲風格,但狹長比例的泰式門是東方風格,不同層次的文化元素的交融形成了考艾的混合建築語言。

這也算一種拼貼,更像建築語言的拼貼,起初考艾有很多泰國本土農村住宅,一旦它們與新的歐式或美式建築進行組合,一種新的建築語言就應運而生了,我們的態度是包容萬物,接納一切——追求全新的國際化建築語言。我們不認為將泰國建築語言與歐洲建築或外國語彙進行融合是件壞事,什麼叫殖民地建築?馬來西亞或臺灣地區都有大量義大利建築師設計的房子,如果我們做得好,那它就是東西方風格混合的建築,如果做得不好就成了迪士尼樂園。

最後一個元素即第四章節,稱為「大廳(Great Hall)」,我們從基礎的泰國本土建築類型出發——即泰式獨棟住宅,但如何用它來做大尺度的餐廳和會議室呢?於是我們將一系列個體建築元素進行組合,形成大型公共空間。這些典型的泰式建築的屋頂極具抽象性,依稀可辨是類比山巒的輪廓設計的,中間的框架結構有著最大的拱形屋頂,即便創造一種額外的造型,我們也總對室外造型深刻影響的室內空間很感興趣。

這個獨一無二的形式是非常動人的,它同時塑造著室內空間,當你感知到這個圖像性的屋頂時,甚至都沒意識到這只是屋頂,有人說它看起來像船底,也有人說像教堂,當然也有人認為這就是泰式建築。

我認為創造出多樣的意義和對形式的解讀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陳詞濫調是我們堅決抵制的,而營造多層次的含義總會使建築更深刻,我們對業主說:「這座大廳是受雙重概念影響的」,因為每位巫師都有一隻巫師帽,當他們的帽子進行組合就形成了「大廳」,最後我只是把泰式建築類型的策略向業主講述,她置之一笑。

這是另一種無邊泳池(infinity pool)的類型,它是阿拉伯數字「8」的形式,但你永遠不會抵達環狀的末端,泳池也就是後方溪流水系的延伸,所以我們認為泳池其實是自然景觀的延伸,也是酒店最美的特色之一,我鼓勵大家疫情結束後可以去體驗一下,最近他們促銷活動不少,價格會便宜很多。

在這個項目中,記憶、層次和本土環境甚至外來元素對我們來說都是極有趣的,所以這些都是雜種建築,或許和我剛講的第一個雜種建築瑜伽社區看起來略有區別,但設計策略都是異曲同工的。

薩姆森街酒店

(Samsen Street Hotel)

接著我想講一下薩姆森街酒店的改建以及它背後的故事。我們為這個於2008年開始營業名為南達遺址酒店(Nanda Heritage Hotel)做的設計,你們中的一些人也許已經見過這個酒店了。這個酒店位於拉達納哥信(Rattanakosin)老城威索甲沙路上,到達酒店之前會看到橫跨湄南河的拉瑪八世皇大橋,因此在這個項目裡,我們對當地的環境十分感興趣;我們必須在這條交通擁堵、灰塵紛飛、噪音嘈雜的繁忙街道上設計一幢建築物。

酒店的內部有一個隱藏的中庭,就像是人體的肺部一樣,通過這個小小的通道將噪音過濾掉了。通過這條通道到達庭院和建築物,它的作用幾乎如同一個過濾噪音和灰塵的篩子,雖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足夠在中庭裡構建一個靜謐的空間了。當我們完成這個項目時,我們感到非常自豪,我認為我們創建了一種孔洞式的建築類型。

隨著我訪問這裡的次數越來越多,我開始注意附近帶有類似孔道的其他建築物;這間商店就在公路旁,一條通道神秘地通往裡面,緊接著我找到一棟又一棟帶有通道的房子。我們意識到這些房子實際上是窗簾式性愛汽車旅館,於是我們開始了對泰國窗簾式性愛汽車旅館的新調研。這項調研大約從七年前開始,好玩的是,我們必須找到一個允許我們探索和研究性愛汽車旅館的人。我們找到了一個十分有趣的人,我們叫他託尼爸爸。當時我不知道有什麼辦法能讓我以非顧客的身份進入性愛旅館。假設我徑直走向前臺並且開始測量房子,我會即刻被掃地出門。我猜他們會說,「滾,離開這裡!不許拍照!」

事情的走向是極具偶然性的——當時我在家中滔滔不絕地談論性愛汽車旅館,我告訴妻子我如何設法進入旅館而不得,他們要將我掃地出門等等。我的兒子當時已經六七歲了,在聽到我說的話後開始在學校裡和朋友們聊天,有一天他告訴他的朋友鮑勃,「我爸爸喜歡性愛汽車旅館!」 鮑勃回答道:「哦,真巧!我的祖父恰好擁有一大堆性愛汽車旅館。」

於是通過我的兒子,我拿到了鮑勃祖父的電話號碼,我立即去了他經營的旅館,這是我調研的第一個案例——一棟美麗的「野餐」窗簾式性愛汽車旅館。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性愛汽車旅館,在進入它們之前你總能看到這樣一個孔道。設計這類建築的建築師有太多值得思考的事情了。這種建築通常來源於1960年代美國流行的汽車旅館的類型學,汽車旅館是你驅車行駛時居住的旅館,這是一種在廣告狂人時代興起的類型建築。如果你在疫情期間待在家裡看《廣告狂人》(Mad Men),你會更加理解性愛汽車旅館。1960年代,當時有許多需要出差的推銷員,他們必須驅車穿越整個國家去推銷浴簾環或地板墊,將商品出售給美國的各個分銷商,於是經營汽車旅館的想法應運而生。

這些汽車旅館在途中冷不丁出現了,你大可將車停在龐大的停車場裡,直接進入旅館房間休息,所以這是一種高速公路類型學。我們的泰國建築師非常聰明地適應了這種獨特的建築類型,並將其轉變為車輛得以從孔道進入性愛汽車旅館。我在這裡假設一個虛擬的客戶的故事——一個男人或女人走向這輛車,打開車門坐在了副駕上,而司機並不是他們的妻子或丈夫,他們開車通過了這條孔道。

這就是為什麼所有旅館都設有這樣的孔道,是吧?使你能夠偷偷摸摸地開車通過。有些孔道有點嚇人,但你總會進入一個露天的內部庭院,你把車停在你的私人停車位上,服務員會過來拉上窗簾遮擋住你的車和車牌。於是你的身份得到了保護,也許你是一名著名的政治家,或是一位享有知名度的人呢。

這時窗簾已經拉上了,你從車裡下來,在停車場的盡頭有一個供你玩紙牌遊戲,或者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的房間。當你結束時,也許五分鐘、十二分鐘或半小時,你回到車裡,服務員將窗簾拉開,你從一個秘密的小巷出口離開,以避開也許正在孔道外等候的妻子或丈夫。

這是我畫的示意圖:你駛入孔道,進入內部停車場,做完你的事情,然後離開。我們對這項研究如此著迷,以至於去年我們為一個展覽畫了更多的圖示。

這張貫穿酒店的平面圖顯示了窗簾如何創造出親密和隱私的空間。這個剖面展示了汽車如何駛入這些窗簾。我們花費了大量時間進行這些工作,試圖找到不同位置上不同人的模切。

我希望能通過這個視頻說清楚一個故事,我們一直在做動畫,因為我們認為時間是建築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讓我向你展示這個動畫。我們還與一個本地樂隊合作,他們允許我們使用這首叫作Paradise Bangkok Molam的音樂,更多的像是molam本土說唱與驟停打擊樂(funk)的結合。我們認為他們的音樂在這裡很適合。

這個故事始於這位年邁的丈夫,他告訴妻子每天下午他都在健身俱樂部裡鍛鍊身體。但是離開家後,他並沒有去健身俱樂部,而是去了其他地方:一家性愛汽車旅館。

洪人傑與Kulthida Songkittipakdee曾邀請我在中國做了一個展覽,那時這個視頻在上海的人行道上循環,最後被中國政府叫停了。政府表示這會侵害中國年輕人的思想,這個影片因為少兒不宜而被迫取消,但它卻很可愛。說回允許我們研究性愛旅館的贊助人託尼爸爸。大約七年前,我以為我要去翻修那家現有的野餐酒店,那將是一個非常偉大的項目。但是最後他把這個項目交給了他的兒子,他的兒子又僱用了其他建築師。這讓我十分心碎,我真的很想對現有的性愛汽車旅館類型學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大約兩年半前,託尼爸爸又給我打了電話,他說他又買了一家性愛汽車旅館,這次可以讓我來翻新。這家酒店叫作Mitr Phaisal,是一間廉價友誼汽車旅館。

託尼爸爸看上去就是一個很酷的人,也是一個思維開闊的客戶。他的職業生涯始於在街頭擺攤——他和他的妻子通過售賣泰式咖啡和街頭食品,最終攢下了足夠的錢買下一輛計程車,成為了計程車司機。之後他又成為了一家裁縫店的經理。在獲得足夠的認可後,他在泰國開設了一家名為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的連鎖店。你的祖父母和父母也許有所耳聞,因為這家裁縫連鎖店在泰國非常受歡迎。

於是他通過經營裁縫店,SPA會所和酒店成為了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這是他最新的酒店,叫作薩姆森街酒店。從俯視平面圖你仍然可以看到中間有一個內部的巷子。這家酒店現有的建築體中也有一個孔道,你可以通過孔道到達酒店的中庭。這家酒店的比例不及性愛酒店的比例,所以我們希望保留這個中庭,於是我們只拆除了一部分房間,讓它們變成一個更大的室外空間。

所有性愛汽車旅館的問題在於房間太小了。友誼酒店的房間是3米乘3.5米,你只是在房間裡完成你自己的事情,或者玩玩紙牌,然後離開,所以它非常小而緊湊。但是託尼爸爸說,「我希望你花儘可能少的錢為我做到這件事——每個房間必須得容納三個人,這就是我賺錢的方式,這樣我可以讓兩個以上的客人在這裡睡覺。」 於是我們向他展示了我們的方案。

我們將製造一個懸臂式的壁龕作為客人睡覺的場所。這個壁龕將是現有立面的懸臂,而無需增加任何額外的結構。每個小房間都有一個往街邊擴展的床位,它可以變成沙發床,讓你悠閒地觀看下面的街景,也使得房間能睡得下三個人。這張圖顯示了現有的建築物。我們拆除了所有構建和懸垂物。現在來介紹一些例外情況,即這些沙發床。床的特定尺寸寬1.2米,深2.4米,足以容納寬敞的床或床墊。立面之間的縫隙正好用來放置「腳手架」。

我們回到之前我們一直在研究的「腳手架」的想法。從本質上講,這些綠色「腳手架」的作用是將曾經神秘而又黑暗的性愛汽車旅館從一棟內向、私密、幾乎違法的建築搖身一變成為如今非常開放、活躍、面向公眾的建築。

「腳手架」的使用被分為三個元素:巷弄系統,門廊元素和戶外劇院。巷弄系統的設計始於我們對解決一個日常問題的嘗試——我們感到陽臺在曼谷從未得到適當的使用。

陽臺總是被用來放置空氣冷凝器,曬衣服……問題在於它變成了一個公用陽臺。假設你的空氣冷凝器壞了,修理工上樓敲門,他必須越過你的起居室,你的私人空間,才得以進入你的陽臺。 我們設計了垂直的巷子並將所有的機械、電氣、衛生設備放在此陽臺上。修理工和工程師無需進入你的房間就可以通過垂直巷子到達所有的陽臺。

在這些小巷中,你可以接觸到空氣冷凝器,你可以使用割草機,實際上也可以使用電氣導管。 我們一旦有機會就會去發揮「雜種建築」,比如說這個獨特的臨時樓梯,它是可移動的;你可以通過這個樓梯從建築的前端進入這個巷弄系統。實際上,這個樓梯的靈感來源於你在泰國的加油站裡隨時可見的樓梯。

這是我家附近的樓梯,加油站的工作人員常常上去更換頂棚的燈泡。這就是一英寸一英寸地製成的美麗的樓梯,我們將其作為進入巷弄系統的新類型。下一個元素是門廊,門廊位於人行道和建築物之間6米到8米的後退區域。通常這個空間會變成一個無法利用的剩餘空間,但是我們嘗試用它來連接建築物和人行道。

我們創造了一個遮篷區域,允許各種活動在這裡進行。讓我們回溯託尼爸爸的個人歷史——他十分迷戀街頭小吃,希望能將街頭食品的傳統延續下去,儘管現任政府為了市容市貌已經禁止販賣街頭食品。因此我們希望開闢一個區域,供鄰近的攤販在這裡「避難」。這個賣香腸的小販就在我們的巷弄系統邊上。

他一直是我們的香腸楷模。我們還與附近的另一家攤販合作,她負責某種定製訂單。我們嘗試與他們合作,以便為他們提供一個臨時用來出售街頭食品的空間,而不至於被驅逐。於是我們開始了對街頭小吃販子的研究,我們開始設計可移動的家具組合,這種家具既可以收起來放在樹蔭下,又可以在街道和人行道上撐開,以使用公共空間。

再次,我們回到「非建築」的概念。在泰國和曼谷,無論是在街道上破爛的棚戶區, 公共座椅,花盆,食品餐車,甚至聖誕節日彩燈都可以在其中創造空間。這是我們試圖學習如何創建那些沒有實際建築元素的建築的方式,以構成一種新型的街道類型學。在此過程中,我們與水果推車供應商進行了交談,並砍掉了他們的推車並將其變成了座椅。

在酒店開放營業當晚,攤販們可以進入門廊在這裡擺攤。在門廊早先的設計中,這裡有一道小小的矮牆阻止人們在休息時間之後進出;但實際上牆倒下變成了桌子,你和你的朋友們得以在人行道上共進晚餐。這又一次模糊了公共和私人之間的界限,有點像我們在SalaAreeya瑜伽住宅裡做的那樣,只不過使用了不同的方法,但我們並沒有非法侵佔公用街道,這些座位仍然位於酒店的範圍中。我們嘗試做這些事情,即使這有點像是遊擊戰術,但它仍然是合法的。對我們而言,重要的是不要做非法的事情,同時嘗試處理模糊的界限。

在周末和節假日,它也會成為鄰裡音樂會的垂直舞臺。這就是建築物的立面和可活動的「腳手架」如何激活了街道上的生活的例子。這是今年8月或10月的音樂會,立面上的平臺變成了三位音樂家垂直延伸的舞臺。

參加音樂會的這些朋友不是專業演員,而是來自同一節桑巴課。他們說他們會來為我們跳舞,使整個街道在開幕式上更加有活力。所有鄰居都出來了,和我們一起嬉鬧。我們開始分發食物,這成了一個集體聚會。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包括其他酒店的客人和鄰居。這樣一來,你可以大致了解到我們試圖為這家酒店創造出街頭生活。

酒店裡依然存在引導你進入中庭及酒店內部的孔道。酒店的接待大廳和櫃檯的靈感都來源於街頭攤販的家具,這幾乎就像一件街頭家具變成了酒店大廳的接待臺。當你進入庭院時,內部車道已經變成了一個帶有室外電影院的庭院。這反倒不像是一個遊泳池,而是一個充滿水的休息室。

戶外影院的靈感來自廟宇或節日中的慶典,我們發明了一個新的陽臺,從某種程度上迫使客人朝外看,你可以把腿懸在上面,一邊晃動腳,你不僅可以看電影,你還被迫走出房間面對你的鄰居,這遠比回到酒店房間使用各種電子設備並與人們隔離開來要好得多。

這家酒店不僅試圖在外部街道上營造一種公共生活,而且渴求在內部創造一個社區式的房間,讓人們可以面對彼此。即使是主樓梯平臺,你也可以觀看到電影。實際上這也是最佳觀影角度。我們安裝了一個滑輪系統,只需按一個按鈕,零食,食物和飲料就會送到你的房間,以便你在看電影時可以享受爆米花或酒品。

死水運河社區

(Dead Klong Canal Community)

接下來我想分享一些近期「曼谷雜種」的研究,我喜歡這種非正式的交流,可以更自由地討論。我做研究的方式很懶惰,我通常在距離我家五分鐘路程的地方調研,所以我不必走得太遠。我所有的研究都在附近,如果我必須竭盡全力跑到很遠的地方研究一個引人注目的東西,那我為什麼要研究呢?所以我想在我的住所附近找到這些引人注目的東西,泰國舉目儘是這些奇妙的事物,我不需要到暹羅(Siam)、沙吞(Sathorn)、拉達那哥信才能找到它們,像是我正在做的調研叫作死水運河社區。這裡有一條巷弄連接伊卡邁(Ekamai)和通羅(Thonglor),從我家去我父親家時,總會將它作為一條捷徑。如今所有的運河都像這樣被填滿了,一整條運河分別被覆蓋,幾乎像是一條被切成不同身段的毛毛蟲或蛇。

我有時候會驅車經過這裡,他們看起來似乎總是在開派對。我總是想來參加他們。這就是這裡的運河口。他們總是擺好餐桌,喝著飲料,享受時光。有一天我問道,「我可以進去看看嗎?」 這裡有兩個橫跨運河的小人行道。

運河的內部已經是一潭死水了,散發著腐爛的臭味,但無論如何,兩岸的社區依舊蓬勃發展。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非法擴建工程是他們房屋的延伸部分,兩岸的房屋已經爬上了運河中間的橫梁——這些橫梁阻止了擋土牆掉落。這種建造沒有深厚地基的廉價擋土牆的方法是另一種泰國式的「非法侵入」。

這些房子的內部面積很小,往外非法擴建。我們調查並繪製了所有房屋,這是兩年前完成的。如你所見,這些都是小型緊湊型房屋,有錢人的房屋在這,3米開外則是這些面積很小的緊湊型房屋,出門即是人行道。住在裡面的人隨心所欲地擴建了廚房,洗衣房,遊樂區。房屋再次突破了其物理界限的壁壘,進入了公共空間。

這是一個叫作大黃蜂的小店,有點類似於線路員的競爭者。他們會在這個臺子上閒逛,等待電話打進來,再跨上他們的自行車。這是一家小餐館,是這個家庭的一份副業。這裡則是一家便利店。

我們對所有模型進行建模從而了解這些擴建房屋對公共空間的幹預。這些房屋也可以被視作附加物,通過繪製建築圖我們來教授自己——我們移除這些附加物從而開始理解它們是如何運作的,從技術上講它們是如何分解的,以便教給我們引導和營造空間的新方法。

這是一項我正在進行的非常有趣的研究,是在素坤逸路(Sukhumvit)上的比裡帕儂榮巷弄(Pridi Phanom Yong)。我們有一個客戶,他是生產優質的木製家具的工匠,他的店鋪在通羅街10號,但是他的工廠在一個更便宜的店屋裡。

這就是所謂的曼谷店屋「雜種建築」研究系列。它的入口看起來僅像是一個一貫帶有安全杆的店屋,但當你走進去,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空間——一個典型的混凝土商店的首部,但通過使用這種木製的延伸物,它的尾部延伸了大約40米。

我們將這個空間畫了下來,這是原始的建築,擴建的部分就像一條長尾巴,延展進入內部結構。再一次,「非建築」用雜亂創造了空間。

這些是我正在進行中的研究,我做這項研究是為了自我學習。也許是出於某種敬虔的原因,也許是宇宙中的命運,我經手的項目總是恰好涉及我正在研究的領域;也可能是因為我試圖相信自己的直覺並以此來決定對我個人有意義的主題。就像我堅信這些店屋需要被重新發現與再利用,它們是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卻往往利用不足的基礎設施。所以我開始做這件事,現在我們從一個大客戶那裡獲得了很大的財政支持,正在進行曼谷店屋的研究。

印度的班加羅爾

(Bangalore, India)

每次我出國講演時,我都會把對泰國「雜種建築」與其他國家的建築學生和建築界人士分享。每次講演前後的早晨,我都會外出畫一些素描,尋找當地的「雜種建築」,像這個是印度班加羅爾的「雜種」。

這些小亭子是印度當地的街頭小食,有點像是防禦性的小亭子要塞。但是你可以看到,他們創造的空間非常有趣。因為在每個小亭子上方都有這樣一個被綁起來的頂蓋。上面龐大美麗的樹冠為他們提供樹蔭的同時,也會掉落很多樹葉。所以他們準備了一個頂蓋,既接住了落葉,又能繼續接收光線。

對我來說,所有這些「非建築」元素都是建築。這是對這些可愛的小亭子的構造研究——人們如何訪問它們,以及這些面板如何閉合變成了一個防禦性的空間等等。

印度尼西亞的泗水

(Surabaya, Indonesia)

這裡是印度尼西亞的泗水。七個月前我去了一次印度尼西亞。我在講座之後發現了這些漂亮的鴿舍。在過去這曾是一項體育運動,泗水人喜歡養殖鴿子,於是有了這些漂亮的鴿舍。

我們繪製了這些圖來了解鴿舍的內部結構。我跟我所有的東南亞朋友都分享了這張照片,我說我要講的是曼谷「雜種建築」,但你們不知道印度尼西亞也有「雜種建築」。

我在講座前從酒店房間裡拍攝了這張照片。它可以是泗水的天際線,或者是馬尼拉的天際線,無論如何,我告訴他們,「你的社區中也躲藏著雜種,你需要將它們繪製出來,因為這是創建屬於你的真正的建築的最佳方法。你不需要去網上看一些建築網站尋找靈感。雖然你可以繼續這樣做,但就原真性而言你將一無所獲。」

我說等我下次去菲律賓時,這將是我下一場講座的第一張幻燈片,叫作「馬尼拉雜種」。我想將「曼谷雜種」的概念擴展到任何國家,任何地區——任何想要發現原真性的人都可以在他們周圍的環境中找到。創造可以非常簡單,你只需要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僅此而已。

左:Sense | Li-Zenn Publishing Limited | ISBN: 978-616-7800-70-7

右:The Impossibility of Mapping (Urban Asia) | World Scientific Pub Co Inc | ISBN-10: 9811211922

公眾號後臺回復「CHAT」,獲取部分推薦閱讀文獻與書籍及原視頻片段~知識星期每周不定時更新,一周即焚,獲取知識請勤奮!

知識雷鋒副主編,東南大學建築學學士,八百八十八線寫手

波士頓大學藝術與建築史/新聞雙學士,美術館從業者,建築半吊子愛好者

HAS design and research主持建築師、中泰建築研究室創始人。作為曼谷、上海兩地開業建築師,洪先生透過「設計+研究」並行的方式,探討亞洲自身的建築語言;事務所著重於自然與人造自然的結合,通過城市自身的衍生找到另一種「新」自然性。實踐之外,他多年研究東南亞建築,受邀擔任"泰國當代建築"在海外地區的策劃執行,撰寫大量建築評論文章與專刊,被泰國外交部表揚是泰國建築海外重要策劃人。近期,洪人傑與Kulthida Songkittipakdee於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教授東南亞建築史,並在《暹羅建築師協會期刊》發表相關研究論述。

《世界建築導報》2020年第1期 NO.191【新刊推介】

《世界建築導報》 | 泰國建築設計專輯(1)| 泰國建築發展趨勢:從物質性走向精神性

《預告 |「本土進化論」 泰國當代建築群展:泰國建築與設計的獨特美學》

《對話HAS主持建築師洪人傑:用建築之線串聯過去,編織未來》

本群特邀東南亞建築研究學者洪人傑老師坐鎮,歡迎對東南亞建築文化感興趣的朋友添加小雷鋒入群交流~

小雷鋒也將於近期推出洪人傑老師的泰國建築綜述文章,敬請期待!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洪人傑老師2018年訪談CHAT architects文章《從形式到類型的探索》

相關焦點

  • 泰國老牌地攤夜市,遍布各種美食,就位於曼谷唐人街
    提到泰國唐人街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即便是沒有去過也一定看過那部很火的電影《唐人街探案》,劇中的唐人街正是泰國曼谷唐人街,令人們印象深刻的除了琢磨不透的劇情,就是道路兩旁的中文標誌,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曼谷唐人街就會展現出真正的熱鬧與繁華,這裡還有曼谷最老牌的地攤夜市
  • 加拿大是個雜種
    字典曰:不同物種雜交,產生的後代叫雜種,如:馬與驢雜交,產生騾,狗與狼搞,搞成狼狗,都是雜種,後來引申到罵人,指血統來源不明。 英語和法語,是官方語,還有義大利語、德語、旁遮普語,當然還有一些操漢語的人,最近幾十年,因貪汙腐敗,賣國求榮,天朝許多敗類及子孫,膝蓋跪下,加入了雜種行列,跑去叫雜種爹了,靈魂變成了驢,也變成了雜種。 最要命雜種沒體系,至今沒一部完整憲法,主要由不同歷史時期法案構成。
  • 火爆票圈的「地攤經濟」,給活動人帶來的業務新希望!
    說起市集是否會讓你想起舊時街邊擺放的小攤在小攤販此起彼伏的吆喝聲中顧客們從街頭逛到街尾「地攤經濟」最近可謂火爆,城管們紛紛「洗心革面」,開始給當年一見自己就躲起來的小攤販們打電話,不信,你看:可能你還是不信……據一位打了馬賽克的網友從城管內部得到的消息,如下:你終於信了吧!那麼,最關鍵的問題,來了,擺地攤的收入如何呢?
  • 《建築學概論》建築學概論
    勝民在一家建築公司擔任建築設計師,某日接到一份新的房屋設計工程,委託人竟是自己學生時代的夢中情人瑞英。兩人相識於多年前大學的建築學概論課堂上,20歲的勝民對這個來旁聽的音樂系的女生瑞英一見鍾情。兩人在每日的相處間日漸親密起來。只是當時年輕的勝民害羞生澀,始終無法合適的表達出自己的愛意,最終使這段美好的初戀無疾而終。多年後,勝民和瑞英的這次重逢,使得舊時未褪去的愛情又重新散發光彩。
  • 不是建築學的建築學,學習這個專業有什麼優勢嗎?
    為什麼說他是不叫建築學的建築學呢?風景園林專業本身就是建築學類中的一員,是從建築學專業中細分出來的專業之一,這個專業必須學習建築學的相關知識,更加注重如何在已有或規劃的建築框架下,做好樹木、花草、山水的規劃和設計工作。
  • 【建築與電影】《建築學概論》
    韓國2012年上映 《建築學概論》劇情簡介:   生性羞澀的20歲男生勝民在建築學概論的課堂上第一次遇到音樂系女生瑞英在工程進展過程中,兩人在改造房屋過程中重新認識對方,於回憶中萌生了新的戀情……   影片頗有新意地將「建築」與「愛情」聯繫在一起,講述一對男女在共同建造一棟房屋的過程中回首當年兩人錯過的青澀初戀,由此萌生了新的愛情。
  • 《建築學概論》建築概念論
    初戀很美好卻不容易把握《建築概念論》是講述了在大學建築學概論課堂上相識的一對男女在多年後以建築師和客戶的身份重逢,故事以插敘的方式回溯了兩人的初戀。同是大學建築學概論課學生的勝珉和舒妍在課堂上相識並互生情愫,不過這一段感情卻因前者誤解而終止。
  • 建築學是力與美的融合,哪些大學建築學出色,各自有什麼優勢?
    全國範圍內,建築學綜合實力排在B檔之上的大學只有16所,他們代表了國內建築學學科的最高水平。不必按照建築老八校和新八校選擇哦!繆老師按照教育部2017年學科評估結果,分檔來給大家介紹介紹。 一、A+檔
  • 誰願意做心地善良的「狗雜種」
    文丨風清揚「狗雜種」與心地善良,看似是不沾邊的反義詞,但金庸恰恰想寫一種最單純的好人狀態,「狗雜種
  • 令人眼界大開的夜市地攤,鱷魚整隻剝皮現烤,香蕉皮炸一炸變美食
    地攤是人間煙火,這個說法我極度贊同,熱鬧、接地氣、價格親民的地攤,能為冷冰冰的水泥森林增添一份濃烈的生活氣息,晚上下班後去逛地攤,實在是有趣又解壓的生活體驗,很多地方都有夜市文化,其實夜市就是地攤的「嘉年華」,由很多攤位組成,食物和貨物種類繁多,吸引著大量的行人。
  • 那些報考建築學的孩子,骨骼清奇!
    01建築學的「高大上」從何而來?建築學創世史·神秘篇書中首次規定了三個建築標準:實用、堅固、美觀。書中還首次談到了把人體的自然比例應用到建築的丈量上——四指為一掌,四掌為一足,六掌為一腕尺,四肘尺合全身。
  • 建築學是個什麼專業?
    那麼建築學到底是個什麼專業呢?有人覺得工地裡戴帽子的施工人員是學建築學的,有人覺得室內設計師是學建築學的,建築學到底是怎麼樣的專業?他們要過怎樣的人生呢? 建築學如同太極一樣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兩者彼此交融,拋開誰都不能稱之為建築學。
  • 地攤經濟一夜爆火,看看國外街頭如何擺出煙火氣?
    地攤經濟是一種獨特的城市街頭文化。攤點上售賣的物品能夠體現一地的風土人情。同時地攤也給市民休閒娛樂提供了一個新去處和新空間,是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一個新途徑。國外很多著名旅遊城市、小鎮也都有類似的「地攤經濟」,如周末市集、創意夜市、跳蚤市場等。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不僅讓本地居民直接受益,有些集市還成了世界著名的打卡「地標」。
  • 《建築學概論》建築學的概論:情感、溫度、記憶
    觀察自己生活的地方,去愛它,理解它,這就是建築學概論的開始。」建築不是冰冷的鋼筋水泥,是有感情的生命,有溫度的靈魂,建築學概論的第一課,也是體驗人生的開端。
  • 雜種馮小剛很楊康,蠢貨崔永元很郭靖
    15年前,很詩人很傻逼的崔永元被馮小剛用《手機》玩笑了一把,就像《射鵰英雄傳》中楊康和郭靖剛出場時一樣,崔永元根本就玩不過馮小剛。15年後,練成了降龍十八掌的崔永元也成了老江湖,不再詩人也不再傻逼,很江湖地用江湖的手段步步緊逼,欲置馮小剛於死地。雜種馮小剛和蠢貨崔永元是兩種人,也代表著兩種不同的人生觀。
  • 聽風的歌 在曼谷的雨季裡流浪
    從曼谷回來之後,就打算更新一期節目,朋友幫我把歌都準備好了,我愣是拖到了現在。換了電腦,不知道是軟體還是電腦的原因,錄音的過程極為不順利,昨天凌晨一點半才做出來一個半成品,好幾個地方歌曲打嗝嚴重。所以,當這期節目終於完成的時候,我都感動得有點兒想哭了。 歡迎來到佳諾的音樂空間《聽風的歌》,上周沒有更新,因為周末去了一趟曼谷。
  • 韓國高分愛情片【建築學概論】百度雲資源 1080P高清中字
    哈嘍,我是小藍♥今天分享的電影是2012年韓國愛情電影《建築學概論》
  • 建築學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專業?
    建築學專業是幹什麼的?有人說是搞建築的,也有人說是畫圖紙的。其實建築學是研究建築及其環境的學科。建築學是一門橫跨工程技術和人文藝術的學科。所以學建築的同學,不是工科男,也不是工科女,而是一個具有人文藝術氣息的工科生。
  • 【豆瓣高分愛情電影】建築學概論
  • 汪原:電影建築學——作為一種方法和實踐
    當建築學只在自己學科的邊界裡發酵的時候,問題就來了,這就會走向故步自封,這個時候我們就希望打破這個邊界走向另一個領域,然後我們回頭來看建築學還有什麼可能性。為什麼是電影?電影是和建築最接近的一種藝術形式,建築是靜態的,人圍繞著建築遊走觀看獲得體驗;而看電影時,則是人是靜態的,原本在真實空間中固定的東西,在電影熒幕中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