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中國人民解放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國上下高調紀念。相關題材電影《金剛川》《最可愛的人》熱映,另一部相同題材的電影《長津湖》也宣布開機。
老一輩常說「今日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尋常的日子裡,沒有經歷過戰爭殘酷和物資匱乏的人們無法想像什麼叫「來之不易」。好在,我們還有影片呈現歷史,那段屬於「奇蹟的人民志願軍」的歷史。
抗美援朝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而是被逼出來的。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武裝到牙齒的美國軍隊與所謂的「聯合國軍」入侵朝鮮,一直打到了平壤,即將攻佔朝鮮全境。美軍倚仗空中優勢,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威脅中國邊境。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長津湖》影片雖未上映,但八一電影廠此前出品過一部《冰血長津湖》,這兩部電影都根據長津湖戰役的真實事件改編。當時志願軍剛進入朝鮮不久,與朝鮮人民軍配合打贏第一次戰役,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此時的東北已是寒冬,氣溫在零下30攝氏度左右。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不甘失敗,發動「在聖誕節(12月25日)前結束韓戰的總攻勢」,企圖將志願軍一舉逐出朝鮮。為遏制其攻勢,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急調華東軍區的第九兵團入朝,擔負第二次戰役東線(平津湖)作戰任務。由於戰事緊迫,很多南方官兵來不及準備禦寒冬衣,穿著華東的薄棉服就進入了東北。可想而知,這是非常慘烈的一次戰役。第九兵團為了出其不意,忍受著酷寒、飢餓和疲勞,在覆蓋著厚厚積雪的山脈和樹林中連續行軍,悄無聲息地抵達了預設戰場,成功分割包圍了美軍陸戰1師和步兵第7師一部。戰鬥打響前,志願軍戰士近一周時間沒吃上一頓熱飯,僅靠冰雪充飢,因凍傷減員已過半。戰役中,還有連隊全員凍死在陣地上,以戰鬥隊形在雪地中堅持到最後一刻,成為悲壯的「冰雕連」。
最終,美國第7師第31團被殲滅,團旗被繳獲。這是美軍首次在作戰中被消滅一個建制團。這次戰役根本扭轉了朝鮮戰局,一舉將美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
《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雖然改編自巴金的中篇小說《團圓》,但男女主人公王成和王芳均有志願軍戰士原型。王成那句「為了勝利向我開炮」,來自兩位戰士事跡。1953年4月,陸軍23軍67師201團步行機員蔣慶泉及戰友,在朝鮮石峴洞北山遭到強敵圍攻。絕境中,蔣慶泉向步話機高喊向他的碉堡頂開炮。同年7月,23軍73師217團的步行機員於樹昌在戰鬥中呼喚炮火,與美軍同歸於盡。
王成最後手持爆破筒撲向敵人也有原型。1950年11月,楊根思在堅守1071高地-東南小高嶺時,抱起炸藥包衝入敵群,與40多個敵人同歸於盡。
王芳的人物原型是解秀梅。她是68軍202師政治部文工隊的隊員,也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唯一榮立一等功的女戰士。
影片中還誕生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英雄讚歌》:……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在軍事史上,上甘嶺戰役是以作戰地域之狹窄,雙方投入兵力之多,持續時間之長,戰鬥之殘酷激烈而著稱於世的。電影《上甘嶺》展現的正是這場令雙方傷亡慘重的戰鬥。
1952年,抗美援朝戰爭在經歷了初期的雙方攻防戰和僵持戰之後,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談判修整期。秋季,中美雙方在板門店邊談邊打。中朝為爭取談判優勢全線戰術反擊,聯合國軍為了扭轉戰局,同時配合談判的政治需要,出臺了「攤牌行動」,計劃用5天時間、200人的傷亡代價攻下五聖山前沿志願軍據守的兩個高地。自此,舉世矚目的上甘嶺戰役打響。
雙方從1952年10月14日一直激戰到11月25日,共43天。聯合國軍僅奪取了志願軍兩個班級陣地。志願軍部隊依託坑道與聯合國軍反覆爭奪,先後打退敵營以上規模衝擊25次、營以下規模衝擊653次,創造了堅守防禦作戰的範例。
聯合國軍打了40多天,傷亡近萬人,卻只奪取了其中一個高地的一小部分,完全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對於中方面來說,這就是巨大的勝利。如今,「上甘嶺」也成為了戰略術語,表示「在對方的飽和攻擊下堅持到底贏取勝利的精神」。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後階段,志願軍第60軍在金城發動最後一場大型戰役。為了保障向前線投放更多彈藥、糧食等補給,工兵團的戰士們在物資匱乏、武裝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禦敵機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補架在金剛川上的木橋,保住後勤生命線。
戰爭剛一打響,美軍就出動飛機對我軍後方補給線實施轟炸,整個夏季反擊戰,美國海軍出動飛機7571次,其中一半力量負責轟炸。當時在金剛川流域的大橋就被完全炸毀。為了確保夏季攻勢順利進行,工兵團第10團命令第三連8天之內在金剛川架好大橋。
在平均每天落下炸彈、炮彈二三百枚的情況下,要架起一座長達37米的載重橋,任務十分艱巨。戰士們頂著炮火施工。經過7天緊張作業,一座嶄新的中水位橋在金剛川巖裡渡口架起,提前一天完成上級交待的任務。
大橋架好後,工兵第10團第一營、第三營負責擔任保衛金剛川大橋的重任。美軍依仗自己的空軍優勢不停地對大橋實施24小時狂轟濫炸。美軍炮兵也不斷實施炮擊,平均每分鐘要落彈3、4發炮彈。工兵團的戰士們冒著敵人炮火、空襲不斷搶修大橋,兩岸的高射炮部隊也以炮火對空射擊保衛大橋。
當時,工兵第一營全體戰士們冒著敵火從距離大橋一華裡的金剛山上砍伐樹木來修橋。力氣大的戰士一個人能扛一根木頭,其他人兩人扛一根木頭。戰士們的汗水浸透了衣服,有的人把衣服脫掉,光著身子幹活。有的戰士負了傷,鮮血直流,顧不得包紮依然堅持奮戰。大橋被炸壞,戰士們把橋修好,又被敵人破壞,緊接著又把橋修好,如此反覆不間斷修橋。
最終,金城反擊戰取得勝利。金剛川上的「人橋」對保障戰爭補給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大橋附近200多米以內,志願軍工兵計算美軍落下的炸彈350多枚、炮彈2400發。
呈現抗美援朝戰爭的影片還有很多。這場持續了近三年的戰爭打出了志願軍的氣勢,讓裝備先進的美軍領教了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和戰鬥精神。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敢於抗擊任何外來侵略的堅定決心,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威望和地位。
美國師級將領就曾感嘆,發生在朝鮮的中美較量「是鋼鐵部隊在和鋼鐵的人作戰。」毛澤東主席的戰略判斷最終得到印證:「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此後,中國國內的經濟建設和軍隊建設都發展到了新階段。
在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之際,致敬奇蹟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勝利永遠屬於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