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和《大魚海棠》宣傳海報
去年備受期待的兩部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和《你的名字》在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兩部影片無論從取材、立意以及畫風,都有著太多的相似,也有著諸多差異。文化同源,但在發展過程中的趨向不同。
一部是歷經12年創作,背負著"國漫崛起"新勢力的《大魚海棠》;另外一部是由日本導演新海誠與宮崎駿動畫團隊部分成員共同執導的日本純愛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它們像!也不像!
對待死亡的不同態度
《大魚海棠》的故事講的是海棠花生長的少女椿為報恩而努力復活人類男孩「鯤」的靈魂,在本是天神的湫幫助下與彼此糾纏的命運鬥爭的故事。
它代表的是中國人的傳統思維。中國人面對死亡,往往認為生命是輪迴的,生命的規律也是按照這樣的方式在不斷地周而復始。
劇中鯤為救椿喪失性命,椿為償還就去找靈婆換命。救鯤的代價是用一半命喚醒鯤,從此性命相連,同生同亡,但萬萬沒想到後面還有一個以命抵命的湫。「我會化作人間的風雨,陪在你身邊。」也蘊含了佛教因果輪迴的意味。
《你的名字》作品講述了男女高中生在夢中相遇的幻想故事。不同的故事背景卻有相同的情節橋段。當電影中的男女主角面臨生死的時候,他們的想法是不同的。
《你的名字》代表了日本人對於死亡的看法。當劇中男主角瀧發現與自己交換靈魂的女孩三葉死亡的時候,他去到了祭壇喝下口嚼酒,希望可以時間倒流,阻止災難的發生,拯救三葉的生命。
事實上電影中也為劇情設置了一個美好的結局,瀧的願望成真了,他真的救回了三葉,甚至拯救了更多的人。可以說,日本人的文化更多的是拯救、是行動。或許他們信奉神靈,但更希望可以與死亡抗爭。換句話說,日本人是在搏鬥,而不僅僅是在幻想中永生。
儘管在藝術作品中,人們往往是命運的犧牲者,而從來不是自己的主人。人們通常會受到現實的壓力和既定規則的束縛,這也是常常出現在日本動畫電影藝術中的鮮明特點。「忠於自己」不是日本的格言,而「按期待去行動」才是正確的做法。
純愛題材反映現世
「人生是一場旅程,而這個旅程很短。因此,不妨大膽一些,去愛一個人、去攀一座山、去追一個夢……」《大魚海棠》的愛情是從相遇、相守到永久。
而《你的名字》中的愛情是「斷舍離」的,「重要的人、不能忘記的人、不想忘記的人。你,是誰?」突出因時間和空間產生的「失去」與「思念」,這是日式美學所擅長的。
在這兩部動畫影片的背後,是一種中國人與日本人對待愛情態度的不同。無論是為了迎合觀眾還是出於內心,《大魚海棠》描繪的是一段三角虐戀。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就像註定好的,第三個人無論如何努力最終也只是配角。
《你的名字》,男女主人公隔著3年的時空交錯,從未見過彼此,卻心靈相通。或許在日本文化中嚮往一份純粹的愛情,不摻雜人性的缺點,可以打破局限、可以上天入地、甚至可以讓時光倒流。
這還要追溯到日本社會的面貌,除看這類的故事,很多人會被虐心的「純愛」所震撼,生性善感的日本人對人生有一份悲觀的認同。
自古至今,寂滅與美走到一起,哀感與美感不期而遇,純愛既是生命加上青春,更是死或傷加上頹廢。正如同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帶給人們蕩滌心靈的清新之美;《春琴抄》中備受摧殘的愛情。
在藝術作品中的青年男女之間純真唯美卻又傷感悽婉的愛戀,映射了一種近乎執著的信仰,也體現了日本國民性中的「向善」情節。《你的名字》中出現的櫻花散落的鏡頭,也體現日本國民對於櫻花品行的欣賞。
這種強烈的「物哀」審美意識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瞬間感受。對於注重內心感受的日本人來說,物哀意識滲透到感情世界,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災難心理
在日本的藝術與文學中,似乎有一個永恆的主旋律,就是圍繞災難展開。即便是唯美純粹的愛情故事,也往往要放在一個悲慘的現實場景中訴說。
地震、海嘯、分離,一直到《你的名字》中彗星撞擊地球導致女主角的死亡,讓男女主角天各一方,也因此展開後續的故事。那麼,災難心理也是植根於日本文化中的極其鮮明的特色。
日本的自然環境可以被概括為國土狹小、環境惡劣、資源匱乏、災害橫行,基於這種自然生存環境所帶來的壓力,危機意識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是無所不在。
然而,面對災難的日本人並非消極與失望的,在藝術作品中的他們竭盡全力想要反映人類的意識能夠戰勝困難。這其中體現了一種堅毅的、永恆的信念和希望,而這種希望是用無數的苦難與絕望砌成的。
當然這種災難意識與災難心理也變成一種程式化的套路,在日本的動漫電影中經常見到,這是一種對於自然力量的畏懼。但是不得不說,日本人本身可能也很糾結。
這種心理是即害怕又想反抗,但是又迫於一種無能為力,這種複雜的情感就化成電影中百轉千回的拯救、抗爭、希望與失望。
在《大魚海棠》中也有類似的悲劇情節設置,但這樣的情節更是出於文學或藝術作品的需要,而並非國民心中的恐懼。
環境暗示
《你的名字》中高樓林立的東京與綠樹蔭蔭的鄉下小鎮形成鮮明的對比,男主瀧厭倦城市生活,而女主三葉嚮往都市的生活。因此,她也百般努力為了離開落後的小鎮,去大城市看看,故事始終在這兩個環境之下切換。
自然這個物象也不僅僅只是單純的場景,它更加代表的是善良單純的人物性格,日本人喜歡用自然的形象來表達個人的情感。
然而,日本人對於自然的態度,不只是取決於「愛」的事情,因為有些許的痕跡顯示對於它所釋放的無可預測的力量。懷著深邃的恐懼,美好是一種表象,更是一種對於災難的暗示,所謂越美好的生活,當災難不期而至,失望與痛苦就更加強烈。
《大魚海棠》的情景設置較為單一,主要就是神族與人的世界,環境設置與人物性格的關聯不大,但是具有中國民俗的傳統特色。
日本人崇尚自然,他們崇尚自然的生活環境,衣食住行,甚至是家中的院子都被他們布置成一片獨有的自然風光。這與《大魚海棠》中的客家民俗住宅不同,中國人講故事講究歷史傳承,而日本人更加喜歡自然流露。
票房因素
從票房情況來看,《大魚海棠》歷經12年的創作,融合中國的歷史元素。推敲了12年,就憑這一點也應該遠勝《你的名字》,一部IP並不十分新奇的小眾動漫電影。
然而事情並非如此,隨著《你的名字》在中國票房大賣,也從中看出,中國與日本的觀眾無論從文化角度還是審美要素都有著驚奇的相似之處。
或許因為是日本抓住了現代化文化急流的方向,在日本的電影中更加關切:我們是誰?為什麼我們和其他人如此不同?為了思考這些問題,他們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去思考。
對於日本電影和有著刻板思想的日本人,傳統的電影套路、純粹的理想愛情,也反映出他們對待生活的是矛盾而憧憬的。日本人渴望通過電影、電視、音樂等媒介輸出一種陽光、開朗、積極、樂觀的心態。
在影片中的他們既渴望親近自然,又嚮往忙碌繁忙的都市生活;他們即被理想束縛,又渴望靈魂解放。
《你的名字》只是日本人理想與生活的局部寫照,不能用它來窺見全貌。但是電影的幻想,這個奇異的世界,是現實的平行面,更確切的說是現實的翻轉面,它猶如鏡中的反射一樣短暫又觸摸不著。
通過與國漫《大魚海棠》的對比,我們似乎也能看到儘管文化同源背景下,日本與中國文化還是有著很多細枝末節方面的諸多差異,而這也是民族的理念與信仰的不同造成的結果。
精彩回顧:
每個大導演心中,都有一位偶像藝術家!
暴虐淫威,他寧死不屈,一沾酒色,竟氣節全無?
繪畫與攝影這對「姐弟戀」的愛恨情仇!
[編輯、文/李姍]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