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聆聽的你,今天過得好嗎?這裡是南方日報夜讀,我是今天的主播Kim,今晚跟你分享的文章是《揚長避短是個坑,跳進去就比別人矮一截》。
作者 | 艾小羊
本文轉載自公號清唱(qingchangaixiaoyang)
揚長避短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詞。語境通常是,我想做某件事,但仔細想想,某某好像是我的短板,我要揚長避短(放棄)。
前兩天,一位加入了清唱健身打卡群的讀者就這樣問我。「我想學瑜伽,但我身體的柔韌性不好,是不是應該揚長避短?」
她學瑜伽只是為了樂趣、健身。既不想參加比賽也不想當瑜伽教練,重點應該放在開始學上,而不是學得有多好,完全不必上升到揚長避短這個層次。
揚長避短是在面臨重大決策時需要考慮的事。一個企業,涉足新領域的時候,要明白企業的長項,避免進入短板領域;一個人,在選擇職業方向的時候,要從擅長處著手,找到一份合心合意的工作,以生存為前提探索與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
而對於我們大多數人,面臨的大多數選擇,根本沒到揚長避短這種地步。
然而,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用這個詞,並且認為懂得揚長避短是人生很重要的事?因為揚長避短代表一個人的舒適區,它是放棄努力與不接受挑戰的一種體面的說法。
每個人的大腦裡,都有一塊安定區域,存儲著我們的擔心與害怕。假如你因為童年受到的挫折與打擊,或者父母輕意幫你下的定義,而產生「我運動能力很差」「我不幽默」「我粗心」「我柔韌性不好」等等對於自己未必正確的判斷,它們就會自動存儲在你的安定區域中。當你害怕接受挑戰的時候,就會搬出這些所謂的短板,說服自己重新進入舒適區。
成長,是一個不斷走出舒適區的過程。不敢走出舒適區的人,在選擇中糾結,變得自卑、缺乏活力,反倒過得越來越不舒適。
上周,我與朋友曉蘇談到語言表達問題,她說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聲音不好聽的人,能夠正常發聲的人,經過適當的後天訓練,聲音都會變得好聽。這和我跟龔琳娜學唱歌時,她強調的一樣: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不會唱歌的人。
所謂「不會」這個判斷的產生,有很多因素。缺乏學習、缺乏自信、父母錯誤的評價與示範等等。當然,天分有高低,有人可以無師自通,有人卻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同樣的知識。
現在,你的心裡一定在想,如果別人一小時就學會了,我要花兩個小時,那我就不願意。我得找一個別人花兩個小時,我只花一個小時就做好的事,這才代表我的長處。所以,你永遠都在尋找,越來越多地知道自己的短板,卻始終不能確定長處在哪裡,因為即使在你的長處所在,也一定有人跑得比你快。
跟別人比,不如跟自己比。
只有更多地嘗試,你才能明白自己的長處。跑得快的人不一定跑得久,如果你因為在起跑線上輸了,就退出比賽,就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是一個耐力型選手,適合去跑馬拉松。
毫不誇張地說,我們對自己短板的認知可能統統都是錯的。
我一直覺得學習語言是我的短板。但最近重新開始學英語,卻發現其實是因為在學校的時候,學習方法不對。過於注重閱讀而輕視交流。死記硬背,使我對這門功課一直厭倦牴觸。
現在換一種方式,聽英文歌、看美劇、跟外教在網上交流,當學習變成一個愉快的過程,我已經很少再想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學英語,是不是應該揚長避短,用這個時間去搞點別的事情。而是每天沉浸在比昨天的自己更好的喜悅中,這才是最大的收穫。
當我們說出揚長避短,其實是希望不那麼努力,就獲得自己期待的成功。是對捷徑的貪念,讓我們愛上了揚長避短。你最後發現自己避過了很多的短,卻並沒有揚到想要的長。
走出校門以後,單一科目的考試越來越少,你想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對自己綜合實力的考驗。即使做擅長的事,也要不斷進行知識更新,遇到低谷與挫折時,打起精神走過去,而不是立刻懷疑自己,以揚長避短為藉口逃避困難。
單純長處與短板的劃分,是一個偽命題,每個人都是在不斷克服短板的過程中,成就自己的。
我的朋友鹿包,沒有天生好嗓子,聲樂老師給她判了「不適合唱歌」的死刑。可是,她喜歡啊,喜歡就要做。她組樂隊、做演出、出專輯。在音樂的道路上,比很多「更適合」的人走得遠。她說:「唱歌雖然沒讓我變成大明星,但它讓我不害怕任何選擇了。」
假如你有勇氣與能力,在不擅長的領域做到讓自己滿意,就擁有了「無畏」這種可貴的品質。而無畏,恐怕比任何技能與長處都更讓我們受益。
今天的夜讀到此結束,感謝您的聆聽,我們周一至周四晚10點不見不散。
夜讀欄目現接受作者投稿,請將稿件投至nanfangplus@163.com,期待在下一期夜讀裡聽到你的作品,歡迎自薦。
來源 | 艾小羊。複雜人生的解局人,品質生活的上癮者,專治各種不高興。代表作:《我不過無比正確的生活》。公眾號:清唱(qingchangaixiaoyang),微博:有個艾小羊。
主播 | 孫金梁
錄製 | 黃澤偉 梁瑩
編輯 | 馮仕妍 朱丹
校對 | 郭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