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小時候讀的詩,是長大後才讀懂的人生

2021-03-01 文小叔說歷史

文小叔說歷史  讓歷史更美更有趣更貼近生活

黃庭堅,老子平生江南江北

蒼顏華發,故山歸計無因得。舊交新貴音書絕。惟有家人,猶作殷勤別。

離亭欲去歌聲咽。瀟瀟細雨涼生頰。淚珠不用羅巾沾。彈在羅衫,圖得見時說。

——黃庭堅·《醉落魄》

本文出自納蘭秋《情到深處即為詩》

 

黃庭堅有一闋《念奴嬌》,詞曰:

 

斷虹霽雨,淨秋空,山染修眉新綠。桂影扶疏,誰便道,今夕清輝不足。萬裡青天,姮娥何處,駕此一輪玉。寒光零亂,為誰偏照醽醁(líng lù)。

年少從我追遊,晚涼幽徑,繞張園森木。共倒金荷家萬裡,歡得尊前相屬。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曲。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曲。沒經歷滄桑,沒度過艱辛,道不得此句。

儘管如此,那臨風的一曲笛聲,足以安慰這顆飽經憂患與離別的心。這時候,恰巧有一個叫做孫彥立的善吹笛子的人在場,那悠揚頓挫的笛聲響起,黃庭堅眼中噙著淚水,陷入到痛苦的回憶中。

黃庭堅這輩子盡在委屈中度過,幸虧他善於自我調節,要不然早就憋屈死了。

 

黃庭堅的家世並不顯赫,他的父親黃庶雖中過進士,但仕途不順,只做過邊遠地方的小官,而且最終死在任上,沒有給黃庭堅留下可觀的財產。

黃庭堅跟母親相依為命,他有一個藏書非常豐富的舅舅,非常喜歡他,舅舅的藏書,黃庭堅小娃可以任意的挑選閱讀。故黃庭堅的幼年在物質方面雖稱不上富裕,但在精神方面,絕對有自豪的理由。

黃庭堅小娃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到河邊放牛。那裡有潺潺的溪流,鮮嫩的青草,數不清的大樹相互交接形成了一道幽靜清涼的屏障。林子裡有小鳥鳴囀,溪流裡有小魚嬉鬧,牛背上有牧童吹笛,黃庭堅一生最喜愛笛聲,大概和他童年的經歷有關。

他喜歡在這樣的環境下讀書,清風徐來,水波蕩漾,讀一篇杜甫的詩,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啊!

在年幼的黃庭堅看來,牧童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最愜意的職業。周圍都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色,牧童可以躺在軟軟的青草上放逐自己的靈魂,還可以伴著鳥兒的歌唱演奏短笛,一切世俗的東西都不染心胸,心靈的純潔一如沒有塵埃的美玉,還如清澈的溪水。

黃庭堅小娃寫了一首《牧童詩》,由衷地向牧童致以最羨慕的眼神:

 

騎牛遠遠過村前,吹笛風斜隔岸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一個七歲孩童的稚嫩的雙眼,竟然看透了塵世的羈絆,淡泊名利的志向揮灑字裡行間,竟然毫無矯情做作之態。

 

黃庭堅愉快而充實的度過了自己的少年。

成人後他跟隨舅舅到淮南遊學,認識了當時的大詩人孫覺,這個人很了不起,對杜甫相當有研究,在他的影響下,黃庭堅也對這位唐代的大文豪、大詩人杜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黃庭堅成了杜甫的鐵桿粉絲,談詩必談杜子美,論文必稱杜少陵。

為此,孫覺還把自己的愛女蘭溪許配給了黃庭堅。黃庭堅沒有想到對於杜詩的喜愛竟然給自己帶來了一段美好的姻緣。

不僅如此,若干年後,黃庭堅別開天地另創了一家江西詩派,他們奉杜甫為鼻祖,對杜甫頂禮膜拜。杜甫的詩沉鬱蒼勁憂國憂民,杜甫其人被譽為詩聖,其詩被譽為一代詩史,黃庭堅推崇杜甫,可見他自認為和杜甫在性格和命運上大有相投相似的地方。

 

十年磨劍,為的是有朝一日能夠一試霜刃;數載寒窗,為的是終有一天會獨佔鰲頭。黃庭堅到了參加省試的年齡,他來到省城準備施展才華一舉成名。

那時的黃庭堅年少氣盛,考試之前遍交朋友,同學們都認為黃庭堅必然高中,如果他都中不了,別人就更不敢奢望了。

考試後,這種感覺在考生心理越來越強烈,以至於結果尚未公布,紛紛傳說黃庭堅高中了解元。同學們為了表示慶賀,在黃庭堅住的客店擺了一桌豐盛酒席。

酒席宴上,黃庭堅酒量比他中解元的消息更令人震驚,其他同學已經喝得爛醉如泥了,他依然談笑風生。他好像從未到過考場一樣,對考試結果一點都不關注,也許他的自信心太強烈了,大有捨我其誰的氣概。

可是轉瞬之間,黃庭堅就迎來了他告別少年時代以後的第一個沉重打擊。正當他們豪飲的時候,有人跑過來說,你們這群人中有三個人中了,大家一陣歡騰,可是這個人接下來的消息令大家驚詫不已,他說考前人氣指數最高的黃庭堅落榜了。

話一落地,同學們就感到非常尷尬,這是個壞消息,不應該出現在為黃庭堅慶賀的宴會上,於是他們全都低頭不語。

黃庭堅談笑自若,照樣喝酒,照樣吃肉,酒足飯飽之後,拉起同學們的衣袖,一起風風火火的跑到榜前,觀看榜上的名次排位。自始至終,黃庭堅表現出一貫的姿態,沒有讓想看笑話的人有機可乘。

 

那是他生命中的唯一一次落榜。

其後經過幾次順利的考試,黃庭堅如願的進入仕途。他開始了一段新的生命體驗,在新的人生旅途中,他何去何從,一切都是個未知數。

他最開始的官職不過是一個縣的主薄。對於考場上得勝歸來的黃庭堅來說,現在的狀態距離那種輔佐君王、致君堯舜的理想實在是相差太遠了。

於是,黃庭堅有些鬱悶。自己的一生不會就這樣消磨吧?自己滿腹的才華不會就這樣閒置吧?黃庭堅對波詭雲譎的宦海顯得有點力不從心。

這是一種悲劇的情調。黃庭堅的這種感覺是天生的。他的這份自省使他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危機意識,即使外部不會強加給他什麼,他的內心也會惴惴不安,他清楚的知道腳下的路是沒有盡頭且充滿泥濘的。

做縣尉沒多久,黃庭堅被任命為北京(那時候的北京是現在的河北大名)國子監教授,在北方邊境度過了漫長的七年。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一切好的藝術作品都是從生活中提煉而來。

黃庭堅在邊地的七年生活,使他接觸到了淳樸的邊地百姓,他目睹了烽火連天的戰爭場面,他曾沉醉於遍地的黃花,也曾刻骨銘心於戰爭所帶來的災難,所有這些都使他對這個世界有了更新更深的認識——

人無論處於何種境況中,都要自我珍惜,生命是上天絕無僅有的一次贈與。

感謝命運之神給予黃庭堅這樣的生活態度,要不然真不知道在餘下的歲月裡,他會不會被隨之而來的打擊和煎熬所徵服。

 

回到京都後,黃庭堅遇到了蘇軾。

蘇軾對黃庭堅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自古英雄相惜。真正的英雄會由衷地發出對另一位英雄的讚嘆,而偽英雄和假英雄則在發出讚嘆之餘,拔出那柄叫做嫉妒的匕首狠狠刺向你。

幸好這樣的事情沒有在蘇軾和黃庭堅之間上演。

蘇軾很賞識黃庭堅,認為他的詩「超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騎氣,以為造物者遊,非今世所有也。」

兩個具有英雄情懷的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黃庭堅成了蘇門四大學士之一,深得蘇軾的器重和欣賞。這兩個人在對待生活的態度上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都主張從容和淡然的面對生活中不可預料的意外。

可是,一場苦難正等著他們去遭遇。一切都要從一場改革談起。

那場改革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頂住強大的壓力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革。

王安石確實是一個不朽的人物,他的變法也暫時的緩解了北宋中後期的頹勢,但不可否認,王安石的急功冒進,使得改革派的隊伍裡魚龍混雜,做出了不少傷害百姓,有違國體的事體。

一方面王安石為了國富民強而嘔心瀝血,另一方面投機分子希望能從劇烈的變革中獲得暴利,後者玷汙了前者的良苦用心,更破壞了改革者的聲譽。

黃庭堅對這場聲勢浩大的變法是持反對態度的。

在他眼裡,王安石是一個值得尊敬的政治家。然而,很多人混入變法的隊伍,為的是獲得更大的權力,以便謀取更豐厚的利益。黃庭堅埋怨王安石用人不明,使原本一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改革變味了。

由於反對王安石變法,黃庭堅過上了「老子平生,江南江北」的生活。

 

貶謫,既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情調,生命可能在貶謫的過程中破繭成蝶,完成最後的羽化。

貶謫又是一種跌落,從廟堂到江湖的跌落,從此再也不為家國計了,只剩下一身青影,仗劍天涯。江南江北是落魄江湖的飄影,老子平生是嘗盡人生百味的老到和辛辣。

貶謫是一種生活味道,滄桑和悲涼是它的主旋律,黃庭堅在這樣的樂曲中,既沉醉又痛苦,既彷徨也清醒,既失落也有一種隱隱約約的希望在向他招手。

或許,這種貶謫的生活一直到死都不會結束,因為這條曲線過於悠長,說不定哪一刻就會終止到某一點上,那一點是生活的終點,卻不是生命的終點,只是結束了滄桑,卻沒有結束希望。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重溫這句話就像在品一杯陳酒。酒是陳的香,路是走過來的令人回味悠長。生命是一場經歷,經歷的越多,生命就越厚重。如果不經歷落拓江湖的辛酸和苦難,怎麼會喊出「老子平生,江南江北」這樣既豪壯又充滿悲情的慨嘆!

 

蒼顏華發,故山歸計無因得。舊交新貴音書絕。惟有家人,猶作殷勤別。

離亭欲去歌聲咽。瀟瀟細雨涼生頰。淚珠不用羅巾沾。彈在羅衫,圖得見時說。

 

詩人的淚水因何而流呢?只為那坎坷路上的風霜。

頭髮白了,卻不能回歸故裡;新舊朋友也失去了消息;只有陪著自己黯然銷魂的家人,猶自說著珍重的話語;離亭相別,不知他年何月再次重逢;瀟瀟細雨,打溼了臉頰,混著滄桑和離別的淚水,一起滾下。

那淚珠兒,那淚痕,不要用羅帕拭去,要它盡情地滴落在青衫上,圖的是重逢的時候。可以喚起我們對舊時的回憶,得以重逢的喜悅。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

玉臺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裡願杯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這闋詞是黃庭堅在宜州見梅時做的。他是個貶官,心中多少有一絲的寂寞和憤慨,但更多的是對歲月流逝的痛心和無奈。黃庭堅的老是閱歷催成,滄桑使然,他的江南江北的經歷告訴他,不老都不成。

宜州,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這裡的人民無比的淳樸,這裡的山水如此的令人心曠神怡,這裡的讀書人都十分好學,對於他這個遭到貶謫的老頭十分禮遇,甚至奉為宗師。

然而,卻是黃庭堅的生命旅程中的最後一站。

樹葉飄落的金秋時節。還有幾天就是重陽節了,那是老人的節日,當然也是黃庭堅最喜歡的節日,重陽節有酒喝,而且是伴著搖落的菊花一起喝,人生當中這樣的情景最令人希冀了,菊花,落葉,秋風,把酒,填詞……夫復何求!

重陽節那天,黃庭堅登山望遠,徘徊不已。心中有喜有悲,惆悵難遣。眼前竹影蔭翳,林鳥鳴啾,河流如碧帶。遠處又騰起一片嫋嫋的山歌。黃庭堅不由得詩興大發,填詞一闕云:

 

諸將說封侯,短笛長吹獨倚樓。萬事盡隨風雨去,休休,戲馬臺南金絡頭。

催酒莫遲留,酒似今秋勝去秋。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髮簪花不解愁。

 

酒酣耳熱之後,往往是詩人剖解心靈的時刻。黃庭堅感覺自己老了,再也經不起如許的愁鬱。仕途坎坷,種種打擊,化作詩人眼中淚,杯中酒,無奈和孤寂遺落字裡行間。

天空下起了蒙蒙的小雨。小雨如織,密密匝匝的打在窗欞上,聲音悅耳動聽,好像在聆聽天籟一樣。

醉意燻燻的黃庭堅聽著這雨聲,忽然想起了李商隱的一句詩來,留得殘荷聽雨聲,這裡雖沒有殘荷,但卻有滿山的翠竹,不是一樣能夠聽雨聲嗎?

雨點叮咚的聲音撥弄的黃庭堅的心裡痒痒的。一個年過花甲的老人仍免不了衝動,他乘著酒氣來到欄杆處,脫掉了自己的鞋子,斜躺在胡床上,把赤裸的雙腳伸到雨幕裡,任憑雨點肆意的打在他的腳上。

黃庭堅一臉愜意,像頑童似的舔嘗這種清爽的快樂,還自言自語地說:平生無此快!我這輩子沒這麼爽過!

只一句落地,詩魂飄散。

特別提醒:美好的一天結束啦,喜歡文章的小夥伴們別忘記點擊文章右下角「在看」兩個字並分享朋友圈哦

相關焦點

  • 人生如詩:年少不解詩中意,讀懂已到中年時
    在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詩詞裡,收藏與記錄著一代代人的悲歡離合、人生百態。年少懵懂之時,我們只知詩美,一通亂背,卻不解其意。直到中年,才發現自己走過的路,其實在兒時讀過的詩詞中已寫盡。一、世上有一種惆悵,叫做物是人非《題都城南莊》唐·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 白居易最經典的一首冬至詩,初讀不知詩中意,讀懂已是斷腸人
    從題目「邯鄲冬至夜思家」就可以知道這是白居易在邯鄲冬至的夜裡思念家人寫下的一首詩。我們說過詩人取標題絕不是隨便取的,而是在標題裡面已經就蘊含了他的情感,像李白的《靜夜思》一讀就知道是思鄉之情;再比如王維的《相思》、李商隱的《嫦娥》,這些標題裡面已經注入了詩人的情感。
  • 蒙曼:讀四時之詩,品人生五味
    等到天氣晴朗,才發現已經到了炎熱難耐的盛夏。 你是不是也聽出了春天的消逝,夏天的到來? 那麼,嘈雜的生活裡,讀詩尚有用否?,即便去追求,追求的也多是遠方,而不是詩。
  • 小時候聽了笑,長大後聽了哭
    這部電影應該是我小時候看過覺得最讓自己感動的一個片子,(也可能是小時候看過的電影太少了,沒見過什麼「世面」)。故事講的是既盲又啞的洋蔥頭向暗戀的護士秋男表白後卻意外身亡,他以別人的身份返回人間五天,歷經萬難與秋男相認並道別的故事。終於知道了什麼是流星雨——是天空落下來的眼淚。
  • 賞讀 | 人生在世,學會讀懂自己,你便贏了
    與其霧裡看花,抱怨、感嘆看不透人心,還不如不讀不看,而去讀自己,也唯有自己,能夠真正認識、讀懂和掌控。 而要實現與時光同步同頻呈現最好的狀態,必須不斷地讀懂自己,成全自己。讀人莫如先讀己。 讀懂自己,就能擁有一雙敏銳的目光和純淨的心靈,真誠地去理解萬事萬物,清醒地去認知生活人生,看準生命的方向,悟透人生的意義,找到心靈的淨地,放下得失榮辱,淡泊喜怒哀樂,釋懷聚散離合,以不變應萬變,以主動解被動,以小我成大我。 讀自己,其實也是愛自己。
  • 人到中年才讀懂《百年孤獨》:原來孤獨是寂寞的出口
    人到中年才讀懂《百年孤獨》:原來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當人人都說馬爾克斯偉大時,他到底為什麼偉大?許多人想通過《百年孤獨》和《霍亂時期的愛情》裡找尋到答案,但答案往往是通過廣告宣傳和書籍本身的定義而得知。 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 可能很多人是一知半解或者不懂裝懂。其實知道又怎樣,不知道又怎樣,它不會妨礙到我們的閱讀。
  • 唐詩,詩唐 ——與孩子讀《唐詩三百首》
    比如我選用的是長江文藝出版社的新版(蘅塘退士 編,鄧啟銅 注),書中精選了49位詩人的87首詩。每首詩分為三個部分:詩歌、注釋和譯文。不少小朋友是可以藉助注釋和譯文讀懂這些唐詩的。讀讀、背背、唱唱、演演……你們有很多學唐詩的辦法。不過,老是用這些方法也會覺得沒勁,就像吃飯一樣,來點創意、換個味道會更有食慾哦。你知道嗎?
  • 小時候這麼可愛長大了一定很帥!小時候vs長大後
    據說世界上有這麼四種人:小時候長得好,長大了長得醜;小時候長得好,長大了也長得好;小時候長得醜,長大了長得好
  • 抓住重點讀懂詩歌:高中生應該懂的讀詩技巧
    下面我講一講通過平仄抓詩歌重點的方法,以幫助廣大高中生讀懂詩歌,進而突破詩歌鑑賞這個難點。一般的高中語文老師,在講到詩歌鑑賞時,會依據高考內容,總結出從字句、意象、情感、手法到語言風格等方方面面的知識體系,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知識對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作用有限。因為這些知識要發揮作用,有一個大前提就是讀懂詩歌。讀不懂詩歌,一切皆是枉然。
  • 人生感悟:越長大越孤單,長大後的孤單
    有人說:越長大越孤單。我相信。小時候,總是天真地希望自己快快長大,並想像自己長大後的模樣,豆蔻年華的少女,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雖然稚嫩,卻孕育著新生的力量,我卻越發地懷念逝去的歲月。桌邊還放著曾經玩過的娃娃,和以前一樣美麗可愛,只是現在看著它時,已經沒有小時候想要對它講話的心情,也沒有了分一半好吃的給它的念頭,它是我幼年最好的朋友,我曾相信它能讀懂我的眼淚,我曾相信它會永遠陪著我,只是現在的我,早已不再相信童話,偶爾,我也會嘆息:難道長大意味著失去童心、童趣,就意味著孤單嗎?
  • 周星馳經典臺詞:小時候看的是喜劇,長大後才發現是人生
    小時候看周星馳的電影只覺得好笑,長大後才發現電影裡的臺詞都藏著殘酷的現實。有人說:人活一世,少有日久天長的真情,孤獨才是人生的常態。所以,平時不要對別人期待太高,否則失望越大。人生起落,真正的強者即便身處低谷,也會想辦法自渡。堅持下去,總會柳暗花明。
  • 長大後才發現,原來《櫻桃小丸子》說的都是真理
    記得小時候,每天晚上電視臺都會播放《櫻桃小丸子》。這部動畫老少鹹宜,劇情言簡意賅,至今觀看依然不會覺得幼稚。在動畫中小丸子總是會說出一些歪理,以前看著時候惹得眾人捧腹大笑,可長大後再去看,發現原來小丸子說的話還真是有幾分道理。
  • 曹操很有趣的一首詩,小時候讀時只是想笑,長大後再讀卻淚流滿面……
    不過筆者今天要向大家推薦他很有趣的一首詩,也就是這首《謠俗詞》,這首詩看似很普通,但是寫得很真實,當時有朋友問曹操借錢,但是囊中羞澀的他,只好是回了這麼一首詩,最終使得借錢知難而退。畢竟曹操不是那種小氣之人,只是無法借錢給朋友,所以只好寫了這麼一首詩,以此來告訴朋友,他家中也即沒有糧食,也沒有了錢財,從側面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曹操他真的沒有了錢。
  • 看完劉昊然一抹緋紅妝,才突然讀懂李白這首詩
    看了劉昊然的這一抹緋紅妝,夢瞻覺得,劉昊然是一位勇於突破自己,積極向上的優秀藝人,更讓人驚喜的是,這也讓夢瞻突然讀懂了李白的這首詩,明白了什麼是「紅妝白日鮮」。「紅妝白日鮮」這首詩出自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子夜吳歌·春歌》,這首詩讚美的是古代大美女秦羅敷的故事。秦羅敷是一個以採桑養蠶為生的農家女,大概生活在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
  • 尼格買提:做主持後才發現,小時候的話都憋著長大說了
    父母教會他「如何與世界打交道」與如今在舞臺上陽光熱情的形象不同,小時候的尼格買提內向、羞澀,從不毛遂自薦,甚至從未在公開場合主動發過言。雖然成年後的尼格買提會把這些改變歸功於父母,「他們(父母)至少讓我知道了怎麼去和這個世界打交道,這是對我最大的改變。」
  • 尼格買提:做主持後才發現,小時候的話都憋著長大說了
    但身邊人告訴我,人可以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邊走路,一邊給自己留一些痕跡,不然當你變得更加世故或者更加城府之後,可能就沒有當年的那份情懷了。」 這本書的書名雖然叫《一夜長大》,但正如撒貝寧在推薦語中說的那樣:「一夜長大,是不可能的。」尼格買提表示贊同,「每個人成為現在的自己絕對不是一日之功,一定是經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的積累。」▲撒貝寧想和尼格買提說的「心裡話」。
  • 尼格買提:做主持後才發現,小時候的話都憋著長大說了 | 傳媒客廳⑥
    ——尼格買提很多人提到尼格買提,想到的是站在央視舞臺上手拿話筒滔滔不絕的綜藝節目主持人,而如今,做了《你好生活》製片人後的他又多了一個身份,尼格買提·熱合曼首部個人隨筆集《一夜長大但改了語序,調整了說法,更換了數據後,尼格買提覺得大腦亂了,唇齒已分不出新舊,直播開始後,還是險些出了問題。當朱迅說完:「軍事農業頻道、少兒頻道並機現場直播」後,那一剎那,他的大腦一片空白。他覺得大概延續了幾十秒,他想到了很多,「現在多少人正在看著我?這一刻會載入史冊嗎?若是真想不起來,我會否多年都背負著這一失誤。」「不!」尼格買提讓自己拼了命去想!
  • 大詩人爬山大徹大悟寫首詩,年少時曾拿來勵志,中年再讀卻釋然了
    有很多古詩,小時候就讀過,也覺得當時是理解了的。但隨著歲月的消逝,在經歷過許多人生坎坷後再來讀,卻又會生出許多不一樣的體會。比如曾經小時候讀到柳宗元的江雪,覺得「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寫的不過就是一個靜謐雪天裡一個老人在垂釣,詩人不過是想表達自己心中的閒適。
  • 那些年我們讀不懂的詩
    他的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從他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我們讀出了太多的家國情懷。 很多詩,我們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語文課裡就有歷朝歷代的許多古詩。從最簡單的《詠鵝》《憫農》開始,到後來讀初中、高中,以及接受更高等的教育,詩歌,始終伴隨著我們學習語文的歷程。
  • 周星馳經典臺詞:小時候看是喜劇,長大後回憶是人生
    小時候我們看周星馳的電影,裡面的臺詞都覺得很搞笑,長大後細細品味,它就是人生。年輕人囂張跋扈,在家裡教訓,總比出去被人玩死要好這句個人理解是這樣的,孩子小時候在家父母不教育好,他們長大之後踏入社會,極有可能會走錯路,在社會上吃更大的虧,為了避免不好的情況發生,應當在小時候,就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從小具有明是非、知善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