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簡介

2020-12-20 河南日報客戶端

吳養潔:為祖國發展貢獻所有力量

這是鄭州大學老校區內的一道風景:從教60餘年,一位面容清雋和善的老人,總是騎著一輛舊自行車,穿行在校園內的法桐綠蔭下。

這是河南高校教研領域的一座高峰:他一手打造出了響噹噹的鄭州大學化學學科,先後培養出了博士生、碩士生100多名,為祖國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化學領域的領軍人才。

他是鄭州大學教授吳養潔,河南省培養的第一位「本土」科學院院士。

6歲父親去世,在山東煙臺恤養院長大……生活的挫折和時代的磨難,讓吳養潔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堅韌品格,也形成他堅定的人生信念:「沒有黨和人民的關愛,我一個苦孩子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我要為祖國發展貢獻所有力量,為科學事業奮鬥終生。」

1947年,吳養潔考入復旦大學化學系,1954年被選派到蘇聯莫斯科大學化學系進修學習。留學期間,他總是在實驗室待到最晚,直到晚上11點鐘管理員來關電閘。「他所有時間都在工作,幾乎是從早到晚都在實驗室裡,這種精神只能叫作無私的奉獻。同時,他對自己的實驗認真態度令人難以置信。」在吳養潔的畢業答辯記錄中,導師O.A.萊烏託夫教授給出熱情洋溢的評價,「……他用行動證明了自己最好的一面,我認為在他的祖國他一定會獲得成功。」

1958年,吳養潔在莫斯科大學獲得有機化學副博士學位後回國。當時鄭州大學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需在全國高校抽調專家教授進行援建。「來了之後才發現,一切都要從頭做起。」面對出乎意料的困難,吳養潔沒有退縮,「這裡就是祖國需要我的地方。」

缺乏教學設備,吳養潔就想方設法購置和自做;籌建新化學實驗樓缺乏建設經驗,他就邊幹邊學,結合實際畫出草圖供建築施工參考……從主持新化學實驗樓平面及內部設備設計,再到組建放射化學實驗室與放化專業,吳養潔為鄭州大學化學學科的建設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

在他的帶領下,鄭大的化學學科建設不斷實現新跨越: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1993年獲批設立博士點,1995年獲批設立博士後流動站,1996年吳養潔主持建立了河南省高等學校應用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1996年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被批為國家重點學科(培育),2003年建立了河南省化學生物與有機化學重點實驗室。

在科研之路上,吳養潔也帶領團隊連連摘取碩果:1978年,他作為「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項目的負責人出席全國科學大會,獲得「在全國科技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在物理有機、金屬有機與大環化學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和創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豐富了近代化學鍵理論;80歲時創立「崔-吳偶聯反應」,他和崔秀靈教授及其研究生首次引入內置氧化劑的概念,成果發表在化學頂尖雜誌《J.Am.Chem.Soc.》上……

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吳養潔的學識和品格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可。2003年,吳養潔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省委省政府為他慶功祝賀,這在全省也是首次。

在科教戰線耕耘六十多載,吳養潔在學生們眼中既是「嚴師」,又是「慈父」。「吳老師常告誡我們一句話:業精於勤,事成於專。」崔秀靈教授說,老師的言傳身教,已成為化學系師生們遵循的治學態度,在學業上認真,在研究上執著。

92歲的吳養潔,現在依然每天堅持到辦公室工作,到實驗室指導研究生。他說:「我比很多人更理解『國家』這兩個字的分量,學習工作的每一分鐘,都值得珍惜。」

程相文:今生情系一顆種子

他不是農民,卻「種」了半個世紀的莊稼。

他從事玉米新品種選育和高產栽培技術研究57年,55個春節是在海南島試驗田度過的。

他育種半個世紀,往返鶴壁與海南的路程繞地球7圈還多。

他就是鶴壁市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84歲高齡的程相文研究員。

想和程老見一面並不容易,他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海南的試驗田裡。12月14日,筆者見縫插針「堵」住了程老,他正收拾行囊,準備趕赴那片守護一生的試驗「陣地」。

「玉米種子就是我的生命。」說起這話時,滿頭華發、精神矍鑠的程相文眼中飽含深情。

時間回溯到1963年。程相文從河南省中牟農校畢業,義無反顧地來到濬縣,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和研究工作。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糧食產量低,每頓能吃上兩個淨黃面窩窩頭填飽肚子,都成為老百姓的奢望。一次,程相文在濬縣鉅橋鎮邢莊村了解玉米生長情況,一位大娘在地頭找到他:「你是專門侍候莊稼地的,能不能想個啥法子,一畝地多打幾十斤?能叫窩窩頭管吃飽,娃娃們也不會挨餓受罪了。」

「黨和人民需要什麼,我就幹好什麼,一定讓鄉親們都能吃上飽飯!」從那時起,程相文就和玉米育種結下了緣分。

玉米是單交種,只有一代的雜交優勢,用二代的種子,畝產就減產30%左右,為了讓農民年年都可以種上新繁育的玉米良種,程相文主動請纓到海南島「加代」繁育玉米種子。

現在從鄭州到海南只需要4個小時的航程,但在那時候交通極其不便,程相文去海南要乘坐火車、汽車、輪渡,一個單程下來要走12天。

比起育種的辛苦,旅途的勞累根本不算什麼。在海南,玉米授粉期正值春節前後,程相文在海南島試驗田裡度過了55個春節。在北方,玉米授粉期恰逢盛夏三伏天,花粉存活時間僅6個小時,授粉時必須趕在上午9時至下午3時之間進行,這個時段玉米地裡溫度高達37℃以上,而且不能站立,不能蹲著或坐著,只能彎著腰進行。程相文連續給玉米授粉六七個小時,「腰彎得都直不起來了,臉上、脖子上、手上被玉米葉子劃出一道道血口子,花粉抖落上面,汗水一浸,又疼又癢。」程相文指了指手上的口子,這都是長年累月鑽玉米地攢下來的。

育種50多年來,憑著對工作孜孜不倦的熱情,程相文先後選育出39個玉米新品種,「玉米單交種浚單20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榮獲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程相文繁育和推廣的幾十個良種,為社會創造的財富數以億計,但他自己和家庭仍過著粗茶淡飯的日子。

程相文對自己很吝嗇,珍惜每一分錢。在海南陵水縣育種的時候,他每天天不亮就起來,烙上幾張油餅,然後趕往八裡之外的育種基地。到了中午,油餅加白開水就是午餐。為了節省開支,他專門買了一臺縫紉機,自己縫製玉米授粉用的袋子,別人丟棄的香菸盒和舊信封,他撿回來做成了試驗田裡用的標牌。

程相文又出奇的大方。2004年,他獲得鶴壁市政府科技突出貢獻獎後,把5萬元獎金全部拿了出來,為每個職工宿舍買了一臺電視機,給新來的職工購置做飯用的炊具。程相文還將自己新品種研發累計獲得的數百萬元獎金,全部用在了科研開發和農科院建設上。

「我就喜歡待在玉米地裡,一天不去心裡就難受。」程老衣著樸素,談吐溫潤如玉,卻幹出了一番偉業。老人今天仍然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堅守在育種第一線,只因心中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為人民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種子。

張金良:用科技守護黃河安瀾

「一碗黃河水,半碗黃泥沙。」黃河難治,難在水沙關係不協調。

歷史上,黃河洪澇災害頻發,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給沿岸百姓帶來深重災難。如何把黃河變成沿岸百姓的「幸福河」,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金良與黃河泥沙「較勁」了35年。

12月14日,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張金良辦公室裡張貼的黃河流域水工程示意圖吸引了筆者的注意。示意圖上,「幾」字形的黃河流遍了大半個中國。龍羊峽、劉家峽、黑山峽、磧口、古賢、三門峽和小浪底7個骨幹工程和東莊、陸渾、故縣和河口村4座支流水庫連同黃河下遊的河道,共同組成了黃河水沙調控體系。

「看到這些工程,就倍感親切。」小浪底水庫建成時,張金良曾擔任黃河調水調沙技術方案、調度負責人,直接參與了調水調沙原型試驗方案制定、指揮調度和評估等全程工作。他帶領團隊創建了小浪底水庫灘槽同步抬升運用和攔沙庫容用於中小洪水防洪的多元化利用技術,2002年~2020年通過調水調沙和防洪運用,使下遊灘區190萬群眾、976萬畝次耕地免遭洪災損失。

作為黃河水沙調控體系中的關鍵工程,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的進展備受矚目。「建成後古賢水庫攔沙庫容將達到90億。」張金良介紹,古賢水利樞紐工程預計2021年開工建設,2032年完工。工程建成後,對恢復和長期維持下遊河道中水河槽行洪輸沙功能,築牢黃淮海平原生態安全屏障,修復保護下遊河道和河口三角洲生態,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可解決兩岸生產生活用水,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來也是可以的。」1952年,毛主席視察黃河時第一次提出了南水北調的偉大構想。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工程相繼通水,西線工程也取得重大進展,未來將向黃河調水。

「為了西線工程早日通水,半個多世紀、4代人,足跡踏遍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西北內陸以及華北平原,數位同志永遠長眠在高原上。」張金良哽咽地說,當年交通條件不好,高寒高海拔缺氧,一旦生病了很難送下來,數位同志因為肺氣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騎馬摔傷內臟、被藏獒咬傷等情況也時有發生。

「我今年兩次帶隊查勘西線工程,中途要翻越海拔四五千米的大山,晚上成宿成宿睡不著覺,白天走路就像背了一袋面一樣。」說起黃河勘探人的辛苦,張金良深有感觸。

在國內大型水利工程「大顯身手」的同時,張金良還帶領團隊積極「走出去」。

在幾內亞共和國最大面值紙幣20000幾內亞法郎的背面,印著的是凱樂塔水電站實景效果圖。這座幾內亞標誌性建築、該國已建最大水電站就是由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充滿了中國治河智慧。

現在,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在海外的工程遍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一個項目不僅是一個工程,更是一張向世界遞出的中國名片,向全球展示中國工程和中國標準,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滿頭華發的「60後」張金良每天依然在為黃河泥沙的事操心忙碌著。大河安瀾無恙,靠的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有家國情懷的治河人接棒前行!

李紅霞:耐火材料科技進步的攀登者

今天的中國鋼鐵工業,產業規模已達世界第一,正向高質量、高附加值目標挺進。在這背後,有巨大的發展需求支撐,更離不開中國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

在冶金領域中,耐火材料是一個關鍵環節。可以說沒有它,連一噸鋼也煉不出來。帶領中國耐火材料行業勇攀科技進步高峰的領軍人物,是一位優秀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她就是中國中鋼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中鋼集團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洛耐院」)名譽院長、先進耐火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紅霞。

工學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這些學術稱號早早地伴隨,使李紅霞深深意識到自身的責任。1994年5月,李紅霞到原冶金部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工作,從此,她將科研之根深植於洛陽大地,圍繞冶金、煤化工等高溫工業發展需要,取得多項技術與應用水平國際領先的創新成果,成為我國耐火材料領域一株最耀眼的「牡丹花」。

「來到洛耐院後,接觸耐火材料越多,就越喜歡這個專業。」李紅霞笑著告訴筆者,這樣一個小專業,卻有著令人著迷的大功能。「簡單地說,像鋼鐵、有色、石化等高溫行業,都需要一口『鍋』才能工作。我們的研究目標,就是研發出優質的耐火材料,讓這口『鍋』熬出的『湯』品質更好,雜質更少,更綠色環保。」

說起來簡單,一旦鑽研進去,高溫行業複雜的工作環境給耐火材料研髮帶來了數不盡的難題。26年來,李紅霞長年深入一線傾心科研,打破了一個又一個阻礙行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精煉、連鑄等鋼鐵冶煉的重要流程,其安全高效運行需要透氣元件、浸入式水口等關鍵耐火材料的支撐。但是,材料的抗熱震性、抗侵蝕性和功能性等關鍵服役性能相互制約,此消彼長,成為材料服役行為改善和壽命提高的瓶頸。

為了早日攻克技術難關,李紅霞全程工作在科研、生產一線。無論什麼時間安排現場試驗,她總要從烘烤、開澆到結束全程查看水口的狀態,經過多次試驗與改進,李紅霞發明了冶金功能耐火材料關鍵服役性能協同提升技術,生產出系列新產品,在寶武、南鋼等企業應用後,壽命提高30%以上,冶金功能顯著增強,使我國高端耐火材料一舉躍升至世界前列。李紅霞也因此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河南省科學傑出貢獻獎」。

多年來,這份「攻關」名單不斷延長:研製低成本冶金爐用新型低成本納米隔熱材料,促進了冶金行業節能減排;攻克綠色冶金新技術爐襯長壽化集成技術,運行指標國際領先;突破現代煤氣化新技術裝置大型化和多煤種氣化的耐火材料技術瓶頸,支撐了我國現代煤氣化裝置安全長周期經濟運行……

一項項技術與應用水平國際領先的創新成果,不僅構建了支撐鋼鐵、煤化工等高溫工業安全高效運行的新型耐火材料技術體系,還累計創造產值37億元,推動了我國耐火材料由跟蹤到自主創新的跨越,為相關行業技術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

更讓李紅霞欣慰的是團隊的成長。現在,她手下已帶出了三個團隊。李紅霞說:「事業要由一代一代人做,這些年輕人,就是未來中國耐火材料行業不斷創新發展的希望。」

張國俊:戰「疫」詮釋「醫者仁心」

「我申請去信陽,守好河南的南大門!」2月3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張國俊臨危請戰,火線出徵。

這一幕場景,與17年前何其相似。當時,「非典」肆虐,張國俊第一個報名衝進隔離病房,和其他醫生一起築起抗擊病魔的鋼鐵城堡。

11年前,在抗擊「甲流」的戰役中,張國俊的身影再次出現。作為河南省防治「甲流」專家組成員,他的足跡遍布了全省,為控制和戰勝「甲流」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一襲白衣,究竟有怎樣的魔力,能讓一個人不懼生死?

12月14日一大早,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東院區,張國俊正在忙著查房,稍後還有兩場手術、兩場遠程會診和一場講座等著他,日程排的滿滿當當。

「這麼高的工作強度,身體能吃得消嗎?」筆者問道。

「習慣就好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比這還要累十倍。」張國俊輕描淡寫地回答。

時間回溯到今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國。作為河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國俊1月份開始就沒日沒夜的忙活。

病毒擴散的速度超乎想像。信陽扼守河南的「南大門」,與湖北接壤,疫情形勢更嚴峻。2月3日,張國俊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危重症科許愛國教授、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中醫內科張國海教授組成第一專家組,第一時間抵達信陽。

張國俊的到來,給當地吃了一顆「定心丸」。在信陽聖德醫院,面對一位有流行病學史、兩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的患者,下一步到底該怎麼辦?當時國家下發的針對新冠肺炎治療指南中也找不到答案,參與救治的醫務人員左右為難。張國俊結合患者血象、胸部CT片和其他相關檢查資料,果斷建議:先隔離,進行第三次核酸檢測。事實證明了他的判斷,這名患者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控制了新的傳染源,減少擴散的可能性,當地醫務人員大大鬆了一口氣。

張國俊至今還記得這樣一對母子平安闖關的故事。27歲的新冠肺炎產婦合併急性妊娠脂肪肝,1月31日緊急進行了剖宮產手術,分娩一男嬰,隨後嬰兒也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張國俊緊急查看患者檢查報告、綜合判斷患者病情,與當地醫生充分溝通,在有限的時間內製訂了最符合患者身體狀況的治療方案。

「2月6日拔的管子,當時她衝我們伸大拇指時還有氣無力,第二天再會診時,臉色就紅潤了很多,手一下子就舉得高高的,母子平安了,提起這件事我就很高興。」張國俊激動地說。

2月8日,信陽第一例上體外膜肺氧合的患者成功撤機,這也是河南省第一例成功撤機的患者。3月14日,信陽最後一例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從信陽市中心醫院隔離病區危重症病房出院,實現了全市清零。

世上沒有天生的英雄,披上了白大褂,就有了衝鋒向前的勇氣和力量。在這場特殊的戰「疫」中,有無數個像張國俊一樣的白衣天使用生命守護生命,在距離病毒最近的地方詮釋了何為「醫者仁心」。

吳健:以科學家精神照亮徵途

北鬥導航衛星與地面相距兩萬多公裡,「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與地面相距5500公裡至4億公裡,其間有一條看不見的「線」和摸不著的「層」。在高精度的地面導航和火星探測背後,均凝聚著位於河南新鄉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22研究所(簡稱中國電科22所)的技術貢獻。

「上至大國重器發射,下到黎民百姓生活,都繞不開電離層。」12月15日,中國電科22所所長吳健在接受訪問時表示。

吳健從事電離層空間環境監測和電波傳播研究30多年,曾長期擔任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863計劃)專家組組長,領導多項863計劃項目,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子午工程」的主要立項建議人、領導者之一。作為國際知名專家,他還曾擔任歐洲非相干散射科學聯合會理事長、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理事會理事等國際組織領導職務。

從地面以上60公裡一直到上千公裡,這一部分大氣層都屬於電離層。「太空不是空的,衛星信號傳輸到地面要穿越電離層。電離層一旦有劇烈變化,衛星導航的精度就會減弱,衛星通信信號就會中斷。」吳健介紹,電離層的環境要素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只不過它不像手機運營商那樣直接和人們發生聯繫。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吳健坦言,自己三十多年甘坐「冷板凳」,背後有一股科學家精神在支撐。

在吳健看來,科學家首先要有家國情懷。「無論是戰火年代冒著生命危險突破層層阻攔踏上故土的『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還是今天在國外已功成名就毅然歸國的施一公、潘建偉等科學家,他們身上都有一種情結,就是一定要回來為國家做點事情。」吳健也曾被公派到法國留學,「我有幸趕上那個年代,國家派我們出去學習,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心中有種使命感,一定要學成歸來報效祖國。」

科學探索還要有一股子「拼勁」和「韌勁」,敢吃苦、能奉獻、不怕失敗、百折不撓。

「我們最近突破了一項電離層應用技術,不依賴衛星就能為數百萬平方公裡的領海提供遠距離高可靠移動通信。從科學發現、原理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到關鍵核心技術整體突破,我們花費了近20年時間。」其間,從建立理論、建立試驗設施、每一項技術的突破,到橫跨幾個省的整體技術試驗驗證,吳健已經記不清克服了多少技術困難,解決了多少科學難題。

科學和技術的每一點進步,都凝聚著科技人員堅持不懈的探索,要求科學家有廣博的知識體系作支撐。「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科學研究更是如此。」吳健坦言,高樓大廈不能永遠建在別人的地基上,改革開放40年,我們學習借鑑國外的先進技術,實現了從跟跑、並跑到某些領域的領跑,當我們站在前沿技術的第一梯隊、肩負著引領人類科技進步責任的時候,我們更要摒棄浮躁、甘坐「冷板凳」、勇於原始創新,通過基礎研究的突破,建立自己的理論,引領原創性技術的發展。

電影《流浪地球》裡有一句經典的臺詞: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吳健說,不僅是科學家,我們不管身處什麼崗位,都應把個人夢想融入時代洪流,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走好新徵途。

李建軍:鼓起「科技風」吹開「幸福花」

「家有千株金銀花,手中不愁沒錢花。」每當聽到群眾興高採烈地說起這句話,河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李建軍就倍感欣慰。

作為河南省道地藥材保育及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技術專家,李建軍紮根大地十多年,選育出4個通過省級鑑定的金銀花新品種、2個皂莢新品種、1個地黃新品種、1個山藥新品種。

其中,金銀花新品種「豫金1號」和皂莢新品種「皂福2號」獲得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植物新品種權保護,豫金1號是我省獲得唯一金銀花新品種保護品種,也是目前金銀花產量質量最好的一個品種。

8個道地藥材新品種的相繼問世,不僅是科研工作的大突破,也是群眾致富的「金手指」。這些新品種深受農民歡迎,在河南、山東、河北、四川等多個省市「開花散葉」,累計種植面積超50萬畝,讓種植戶累計增收超過10億元。

這樣的局面來之不易。多年來,我省道地藥材種植曾經長期呈現產量小、品質差、效益低的局面,群眾越來越不願意種,箇中原因何在?李建軍發現,道地藥材品種嚴重老化、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缺乏,是制約道地藥材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因而科技工作者的研發創新規劃引導工作非常重要。

2009年,李建軍初任河南省科技特派員對接封丘。發現當地金銀花點片死亡現象嚴重,平均畝產只有70多公斤,傷透了花農的心。經過深入調研,李建軍開出了「藥方」:只有選育抗病良種,再進行良種良法配套技術推廣應用,封丘金銀花才有可能重獲生機。

寥寥數語,便是此後多年李建軍的全部生活。天道酬勤,他和團隊經過多年研究,選育出金銀花新品種4個。通過培訓示範金銀花良種良法配套技術,新品種憑著抗病高產優質的出色表現受到廣大花農的歡迎,推廣面積呈「幾何級」增長。

「除了育種,產業鏈條的協調發展也需要技術創新。只有打好全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才能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李建軍帶領團隊,針對產業鏈各個環節制約瓶頸問題,充分利用創新、流通、服務平臺和人才支撐、優企培育等產業要素,逐步構建從中藥材生產、初加工到中藥工業、中藥衍生品製造及流通環節全面完整的產業鏈條。

為提高金銀花的烘乾效率和品質,李建軍及其團隊積極研製金銀花節能智能型烘乾設備,還引入公司合作,開發了金銀花綠茶、黃茶和紅茶等深加工產品,把產品推向省內外、國內外市場,有效增加了貧困戶收入。

除了金銀花,李建軍團隊在其他道地藥材方面的研究也碩果纍纍:採用雜交和太空誘變等多種技術手段,選育的地黃「懷地81」和山藥「鐵棍1號」新品種通過省級鑑定;選育出的皂莢「皂福2號」新品系獲得了植物新品種權,「皂福1號」新品系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實評,指導四川巴中皂莢種植面積發展近5萬畝。

李建軍表示,作為中藥材方面的科技工作者,更要把握好資源優勢,鼓起一縷縷科技的春風,推動傳統中醫藥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讓中醫藥產業滿目皆春色,處處花盛開。

陳小兵:癌症防治的科普尖兵

什麼是癌?

「一個癌字三張口,胡吃海喝加瞎抽,一口一口又一口,堆積如山得了病就叫癌。」這是陳小兵掛在嘴邊的「順口溜」,也是他自己對癌症與不良生活方式關係的解讀。

陳小兵是河南省腫瘤醫院內科副主任,省內腫瘤癌症防治的專家,他對癌症的複雜機理了如指掌,可是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普通老百姓知道啥是癌症、咋預防癌症就不是件簡單的事了。

所以陳小兵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號:科普達人。

12月14日,和每天的工作內容一樣,陳小兵一大早就來到病區,開始了緊張有序的工作:查房、接診、準備遠程會診和科普講座的資料,日程排的滿滿當當。一間不大的辦公室裡擺滿了錦旗和榮譽證書:「河南省首席科普專家」、全國「最美志願者」、全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等等。

榮譽加身的背後寫滿了科普路上的辛酸無奈。剛開始做科普時,陳小兵聽到過各式各樣的非議:做科普出力不討好、教學科研臨床不行才去做科普、科普是為了圖虛名掙面子。

「接受別人的建議,忽略別人的非議。只要我做的事對一個人還有用,我就會堅持下去。」陳小兵至今還記得這樣一件事:2006年他在一次健康科普講座中講到,一個人如果短期內體重不明原因驟然下降,在排除了甲亢、糖尿病、結核等消耗性疾病之後,一定要警惕癌症的可能。一位現場聽眾聽到了這段話,在認真對照自己家人的情況後,發現與此一致,立刻帶親屬去醫院檢查,結果檢查出腎臟腫瘤,及時做了手術,根治了腫瘤,家人非常感謝。「作為一名腫瘤內科醫生,不僅能在病房治療病人,也要在腫瘤防治科普和健康教育中讓更多的人受益。」陳小兵說。

科普既要講科學性、嚴謹性,也要有可讀性、娛樂性。為了將晦澀難懂的醫學理論轉化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陳小兵編「順口溜」解釋癌症與不當飲食的關係,還經常現場跳舞勸大家不要久坐。他利用網際網路積極推廣「預防為主」的防癌理念,傳播健康科普知識,線上線下受益群眾達1億多人次。

醫生臨床救治任務繁重,這麼高頻次的科普,時間從哪裡擠出來?

「上下班的路上、等電梯的空隙甚至是吃飯的飯桌上。」陳小兵一有時間,總會拿起手機回答網絡問診,並給自己規定一周至少要拿出半天的時間出去做科普。上下班的路上自己從不開車,而是把寶貴的時間用在業務學習和科普上,在風馳電掣的自由與時不我待的責任之間如何選擇,陳小兵果斷選擇了後者。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均等的,你把時間用到吸菸上,你的菸癮會越來越大,用到喝酒上,你的身體會越來越差,你拿它來做科普,你的知識面會越來越寬,知識體系會越來越完整。」陳小兵不僅以身作則,還經常教育自己的學生要做時間管理的大師。

守時、謙遜、語言表達能力強,陳小兵把全部的休息時間用在健康科普上,對於他來說,這既是一份愛好,也是一份事業,這樣的人怎能不讓人敬佩!

朱明甫:創造人工智慧領域的國立光彩

他帶領8名海歸博士白手起家創辦企業,兩年間銷售額過億;

他以創新為基,引領企業全力打造行業領先的物聯網平臺;

他瞄準5G機遇,創建了全省第一個5G產業園,與華為合作設立了我省首家華為實驗室,一系列創新成果已取得華為鯤鵬生態認證;

這位在創新、創業之路上無比活躍的「80後」,就是鶴壁國立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河南垂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明甫博士。

2013年,朱明甫帶領由其同學、同桌組成的海歸博士團隊,一起回到家鄉鶴壁市,創辦了鶴壁國立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事智能控制系統特別是智能燈具的研發和製造。

「一開始家人對我們回鄉創業是強烈反對的,覺得有出息的人就要出國或去北上廣深奮鬥,回家就是啃老,怕我們庸庸碌碌過一輩子。」朱明甫說,但是團隊成員以超乎常人的勤奮,很快打消了親人的顧慮。「父母為我創業不惜拿出了半輩子積蓄,鶴壁市委、市政府和淇濱區出臺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幫助我們堅定了創業信心。」

朱明甫率領這支被稱為「九個博士一盞燈」的團隊,以創新為立身之本,逐步將國立光電培育成國家「小特專精」小巨人企業和河南省人工智慧創新型企業。2015年—2016年,國立光電兩奪全國創新創業大賽冠軍,用100餘項專利技術為企業發展築起堅固的智慧財產權堡壘,實現了市場推廣三級跳,智能路燈產品打入天津、陝西、新疆市場,出口美國、加納和印尼,挖掘到了物聯網的第一桶金。

「作為草根創業者,完全得靠自己摸索,每一個管理決策都是分析了所有的可能性,最終找出最適合我們的那一個。」朱明甫說,雖然時常遇到困難,但團隊都願意堅守創業初心,走選定的創新之路。「無論做科研還是做企業,共通的一點是千萬不要投機取巧。」

「天道酬勤」「惟創新者勝」,這兩句話是國立光電發展之路的生動體現。今年4月8日,垂天科技與華為在鶴壁市設立華為垂天5G邊緣計算實驗室,截至目前已研發了5G合杆、邊緣機房、邊緣計算伺服器和垂天5G網關等產品,多款軟體系統通過了鯤鵬認證,其創新的「塔、杆、樁、站、房」組網模式,可降低5G組網成本20%。

「在參與5G智慧城市新基建過程中,我們深刻意識到物聯網是5G時代萬物互聯的核心,未來我們將聚焦在人工智慧+物聯網方面的應用,爭取打造出令自己自豪的產品。」朱明甫對智慧城市的前景充滿信心。「比如說無人駕駛汽車,一種解決方案是造出一輛功能非常先進的車,但用戶可能要花上百萬元。我們的解決方案是讓道路智慧起來,通過智慧合杆建設智慧道路,通過物聯網設備使交通智能化。這樣一輛普通電動汽車只需花幾千塊錢,加裝一個車載的路人車協同系統模塊,就可以實現無人駕駛的功能。」

作為省政協委員,朱明甫對創新發展話題格外關注。「我們做大數據的喜歡講底座,如果每一個企業都去重視創新驅動,那麼這個龐大的創新數量一定會成為創新質量的底座。我們十幾億中國人,一定會湧現出成千上萬個偉大的創新成果。」

王元卓:用數據賦能河南發展

2019年,王元卓因為給女兒畫的幾幅《流浪地球》科普手繪,登上微博熱搜,短短幾天獲得了1億多閱讀量,百餘家媒體轉載報導,網友送給他一個親切的稱呼——「硬核科學家奶爸」。

除了科普「達人」的頭銜,王元卓還有一個響噹噹的身份——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大數據研究院(簡稱「數研院」)院長。

今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數研院開發的智能手錶為河南的「硬核」抗疫提供了科技支撐。「我們的智能手錶可為疫情防控提供更為精準的手段。」王元卓向筆者演示,後臺屏幕上每一個節點都是佩戴了智能手錶的一個人,通過手錶可以記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社交時長,距離過近手錶上的感觸功能會告警,體溫過高也會發出警示。同時通過大數據的分析,一旦某一個人感染了疾病,就可以快速找到他的密切接觸人群。

在智能手錶的基礎上,王元卓團隊又研發了「疫情通大數據服務平臺」,從最初的數據簡單匯聚到通過數據分析對未來發展趨勢做出預測,包括科普性文章的聚焦以及網絡上謠言的闢謠,功能一直在迭代增加,宅在家裡的市民只要簡單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就可以知道外面世界發生的一切。

有數據為證。「疫情通大數據服務平臺」累計267萬人次使用,推送280萬餘篇疫情相關文章,閱讀量達1300餘萬次,利用大數據預測10餘個國家的未來確診數,實現平均準確率高達99.6%;研發的「社區疫情服務系統」覆蓋人群15萬,累計提供服務3萬餘次。

不僅是科技防疫,數研院正在加快賦能河南的數字經濟。聚集領域內優勢機構,數研院與14家企業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8個聯合實驗室,為河南大數據生態建設作出有力貢獻。

「我們正在研發的2.0版數據大腦年底會正式發布,它可以把數研院在大數據、人工智慧方面的研究成果集成,為系統化地推動河南省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作出一份貢獻。」針對河南和鄭州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人才培養方面的急迫需求,王元卓發起組織並引入「中國大數據教育大會」等多個國家級大型活動,積極引入信息技術新工科聯盟、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優質教育資源,全面支持提升鄭州人才培養能力,與鄭州大學全面開展人才培養戰略合作,為河南培養大數據人才奠定基礎。

他還發起並籌建「河南省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專家委員會」「鄭州市大數據專家諮詢委員會」,聚集省內外191位大數據專家,構建河南大數據專家智庫,服務河南大數據發展。

2019年以來王元卓為省委組織部、鄭州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鄭州市委黨校等授課20餘次,講授大數據、人工智慧和數字經濟等方面的最新發展趨勢。

「科研為國分憂、創新與民造福、教育引領未來」,這是數研院落戶河南的使命擔當。數據賦能河南高質量發展,中原大地再次迎來「彎道超車」的重大機遇。

河南省第五批援鄂醫療隊:戰疫援鄂奏凱歌

這是一支英雄的隊伍!這是一面戰鬥的旗幟!

當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襲來時,他們在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司和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的領導下,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凝心聚力、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最終奏響了凱歌,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

2月8日晚上10時30分,河南省衛健委接到國家衛健委通知,組建一支300名醫護人員支援湖北醫療隊。2月9日上午10時,河南省第五批援鄂醫療隊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隊伍組建,14時30分在河南省衛健委宣誓出發,奔赴武漢。

「我們急危重症的醫生,肯定要第一個衝上去。」囑咐愛人好好照顧老父老母后,第五批援鄂醫療隊醫療組組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王凱就悄悄離開了家。

「我家都是學醫的,父母叮囑我一定要好好完成任務,安全回家。」26歲的省人民醫院護師、護理二組感控組長李英豪踏上了徵途。

當晚,隊伍到達武漢,印象中的繁華武漢,變成了夜色下的萬巷空城,空氣仿佛都是窒息的,眼前的場景瞬間讓全體隊員的心繃了起來。

作為第五批援鄂醫療隊隊長,河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陳傳亮的面色凝重:「臨危受命,我們面對的是一場遭遇戰。很多因素都不確定,信息不暢,資源短缺,而最讓人揪心的是如何儘快整合好隊伍,形成戰鬥力。」

河南省第五批援鄂醫療隊,是我省支援湖北醫療隊人數最多的一支隊伍,300名醫護人員來自全省49家醫療機構。最大的問題是,超過一半的隊員來自基層醫療單位,缺乏高等級防護的救治經驗,怎樣才能把這麼多人迅速攥成一隻鐵拳?

「我們必須拿下這場仗,沒有任何退路!」陳傳亮說,為了形成隊伍凝聚力和戰鬥力,醫療隊成立臨時黨委,把支部建在一線陣地上,切實發揮122名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同時,利用短短的3天時間,對全體隊員進行感控管理業務培訓。

組織有力,措施到位,與醫護人員的專業素養和奉獻精神融合後,讓每位隊員迸發出強烈的學習主動性。3天後,全員合格的考核成績讓醫療隊領導堅定了信心:這一仗,我們能贏!

2月13日,醫療隊整體接管武漢青山方艙醫院後,開始收治病人,400張床位很快就滿負荷運行。面對這一情況,醫療隊早有心理準備和對策,分別成立了醫療組、護理組、感控組,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為患者提供最優質的治療。

100名醫生在4位醫療組組長帶領下進行專家會診,會診人次近百人。在護理組,200名護士制定24小時四班制,最大限度提高人員利用效率,為患者提供最及時的護理。感控組的同志每天嚴防死守緊盯每一個流程,確保每一位隊員安全進艙出艙。

截至休艙,醫療隊累計收治確診新冠肺炎患者519人,治癒出院372人,重症轉出至武漢第九醫院147人,艙內檢測咽拭子實驗1386人次,實現了醫務人員零感染、患者零死亡、治癒患者零復發、患者零投訴「四個零」,給武漢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當我們乘機返回鄭州時,歡迎的人群給予了我們最高的禮遇。」A組醫療小組組長、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劉智達回想起凱旋時的情況,仍然難以抑制心中的激動,「履行天職,報效祖國,當黨和人民需要我們時,我們一定還會第一時間衝上去!」(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 劉曉波)

編輯:王丹丹

相關焦點

  • 2020年河南「最美 科技工作者」發布
    17日晚,由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科協、省委軍民融合辦、省科技廳聯合主辦的「最亮的星——2020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在鄭州舉行,10位勇於創新、無私奉獻的科技工作者和1個團隊獲此殊榮。
  • 學習最美科技工作者 勇做新時代最亮的星 ——2020年河南「最美...
    他們是「最美科技工作者」,是新時代最亮的星。  12月17日,我省正式發布2020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單,集中展示我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群體的感人事跡,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當科技創新排頭兵,勇做新時代追夢人。
  • 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李建軍:心系科研數十載,道地藥材惠萬家!
    12月17日晚,「最亮的星——2020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在河南省廣播電視臺舉行,10位科技工作者和1個團隊獲此殊榮,河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建軍副教授獲得2020年度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 10人獲評2020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來看看都有誰
    四川在線記者 高杲12月24日,四川在線記者從四川省科技協會獲悉。四川省科協、省委宣傳部、科技廳、中科院成都分院共同公布了2020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10名四川科技工作者入選。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總工程師 遊勇四川省人民醫院副院長 王莉西南交通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世界遺產國際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劉弘濤宜賓市極米光電有限公司總經理 鍾波評選「最美科技工作者」當然不是看顏值,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選樹、宣傳一批優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引導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學習最美、爭當最美。
  • 《榜樣的力量》——2020「青島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發布
    魯網12月12日訊(記者 劉玉娜)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市科協、市科技局聯合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20年「青島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市人大副主任劉聖珍、市政協副主席卞建平等領導及市委宣傳部、市科協、市科技局、市直機關工委等單位領導出席發布儀式。
  • 2020"青島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發布
    青島新聞網12月12日訊(記者 韓彤彤)11日下午,《榜樣的力量》——2020「青島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在青島電視臺舉行。現場播放了「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的視頻短片,從不同側面採訪講述了他們的工作生活感悟,頒發了榮譽證書。現場同時還公布了10名2020年「青島最美科技工作者」提名人選獲得者。發布儀式還邀請到了優秀科技工作者代表——連鋼創新團隊的5位成員來到現場。
  • 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我的節日 我來說
    大家一起來聆聽我省科技工作者代表的節日寄語(一)「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我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相繼培育出「豫花」、「遠雜」系列花生新品種40多個,為推動我國花生育種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榮獲2019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二)「白天作為醫生要全力救治病患,只有晚上十點到凌晨兩點,才是能夠靜下心搞科研的時間。
  • 西南交大老師劉弘濤獲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記者今日獲悉,在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評選工作中,西南交通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劉弘濤老師獲得2020年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全省共10人)稱號。
  • 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揭曉,吳凡、林寶軍等十人入選
    誰是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這份名單裡有抗疫專家、援鄂領隊、北鬥系統建設者等。作為先鋒人物,他們照亮上海科技發展之路。9月2日,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單揭曉,10名科技工作者入選。自2020年7月上旬起,上海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工作黨委、市科委、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市委軍民融合辦、市科協等單位,按照富有先進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則,兼顧不同類別、不同年齡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各省(區、市)推薦候選人不超過10名的遴選原則和要求,共同組織推薦、遴選工作,經過各相關單位,市科協所屬學會(協會、研究會)、區科協、基層單位科協的廣泛動員、層層發動、三輪遴選和公示環節
  • 9人3團隊獲評大連最美科技工作者
    本報訊(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謝小芳)12月10日上午,「科技為民 奮鬥有我」——第二屆大連最美科技工作者(團隊)發布儀式在大連廣電中心演播大廳舉行。市領導徐廣湘、閻利軍、寧桂玲出席發布儀式。由市科協聯合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群團組織綜合服務中心、大連新聞傳媒集團共同組織開展的第二屆尋找「大連最美科技工作者(團隊)」活動,經過前期廣泛發動、基層推薦、專家評定等程序,最終確定大連市第六人民醫院王拱辰、大連市旅順口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王家年、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史鐵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馮亮、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李安戈
  • 最美科技工作者 | 陳厚群:追夢人生 把論文寫在大壩上
    一頭銀髮、身型高瘦,眼前這位謙和儒雅的長者是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厚群。離約好的採訪時間還有10分鐘,他已經提早來到辦公室等候著。2011年,年逾八旬的陳厚群勇挑南水北調工程建委會專家委主任的重任,多次帶領專家團隊走訪工程現場,進行質量檢查和技術指導,保障南水北調工程的高質量建設,確保一泓清水向北流。2012年,陳厚群又擔任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組長,數十次帶領專家組深入工程現場,提出數百條建議,為三峽工程安全高效建設與運行殫精竭慮。
  • 2019年新疆「最美科技工作者」揭曉 甜瓜品種改良創始人吳明珠等20...
    ——習近平  烏魯木齊晚報訊(記者梁樂報導)近日,自治區科協官方網站公布了2019年新疆「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單,共有20人入選。  根據中宣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關於開展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的通知》要求,自治區科協會同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科技廳共同開展自治區最美科技工作者推薦評選工作
  • 2020年,河南這些景區對醫務工作者免門票!
    在本次疫情之下 付出最多犧牲最多的當屬醫務工作者 為了表示對白衣天使們的感謝 河南465家A級景區出臺了 對醫務工作者免門票的政策
  • 【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姜淑娟:醫學是最科學的「人學」,極盡所能...
    【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姜淑娟:醫學是最科學的「人學」,極盡所能幫病人解除病痛 2020-12-23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出彩河南人」2020感動中原十大年度人物 候選人(集體)事跡簡介
    馬振波也先後獲得省科技廳、國土廳、省地礦局和省地質學會科技獎11項,在SCI、EI、中文核心等刊物上發表論文8篇,完成了3項發明專利。馬振波先後獲得河南省地礦局「十二五」優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地質工會「局重大項目建設勞動競賽標兵」等榮譽稱號。
  • 玉溪開展「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動
    5月29日,玉溪市開展「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動,大力弘揚和踐行「愛國、創新、求是、奉獻、協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慶祝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的到來。為廣泛宣傳一批我市優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努力營造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
  • 第二屆大連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舉行
    網絡配圖12 月 10 日上午,"科技為民 奮鬥有我"——第二屆大連最美科技工作者(團隊)發布儀式正式舉行。第二屆尋找"大連最美科技工作者(團隊)"活動由市科協聯合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群團組織綜合服務中心等單位共同組織開展,經過前期廣泛發動、基層推薦、專家評定等程序,最終確定大連市第六人民醫院王拱辰、大連市旅順口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王家年、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史鐵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馮亮、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李安戈、大連華銳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武榮陽、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曹麗華
  • 「出彩河南人」2020最美教師候選人事跡簡介-駐馬店網——駐馬店...
    在15年的教學生涯中,他帶教學生3000餘名,編寫4部中醫教材用於課堂教學和臨床教學,承擔2項教學改革項目。在疫情面前,他毫不猶豫主動請戰,甘做最美「逆行者」。在武漢江夏方艙醫院工作37天,精心救治病人106名,視病人如親人。除了辨證論治中藥治療,他還帶領患者練習八段錦、穴位按摩等,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臨床效果顯著。
  • 廣西科協開展春節慰問科技工作者活動
    2020年春節前夕,為了更好地履行科協「四服務」工作職責,充分發揮科協作為黨和政府聯繫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作用,把黨和政府對科技人員的關心
  • 「最美科技工作者」李玉:攜小菌物走出大天地
    李玉在2020 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現場在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2020 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榜中,有李玉的名字。李玉對比了兩組數字:1978年我國食用菌產量才5.7萬噸,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食用菌產量已近4000萬噸。如今,中國食用菌產量已佔全球75%以上,然而,我國是食用菌大國,卻不是強國。李玉介紹,目前我國食用菌菌種基本來自荷蘭、美國等國,木耳、香菇主要來自日本、韓國,就連加工設備也需要進口。「因此,全產業鏈創新是迫在眉睫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