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早記載關羽事跡的晉朝陳壽所著之《三國志》來看,正史中並無有聲稱關羽的相貌具有赤色的特徵,而作者對關的外貌只透過諸葛亮口中言其「美須髯」。於是我們可以清楚關羽的紅臉是後來民眾的藝術創造,並非是歷史上真實的關公的面色。
關羽的臉色應是至少於金、元代之時才被文人賦予了其他顏色,有「面如紫玉」、「丹臉」、「紅臉」與「面如掙棗色」等多種說法。一本流行於金、元朝的說書藝人所用的講話底本《新全相三國志平話》則將關羽的容貌描述為「神眉鳳目,虯髯,面如紫玉」,文中「紫玉」的顏色應是黑紅色。現存唯一的元刻本雜劇的《元刊雜劇三十種》裡有提及關公的《大都新編關張雙赴西蜀夢》、《新刊關目諸葛亮博望燒屯》等三種。在第一種的第四折劇情中,關羽是長得——「絳雲也似丹臉若頻婆,今日臥蠶眉瞅定面沒羅」;第二種的關羽相貌則為:
他生的高聳聳俊鶯鼻,長挽挽臥蠶眉,紅馥馥雙臉胭脂般赤,黑真真三綹美髯垂。在一位元代無名氏雜劇家所創作的《關雲長大破蚩尤》中,關羽便被邪惡的妖魔蚩尤稱為「紅臉漢」。又一元代雜劇《關雲長單刀劈四寇》裡說,關羽「生的面如掙棗色,臥蠶眉,長髭髯」。元代雜劇家鄭光祖於其《虎牢關三戰呂布》第一折裡讓關羽自我紹介:
雖然關羽的顯靈傳說自其亡故後不久便已陸續產生,但其容貌的改造則是宋以後的事,並且根據上文所引用的提及關羽容貌的部分元雜劇,使我們可以揣測關羽的面色應於元代之際已出現了異變,這是大眾的文化創造的表現之一。
這種關羽面色變異的現象由元以後的國民所繼承了,明代羅貫中的歷史小說《三國志演義》將關羽的臉色描述為「面如重棗」,此面色因小說的廣泛流傳而成了定型。小說於第一回對關羽的出場有如此描述——
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風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所謂「面如重棗」即關羽的臉色如同重陽節的棗子一般暗紅色,此鮮明的形象一開始就予人深刻的印象。在小說第二十五、六回中,中國北方發生了一場著名的大戰役即大軍閥袁紹與曹操兩個強大勢力之間的官渡之戰,在這場大戰役的關鍵組成部分白馬之戰中,關羽展現了其十足的勇猛,斬殺了袁紹的兩位心腹大將顏良與文丑,為曹操的勝利起了重要的作用,而袁的敗軍回復其主公情況時,皆稱是一位「赤面長髯的」使這二位將軍亡故。至第二十八回,黃巾餘部斐元紹則稱「我只聞赤面長鬚者名關雲長」,不一而足,這些話語都說明了大紅臉成了關公的獨特標誌。因為《三國演義》的廣受歡迎與深入人心,此後社會各階層人士大都以為關羽是長著一副大紅臉的,至今不變。
1994年央視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關羽扮相(陸樹銘飾)
後世的人們為關公容面賦予了紅色,那麼為何不擇選其他顏色呢?根據一些學者的觀點,古人為關老爺選擇的紅色面貌可能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
其一,關公的紅臉可能與元代統治者蒙古族的民族文化與審美觀念有關。根據蘭州大學張同勝教授的研究,遊牧民族由於其生存環境的影響而認為「高原紅」或「草原紅」是一種真正的美,由此而有「紅臉」的審美觀。在蒙古人的傳統觀念中,紅色是一種美好的顏色,它與蒙古族男子的勇敢與女子的美麗有關,蒙古人經常將英雄的臉麵塑造為紅色,這象徵英雄的威猛無畏。而且蒙古族還有「結安答」的習俗,即異姓結義兄弟,並以忠義為尚。元代統治者是蒙古族,當時的蒙古文化是強勢文化,創作於元代的諸多雜劇三國戲便可能受到蒙古文化的影響,以忠義與勇猛兼全的關公自然亦就有可能受到蒙古人「紅臉」審美觀的影響。
其二,關公的紅臉的形成可能受到漢族的五行終始論的影響。五行終始論是戰國時期的陰陽家縐衍提出的理論,這是一套利用五行(五種性質)的相生相剋來闡釋王朝更替與社會變化的理論。所謂五行,即金、木、水、火與土,相生相剋,循環復始。之後的每個帝制王朝統治者都採取了這種理論來自己的政權進行五行定位。東漢光武帝劉秀採用了兩位出身高貴且學問淵博的學者(劉向、劉韻)的說法,確證漢政權的元素為火。劉備以承續漢統為己任而締造了蜀漢政權,這自然對應著火的元素,而昭烈帝的後繼者劉禪亦曾於其統治期間採用了「炎漢」的年號。火的色即赤色,當時人們將「赤心」稱作對漢朝忠誠之心,而關羽對劉漢政權畢生忠貞,絕無二心,後世的人為了更恰宜且明顯地表現關羽的赤心,便將赤心外化於形而成其紅臉。有一副歌頌關公的對聯,寫的是:
此處的「赤心輔赤帝」說的正是關羽對劉備的絕對效忠。
京劇中關羽的扮相(奚中路飾)
於是我們可以知道關羽的紅臉的形成有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關公於金代時被描繪為「面如紫玉」,至元代時則有「丹臉」、「紅臉」與「面如掙棗色」等描繪,到明代則將關羽的臉面定型為「面如重棗」,重棗即深紅色,關羽的紅臉形象從此深入人心。而古人對關羽面色的藝術創造,則可能是受到了蒙古民族文化與漢民族的五行終始論的影響,誠然,可能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這都值得我們再進一步地探索與研究。
· 資料來源 ·
張同勝《從關羽的「赤面」看《三國志演義》的作者問題》
梅錚錚《解碼關公》
胡小偉《關公崇拜溯源》
敬請關注與指教或語公眾號,了解更多社會、歷史、人文資訊!倘若您對本文有何批評與見解,歡迎您為本文留言、寫下您寶貴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