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實三虛的《三國演義》為何出現大量關公顯聖故事?

2021-01-10 關公文化彭允好

早在《三國演義》出現以前,民間就已流傳著關公顯聖的傳說。《全唐文》收入的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董侹的《重修玉泉關廟記》中就有關公玉泉山顯聖,以鬼工助智者大師營建山寺的記載。

唐代人範攄《雲谿友議》中談荊州人對關公神靈的敬畏時說,「允敬者,則髣髴似覩之。緇俗居者,外戶不閉,財帛縱橫,莫敢盜者。廚中或先嘗食者,頃刻大掌痕出其面,歷旬愈明。侮慢者,則長虵毒獸隨其後。所以懼神之靈,如履冰谷,非齋戒護淨,莫得居之。」

北宋時期表演說唱藝術興起,其中不僅有三國戲,還出現了「說三分」的專家,三國故事在民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對關公形象的成功塑造和定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其間出現的關公顯聖大戰蚩尤的傳說,使得關公受到朝廷層面的第一次加封為王。一種說法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鹽池乾涸,大臣呂夷簡稱是蚩尤作祟。真宗召道教張天師降妖,張請來天神關羽統領陰兵徵伐。惡戰過後,蚩尤被誅,鹽池恢復舊觀。關公廟因而被賜額義勇武安王,徽宗朝加封崇寧真君。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南宋荊門軍蕭軫所撰的《加封英濟王碑記》:「褒崇節概,不吝爵號,贈曰英濟,寵渥極矣」。同碑記寫到關公顯聖靈驗事跡:「邦人於王,食焉必祀,事焉必諮。奚求弗獲,奚禱弗應。曰雨而雨,曰陽而陽,王之力也。疫癘不作,饑饉不臻,王之恩也。盜賊屏息,田裡舉安,王之蔭隱也。」

雖然記文中談到的關公顯聖靈驗事跡,主要是保護荊州地方不受旱災、洪水、盜賊的侵擾。而宋代朝廷的加封,卻代表著關公顯聖的靈驗事跡得到了官方的認同。南宋孝宗皇帝在敕文中說:「荊門軍當陽縣列神壯繆義勇武安王,名著史冊,功存生民,一方所依,千載如在。爰啟王封,仍加美號,豈特顯爾神威德之盛,亦以慰此邦父老之情。尚祈靈助,服我休顯,可特封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奉敕如若牒行。」

關公顯聖的故事在宋代之時受到了民眾的極大推崇,並覆蓋到遼國、金國以及元朝一代。

元人同恕《榘庵集》卷三的鞏昌府《關侯廟記》就曾提到:「相傳金大定間,西兵潛寇,城幾不守,乃五月二十有三日,見若武安狀者,率兵由此山出,賊駭異退走。隨即其地而祀之。今他郡皆祀以十三日,獨此邦用是日,答神貺也。」

生活在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依據前人提供的史實和傳說故事,寫成了《三國志通俗演義》,與歷史中的關羽相比,《三國演義》中的關公更接近百姓心目中的關公形象。

《三國演義》中有多處描述關公顯聖,且傳播更加廣泛,深入人心。

《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洛陽城曹操感神」中說道,關公臨沮被害後,一魂不散,蕩蕩悠悠,來到荊門州當陽縣的玉泉山。山上老僧,法名普淨,聽到關公在空中大呼曰:「還我頭來!」普淨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後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良、文丑,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後往往於玉泉山顯聖護民,鄉人感其德,就於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

同一篇目,孫權得了荊州,設宴為諸將慶功;置呂蒙於上位,呂蒙接酒欲飲,忽然擲杯於地,一手揪住孫權,厲聲大罵曰:「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識我否?」眾將大驚,急救時,蒙推倒孫權,大步前進,坐於孫權位上,兩眉倒豎,雙眼圓睜,大喝曰:「我自破黃巾以來,縱橫天下三十餘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計圖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當追呂賊之魂!我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權大驚,慌忙率大小將士,皆下拜。只見呂蒙倒於地上,七竅流血而死。眾將見之,無不恐懼。

孫權想將偷襲荊州害死關羽的罪責嫁禍給曹操,遣使者以木匣盛關公首級,星夜送與曹操。曹操開匣視之,見關公面如平日。操笑曰:「雲長公別來無恙!」言未訖,只見關公口開目動,鬚髮皆張,操驚倒。眾官急救,良久方醒,顧謂眾官曰:「關將軍真天神也!」吳使又將關公顯聖附體、罵孫權追呂蒙之事告操。操愈加恐懼,遂設牲醴祭祀,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南門外,令大小官員送殯,操自拜祭,贈為荊王,差官守墓。

第八十三回「戰猇亭先主得仇人,守江口書生拜大將」寫劉備為關公復仇,舉大軍七十五萬進至猇亭,關興正遇上殺害關公的元兇之一吳將潘璋,縱馬追趕。追至山僻之間,不見蹤影,到了一莊園,堂內點著明燭,中堂繪畫關公神像。老者熱情招待關興。三更已後,潘璋亦來投宿。恰入草堂,關興見了,按劍大喝曰:「歹賊休走!」璋回身便出。忽門外一人,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飄三縷美髯,綠袍金鎧,按劍而入。璋見是關公顯聖,大叫一聲,神魂驚散;欲待轉身,早被關興手起劍落,斬於地上,取心瀝血,就關公神像前祭祀。

第九十四回「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馬懿克日擒孟達」寫西羌國扣關犯境,關興前往救援,被鐵車密圍。危急關頭,忽聽得一聲響處,背後越吉連人帶馬,平白地倒下水來。只見雲霧之中,隱隱有一大將,面如重棗,眉若臥蠶,綠袍金鎧,提青龍刀,騎赤兔馬,手綽美髯,分明認得是父親關公。興大驚。忽見關公以手望東南指曰:「吾兒可速望此路去。吾當護汝歸寨。」言訖不見。

《三國演義》雖然是小說,卻是作者羅貫中在整理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基礎上,融入正史材料,結合其個人的生活經驗而成。清代史學家章學誠稱其「七分實事,三分虛構」,「學士大夫直作故事用矣」。

《三國演義》是傳播漢文化忠孝節義、善惡有報思想的經典之作,也是滿族、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民眾接受漢文化倫理綱常的基本讀物。關公崇拜更成為維繫民族團結,樹立統一思想價值觀的共同信仰。

清人王嵩儒說:「本朝未入關之先,以翻譯《三國演義》為兵略,故其崇拜關羽。其後有託為關神顯靈衛駕之說,屢加封號,廟祀遂遍天下。」

清代文人王侃在《江州筆談》中說:「《三國演義》可以通之婦孺,今天下無不知有關忠義者,演義之功說。」

清代史學家顧家相在《五餘讀書廛隨筆》中評論說:「蓋自《三國演義》盛行,又復演為戲劇,而婦人孺子,牧豎販夫,無不知曹操之為奸,關、張、孔明之為忠,其潛移默化之功,關係世道人心,實非淺鮮。」

《三國演義》中關公顯聖故事的大量出現,反映了民間信仰對「聰明正直者,死而為神」的英雄崇拜、護國佑民的情感寄託,對民間社會自覺形成「知是非,明善惡,寓褒貶」的價值評判標準起到了積極而正面的作用,對發揮民間「善惡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的因果觀念也起到了警世勸善的社會功效。

關公顯聖故事經過民間的普通民眾口耳相承的傳播、演繹,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與發酵,再經過關廟碑文、明清筆記、小說、曲藝等大量湧現和推波助瀾,關公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主持公道正義、監察善惡忠奸、懲處奸邪惡霸,無所不能、護國佑民、全民共仰的「國家神」了。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

相關焦點

  • 關羽死後,為什麼會七次顯聖?
    拜關公 結善緣 學關公 行鴻運 關羽的第三次顯聖就是在孫權的宴會上。這次顯聖的目的就是嚇嚇曹操。去完了曹操這裡,關羽就到了劉備這裡。劉備可是關羽的老僱主了,這時候關羽對劉備顯聖,說了一句「願兄起兵,以雪弟恨!」關羽在這次顯聖中,激怒了劉備復仇的想法。 由此劉備討伐東吳,可是出師不利,張飛被手下害死,最終在這場戰爭之後,蜀漢走了下坡路。關羽在最後兩次顯聖中,該報的仇都報完了,於是就想到了自己的兒子。
  • 三國演義之「關公」
    大都用於第三人稱;有時用於第二人稱,接近於「您」。夠格稱為「×公」者,為數不多,並非固定指稱某個人。然而,有個獨特的實例,就是在中國,只要提到「關公」,大家一般都會知道,是指關雲長,即關羽。《三國演義》裡,「關公」共出現521次。曹操,那個時代最為叱吒風雲的人物,被稱為「曹公」卻只有30次。
  • 關陵探尋關公 玉泉寺參悟佛教文化
    11月17日下午,臺灣旺旺中時傳媒集團旗下《時報》、《時報周刊》、《工商時報》、《旺報》、《中視》、《城市網》媒體記者一行8人,到當陽採訪拍攝關公文化、佛教文化,展現了「大陸魅力城市」——水電之都宜昌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   採訪團一行首先來到全國三大關廟之一的當陽關陵廟。在關陵神道牌前,由當陽關公文化研究學會專家向記者講述了當陽關陵。
  • 《三國演義》電子書在線閱讀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該作品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 忠肝義膽的關公如何成了佛教的護法神
    在《三國演義》中這樣有這樣一段故事,關羽雖軀身被斬,陰魂卻聚結不散,隨著一陣輕風悠悠蕩蕩飄至玉泉山普淨庵上空,大呼:「還我頭來!」關羽馳馬乘風而下,落於庵外,叉手詢問:「尊師為何人?願求法號。」禪師說:「老僧普淨,昔日汜水關鎮國寺中,曾與君侯相會,今日豈可忘記?」關羽見恩公在此,伏頭納拜,道:「向蒙相救,銘記不忘。今關某已遇禍而死,願求指點迷津。」普淨禪師道:「世間是非,何求論斷,前因後果,生死輪迴。
  •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要安排關羽死後顯靈還魂這樣的情節?
    《三國演義》通篇對此描寫共有七處:第一第二處是在玉泉山,先是含冤高呼「還我頭來」,後被普淨和尚點化,皈依佛門、第三處是在東吳慶功會追魂呂蒙復仇、第四處是在洛陽怒目驚嚇曹操,差點把曹操嚇死、第五處是託夢給劉備、第六處是助關興尋仇殺潘璋,奪回了青龍偃月刀、第七處是顯聖殺退羌兵,幫助關興脫困。有復仇的,有幫助後人的,有回魂會見老友的,那麼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 拜關公也有講究?黑幫拜紅袍,警察拜綠袍,誰要拜金袍關公?
    金袍和無袍的關公,又歸誰拜?關羽,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乃漢末三國時期蜀漢的名將,關於他的歷史記載,最早見於陳壽的《三國志》,書中評價關羽乃「萬人之敵,為世虎臣」,評價相當之高,而後《三國演義》出現,進一步完善了關羽這一歷史人物,關羽也正式成為「忠義」的化身,為世人所祭拜。
  • 揭秘佛教護法伽藍菩薩武財神關公的前世今生
    後曹操察覺關羽心神無久留之意,便用大量金銀珠寶、高官、美女來收買,但關羽絲毫不為錢財名利所動。當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立即封金掛印,過五關斬六將去尋劉備。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封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將。曹操得知大怒,與司馬懿設計,聯合孫權共取荊州。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都督荊襄郡事,令取樊城。關羽分荊州之兵攻取樊城,不幸中呂蒙之計,痛失荊州,夜走麥城,兵敗被擒,不屈而亡。
  • 94版三國演義走紅柬埔寨 民眾家裡供奉關公(圖)
    如今,《三國演義》的成功跨越了國界,火到了東南亞,成為柬埔寨人民茶餘飯後的談資。不少當地民眾能夠說出曹操、孔明等三國人物的名字,甚至熟絡地聊起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故事。每天晚上一起收看電視劇成為了不少柬埔寨家庭的晚間娛樂活動。去年5月,由廣西人民廣播電臺譯製的柬語版電視劇《三國演義》在柬埔寨國家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
  • 《三國演義》死了的關羽突然睜開眼睛,曹操砍的樹流血,可信嗎?
    三國演義裡,關羽被害這一段描寫本來就有很多迷信的東西,因為關羽死後享受人間煙火,以其忠義成為了武財神,到現在民間還有很多供奉關公神像的。三更後正在寺裡打坐,聽到半空有人大喊:「還我頭來」,普靜見是關公,說道:「雲長安在」,關公於是和普靜和尚相見。關公向普靜和尚求教,說自己已經被殺害了,普靜和尚說:「以前的恩怨不應該在說了,現在將軍被呂蒙殺害,大喊還我頭來,那你過去斬殺的顏良,文丑和五關六將的頭,向誰要呢」?
  • 分享《三國演義》裡幾大對聯故事
    分享《三國演義》裡幾大對聯故事中華對聯這一藝術瑰寶,萌芽於先秦,
  • 為何日本的「三國熱」長盛不衰
    考慮到林羅山的身份,他能夠閱讀到從中國輸入的包括《三國演義》在內的大量書籍,並將其記錄下來,是完全有可能的。不過,當時能讀懂漢文《三國演義》的畢竟只局限於少數知識階層。比如當時有專門從事翻譯的「唐通事」,據說《三國演義》就是他們用來學習漢文的課本,再比如寺院的僧侶,也有使用漢文的傳統。
  • 名著導讀(五)|《三國演義》·人物簡介篇(上)
    一、作者簡介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人,漢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
  • 《三國演義》中的神秘數字「三」,為何頻繁出現?
    《三國演義》擁有著無數引人入勝的精彩情節,然而讓讀者記憶最為深刻的情節則必然是那些帶有數字結構的情節,尤其是與數字「三」及其倍數相關的情節,如「陶謙三讓徐州」、「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三氣周瑜」、「劉琦三次求計」、「蜀漢三迎張松」、「曹操三笑華容道」、「六出岐山」、「九伐中原」等等。這些情節中的「三」或其倍數或是在回目中明顯標註,或只是以一種潛在的方式出現。
  • 中國人,為什麼信仰關公?
    到了明清時期,有人在這裡豎了石碑,上面刻著「最先顯聖之地」。不過,這時候關羽顯靈的事跡已經被改造過了,改成了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所描述的那樣,向呂蒙索命,以及嚇倒曹操等等。>,之前的改編故事發生在關公的身死之地,導致關公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觀眾對更契合自己地域文化的關公故事抱有期待。
  • 盤點那些三國演義中虛構的著名人物,你都知道哪幾個?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古代經典的四大名著之一,它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狀況和時代縮影。其中展現很多英雄人物,讓我們交口稱讚,也有的為我們所不齒。但是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虛構的,據統計被虛構的人物中,不乏大名鼎鼎的人物,下面我們一起盤點一下三國演義中被虛構的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
  • 為何三國演義不寫張飛大破杏林莊的故事
    關羽一度被認為是財神爺,無論商賈還是地痞惡棍,都拜關公。關羽被神化了,而張飛,一直是人們心目中武將的代表。尤其是在宋元的評書和戲曲中,張飛可以說是天下第一條好漢。《三國演義》中,是三英(劉關張)戰呂布,而在元代雜劇《單戰呂布》和《三出小沛》中,張飛一人就打敗了呂布。
  • 關帝、武聖、武財神,中國人拜關公的文化傳統從何而來?
    不怪乎有人說,關公一身正義,「黑白通吃」。關公,即關羽,人稱關二爺,又稱關雲長,如今我們所熟知是《三國演義》中的英雄形象,其勇武異常,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捉放曹、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毒,其傳奇故事人盡皆知。
  • 名著閱讀:《三國演義》最全考點
    謙虛,愛才,識人,明智,後期剛愎自負關羽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賺門斬車胄,相約三事,斬顏良諸文丑,封金掛印,千裡走單騎,華容道,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靈山顯聖。3、《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三弟兄分別是:使用雙股鐧的劉備,使青龍偃月刀的關羽和使丈八蛇矛槍的張飛。4、「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的開篇詞。
  • 關公忠義文化與山陝商人探析(一)
    關羽這一人物形象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歷史人物到為民眾普遍信仰的神靈之巨大轉變。他的忠義形象及其典型特徵隨著歷史的不斷建構,逐漸成為關公的主要特徵,進而發展成為關公忠義文化,在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獨具特色。山陝商人崛起於明清時期,關公忠義文化對山陝商人的倫理觀也產生了重要影響,關公忠義精神甚至成為山陝商人的倫理道德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