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時,參股 歐菲光 (002456)的機構投資家數超過530家,然而到今年三季度,參股機構投資者僅剩15家。機構「大逃亡」之下,截至12月22日收盤,其股價年內下跌8.61%,而同期上證指數上漲10.05%。
作為A股4年十倍大牛股的代表,2010上市以來,歐菲光營收從6億元猛增68倍,最高市值曾超700億,風頭蓋過 立訊精密 、 藍思科技 等一眾同行。現在為什麼不「香」了呢?
淨利大增恐難持續,存貨與應收繼續壓頂
三季報顯示,歐菲光實現營收370.59億元,同比下降2.20%;實現淨利潤為7.39億元,同比增長309.21%。歐菲光解釋稱,公司鏡頭業務發展順利,3D模組業務持續增長,攝像頭模組出貨量大幅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上半年在疫情之下,人們受困家中,線上消遣、網課等需求激增,平板電腦及手機等3C電子產品出貨量提高,歐菲光產品銷量增長,從而推動業績上行。但考慮到疫情為突發事件,歐菲光淨利潤大增恐難具備可持續性。
經《每日財報》計算,歐菲光同期盈利淨利潤率為2.23%,該數值在行業中處於低位,說明公司營收在轉化為淨利潤時,損耗非常大。歐菲光三季報營業成本高達311.12億元,數額幾乎趕上營收。
與此同時,歐菲光存貨與應收帳款持續高企,兩張「巨口」鯨吞著公司的淨利潤。2018年至2020年前三季度,歐菲光存貨分別為163.3億元、72.69億元、62.54億元。同期,歐菲光應收帳款分別為79.23億元,99.67億元,91.10億元。
對於巨額的存貨與應收帳款,歐菲光表示已經採取風險防範措施,不斷加強存貨的管理與應收帳款風險管控,其中存貨周轉天數已減少16天。《每日財報》就相關問題遞送求證函,截止發稿時間,暫未收到相關的回覆。
要知道,在存貨與應收帳款的管控上,歐菲光就吃過一次大虧。2019年4月26日,歐菲光披露年度業績快報修正公告,將2018年年報提到的歸母淨利潤18.39億調整為-5.19億元,將同比增長123.64%調整為同比下降163.10%。消息一出,歐菲光股價即一字跌停。
對於此次「業績大變臉」,歐菲光提及最多的是公司與子公司的存貨與應收帳款,兩項分別計提資產減值15.59億元和1.88億元,佔本次計提金額的95%。
成敗「價格戰」,產能擴張消化存疑?
歐菲光成立於2001年03月12日,公司全稱為歐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登陸A股時估值尚不足22億元。直到iPhone掀起的觸控螢幕熱潮席捲全球,瞄準時機切入該賽道的歐菲光才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2012-2014年其營收複合增速達123%,市值快速突破200億元,成為了A股4年十倍大牛股的代表。其觸控螢幕挑起大梁,出貨量穩居全球首位。
不過好景不長,2015年外掛式觸控螢幕淘汰,歐菲光上市後首次營收淨利雙跌。此時,其2012年布局的手機攝像頭模組業務快速崛起,2016年出貨量全球第一,讓歐菲光搖身一變為光學領域巨頭。
同時,2014年布局的指紋識別模組等傳感器類產品也在2016四季度出貨量衝到全球首位。
出貨量扶搖直上背後,是歐菲光的殺手鐧——價格戰。2014年,歐菲光高級副總裁蔡高校在接受臺媒專訪時,將「價格戰」表述為:「能提供好的產品、還能持續降價,仍然維持獲利,這個就是所謂的競爭力。」
迎著智慧型手機零部件不斷迭代的風口,歐菲光每進入一片新領域,都像一隻巨大的鯰魚,不僅搶佔了市場份額,還蠶食了本就微薄的毛利。為此,業內人士將其稱為「價格殺手」。
「價格戰」是一把雙刃劍,雖然使歐菲光的市場規模得以擴大,但其毛利卻持續較低,上市十年,淨利潤最高也不足8.5億元。而由於電子產品更新迭代較快,一旦經營不利,產生存貨或轉型不及時,將快速面臨虧損風險。
2018年曝出的巨虧也驗證了這一點,為此歐菲光迫切需要外部資金注入以維持產品線升級。2020年6月份,歐菲光發布定增預案,募資68億元擴產光電產能.其中「高像素光學鏡頭」和「高像素微型攝像頭模組」預計分別投入24億元、16億元。
今年9月24日,歐菲光擬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8.08億股,募集資金67.58億元,將主要投入於高像素光學鏡頭建設項目、3D光學深度傳感器建設項目、高像素微型攝像頭模組建設項目。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歐菲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