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劉禹錫在《望洞庭》裡面寫到「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從這裡人們就能夠感受到我國的大好河山。印度與我國接壤,因此印度和我國有很多地方比較相似,比如擁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而且印度和中國一樣,同樣都屬於人口大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有不少人會把印度和中國放在一起比較。
01
其實中國和印度之間有著天壤之別,曾經有一位印度專家大放厥詞,認為中國如果想要趕上印度,起碼還需要為此努力30年。宋代陳普的《詠史下·高堂隆》寫到「土山白盡忠臣發,何似初來莫妄言」,如此大言不慚的近乎失智的行為也讓人匪夷所思,這人怎麼能夠成為印度專家的,簡直是胡說八道。只要對於印度有所了解,就會知道印度目前在世界上仍是相對貧窮的國家。
公元前2500年,古印度文明開始發源,最早在印度河流域有過繁榮昌盛,但是進入到公元前175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意味著古印度文明結束。如今的古印度文明主要是來自於雅利安人,在今後的幾千年時間內,外族一直入侵印度,最後被英國殖民。
英國在1947年6月份頒布蒙巴頓方案,1950年1月26日,印度才得以成立共和國,成為大英國協成員國。中國在1949年10月1日結束國內的動亂時期,宣布成立新中國。由此可見,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也算是在同一個起跑線,兩國建立友好外交關係,但是1959年,西藏出現叛亂,印度和我國之間就出現邊境糾紛問題。
邊境問題沒能得到解決,雙方的矛盾逐漸惡化,在1976年之後稍顯和緩,可印度在1998年再一次以中國威脅作為主要藉口,導致雙方的關係再次受到影響。或許在眾人眼中,中國早已和印度互為競爭對手,畢竟這兩個國家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加之兩國的地理位置特殊,中國無疑成為印度眼中釘肉中刺。
02
直到現在,部分印度人民仍沒有認清一個現實,就算印度能夠憑藉廣闊的土地和眾多的人口,能夠在南亞成為一個大國,即便軍事力量這些年來逐漸地提升,但是綜合國力也無法和中國相比。中國在進入到改革開放之後,抓住機遇,全方位各領域早已進入到突飛猛進的發展階段。
我國珠江三角洲、長三角洲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國際上早已享有盛名,其中珠三角的廣州更是直接被評為世界一線城市。而印度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和我國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因此印度專家所說的這番話簡直是無稽之談,毫無任何的理論基礎和實際數據做支撐。
不管何時國人在聽到這番說法時,都會覺得不可思議,讓所有人不可理喻的是,在印度還有很多老百姓居然盲目的相信此觀點。且不說印度到目前為止都沒有辦法解決種姓之分,人和人之間依然存在著嚴重不平等的現象,僅僅是水電交通一類的基礎設施建設,根本沒有辦法和中國這個「基建狂魔」比較,不知道誰給他的勇氣,讓這位專家居然說中國無法超過印度。
我國在經過多年發展之後,已經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經濟體,這些年來經濟穩定發展,與此同時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擁有著完整的工業體系,不管是先進的技術又或者基礎的製造業,都已經明顯超越往日。從目前國際地位來看,我國的話語權也同樣是印度無法比較的,所以到底誰才是落後30年的國家,相信大家已經心知肚明了吧。
結語
如此狂妄自大,真讓人覺得有些不可理喻,人民要民族自信,但毫無理智就不太可取,如此夜郎自大,在網際網路傳播如此迅速的時代,實在有抹黑印度國際形象的嫌疑。
參考資料:《望洞庭》《詠史下·高堂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