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衛視第四季度綜藝井噴、層出不窮,作為浙江衛視的重磅,包攬今年元旦、春節、元宵等重要時刻的黃金時段的真人秀《我們十七歲》開播了。看過了兩期,不得不說,確實是大手筆,但也不得不說,這檔節目並未達到浙江製作的預期標準。
嘉賓成亮點:卡司陣容強,各個都是帶梗的老司機
作為一檔引爆歲末黃金檔的王牌節目,《我們十七歲》是國內首檔原創明星「逆時光旅行真人秀」。節目邀請了郭富城、林志穎、華少、孫楊、範明、韓東君六位擔任固定嘉賓,重回青春時期的旅行生活,帶著放肆的心情展開的一段集體爆笑旅行。
對於一檔戶外真人秀來說,嘉賓陣容顯得格外重要,甚至可以說是節目成敗的最重要因素。此次獻出真人秀首秀的昔日「四大天王」郭富城,在節目中的表現格外引人注意,雖然是第一次參加真人秀,但是耍起寶來卻有真人秀「老司機」的既視感。
林志穎作為真人秀節目的常客,也是倍受廣大觀眾痴迷的超高顏值男神;作為「中國好舌頭」的華少,此次也是繼《了不起的挑戰》之後第二次參加戶外真人秀節目;「模範老爸」範明以及影視新銳韓東君,都屬於自帶觀眾的明星;而世界遊泳健將孫楊也同樣深受國內觀眾追捧,是目前綜藝節目的當紅炸子雞!
從與主題的契合度來說,他們無一不是從當年17歲的小鮮肉,經過拼搏之後,最終為觀眾熟知。從默默無聞到收穫如潮掌聲,從青澀小鮮肉到一代天王,他們從設定上來說完全符合「十七歲」和節目想要傳達的「夢想」的最佳嘉賓。
此前,《我們戰鬥吧》第一期節目裡,節目組曾刻意營造兄弟情的概念,讓觀眾尷尬不已,第一期節目,哪兒來的兄弟情呢?而關於「兄弟情」的概念《我們十七歲》就做的比較好。雖然也是兄弟組合的概念,但是並沒有刻意的去製造這種情感線,至少在第一期節目中沒有。沒有很複雜很刻意的角色設定,六位嘉賓很快就進入了自然的狀態,這一點還是挺贊的。
在前兩期節目裡,這些明星們首次聚在一起就看起來頗為和諧,彼此個性不同卻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融合,甚至能互相襯託對方的性格,拋梗、接梗都比較流暢。從嘉賓們的選取和配合度來看,節目可以說成功了一半。
劇情:主題與內容兩層皮、遊戲老套無驚喜
如今的真人秀,越來越追求各種各樣的劇情包裹,似乎大家都下意識的認為,光玩遊戲已經不好看了,一定要有複雜的、燒腦的劇情設計,節目才會精彩。《我們十七歲》同樣陷入了這個怪圈,雖然在人物設定上做得不錯,但依然踩到了大陸綜藝節目的雷區,那就是無法用內容實現「深邃」的主題,導致內容和主題兩層皮,而且劇情沒有逃離老套路。
《我們十七歲》的劇情背景是「重返十七歲」,找尋青春的記憶,並想辦法完成當初的夢想,彌補當年的遺憾。作為一檔全新概念的真人秀,節目所提出的「逆時光」確實讓人耳目一新。但是,實際上,節目呈現出來的內容跟「17歲」並無太大關聯,雖然能看出來明星們儘量配合著主題,在遊戲累了的時候念叨幾句「想當年……」的話題,後期小哥們也儘量在字幕上往「17歲」「青春」「回憶」上靠,但是沒有實際內容的支撐,這個主題顯得異常蒼白。說白了,雖然節目處處營造青春概念,但節目核心其實還是旅行真人秀。
看完兩期,相信不少觀眾都有著同樣的觀感,「十七歲」依然和目前大部分綜藝一樣,主線和遊戲的設置始終是致命傷:從主線來看,這就是一檔明星窮遊節目,跟《兩天一夜》沒有任何不同;從主要遊戲設置來看,「吉不吉」的設定與《兩天一夜》裡「福不福」也是如出一轍;從遊戲執行情況來看,節目組設置遊戲有些偏隨意,雖然這些小遊戲也不乏創意,但卻缺少慣性。
真人秀節目的矛盾設置分為兩種,一是成員之間開撕,比如《花兒與少年》《花樣姐姐》,還有一種是節目組人為設置矛盾,比如《兩天一夜》和《我們十七歲》。不管是哪一種矛盾設置,只有做到極致才能出現爆點,受到觀眾喜愛。
節目最大的硬傷就是不夠極致,節目組在跟明星的拉鋸中過於溫吞。第一期裡,睡覺的時候,郭富城的一句話說出了很多觀眾感受,他建議節目組可以玩得更厲害點,贏的人睡更豪華的床,輸的人直接沒床誰……說白了,既然設置了「吉不吉」,就應該「代價」更鮮明點,贏了比賽的郭富城、孫楊、林志穎睡在床上,輸掉比賽的範明、華少、、韓東君就睡在旁邊的地鋪上,同在一個屋簷下,既然輸和贏沒有多少落差,那大家認認真真玩的遊戲又該多尷尬?不管是節目組太面,還是在執行起來出了問題,如果後續節目還是如此下不了「狠手」,不光明星抱怨,觀眾們也該看不下去了。
大陣容、大投入卻無原創精神,國內綜藝的出路在哪裡?
目前為止,國內很火爆的幾檔節目,不論是《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還是《我是歌手》等等,這些節目無一例外都是引進自國外的節目。引進節目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只是一味依靠引進,不去開發原創節目,最終衰落的可能是整個行業,因為依靠引進節目來輸血,並不能延長節目的生命力。
節目在製作時,原版模式方會提供一套流程,包含服裝、燈光、舞美,甚至是邀請函的製作格式,都會包含在這套流程裡面,但這些節目的第二季也在持續失去觀眾的關注
《我是歌手》第一期與第二期收視率對比:
從表格裡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第二季收視率在前三期比第一季有所提高,但是從第四期開始急劇下滑,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歸根結底是因為觀眾對於這些節目失去了新鮮感!節目的第一季由於形式新穎,節目的形式對觀眾的吸引力要遠大於內容本身。到了第二季,當觀眾對節目的形式已經不再感到新鮮之後,將注意力放在節目的內容上時,會發現內容跟不上,收視率可想而知了。創意可以引進,內容的本土化是沒有標準可以照搬的,只能依靠從業者去思考和創新。
缺乏創新是目前國產綜藝整體都在面臨的問題,因為目前市場上流行的戶外真人秀要麼是綜藝咖,要麼是大卡司明星,這都需要燒錢,這麼大的成本誰也不敢冒險,投資方亦然。雖然創新意味著風險,但高風險也有可能帶來高回報。該怎麼權衡,我們真該好好思考下了。
公眾號: Vlinkage
合作/投稿請加微信:aiming_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