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永遠不會明白,為什麼他們會輸掉70年前的那場戰爭。而我們也該反思,十七八歲的我們,能否肩負起志願軍戰士肩上的重擔。
電影《金剛川》早已開播,但對這部由張毅、吳京、李九霄、魏晨、鄧超主演的電影,有很多褒貶不一的爭論。尤其是在該影片上映之初,某些人糾結於影片中的錯漏,以及某些無味的英雄主義。這些人,似乎忽略了當年的志願軍才是十七八歲的年紀。而我們如果處在哪個年代,我們能否扛起這些烈士」肩膀「上的重擔呢?
《金剛川》這部電影,究竟講的是什麼事?
《金剛川》這部電影整整兩個小時,講述的是一座」橋「的故事。這座」橋「對於中美雙方來說都極為重要,故事由此展開。某些對軍事比較了解的人,質疑片中志願軍白天行軍,有違歷史的真實性。但我們要知道,影視作品來源於生活,這些瑕疵只是一種表達的方式而已。
故事發生在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的階段。志願軍戰士要在第一時間趕往金城參加最後一場大型戰役。但需要通過一條名為金剛川的川流。而金剛川上的」橋「是由志願軍工兵連修建的,它是整個戰役的關鍵。而美軍也知道只有炸毀這座」橋「才能掌握戰役上的主動權。於是,故事由此展開。
《金剛川》的看點究竟在哪裡?
可以這樣說《金剛川》的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表述的僅僅是一件事,那便是」橋「。整部電影分為了四個獨立的視角,向觀眾展示了同一件事。就拿張譯飾演的志願軍戰士張飛來說,很多人認為他的英雄主義是無味的,可這樣認為的人為什麼不思索一下,這種無味的英雄主義不正是美軍所恐懼的嗎?
面對吳京飾演的關班長犧牲,張譯下令點燃身邊的燃燒物,目的是為了給犧牲的戰友復仇,也更是吸引美軍戰機的注意。他是以自我犧牲作為代價,怎麼能夠說是無味?大家不要忘記,影片最後,正是張譯發出的那發炮彈,才使美軍戰機恢復了高度,美軍無法準確的偵查轟炸的效果。所以張譯所飾演的張飛,絕非魯莽無味的英雄主義,而是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金剛川》這部電影究竟表達了什麼?
這部電影,是為了紀念70年前的那場戰爭,整整兩個小時的電影,圍繞一座」橋「展開。導演通過多個視角來向觀眾展現當年的那場戰役,估計很多人會覺得導演的手法顯得有些多餘。
可大家有沒有發現多個視角出場時的時間?美國人口中的」中國速度「,其實在70年前就早已展現給了他們。他們估計至今還未明白,為什麼他們會輸掉這場戰爭。因為,我們擁有像張飛這樣大無畏精神的戰士,他們共同鑄就了一個戰爭史上的神話。
在70年前的那場戰爭中,美國具有絕對的戰場優勢。卻敗給了處在劣勢的敵人。他們擁有絕對的制空權,卻始終炸不斷橫跨在金剛川江面上的那座」橋「。影片雖然被分為多個視角,但我們可以從時間上看出,這僅僅是在一天當中發生的事情。一天之內,面對美軍的數輪轟炸,而那座由志願軍戰士修築的」橋「始終屹立不倒。美國人對此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直到一位美軍偵察機採用低空飛行,他才得到了答案。
我們十七八歲的時候都在做些什麼?我們能否擔負起志願軍戰士肩上的重擔?
在一名受傷志願軍戰士站在,被美軍炸毀的橋上時,他曾自述說」當然,我們都是十七八歲……「,不知道大家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有沒有陷入沉思?十七八歲的年紀,大好的年華。卻創造出了此等人間奇蹟。十七八歲的我們,不管是現在還是曾經,都做了些什麼呢?
也許某些觀眾是奔著明星去看的《金剛川》,某些觀眾甚至會以為《金剛川》會有宏大的戰爭場面,但該部電影僅僅是一座」橋「。一座用生命呵護的橋。當年的他們僅有十七八歲的年紀,而當下的青年人,是否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今天?我們十七八歲的時候,又做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