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和《八佰》的區別是什麼
《金剛川》的劇本選取的故事偏冷門。大部分人提到抗美援朝時腦海中閃過的會是什麼?上甘嶺英雄陣地,長津湖的天寒地凍,三所裡的千裡奔襲,或者是讓美國王牌飛行員們都膽寒的「米格走廊」?這些都沒有出現在《金剛川》裡,該片的選題聚焦在了一場大多數觀眾可能會覺得相對陌生的戰役,1953年停戰籤字前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
劇本沒有聚焦這場戰役的主戰場,而是放在了一座我軍大部隊必須越過的其中一條橋上。炸橋和建橋是我軍在朝鮮戰場上和美軍較量的一個主要課題:在電影中,這座橋先後被榴彈炮,航彈,空投延時炸彈以及凝固汽油彈先後摧毀多次,但是我軍就是能夠一次次奇蹟般的修復它,使得大部隊全數過江抵達主戰場並最終贏得這場最後的戰役。
不知是不是巧合,管虎在《八佰》中最後也是想通過「過橋」來表現四行倉庫將士的勇敢和悲壯,這次拍抗美援朝又是過橋。
為了守住這座橋,保證大部隊渡江,電影中和美軍較量的主角就是地面的高炮部隊,吳京和張譯扮演的兩名戰士有鮮明的性格特徵。吳京飾演一名有菸癮的老兵,有個專用的煙盒用來裝菸絲,但是這個煙盒是「聯合國軍」的軍用罐頭改造的,可見這名角色久經沙場。
但是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本片有一個橋段選擇了美軍視角的敘事,這點說實話在國產片中很少見。為了不劇透,我只能說這名美軍飛行員的形象刻畫上沒有誇張和刻意的醜化,臺詞設計不突兀,從他的觀念和性格來看,如果生在今天的美國,這名美軍飛行員大概率應該是屬於川普的鐵桿支持者。他的形象是典型的牛仔性格,有美國人尚武的立國精神的體現,從機身塗裝來看可能還是個參加過太平洋戰爭的老炮。美軍的敘事中夾雜著白人至上主義者對中國的輕蔑,也有對中國創造的奇蹟的詫異,以及對擁有各種優勢的自己依舊打不贏中國人的沮喪和困惑,這是非常立體也非常合理的塑造。歷史上,中國也是通過這一戰讓自己在西方人眼中「東亞病夫」的形象完全打破。
這款叫做F4U海盜的美軍艦載機就是片中反派的座駕
這名把我軍兩座高炮陣地都犁了一遍的美軍老牌飛行員可以說是片中唯一的反派,他象徵高傲自負但同時強大自信的美軍,也是美國主張對中國強硬,仇視中國的力量的縮影,他的成功塑造,也為片中志願軍戰士最後拖著半殘的身子,在彌留之際一炮把他打爆的那一幕增加了宣洩的快感。
外國視角的敘事在《八佰》中也有呈現,但是呈現出來的樣貌太懸浮,也讓人看不清導演對這個視角到底是什麼立場,因此會造成觀眾各有各的理解和爭議,相比之下《金剛川》做得有進步。
最重要的是,美軍和志願軍基層官兵對戰爭的心態有個本質區別,那就是美軍想不明白自己為何而戰,雖然有出色的武器裝備也有強悍的戰鬥力,但是他們依舊有強烈的厭戰情緒,這和明確為何而戰,鬥志昂揚,視死如歸的志願軍形成了鮮明對比。
電影的主題是犧牲,它的英文名就是the Sacrifice (犧牲),因此電影希望向觀眾傳遞的信號就是:我們當年志願軍沒有武器裝備優勢,也沒有經濟資源優勢的情況下是怎麼把擁有原子彈的世界第一軍事強國打回三八線去的?就是靠千千萬萬先烈前赴後繼,用落後的武器和困難的後勤補給通過自己精湛的戰術素養發揮到最大威力,還有就是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一切以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以勝利為重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這回體現「犧牲」這個主題的不是我們熟悉的真實存在過的先烈,但是在電影中角色的身上,特別是張譯和吳京飾演的兩位高炮手,他們的犧牲集合了主動犧牲自己掩護大部隊的黃繼光,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楊根思,雙腿被炸斷後依然頑強作戰的孫佔元。
導演管虎本人一直在輿論場上有不少爭議,這點從《八佰》公映前就開始了,雖然票房成績很好,也給不少觀眾帶來了些樸素的感動,電影製作工藝的精湛也值得肯定,但也在敘事方式和劇情上引來不少批評和詬病。
但是《金剛川》和《八佰》不一樣在於,這部電影有三個導演,另外兩位是郭帆和路陽,一個是拍了《流浪地球》,一個代表作是《繡春刀》系列,還有吳京和張譯參與主演,因此我不想把評論聚焦在電影以外的元素上去解讀某個人的言行,或者去揣測他的立場和動機,看完我想說,管虎本人的爭議,無法解構「抗美援朝」這一歷史蘊含的巨大能量,從效果看,也沒有對這部獻禮片構成重大影響。
但這部電影確實有一些問題有必要明確指出來,畢竟這是新時代一系列抗美援朝題材影視作品的第一炮,指出他的問題是為了讓後面的其他作品能呈現得更好。
一是志願軍的犧牲和壯烈表現有餘,但英勇殺敵的形象不足;二,抗美援朝是我們在別人家的土地上打的仗,志願軍的作戰始終都伴隨著朝鮮人民和軍隊的支持,但是在這部片中沒有看到代表朝鮮的角色,只有兩個朝鮮婦女的背影。
三,這是最重要的一點,電影中志願軍戰士之間的關係被體現為兄弟情,戰友情和師徒情,但是唯獨缺乏了同志之間的感情,觀眾沒有看到基層連隊黨組織的作用,志願軍中廣大黨團幹部的關鍵角色。要知道1950年就能擊敗世界第一強國的志願軍和1945年還在被日軍壓制的國民黨軍都是同一代中國人,甚至一部分國軍被解放軍吸收改造後也成為了志願軍的組成部分,兩者使用的武器裝備也沒有代差,兩者最核心的區別就是有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從精神上到政治上有沒有經歷脫胎換骨的改造,這點《金剛川》完全沒有體現。據說原始劇本中有戰士火線入黨的情節,但是上映版本裡並沒有看到。
希望與絕望的不同?
《八佰》那座橋前,是個人生死和不屈意志,而《金剛川》前方,是通往和平的路和背後的無數同胞。有國才有家,絕非一句空話,《金剛川》全片也向我們傳遞一個訊息:每一個戰士捨生取義不畏生死的精神力量,便是身後的家國天下。
鏡頭首先向我們展示的,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下的蒼松翠柏,美麗的景致令人有些陶醉,仿佛在看一部拍攝自然景觀的紀錄片。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這樣的美麗景致,只會想到又是一個可以去打卡的旅行佳地。而在戰爭年代,再美麗的景色,都會被無情掩飾,生死轉瞬間,有誰會欣賞美景,美景之下只有無處不在的危險,是隨時隱藏的殺機。對比下的殘酷,令人動容。
電影中所展現的都是一個個小人物,最大的官職是連長,把他們投放於千軍萬馬之中似乎都微不足道,然而如果將每一個人放大,看到個人在這場戰爭中所經歷的,我們便會知道哪裡有渺小,哪裡有微不足道?所有的人都是英雄,哪怕他們正值少年,正如電影中的一句旁白:「那時候我們都十七八歲,沒有一個人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