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八佰》是一場守衛抵抗之戰,那麼《金剛川》便是正面戰場鏖戰中的慘烈一瞬。我們在《八佰》中看到一座橋,那是通往生命最後希望的一座橋,我們在《金剛川》中守護一座橋,而那是通往最後勝利的彼岸。
今年兩部優秀的戰爭電影
《八佰》那座橋前,是個人生死和不屈意志,而《金剛川》前方,是通往和平的路和背後的無數同胞。有國才有家,絕非一句空話,《金剛川》全片也向我們傳遞一個訊息:每一個戰士捨生取義不畏生死的精神力量,便是身後的家國天下。
魏晨的轉型令人驚嘆
鏡頭首先向我們展示的,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下的蒼松翠柏,美麗的景致令人有些陶醉,仿佛在看一部拍攝自然景觀的紀錄片。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這樣的美麗景致,只會想到又是一個可以去打卡的旅行佳地。而在戰爭年代,再美麗的景色,都會被無情掩飾,生死轉瞬間,有誰會欣賞美景,美景之下只有無處不在的危險,是隨時隱藏的殺機。對比下的殘酷,令人動容。
電影中所展現的都是一個個小人物,最大的官職是連長,把他們投放於千軍萬馬之中似乎都微不足道,然而如果將每一個人放大,看到個人在這場戰爭中所經歷的,我們便會知道哪裡有渺小,哪裡有微不足道?所有的人都是英雄,哪怕他們正值少年,正如電影中的一句旁白:「那時候我們都十七八歲,沒有一個人怕死。
每一個戰士都是英雄
張譯太適合飾演這種看似普通,卻會在最後時刻聚焦所有人目光的角色。在電影有限的時間裡,他將人物性格層次遞進地展示出來。張譯在電影中飾演名叫張飛的高炮手,但他在影片開場時的表現,你會發現這是一個老實謹慎得甚至有些懦弱的小人物,這與我們熟知的蜀漢名將張飛產生了有意思的反差效果,連戰友吳京都會叨咕怎麼取了這麼個名字。然後就是這樣一個開始謹小慎微的張飛,到電影結尾處成了全篇的燃點,成了「千古流芳莽撞人」。
張譯貢獻影帝級別的表演
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如果不是觀看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那種慘烈和絕望無法想像。電影中美軍轟炸機三度炸橋,每次折返後都會疑問,為什麼明明炸掉了,這麼快又修好?他們不理解,這是怎麼做到的。
我想,七十年前他們不理解,七十年後依然還是無法理解,什麼是中國速度。這是深藏於中華民族身上的基因,百折不撓,自強不息。戰爭年代我們鋪橋助軍通行,和平年代我們有一帶一路,高速發展迎頭前進,讓全世界見證中國速度。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電影上映後,很多觀眾質疑電影一些情節的合理性。比如從科學的邏輯出發,人在斷臂斷腿的情況下是否能做出張飛那樣的反抗?而我更願意把他理解為導演的一種情懷和理想化解構,真實與藝術之間的界限是見仁見智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張飛最後也成了一個「莽撞人」
電影因為拍攝時間緊張,的確有一種不夠酣暢淋漓的感覺,在時長上也比較短。但影片的表現依然在水準之上,管虎、郭帆、路陽作為最優秀的三位新生代導演,也的確呈上了一部高質量作品,而完美是需要時間打磨的。在電影工業的發展中,新生代的優秀導演讓我們看到希望,看到我們與好萊塢電影之間的差距已越來越小。
很多觀眾詬病於電影多處重複鏡頭,採用不同視角的敘事方式,但這恰是小編喜歡之處,任何事情都會有不同人不同視角觀察下的合理性,就像在李九霄的視角下,高炮兵在本應隱蔽的地方燃起大火,他意識到自己的戰友「不要命了」,但在他的位置並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電影從另一種角度告訴我們究竟發生了什麼?
鄧超飾演的高福來
回顧上一部講述抗美援朝故事的電影應該是1964年上映的《英雄兒女》,王成「向我開炮」的熱血影響了一代人,而《金剛川》在結尾用了《英雄兒女》主題曲致敬。《英雄讚歌》的歌聲隨著影片結束響起:
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側耳聽,青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作和聲,人民戰士驅虎豹,捨生忘死保和平,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細心的觀眾可以在觀影最後留意看一下演職人員表,整個製作團隊,「司機」一職便打出了上百人的字幕,兩個多月的拍攝周期,5000多人的參與,這又是一次中國速度的展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