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美控股,光聽它的名字,你可能以為這是一家投資控股型公司,但是,這可能只是蘇老闆對未來的雄心,而不是它的現在。聯美控股目前還是一家主營業務為供暖的公共事業類上市公司。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叫「投資不過山海關」,用來諷刺東北上市公司經營效率低下,假帳頻出。對這種地域性的歧視,其實我一直是很不以為然的。東北地區也有很多出色的公司,比如長春高新,又比如聯美控股。
聯美控股98年上市時曾用名「黎明股份」,主營業務是服裝。後來因為經營不善,經過多次資產重組,主營業務變更為供熱發電,2008年改名為聯美控股,自此業績開始穩步提升。從2010年以後,淨資產收益率始終保持在10-20%之間。2016年6月,聯美控股從大股東那裡置換進瀋陽新北、國惠新能源等優質資產後,企業發展走上了快車道。2016年到2019年,聯美營收從20.44億增長到33.96億,年複合增長18%;淨利潤從7.16億增長到16.45億,年複合增長76.58%。聯美的淨利潤可不是做帳做出來的,確實是收到了真金白銀。2019年經營現金流淨額達到了14.38億。
那麼聯美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為什麼會這麼賺錢?以後還能持續的賺錢嗎?還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嗎?為了找到答案,我繪製了下面這張圖。
首先來看一下聯美控股的收入、毛利都分布在哪裡。圖中用長度表示收入佔比,高度代表毛利率高低,那麼體積就是毛利的多少。
我們可以看出,毛利率最高的業務是清潔能源業務中的接網&工程施工業務,毛利率高達94.28%,毛利佔比也達到了42.86%;其次是清潔能源業務的供暖業務,收入佔比達55.39%,毛利率39.49%,毛利佔比40.05%,是利潤來源第二大的業務。廣告收入和毛利都排名第三,發電業務是個苦差事,毛利率最低,毛利總額佔比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僅有1.29%。
供熱、發電、接網&工程施工,都屬於清潔能源業務的細分領域。供熱和發電,實際是屬於熱電聯產的2個環節。原來火力發電排出的廢氣中還含有大量的熱能被白白浪費掉,熱電聯產後,這部分熱能就被收集起來,用來供熱。對於聯美來說,供熱才是主要目的,發電只是次要產品,也基本不賺錢。接網工程,其實供熱管線一旦鋪設好,開通幾乎是沒有成本的,因此接網費實際是沒本的買賣。以後只要聯美還在不斷的拓展供暖新客戶,這一塊業務就還會持續地給聯美帶來暴利。供暖業務具有天生的壟斷性和跨周期的特點,用戶一旦使用了某家的供暖服務,幾乎就不太可能再更改。另外飯可以少吃一頓,但是東北的冬天,供暖卻是一天也不能少。因此,供暖業務是一塊能讓聯美舒舒服服吃一輩子的業務。
廣告發布業務是聯美2018年才從大股東手裡收購的兆訊傳媒子公司負責經營。兆訊傳媒在高鐵數字傳媒領域同樣具有壟斷性,覆蓋28個省、市自治區超過80%的鐵路旅客,超過500個籤約站點,共擁有5600多臺數字媒體資源。公司與各鐵路局籤訂的都是長期排他合同,因此其他公司現在已經很難再進入這個領域。同時,公司高達80%的覆蓋率,也能為廣告客戶提供最大的受眾人群和最靈活的付費策略,又進一步強化了公司業務的壟斷性。壟斷有什麼好處?就是沒有像樣的競爭對手,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來不斷提價。
對於供暖業務,可能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聯美能獲得比同業,比如惠天熱電、大連熱電等同類上市公司高得多的毛利率呢?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有很多券商調研,甚至連證監會也關注了。公司的答覆還是很有說服力的,而且這個業務其實也很難造假,畢竟供暖每年能收到多少錢,買煤需要花多少錢,都是很容易查的。那麼公司能獲得超高毛利率的原因是什麼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公司設計鍋爐時,是仔細論證了煤炭資源,選擇了量最大,價格便宜,且離公司又比較近的霍林河煤礦的褐煤,近10幾年煤價都保持在300多元/噸的水平上,從煤炭這裡就獲得了成本優勢。現在公司已經與煤礦建立了長期的互助合作關係,預計未來煤價仍然不會有大的波動。
2、公司的鍋爐完全針對這種褐煤設計,熱效率達到80%以上,是行業領先水平。
3、公司的熱力管道傳輸在管網大小、管壁厚度、保溫材料選擇方面有獨特設計,供暖損耗1%左右,遠小於其他公司10-20%的損耗率。
4、熱網平衡技術行業領先,不會讓有的用戶熱得開窗戶浪費熱能,有的用戶冷得達不到供暖標準而投訴。5、精細化收費管理,能按照政府標準,對超過3.5米樓高的建築,增收10%費用,超過7米的建築,增收100%的費用。不會讓學校禮堂這種高層建築僅按照普通辦公室的收費標準收取。公司的業務是很難作假的,不僅僅是帳目容易查,而且公司每年獲得得實實在在的經營現金流淨額,是確實存在銀行裡面的,而且公司每年的財務費用都是負值,這跟康美之流的造假公司,是有本質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