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經天緯地之學,古代群經之首,帝王將相之學,其間的為人處世之道,尤為可觀,本文擇取其中對待朋友和小人的2種態度,略為一說,或可引而伸之,解其中旨要。
其一,和朋友之間互相有所感應,應當謙虛以待。
《易經》的「鹹」卦,「鹹」字是通假字,通「感」字,為感應之意,這感應,就是建立起友誼,相互間有互相理解的惺惺相惜的感應,在這種情況下,這一卦的主旨思想為「君子以虛受人」,為什麼呀?
首先,高調或者自高的,就凸顯了自己的價值感,過分強調了自己,事物是有平衡律的,一方高了,就擠佔了另一方的空間,另一方就被忽略了,那麼這樣的感應,將是疏遠的,因為對方和你交往,首先重視的是其自身的價值感,你的高調,對方將遠離你,因為對方在你這裡似乎沒有價值,對方幫不上你。
其次,謙虛,會使得對方可以任意所為,因為人際間存在一種彼此的羞意,每個人在需要友誼的時候,都會在乎是否給對方留下壞的印象呢?那麼,你的謙虛,對方就可以大膽和你對話,而無忌諱。若非如此,對話就被阻隔,人際關係就失去意義。
其實,人生誰沒有一點缺點呢?有什麼好害羞的呢?一點缺點算是很正常的,懂得這一點,就懂得尊重人,就懂得謙虛為何物。
其二,在隱遁時,需要遠離小人,不去憎惡小人,但是表現出嚴厲。
人生豈有時時如意的?有些時候不需要太張揚的,可以隱遁一時,休養生息,矯正一些偏差,避免一些衝突,保存實力,等待進一步的行動。
但是在隱遁的時候,怎會沒有一些「小人」對你有所幹涉的,或者對你持有反對意見的?
既是隱遁,就不參與爭執了,迅速遠離小人,遠離是非之地,當然以嚴肅的態度隔離他們,否則你要是又示以熱情,那麼小人就會多來接近你,你將不得清閒。
嚴肅的態度,嚴厲的態度,表明你在隔離一種關係,嚴肅就是不可通融感,嚴厲就是有錯必究,不容胡言,這樣那些動歪腦筋的,可以被阻止。
但是,前提是「遠小人」,離得遠一點,不去參與,又以嚴厲拒絕人。
以上2點,一個是接受人的,一個是拒絕人的,接受人就謙虛,拒絕人就嚴厲。
月讀《易經》64卦,一世逍遙宛似仙,讀讀白話《易經》點進去:
學會易經,是人生一大幸事,30天入門,白話詮解,是對忙碌的現代人一大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