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位於忠門半島,下轄3個鎮,共25個村委會、13個「村改居」社區,有16.7萬戶籍人口。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北岸立足自身特色,挖掘當地傳統優秀文化,將孝道、行善等美德融入社區治理工作,在移風易俗、養老事業、助學助教中發揮應有作用,使鄉村面貌為之一新。
2016年,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被列為省級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3年來,北岸推進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四位一體」的基層善治工程,構建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弘揚孝道除陋習
1月7日,在北岸忠門鎮秀田廣場,當地舉行了一場移風易俗燈謎競猜活動。現場,司儀用通俗易懂的莆田贊句宣傳移風易俗的政策和好處,引導群眾自覺遵守村規民約,擯棄天價彩禮的陳規陋俗。
由於地處沿海,資源匱乏,北岸經濟曾經相對落後。改革開放以來,經幾十年在外經商打拼,當地群眾積累了不少財富,遂興起講排場、比闊氣的風氣。
2017年,北岸被省紀委列為十個移風易俗聯繫點之一,成為莆田唯一的移風易俗工作省級試點單位。從2017年9月開始,北岸聚焦「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民間陋習,打響移風易俗攻堅戰。
在開展移風易俗工作中,一些領導幹部發現,高聘金的背後存在現實問題。長期以來,農村地區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女兒嫁出去就不用負責親生父母的養老,所以父母需要一筆高價彩禮來防老。
北岸是媽祖的故裡,在山亭鎮港裡村有個天后祖祠。祖祠的一面牆上嵌著一塊石碑,碑上刻著一篇《林氏族範》,開頭便是「凡林子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1000多年過去了,這個家風家訓浸染了整個北岸。
2018年北岸以「傳承弘揚孝道文化,打造媽祖故裡品牌」為主題,組織評選「百孝之星」人物。「讓群眾看到,不僅是兒子和嫁過來的兒媳婦,就連嫁出去的女兒和女婿,同樣可以孝順父母。」北岸文明辦幹部陳少華說,據去年一份莆田市移風易俗調查報告顯示,北岸移風易俗工作的知曉率全市第一。
眼下,北岸策劃出臺移風易俗新制度,其中包括黨員幹部參加婚喪嫁娶宴請事項。以前,黨員幹部操辦宴請須報告,新制度出臺後,黨員幹部原則上非親屬邀請都不能參加,如果有特殊情況,須報告單位領導批准後才能參加。
公益慈善風氣盛
隨著移風易俗和社區治理工作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北岸人主動擯棄陋習,把以前大操大辦的錢捐出去,用於公益事業。
「戲劇室、閱覽室、棋牌室、義診室、健身室、休息室,該有的都有,一應俱全。全部免費開放,天天都有老人過來。」在北岸山亭鎮東店村居家養老活動中心,負責人潘銀洪說,2015年籌資20多萬元,在小學舊址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近年來,北岸推動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社會集資等方式,探索居家養老新模式。目前,北岸已建成20個標準農村幸福院、3個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19個老年活動場所。
不久前,北岸第一個老年健康協會和老年人健康學校在東店村掛牌成立。「這是創新老年人工作的第一步,有步驟實施農村老年人健康自我管理工作,加快試點步伐,推進工作全面鋪開。」北岸黨工委書記林修嵐說。
與老人協會不同的是,老年人健康協會由村支書擔任會長,機構更規範、做事更透明、公信力更高,便於號召鄉賢參與村務,通過公益性捐資,共同參與治理。
「村裡有幾個鄉賢自發成立慈善基金會,幫扶困難群眾,關愛老年人,助學助教。」東店村支書柳烏坤說,「大家和諧共處,從來沒有上訪事件,矛盾不出村。」
去年9月,位於港裡村的媽祖幼兒園揭牌。這座幼兒園獲得省級下撥資金318萬元,但剩餘500多萬元缺口,最後由港裡村委會、賢良港天后祖祠、福慧寺和各個宮廟聯合成立港裡村助教中心,籌集建設資金。
圍繞公益慈善、獎教助學、文化傳承等民生事業,北岸培育孵化了媽祖大愛慈善協會、獎教助學協會、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等83個社會組織。其中,媽祖大愛慈善協會成立於2018年,累計籌集2900多萬元,為支持社會各項慈善事業支出900多萬元。(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劍波 陳榮富 通訊員 林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