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那個毀了你一生的人帶到面前,你不必承擔罪責,你會殺了他嗎?
當約翰問簡這個問題時,簡的眼睛閃著淚光:「我會殺了他。」自此,一念起,現殺機。
《前目的地》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海茵萊恩1959年寫的《你們這些還魂屍》改編,作為當代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他和艾薩克·阿西莫夫(著有《機器人三定律》),阿瑟·克拉克(著有《2001太空漫遊》)並稱上世紀科幻三巨頭,雖然他以硬科幻而著名,但這部小說乃至這片子,嚴格說,應該列在硬科幻與軟科幻之間。片中基於三維時空中的穿梭,雖然有《相對論》等理論做支撐,就算時間定位裝置是實驗室產品吧,抱著這種裝置回到了過去,能怎麼樣呢。也許這個問題是大多數科幻迷腦中的梗——回到過去,能重新來過嗎?能開啟新生活嗎?成就另一番自己嗎?《前目的地》就讓時間局的特工約翰帶你看看,這個問題的解法,注意,不是答案。顯然,已經超越了物理、化學、數學的範疇,又進入哲學了。
說是哲學範疇,這裡有兩個概念,一是命定悖論,是解釋為何歷史事實不被時間旅行中所作所為而改變的理論,就是改變歷史的做法,不論企圖與否,最終會引起歷史所「命定」的結果,而並非做出之外的改變。舉個例子,如果過去發生了火災,而你想以旁觀者回到過去想阻止火災的發生,過去後才發生你就是當事人,而正是因為穿越回去的你,才發生了火災。
整容後的約翰來到1963年的紐約老爹酒吧,自言自語唱著:我是我爺爺。那句詭異的歌詞,對於這麼一部邏輯鋪陳一點也不拖泥帶水的片子,每句話每個臺詞都是埋伏。這是第二個理論,諾維科夫自洽性原則,俄羅斯物理學家在1980年提出的,人可以回到過去,但是不能因此改變歷史的進程,我們的世界是已經被改變過的結局,上面兩個理論與祖父悖論都持相反觀點。
這也是約翰為什麼不能扭轉過去的原因,在單線空間裡,任何追朔到過去的行為,都不能像在平行宇宙四維五維空間裡發生作用,因為,你始終在一條時間線上穿梭,不停地替代那個時間的人,始終要做個當事人,這種排他性,使單線空間的時間線才能成立。而在四維、五維中,就可以像《星際穿越》裡的庫伯在黑洞的奇點看到過去的自己和女兒,透過女兒的書架、手錶給女兒傳遞信息。那時的他是個旁觀者,可以把沙子堆出二進位的樣子,引領過去的自己,這是平行宇宙的玩法。而在本片裡,約翰沒那麼幸運,供職的時間局也只生產出了在單一空間裡穿梭的裝置,他奉命從1992年回到1970年去阻止當時駭人聽聞的炸彈事件,被炸彈罪人燒得毀容,換了一張自己都認不出的臉。這是第一個循環。
換臉後穿越到1963年,把變性了的簡(約翰)引向復仇之路,在簡向他訴說離奇經歷時,他一點也不驚訝,因為他全都調查了,他知道時間總部的羅伯特為何選中簡,因為她的雌雄同體,她是沒有過去的人,她是可以隨意被上場的時間木偶。當時的簡想不出還有比當下更糟的自己,於是,她毫不猶豫地跟著約翰回到了過去,想親手殺了那個拋棄自己、改變自己後半生的人。
不曾想,彼時的簡自覺高人一等,她碰見了從未來回來的自己,如知己相逢一般,視如己出,未來的他和過去的她以不同的性別相戀了。毫不知情的簡迅速墜入愛河,恍然大悟的簡痛不欲生,正是自己的自作聰明玩弄了自己。這是第二個循環。
知道真相後,該如何自處?
這部小說誕生的五零年代是現代文學的啟蒙光輝時期,美國有金斯堡的《嚎叫》,愛爾蘭有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法國有薩特的《禁閉》和加繆的《局外人》,文學家和哲學家們已經從人與世界的對抗,轉向到人與自身的對抗了。這股風也刮到了科幻界,作為旁觀者的人類可以去拯救地球,開採宇宙,而作為當事者的我們如何面對自己。曾經天真地以為時間能解決一切,時間可以逆轉人生,殊不知,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局面,回到過去,輸得更慘。
在時間面前,每個人都是俘虜。
在簡(變性後叫約翰)看到當時的自己後,萬念俱灰,他被特工約翰招募回時間局總部的1985年,他已經無處可逃。在這一天接到了回到1970年執行拆彈任務,導致了毀容。整容後的約翰成為了特工約翰,這是第三個循環。
於是,約翰又帶著簡的孩子簡回到了1945年,簡被遺棄的那一天,把簡放到了孤兒院門口,這是第四個循環。
當特工約翰從1992年解甲歸田回到1975年的紐約,準備頤養天年時,時間定位器失效。他看到了過往的計時器記錄,發現了炸彈罪人的行蹤,對著他舉起了搶。炸彈客說:「殺了我,你就成為了我,我們,只不過是被派來維持時間、維護歷史的,你以為你能改變嗎!」約翰說:「我才不想像你那樣!」扳機扣動,約翰成了自己一直要消滅的罪人。由此,徹底進入死循環。
永遠不要把明天的事拿到昨天去做,即使一秒勝過事後九億秒!
愛看公眾號(微信號aikanai)願意結識愛電影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