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認識李叔同:半世煙柳半世僧,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2020-12-23 丁目文娛閣

第一次聽到「李叔同」的大名,是從豐子愷先生的作品中。李叔同是豐子愷的老師,同時又對音樂、美術、書法造詣頗深,在豐子愷的筆下,李叔同是一位不苟言笑,卻又溫和威嚴的教師形象。

後來,李叔同又遁入空門,探尋生命的真諦,成為「弘一法師」,這一度被傳為一段佳話。然而豐子愷沒有說的是,李叔同幾乎沒有給天津的髮妻俞氏帶來過幸福,也沒有真正地給日本妻子雪子愛和照顧。這位法師也非完人,在他成長過程中,許多經歷造成了他後來的樣子。

既是教師李叔同也是弘一法師,他的傳奇一生大概可以分成四個階段,從他平生所作的詩就可以一窺他不同時期的狀態。

1. 奔走天涯無一事,問何如聲色將情寄?

李叔同出生於天津大戶人家,是當時天津李家的李三少。他的前面有一位哥哥李文熙,父親死後由文熙在打理家事,於是李叔同和很多紈絝子弟一樣,閒極無聊讀讀書,作作文,或者去聽聽戲。

李叔同最常去的就是天仙園,在那裡他結識了對他一生有重要影響的人——楊翠喜。楊翠喜從小就被賣到戲班子學藝,見過世間太多的人情冷暖,早已被社會浸染,她想要的只有榮華富貴。少不更事的李叔同就這樣掉進了她的陷阱裡。

楊翠喜

李叔同的母親王鳳玲眼見兒子整日往天仙園跑,草率地為他安排了一門親事——對方是家境一般但身家清白的俞氏,俞氏的順從膽怯和楊翠喜的活潑霸道比起來,讓李叔同覺得索然無味,他只是機械地扮演一個兒子和丈夫的角色,而無其他溫情。

婚後不久,母親王鳳玲見李叔同整天無所事事,也無心打理家事,便決定和李叔同夫婦一同遷往上海。在上海,李叔同依靠自己的文章結識了一群文人墨客,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同時,他的兒子也出生了,但是這些都沒有困住李叔同,讓他成為家庭的俘虜,而是結識了又一個風月女子——李蘋香

李蘋香

上海沒有天仙園,文人雅士們就把李叔同帶到了天韻閣,天韻閣的李蘋香多了幾分文雅和才氣,正適合李叔同這些讀書人。也正是在天韻閣,李叔同看透了歡場女子——他們不過是想要被贖身,過上清白日子,和楊翠喜一樣,這其中並沒有愛情,只有獵物。

雖然她們對人生的看法和理想大相逕庭,但是一點是共通的,她們最愛的,是她們自己。那這樣的女人,會遇見不同的獵手,只要有足夠的條件,她們都會自投羅網。

由此想到家中髮妻俞氏,眼中只有這個家,甚至沒有自己,與自己的母親王鳳玲也越來越像,被傳統侵蝕的逐漸變得憂鬱的雙眼,讓李叔同既內疚又無奈,但是他並打算回到家庭。

而是繼續過著筆墨傳情的日子——把詩作送給歡場之人,看他們為自己動情的樣子。年輕的朱慧百,遲暮的高翠娥,優夢園的謝秋雲,還有語心樓的主人,甚至包括哥郎金娃娃,都是李叔同曾今為之作詩的優伶。

他的這一階段,超越了本能,超越了性別,但他並不在意,來來往往本就是自然規律,不執著才能遊戲人間。

2. 深愁、淺愁,難消受,誰家庭院笙歌又。

小兒子還不到一歲的時候,李叔同的母親王鳳玲因病去世。

為人子,守孝道,他自認從未做好。

母親在世時,李叔同就很少陪伴,很早出門,很早回來。把母親的遺體葬回天津老家之後,李叔同似乎有了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於母親,必須守最後的孝道,而於髮妻,他自知無法擔起父親和丈夫的雙重重擔,於是他把妻兒留在李家,一個人遠赴日本。

在東京,李叔同徹底換了一個身份:李哀,雙親健在,二十六歲,未婚獨身的留學生。此番逃離,他想和過去告別,開始努力做一個地道的日本人。

在這裡,他認識了雪子。雪子是李叔同僱傭過來當油畫模特的,十九歲的她不諳世事,被李叔同憂鬱的神情,和作畫時認真的樣子打動了,愛上了他,後來也成為了他的妻子。

李叔同畫筆下的雪子

在日本的李叔同,已然不見了當時在天津和上海的歡場氣,或許是母親的去世給他的影響太大,他在日本認真學習美術的同時,愛上了俳優戲表演。他開始上臺演戲,已經不再是在天仙園時的小打小鬧,而是在經歷了這麼多事情,遇見了這麼多女人之後,他發自內心地想去飾演一個女人。

戲劇中,他傾注了太多的情感,讓戲劇家松居松翁先生都讚不絕口,評價他「非常優美動人」,然而慢慢地喝彩的人越來越少,李叔同反而沒了興致。

後來回國,李叔同把雪子也一同帶來上海,再加上天津李家已經破產,俞氏母子也需要錢,李叔同迫切需要新的工作,於是便在學堂教書,也正是教書之時,認識了自己生平最得意的兩位學生——豐子愷和劉質平。

如果家裡沒有破產,仍有錢供他花銷,不說揮霍,即便夠維持日常生活,他也不會執起教鞭。他會像過去,住在城南草堂時一樣,寫字、畫畫、編撰詩冊,做灑脫的藝術家。

因為所做之事實屬迫於無奈,所以李叔同在學校中給學生的印象也多是不苟言笑、嚴厲和認真。他每個月的薪水也被分為四份:上海雪子,天津俞氏,自己,以及資助劉質平的學習。雖然他有兩個妻子,兩個孩子,但是雪子和俞氏並未彼此見過,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是他們的寂寞卻都是一樣的。

在這一階段,李叔同憂鬱、迫於生計,這是曾經的李三爺沒有體驗過的,厭倦和失落也伴隨他左右。

3.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在學校教書的李叔同並不甘心自己的下半輩子就這樣度過。他開始策劃其他的事情。他想要脫胎換骨。

李叔同在學校放冬假之時,前往虎跑定慧禪寺進行為期二十天的斷食。他希望能夠在這二十天的斷食中獲得某種新生,讓他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情和朝氣。但這份熱情並不是重返家庭的熱情,而是探知新世界,探知禪宗的熱情。

斷食之後重返學校教書,卻早已下定決定皈依佛門,去追究靈魂的來源和去往,探尋宇宙之根本。他請求別人將信物轉送給雪子,因為他怕雪子前來阻攔他出家,他沒有辦法面對她。後來雪子收到信件,卻也跑來勸他回去,他只是冷冷地說了句「叔同已死,你看見的是弘一。」萬念俱灰的雪子,沒多久就回了日本。

而俞氏聽到李叔同出家的消息,似乎並不意外,甚至都沒有做任何掙扎,因為她知道無用,她的命運像極了李叔同母親王鳳玲的命運。

從此李叔同的下半生,再無女人,不管是親人還是戀人。

他始終在四處雲遊,尋找靜修去處。李叔同講經、念佛、吃齋、渡人,與豐子愷共同編制《護生畫集》······但卻始終在逃避那個天津的家。他不是嫌棄,而是有愧,他無法像直面雪子那樣,直面一直為他付出的俞氏。也是在逃避曾經那個只知風花雪月的自己。

遁入空門的李叔同依舊愛詩、寫詩,他面對他理想中的剛正之人韓偓所寫的《金奩集》(關於閨閣女子情事),他據理力爭,想為韓偓正名,然而都是徒勞的。他真正想正名的並不是韓偓的詩,而是曾經那個沾滿脂粉氣的自己。

半世風流半世僧,人間再無李叔同

他還是放不下曾經的自己,他也知道自己修行尚淺,直到俞氏去世,他才漸漸地與過去的自己和解,在最後的時光裡探尋自己的內心。

這一階段,他在逃避,他也在探索,他在嘗試接納自己的過去,在不斷地否定自己,試圖向禪宗慢慢靠近。

4. 夢時故是夢,醒時何非夢。

夏丏尊說李叔同「做一樣,像一樣」:

「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風流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

李叔同在他的這些朋友、學生的筆下,儼然是嚴師益友的形象,甚至對所有事情都有著讓人羨慕的天賦和熱情。就連坐藤椅之前都要讓小蟲先離開,以免壓到他們,但是卻從未抱過自己兒子,也沒有給妻子幸福。對於他來說,婚姻,尤其是舊社會的婚姻,母親王鳳玲和妻子俞氏都是受害者,他一個受過西方教育的人,不會被這些束縛。

但他又是灑脫之人,人生如戲,亦真亦假都是浮雲,名譽、地位、金錢都不重要。剛剛遁入空門的時候,他並未和自己和解,以為剃了度,吃了齋,念了佛,斷了情,就能達到「空」的境界了,然而正是他處處小心翼翼,處處以「戒」為戒,說明了當時他還沒有真正放下凡俗之事。

當泉州淪陷之時,李叔同依舊明確立場「僧人不戰」,即使泉州防區司令突闖承天寺時,李叔同也並無多言。

弘一法師

弘一併沒有告訴他,為什麼僧人不戰。也沒有告訴他,在炮火激烈的夜晚,他總是站在寺裡月臺別院最高處,等待轟炸,他抱著殉國的死心,迎接每一個日出。

這個時候的李叔同,已經真正地變成了弘一。

相關焦點

  • 再回首已百年身
    她說做這行的90%以上都吸毒,她認識的小姐全部都吸。她當初感覺好奇,大家都吸,她也就吸了。她說有個同行姐妹,以前好漂亮,長得就像那個湯寶如,最後是死於吸毒。「頭天晚上她睡在我床上,我就說,看上去好像死了一樣的,完全一副骨頭啦,太瘦了。」那天這個小姐妹毒癮發了,又沒錢了,可能加上又冷,死在外面的椅子上。看到這個事,她內心挺震動:「說不定哪天我也是這樣的。」
  • 李叔同:半世風流半世僧,看似無情勝有情
    李叔同在童年就已才露尖角,他六歲啟蒙,十五歲時就能誦出「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這樣的絕句。 李家許多人潛心向佛,因受佛法薰陶,兒時的李叔同便喜歡上了念經時的空靈感受,或許那時他已埋下出家為僧的種子。 在李叔同《大悲咒》和《往生咒》的經聲中,李家最後的繁華隨著古佛青燈的嫋嫋青煙在空中消散。
  • 心上蓮花:再回首已百年身
    她說:做這行的90%以上都吸毒,她認識的小姐全部都吸。她當初感覺好奇,大家都吸,她也就吸了。她說有個同行姐妹,以前好漂亮,就像那個湯寶如。最後是死於吸毒。「頭天晚上她睡在我床上,我就說,看上去好像死了一樣的,完全一幅骨頭啦,太瘦了。」那天她毒癮發了,又沒錢了,可能加上又冷,死在外面的椅子上。看到這個事,她內心挺震動:「說不定哪天我也是這樣的。」
  • 「悲喜交集」,世間再無李叔同
    幾天以後,夏丏尊聽一直守在隨侍老人左右的妙蓮法師說,去世前半個月,老人已自知行將不起,特意把他叫到身邊,殷殷叮囑了五件事,最後一件事是:火化遺體之後,記得在骨灰罈的架子四隻腳下,各放一缽清水,以免路過的蟲蟻爬上燙死,殃及它無辜生命。一百年來,沒有任何一次死亡,像這樣的慈悲入懷,莊嚴自在。他就是弘一法師,出家前,他叫李叔同。
  • 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對於他們來說,這一步都錯了,而接下來就是步步錯……人生最讓人痛苦的事情就是只能回首卻不能重選,如果果真想要一次重新來的機會的話,拿命來換電影中的故事只能用生死來結束,而生活中的故事,卻可以多一些寬容,給好人一些安逸就如同給自己安逸,給壞人一次機會就如同給自己一次機會——快到終點才能知道又再回到起點從頭上路——
  • 李叔同:半世繁華半世僧
    李叔同的前半生一直流連於繁華旖旎,有時甚至衝出了時代審美的方圓:男扮女裝登戲臺、為自己畫裸體畫像。他精通音樂、美術、詩詞、戲曲,曾情繫於名伶楊翠喜,留學時娶日本女子淑子為妻。39歲時李叔同毅然出家,修行佛家中戒律最嚴的律宗。二十多年後,弘一法師(李叔同法號)使傳統斷絕數百年的律宗得以復興,佛門稱他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 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上卷 第二十四回 第三節:【原文】見過賈母,出至外面,人馬俱已齊備如果久不回家鄉,人事變遷,或長或沒,再見面,就必致恍惚不可。此一節,你要以五十歲的曹雪芹穿越回去,附身在少年曹雪芹的身上,來看人物關係,來理解他們的對話,就好理解多了。這些話其實都是作者編派在所設計的人物身上的。賈璉說:「你怎麼發呆?---」其實是作者自問;寶玉說:「是了,是了,我怎麼就忘了。」
  • 回首已是百年身
    事情乍一聽上去,有點傻…… 葉先生每年都會選一個好日子,跑去影樓留影一張,一大老爺們每年去拍一張寫真,確實是有點傻,可是這事情雷打不動地堅持了62年,意義就升華了。他的第一張照片拍自1907年,那還是清朝,最後一張照片攝於1968年,已是文革初期,拍完這張照片的2個月後,葉老先生離世。
  • 李叔同填詞的《送別》已傳唱百年,竇唯唐朝樂隊改編,樸樹唱哭了
    片中他扮演了弘一大師,而這位在俗時叫李叔同的先生就是《送別》的詞作者。這首百年前弘一大師為《送別》填詞的歌曲,如今也傳唱了百年。這首從小學就會唱的歌曲,多年來魅力依然。弘一大師李叔同,一定是近代名人中繞不開的人。他不但是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也是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李叔同先生曾經「二十文章驚海內」,更是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的先生。
  • 你一定聽過他寫的歌 民國一代大僧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送別》是李叔同送別摯友許幻園時寫的一首歌曲,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1914 年冬天,「天涯五好友」中的許幻園在李叔同家門外悲切地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罷揮淚而別,連好友家門也沒進。
  • 讀懂了李叔同,你就讀懂了人生(深度好文)
    他便是「承兩世悲歡,歷一生修行」的弘一法師——李叔同。回首過往的六十餘載,他為我們留下了兩則偈語: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問餘何適,廓而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人如其言,李叔同就像這無痕無塵的偈語一樣,在凡塵俗世間,獨擁一方澄澈,獨修豐盈的靈魂。
  • 《愛樂之城》,人生若只如初見,再回首已百年身!
    女同學和她的男友愛的轟轟烈烈,可以在晚自習之後打車去兜夜市,然後意猶未盡的兩個人直奔火車站,坐了一夜綠皮車去另一個城市看日出;看完日出再溜達一整天,晚上再坐一夜的綠皮火車晃回學校,風塵僕僕的早晨出現。也可以翹課一起各種創業實戰,賺了錢就全國到處去玩。看起來似乎是經受得起生活考驗的愛情吧?
  • 經典裡的中國|送別/李叔同
    生長在書墨飄香和家資萬貫的優渥環境中,李叔同是一個標準的翩翩公子,其風流和才情都堪稱一時之冠。痴戀名伶名妓,在青樓樂不思蜀李叔同18歲時,奉母親之命娶茶商之女俞氏為妻。這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往往很難讓新青年感受到愛情的甜蜜,反而刺激他們外出沾花惹草。在天津戲園子裡,李叔同認識了名伶楊翠喜。
  • 經典詠流傳:李叔同《送別》
    民國五年(1916)入杭州定慧寺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多才藝,編歌演劇、作畫治印無所不擅,又通數國文字。為南社社員。詩好作長短不齊之句,奇趣洋溢。詞豪婉兼具。有《弘一法師文鈔》。今人輯有《李叔同詩全編》,詞在集中。
  • 再回首 已百年身
  • 畢業季歌曲那麼多,李叔同的《送別》傳唱百年依然深深打動我們
    每每「長亭外,古道邊……」的旋律響起,總會讓人想起還能再見或者再也不見的朋友,一首《送別》道盡人生如夢、離合悲歡,傳唱百年,經久不衰。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歌詞作者簡介: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 那個春天,那個元宵,李叔同初遇弘一
    而彭遜之的虎跑習靜,其實還得益於李叔同的外緣相助。因彭遜之習靜欲覓一幽靜處,便求之於好友馬一浮,而李叔同於虎跑寺斷食17天之歸來後,曾去拜訪過馬一浮,向其請教佛學教理,並說起虎跑寺是如何清靜,僧人招待是如何殷勤,讚嘆不已。因此故,馬一浮就把這位彭遜之也送到虎跑寺了,並隨即致函李叔同告知因緣:「故人彭君遜之,耽玩羲《易》有年,今初發心修習禪觀,已為請於法輪長老,蒙假閒寮,將以明日移入。
  • 從浮華絢爛回歸平淡超然——評話劇《李叔同·最後的情書》
    1898年秋,他帶著老母妻兒來到上海,他給自己取名李霜(霜,喪與傷諧音,說明他當時非常沮喪);母親去世後,他改名李哀(我們可以理解為哀母之痛);安頓好妻兒後他獨自東渡日本,在日本他改名李岸(那是苦海無涯、回頭是岸之意);在李叔同落髮為僧之前,他又改名息霜(息,是停息;霜,喪與傷諧音,意示停止悲傷、從哀痛中走出來)。
  • 李叔同:真正音樂驕子,一首送別流傳百年,一百年後樸樹落淚唱紅
    當年的李叔同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物,他少年的時候出生在一個富貴的家庭之中,但是因為自己的母親是小房,在父親去世之後日子過得並不好,在封建禮制的家庭之中,他們的地位比較低。可是再怎麼說李叔同也是一個非常具有智慧的人,他最著名的一首詩就是《送別》,也是一首歌,人長得也非常的好,家境也不錯,為什麼最後會這麼看不開出家了?
  • 回首已是百年身 坐檯小姐啊紅的因果故事
    她說:做這行的90%以上都吸毒,她認識的小姐全部都吸。她當初感覺好奇,大家都吸,她也就吸了。她說有個同行姐妹,以前好漂亮,就像那個湯寶如。最後是死於吸毒。「頭天晚上她睡在我床上,我就說,看上去好像死了一樣的,完全一幅骨頭啦,太瘦了。」那天她毒癮發了,又沒錢了,可能加上又冷,死在外面的椅子上。看到這個事,她內心挺震動:「說不定哪天我也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