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半世繁華半世僧

2021-02-23 鳳凰網讀書

有人說,要破紅塵,得先歷紅塵。

李叔同的前半生一直流連於繁華旖旎,有時甚至衝出了時代審美的方圓:男扮女裝登戲臺、為自己畫裸體畫像。他精通音樂、美術、詩詞、戲曲,曾情繫於名伶楊翠喜,留學時娶日本女子淑子為妻。

39歲時李叔同毅然出家,修行佛家中戒律最嚴的律宗。二十多年後,弘一法師(李叔同法號)使傳統斷絕數百年的律宗得以復興,佛門稱他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張愛玲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生於天津故居李宅。祖父李銳,經營鹽業與銀線業,父親李世珍,官至吏部主事,後辭官繼承家業成為津門巨富。李叔同是五姨太所生,當時他父親已68歲,雖然李叔同五歲即遭父喪,但依舊優渥的生活以及兄長和母親很注重他的教育,總算過了一個高階層的童年。

當時,其母延請了天津名士趙幼梅教他詩詞,唐靜巖先生教他書法,加之他本人極為聰穎好學,小小年紀便積累了非常深厚的國學修養。有道是「《文選》爛,秀才半」,李叔同7歲時便能熟讀《文選》,且寫得一手像樣的書法,被人稱為「神童」。

有多神?

四五歲便能熟背名詩格言;六七歲已深諳《文選》;正當十二歲少年初長成時,便習得各朝書法,尤其寫得一手好詞,「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正出自年僅十五歲的李叔同之手,令當代詞人自嘆不如。正所謂年少有為,一副貴族書生的氣質模樣,令同壇文人折腰拜服。

1897年,李叔同成年照,風採翩然

由於家庭的變故,李叔同得罪了當朝高官,為了躲避其利害,14歲的他便陪著生母南遷上海了。

晚清的上海,也是西洋文明和東方文化碰撞的邊緣。既有傳統文化的底子,又有「歐風東漸」的浸染。李叔同在上海入南洋公學從蔡元培先生受業,與邵力子、黃炎培、謝無量等人同學。在學霸光環的籠罩之下,李叔同的才識一時可謂「舉世無雙」。

二十歲上下的李叔同,不但是才華橫溢的文士,也是一個頗為放浪的富家公子。李叔同每日裡邀友作畫,吟詩寫字,閒暇也聽戲,逛茶樓,學著那些公子們流連在風月場,要多風雅有多風雅。

絕代佳人楊翠喜,就是這麼突兀地闖入了李叔同的世界,才子的心好像一湖春水,剎那間就被攪得波心蕩漾。楊翠喜倒也是個傳奇人物,第一次登臺演出,她唱《梵王宮》、《紅梅閣》,唱腔華麗婉轉,神態婀娜搖曳,一些老學究罵不絕口,說女子登臺有傷風化,小公子們奔走相告,爭相一睹尤物的絕代風情。一時間,滿天津城沸沸揚揚,楊翠喜瞬間成了風口浪尖的排斥者。

情竇初開的李叔同,對楊翠喜一見鍾情,日日思念。他每日放學後都會去聽她的戲,她在臺上,他在臺下,時間長了,四目相撞,難免讓楊翠喜注意到他。那麼多王孫公子在臺下隱隱追著她的舞步,但是,他們眼神裡的貪婪與汙濁打動不了楊翠西,唯有李叔同,一舉一動皆是一腔情思,沒有半點渾濁邪意。

楊翠喜,本姓陳,小名二妞兒,楊翠喜是藝名。

那日卸妝,楊翠喜腦子裡還在盤旋著那個人的目光。這時,有跟班告訴她有人求見,她撫扇搖頭,說不見不見,每日見的人已經太多。

忽然一個很寬厚的聲音在馬車邊繞過來:「楊小姐,我是李叔同,剛才是我求見。」

兩人相識後,無話不說,李叔同一改臺下看客的身份,成立楊翠喜的知己,每天坐在第一排看她輕舒水袖,萬種柔情,然後他到後臺去等她,再提著燈籠送她回家。

他給她寫戲曲,為她詳細解說中國戲曲的淵源和歷史,指導她唱法和舞技,為她傾注全部的愛。楊翠喜得到大才子的點撥,技藝又上一層樓。奈何卻因各種因素,楊翠喜被別人贖買,幾經周折又嫁作商人婦。

後來,李叔同悲慨萬分,寫了兩首詞《菩薩蠻·憶楊翠喜》,表達了這種情意: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額發翠雲鋪,眉彎淡欲無。夕陽微雨後,葉底秋痕瘦;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晚風無力垂楊嫩,目光忘卻遊絲綠;酒醒月痕底,江南杜宇啼。痴魂銷一捻,願化穿花蝶;簾外隔花陰,朝朝香夢沾。」

在上海梨園登臺的李叔同

1905年,李叔同的母親王夫人病逝於上海「城南草堂」,李叔同扶柩回津,並依「東西各國追悼會之例」,為母親舉行了喪禮。

葬禮當天400人穿著黑衣,李叔同自己在靈堂用鋼琴伴奏,並請兒童合唱他創作的哀歌。此舉被視為「奇事」,天津《大公報》稱之為「文明喪禮」。

李叔同很早喪父,教養培育基本靠他的生母王夫人,是以奉母至孝。生母去世,對他刺激很大,認為自己的「幸福時期已過去」,乃東渡日本留學,從此一生與物質世界一別兩寬,走向了屬於他內心的精神世界。

留洋時期,中間留著鬍子的即為李叔同

李叔同初到日本,對於明治維新以後的西化成果深感羨慕,對西洋藝術全面研攻。他在上野美術學校西畫科從黑田清輝等畫家學習,同時又入音樂學校研究樂學與作曲,業餘還研究戲劇。他的藝術追求在此全面鋪開。

在上野美術學校,李叔同作為中國第一代美術留學生,受到日本各階層的廣泛關注。日本《國民新聞》記者曾專訪這位「清國留學生」的畫室,只見四壁懸掛黑田、中村等人的畫作和李叔同的油畫稿,筆致瀟灑,令人讚賞,這篇訪問記就被刊於當時的《國民新聞》,很為人所注目。



李叔同自畫像

為了精進自己的美術造詣,李叔同開始專攻人體藝術繪畫,苦惱的是,他找不到願意做模特的人。誰都沒想到,他的日本房東女兒淑子原來偷偷暗戀著他,兩人因為人體模特一事而結下姻緣。

一天,李叔同突然打電話約淑子到自己居住的「不忍池」畔的小樓,淑子滿以為李叔同會向她求愛,沒想到的是李叔同要淑子幫他介紹一個女模特以完成自己的作業,淑子悲傷不已,迅速離開。

不久後的一天早上,淑子又叩響李叔同的房門,這次是淑子決定自己來做李叔同的模特,以助李叔同完成作業。李叔同對淑子說:「也許早就從我的眼神和行動上看出來,我是喜歡你的,而且喜歡得深入骨髓。」此後,他們超越了畫家與模特的界限,上演了一場「傑克羅斯」之戀,還邀請各大好友和畫屆名流,見證了他們的愛情與婚姻。

雖說楊翠喜的離開是一種遺憾,但淑子這位異國伴侶給李叔同彌補了另一番人生的缺憾,少年經歷了眾多繁華的他,已經漸入「本我」佳境,他對一切,都是那麼的認真,包括愛,包括他的事業與人格。

李叔同唯一的裸體油畫

李叔同在南洋公學時英文就學得很好,曾細讀原本的《莎士比亞全集》,對西洋戲劇傾心已久。

1906年,他與曾孝谷等人創辦「春柳社」,提倡話劇,當時李叔同帶頭導演各種西洋話劇,特別是《茶花女遺事》是他的重頭好戲,可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女演員,怎麼辦?

李叔同決定男扮女裝,來一場反戲,為此他不惜將小鬍子剃去,花重金做了好幾身女西裝,從此劇後聲譽鵲起。

李叔同扮演的茶花女

不僅如此,他在浙江一師做老師時,認真起來更讓人「害怕」。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夏丏尊先生在這裡教國文。豐子愷、劉質平等文化名人均就讀於此,還是李叔同的得意門生。在同事、同學們心目中,這位李先生是怎樣一個人呢?一言以蔽之曰:「認真」。

夏丏尊先生《平屋雜文》一書中有好幾篇是寫李叔同的。他對這位「畏友」充滿敬佩,認為李叔同是「我們教師中最不會使人忘記」的。夏丏尊多次對學生說:「李先生教圖畫、音樂,學生對圖畫、音樂看得比國文、數學等更重。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他的詩文比國文先生的更好,他的書法比習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這好比一尊佛像,有後光,故能令人敬仰。」

夏丏尊先生任學校舍監的時候,有一事非常困擾:有同學失竊,而始終無人肯承認。

李叔同乃獻一策:君請書通告一紙,限某日前認錯,否則本舍監只有一死謝罪!還強調:必須是準備認真踐諾,方有效力。夏先生實行沒有,不得而知,但確實感到「駭然」於他認真的精神。


難怪張愛玲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李叔同出家後的法號)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謙卑。」認真到這個份上,不得不讓人敬佩李叔同的人格魅力。

李叔同出家後照

一天,李叔同由校工聞玉陪同,到大慈山辟穀,斷食達十七天。他還將斷食的感受詳細記錄於《斷食日誌》。

斷食期間,李叔同以寫毛筆字打發時間,筆力絲毫不減,而心氣比平時更靈敏、暢達。

「斷食」之後李叔同馬上在儒學大師馬一浮先生的指引下學佛。出家前一天的晚上,李叔同把豐子愷和另兩位同學叫到他的房間裡,把房間裡所有東西送給這三人。

第二天,豐子愷等三人送他到虎跑附近的定慧寺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李叔同出家後,發願精研戒律,並且嚴格依照戒律修持。初修淨土宗,後來又修律宗。律宗向以戒律森嚴著名,一舉一動,都有規律,嚴肅認真之極,被稱為佛門中最難修的一宗。弘一法師為弘揚律宗,曾立下四誓:

一,放下萬緣,一心系佛,寧墮地獄,不作寺院主持;

二,戒除一切虛文縟節,在簡易而普遍的方式下,令法音宣流,不開大法,不作法師;

三,拒絕一切名利的供養與沽求,度行雲流水生涯,粗茶淡飯,一衣一袖,鞠躬盡瘁,誓成佛道;

四,為僧界現狀,誓志創立風範,令人恭敬三寶,老實念佛,精嚴戒律,以戒為師。

二十多年精誠莊嚴的自律苦修,弘一法師使傳統斷絕數百年的律宗得以復興,佛門稱弘一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弘一法師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曾說,李叔同是「以出世的精神做著人世的事業」。宗教的虔誠與獻身精神並沒有使他放棄救國的願望,反而更加強烈。

1941 年,國難當前,弘一法師寫下一幅橫卷:「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其跋語寫道:「佛者,覺也。覺了真理,乃能誓捨身命,犧牲一切,勇猛精進,救護國家。是故救國必須念佛。」

著名作家鬱達夫曾到福建拜訪弘一法師,相見之下,鬱達夫先生竟產生削髮出家的念頭,希望追隨大師的步履。弘一法師對他說:「你與佛無緣,還是做你願做的事情去吧!」贈鬱氏著作數種而別。鬱氏後來因英勇抗日,被日本憲兵殘殺於蘇門答臘。

據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女士的回憶,徐悲鴻先生曾多次訪問弘一法師這位藝壇前輩。有一次,徐悲鴻發現山上一棵已枯死多年的樹木發出了新芽,頗為吃驚,於是問道:「此樹發芽,是因為您——一位高僧來到山中,感動這枯樹起死回生嗎?」

大師答道:「不是的。是我每天為它澆水,它才活過來。」

徐悲鴻曾為大師作油畫象,「以全力詣其極」,頗為深刻地表現了弘一大師的莊嚴與慈愛。

弘一法師畫像(徐悲鴻 畫)

柳亞子先生與弘一早年同辦過《太平洋報》,弘一法師出家後,就與柳亞子失去了聯繫。1939年抗日軍興之際,弘一在福建泉州度60 壽辰,忽然收到柳亞子一首祝壽詩,詩曰:「君禮釋迦佛,我拜馬克思。大雄大無畏,跡異心豈異。閉關謝塵網,吾意嫌消極。願持鐵禪杖,打殺賣國賊。」

當時在場祝壽的人見到這首詩,莫不縮頸咋舌,可是弘一讀了微微一笑,提筆回詩偈一首,云:「亭亭菊一枝,高標矗勁節。云何色殷紅,殉教應流血。

柳亞子讀後,不由嘆道:「嗚呼,洵可謂善知識矣!」並作《懷弘一上人》文。

弘一法師在出家之後,就毅然割斷了他曾醉心研究過的話劇、油畫、西洋音樂諸藝術。唯獨於書法研習不輟,老而彌篤。他認為:「夫耽樂書術,增長放逸,佛所深誡。然研習之者,能盡其美,以是書寫佛典,流傳於世,令諸生歡喜受持,非無益矣。」

由於外部環境和內心精神世界的改變,李叔同出家以後的書法作品,可以說是充滿了宗教所賦予的超脫和寧靜,不激不厲,心平氣和。

在俗時那種點畫精到,刻意求工的效果不見了,而代之以圓潤含蓄,蘊藉瀟灑,給人一種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感覺。正如大師自己所解釋的那樣:「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衝逸之致也。」

弘一法師 書

1942年秋,弘一法師在福建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圓寂,遵佛教儀式火化,留下舍利800多顆,分別由泉州清源山彌陀巖、杭州虎跑寺建舍利塔供養。

法師垂危時,曾作二偈給夏丏尊等舊友:「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問餘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詩境圓融、灑脫、從容,充分表達了大師對生與死的必然,和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的徹悟。

大師病重後,拒絕醫療探問,一心念佛。他告訴他的弟子妙蓮法師:「你在為我助念時,看到我眼裡流淚,這不是留念人間,或掛念親人,而是在回憶我一生的憾事。」

弘一法師圓寂



本文摘自

書名:《用孤獨和世界對談》

作者: 國館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8-9

責編 | 牧謠

圖片 | 網絡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

相關焦點

  • 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舉辦「先生歸來」活動,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李燕值此李叔同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特別舉辦「先生歸來」——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活動,以此弘揚叔同先生的人格精神以及傳承先生的藝術精神。本次展覽由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主辦,蘇州弘化社慈善基金會、泰州弘豐研習會、天津李叔同故居紀念館、福建泉州雪峰寺聯辦。
  • 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舉辦「先生歸來」——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活動
    值此李叔同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特別舉辦「先生歸來」——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活動,以此弘揚叔同先生的人格精神以及傳承先生的藝術精神。10.24 「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紀念李叔同先生誕辰140周年弘體書法全國巡展2020年10月24日上午,在平湖李叔同紀念館隆重舉行「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紀念李叔同先生誕辰140周年弘體書法全國巡展﹒平湖站」開幕儀式。
  • 長亭外的李叔同,古道邊的土方車
    談到《送別》這首歌,樸樹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送別》的歌詞是我寫的,我當場死那兒都可以」,他對這首歌的喜愛,以及對《送別》的作者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崇拜,由此可見一斑。弘一法師李叔同(1880-1942,圖片來自網絡)弘一法師李叔同紅了很多年,他的故事我不想多費筆墨了。
  • 再認識李叔同:半世煙柳半世僧,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第一次聽到「李叔同」的大名,是從豐子愷先生的作品中。李叔同是豐子愷的老師,同時又對音樂、美術、書法造詣頗深,在豐子愷的筆下,李叔同是一位不苟言笑,卻又溫和威嚴的教師形象。後來,李叔同又遁入空門,探尋生命的真諦,成為「弘一法師」,這一度被傳為一段佳話。
  • 李叔同:半世風流半世僧,看似無情勝有情
    人活一世間,能如此暢快淋漓,世間唯有李叔同一人。 麒麟才子初見佛法 光緒六年,李叔同出生於天津的一座四進四出的進士府邸,府邸的主人是聲名顯赫的侗達李家。 李叔同在童年就已才露尖角,他六歲啟蒙,十五歲時就能誦出「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這樣的絕句。 李家許多人潛心向佛,因受佛法薰陶,兒時的李叔同便喜歡上了念經時的空靈感受,或許那時他已埋下出家為僧的種子。 在李叔同《大悲咒》和《往生咒》的經聲中,李家最後的繁華隨著古佛青燈的嫋嫋青煙在空中消散。
  • 《一輪明月》:解讀李叔同三段情感經歷帶給我的關於婚姻的新啟示
    《一輪明月》講述了一代藝術先驅李叔同半世風流半世僧的故事,關於這部電影,大多數朋友只看到了李叔同一步步走向佛法的傳奇經歷李叔同出生在天津豪門富族,在天津很有名望,出生豪門的李叔同卻因活在那個動蕩的時代而一生奔波,成年後的李叔同考取上海南洋公學,受業於蔡元培,邃覓群科,鑽研法學,後因失勢輾轉到日本留學,歸國家後仍然前途迷茫。李叔同的命運與民族大義緊緊掛鈎,他的命運隨著時代的浪潮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李叔同無力扭轉時局,便在煙花柳巷麻痺自己。
  • 《一輪明月》:解讀李叔同三段情感經歷帶給我的關於婚姻的新啟示
    《一輪明月》講述了一代藝術先驅李叔同半世風流半世僧的故事,關於這部電影,大多數朋友只看到了李叔同一步步走向佛法的傳奇經歷,但對於他的感情經歷卻筆墨甚少。回過頭來看看李叔同的三段感情經歷,卻帶給我一些關於婚姻的新啟發。
  • 品讀李叔同與他的《送別》
    李叔同畫作遷滬之後,李叔同以富家公子身份結交上海名流,並加入「城南文社」嶄露頭角,除文藝應酬外,李叔同還常往返於津滬之間。李叔同文人雅士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頗負盛名,他自認是「二十文章驚海內」,許幻園的夫人才女宋貞也直贊他「李也文名大似鬥」。在上海的七年時間裡,母親、妻子、孩子、朋友都在身邊,這是李叔同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 經典詠流傳:李叔同《送別》
    這時,有傳言說李叔同是康梁同夥,可憐李叔同從小沒離開過天津,壓根兒沒見過康有為的面。為了避禍,李叔同以照料家族生意為藉口,帶著家人逃到上海。這時的俞氏已經為李叔同生下三個兒子(長子後來夭折),出於對妻兒的愧疚,李叔同對俞氏還算相敬如賓。但這一點點的溫情也在母親去世以後被打碎了。1905年,李叔同母親王氏因病去世,李叔同扶柩回鄉,並效仿「東西各國追悼會之例」,給母親舉行了一個既中又洋的盛大喪儀。
  • 「悲喜交集」,世間再無李叔同
    他就是弘一法師,出家前,他叫李叔同。有人說,他是離我們這個時代最近的一個完人。在眾多朋友和學生的回憶中,李叔同最鮮明的性格特點是認真之極。豐子愷用「溫而厲」來形容這種感受。「搖過預備鈴,我們走向音樂教室,推門進去,先吃一驚: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講臺上。」時間長了,所有的學生都會提前到齊,等上課鈴一響,李叔同對著學生們深鞠一躬,然後開始講課。
  • 李叔同:當代書法「醜書」鼻祖?70年後,黃永玉特意強調「不好」
    少年李叔同年輕時的李叔同,太像晚明花花公子張岱了。不僅經歷像、生活態度像,其實連為人也像:此正如夏丏尊感嘆的,「李叔同做人的一個特點,是做一樣,像一樣」。當年林語堂感嘆,李叔同是他們那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確非獻諛套話。可以說,37歲之前,李叔同的私生活是很不檢點的。不僅如此,他早年性格也不大好相處,嚴苛到不近人情。歐陽予倩回憶,在東京時李叔同「異常的孤僻」,「律己很嚴,責備人也很嚴」。他說,有一回他遠道拜訪,只因超出預約時間5分鐘,就被拒之門外,既為之憤怒又感莫名其妙。
  • 李叔同:從風流高富帥到空門高僧
    38歲的他原來是西湖對岸,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教員,不久前辭去教職離開學校,在這裡落髮為僧。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學時與妻子結識,此後經歷了多次的聚散離合,但這一次已經是最後的送別,丈夫決定離開這繁華世界,皈依佛門。 幾個人一同在嶽廟前臨湖素食店,吃了一頓相對無言的素飯,丈夫把手錶交給妻子作為離別紀念,安慰她說,你有技術,回日本去不會失業。
  • 從浮華絢爛回歸平淡超然——評話劇《李叔同·最後的情書》
    2020年底一個寒風凜冽的冬夜,筆者坐在浙話藝術劇院裡,觀看由著名劇作家龔應恬編劇、著名導演李伯男執導,浙江演藝集團浙江話劇團出品、創排的話劇《李叔同·最後的情書》,感受一代宗師的傳奇人生。該劇聚焦李叔同出家前後的心路歷程,織連各組人物關係網,將觸角延伸至角色的內心深處,通過舞臺演繹,讓觀眾對李叔同產生新的認知。
  • 李叔同與女伶楊翠喜
    李叔同先生(1880-1942),幼名成蹊,譜名文濤,又名李岸、李良,李哀,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他生於天津著名巨富之家,出生地是天津市河北區地藏前李宅故居,現闢為文物保護單位「李叔同故居」。其祖父李銳,原籍浙江平湖,經營鹽業和錢莊。
  • 讀懂了李叔同,你就讀懂了人生(深度好文)
    他便是「承兩世悲歡,歷一生修行」的弘一法師——李叔同。回首過往的六十餘載,他為我們留下了兩則偈語: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問餘何適,廓而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人如其言,李叔同就像這無痕無塵的偈語一樣,在凡塵俗世間,獨擁一方澄澈,獨修豐盈的靈魂。
  • 李叔同:一片痴情終乃「真」,真真切切!
    可見在少年李叔同的心中,已有了對人世繁華蒼涼的思考,其早熟之心遠遠超過了同齡人。從那時起,他對「正學」已不大熱心,對唱戲產生了濃烈的興趣,常去戲園,不但聽,還親自登臺演唱。彼時,他頗為欣賞伶人楊翠喜,天天給她捧場,夜間送其回家。這段少年之戀,或許是他的情竇初開。
  • 送別-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送別》,它的詞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別摯友許幻園的原創作品。表達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3]  」友人分別時的情感,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
  • 不如歸去歸故山:李叔同虎跑寺出家斷塵緣
    這一男一女,便是李叔同和日本妻子福基。李叔同斷食之中邂逅真正的佛緣,從此痴迷不已,自知再不戀塵世,一心嚮往佛家的方外之地。所以,斷食之後不久,他便果斷辭職,再次來到虎跑寺,決意出家做和尚。拿的起,放的下,這是李叔同的本色,既能享受紅塵極致的快意,也能迅速斬斷前緣,剃度做和尚。
  • 天涯地角,好友飄零,李叔同寫下《送別》,成為傳唱不衰的經典
    弘一法師(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一百年前,李叔同(出家後號弘一法師)寫下了一首詞,就是那首傳唱不衰的經典歌曲《送別》,是他在跟友人分別之後所作李叔同出生在天津的一個富庶的鹽商家庭,家裡人篤信佛教,從小他就跟著大人一起念誦佛經,沾染佛法。他6歲啟蒙;8歲讀四書五經;13歲習訓詁、攻歷朝書法;15歲時出口便是「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這樣的絕句,是當時有名的「小神童」。李叔同有一位摯友許幻園。
  • 談談李叔同的《送別》
    譬如胡適的《蘭花草》、劉雪庵的《踏雪尋梅》,均是清新流動,頗得真趣,而定要論個序列的話,李叔同的《送別》當是其中水準最高的一首。——李叔同能詩擅畫,亦是一代書家,但他至今得以如此貼合大眾,更多還是因他肯作文人多不願作的小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