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當代書法「醜書」鼻祖?70年後,黃永玉特意強調「不好」

2020-12-23 老隱隱於宅

李叔同在成為「弘一法師」之前,本濁世佳公子、津門大闊少。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一個文青版的王校長。

他年輕那會,作為一年零花錢都有30萬大洋的頂配富二代,那也是詩酒風流的主。彼時的他,既熱衷於曲賦,也耽於聲色,出入狎邪,詭時玩世,儼然遊戲人間的豪奢浪子,完全是「佻達放蕩」的紈絝子弟面目。他是憂國憂民,但同樣也好精舍好美婢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愛國聲色兩不誤。

弘一法師書法

他自15歲開始,就整日流連於戲院,酬酢在妓院,狂嫖爛賭,無所不為。他所追求的女人,諸如朱慧百、李蘋香等等,都是青樓出身。他那時寫的詩,諸如「披髮佯狂走」、「痴魂銷一捻,願化穿花蝶」、「說相思,刻骨雙紅豆」之類,清一色豔詩,妥妥名士作派。他出家前,將物件分贈友人,其中給至交夏丏尊的那堆捲軸,就多是「逛窯子」時的風流債。

少年李叔同

年輕時的李叔同,太像晚明花花公子張岱了。不僅經歷像、生活態度像,其實連為人也像:此正如夏丏尊感嘆的,「李叔同做人的一個特點,是做一樣,像一樣」。

26歲那年,他突然拋下正妻與兩個娃跑到日本,據說也是因為爭風吃醋:上海讀書回來,發現相好名妓楊翠喜已被段芝貴奪走,憤而東渡。

在日期間,他驚世駭俗地畫裸體,請當地女子春山淑子做模特,很快又糾纏一塊,納為繼室。2011年底,中央美院在整理藏品時,發現一幅晚清半裸女油畫像,經鑑定就是李叔同手筆。這大概是中國畫史上最早的裸女油畫,比起劉海粟他們,著人先鞭10多年,真正行業宗師。當年林語堂感嘆,李叔同是他們那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確非獻諛套話。

可以說,37歲之前,李叔同的私生活是很不檢點的。不僅如此,他早年性格也不大好相處,嚴苛到不近人情。歐陽予倩回憶,在東京時李叔同「異常的孤僻」,「律己很嚴,責備人也很嚴」。他說,有一回他遠道拜訪,只因超出預約時間5分鐘,就被拒之門外,既為之憤怒又感莫名其妙。

歐陽予倩.1889-1962,湖南瀏陽人

他似乎生來就是一團矛盾之人。與一般的膏粱子弟不同的是,他不只是懂得花天酒地,從小在讀書方面也是極其自覺和用功的。他晚年說過,自己雖生在巨富之家,可其母畢竟只是「妾」,作為庶子「也就無法與我同父異母的哥哥相比」,自小就承受極大精神壓力,需要在學業上證明。這一點處境與動因,與稍後的胡適很相仿。

這位金枝玉葉、文化全才,正因資質超卓又奮勉不屑,才得以在篆刻、書法、繪畫、音樂、戲劇、翻譯、詩文等諸多領域建樹甚深,甚至大開先河,導夫前路。他的一生,長於津沽、旅居於滬濱、留學於扶桑、從教於江浙、法施於四海,所謂「半世風流半世為僧」,終由風流才子而青史留名。

我們現在知道,「中堂大人」李鴻章,晚年最愛用的兩方私章——「鴻章私印」與「少荃」,其實都為李叔同所刻。那時的李叔同,不過才15歲的少年啊!這也可見他在書法諸才藝上的才情。

天津糧店街60號李叔同故居

正是如此頑主,居然在1918年39歲那年,正值人生最高光時刻,卻突然跑到杭州虎跑定慧寺剃度出家,讓世人錯愕不已至今。

出家前送給夏丏尊的捲軸

從此,他猶如蛇蛻新生、仿佛生命脫殼,捐棄故技,斬絕塵緣,只是一衫一缽一帕,潛心專修律宗,巋然一代高僧。他在出家前,有兩房妻子、三個兒子。如今有很多人批評他是「拋妻棄子的渣男」,不免過甚其辭。其實,從現有資料看,他離家前將後事都安排穩妥了,並非不管不顧:李家不缺錢,託付的朋友也盡心盡職,妻兒全部順遂安樂度過了一生。

晚年的他,與侄兒李聖章閒談,只抱歉一件事情,「出家前沒同你三嬸母商量,很對不起她」。日本夫人春山淑子,則在他張羅下,回到了日本。在杭州西湖邊最後一面,李叔同安慰她,「你有技術,不會失業」,掉頭不顧消失在西湖煙波浩渺間。日前,有著名文化人蔡志忠自稱「開悟」,且在少林寺大張旗鼓「出家」,看情形不過就是做戲,李叔同就非這等「票友」。他是動真格的。

圖\春山淑子返日從事醫護工作,1996年以106歲去世.與李叔同所生女春山油子,今年7月去世,享年102歲

依佛門戒律,出家人得告別一切鬘華塗香、所有鼓樂眾伎之事。嚴格地講,僧人是不玩書法的。也因此,從「李叔同」過渡到「弘一法師」後,過去種種才藝,他也準備一概摒棄,從此沒畫過畫、沒彈過琴,甚至也不再作詩。「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索性從「空談」徹底遁入「空門」了。

近期鬧哄哄的「蔡志忠出家」

只是,很詭異很特殊的是,弘一大師唯獨於書法一道,並未徹底忘情放下,自稱「諸藝俱疏,惟書法不火不俗」。

而且,步入佛門後的他,反倒更加用心在書法上,留下遺墨難以盡數。@隠書廬朱老師前幾日就專門講過一件趣事:

他年少時,在老家上虞鄉下,結識一位農家老者。那老人不過一平民,可當年竟見過弘一大師,且自稱從其手中免費得到過書法。這是可信的。那時的弘一大師,隨順世緣,了無迎距,幾乎日日寫字,也必定有求必應,最樂於寫書法送於周邊人乃至民眾,炯然自如以為結緣。

為啥更熱衷書法?這裡頭奧秘倒也昭然若揭:李叔同出家後,是把書法視同佛法,既藉此修身養性,也有意感化三界火宅中的芸芸眾生。佛法不能當人情,但書法可以是。據《弘一法師與書法》一文,他入山前夕,在寫完最後一幅書作《薑母強太夫人墓誌》後,也曾斷筆兩截決意永棄。後經居士範古農提醒,他才恢復對書法的熱愛。只是,從此不再稱「書法」,而以「寫字」名之,目的也只是送人結緣。

左二為李叔同幼子李端

他之於書法,也著實筆耕不息至死不休,並無心插柳地成就書法史上別具一格的「弘一體」。於是,一代高僧,也成民國史上最傳奇的「書法大師」。有名書家就說,「我的書房不掛任何人的字,哪怕是天下第一、二、三行書,也懶得去掛,但我很樂意掛弘一法師的字」。就連最厭惡「士大夫作派」的魯迅,居然都儼然迷弟,在1931年還專門「乞」得弘一法師一幅字,上書「戒定慧」三字,現尚存北京魯迅博物館。

魯迅與李朋友圈高度重疊

可以說,書法對於弘一大師而言,幾可等同於漫漫修行路上中的念珠,方寸尺幅之上,冰炭並置、歡苦雜陳、悲欣交集,藝道合一。他在意書法,可早就不是要「寫好」那般低級,亦或純「技術」那麼無聊。他是要自渡渡人,不是藉此標榜。

送予魯迅字

他說,「人以字傳,是一樁可恥的事」,認為人品貴於書品,書法依人而存。他既無意也不屑於當一名「書法家」。其實,歷史上哪個正經人會以當「書法家」為滿足呢?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弘一法師的書法, 在出家前與出家後,幾乎截然兩種樣態,宛如兩種筆墨格調。「李叔同書法」與「弘一體」,脈脈相續又判若兩人。

「李叔同書法」是專業書家的路子,可「弘一體」似完全空諸依傍,自創一格。大概也因此,社會上一直有非議的聲音存在,認為「弘一體」太缺法度,結構歪扭、墨色單一、筆法不見、章法全無,與「大衣哥」朱之文塗抹的沒啥區別,世人如此追捧,無非「捧臭腳」而已。前些日,有「雲岡杯魏碑書法展」某特等獎作品,讓輿論沸騰不下至今,也許在這些朋友看來,「弘一體」也是諸如此類裝神弄鬼的吧。

近日爭議的「雲岡杯魏碑書法展」特等獎

甚至,知乎上還有議論說,這種字「與3歲小孩塗鴉差不多」,如同「鬼見愁的鬼畫符」,是沒啥功底的「名人字」,委實開了當代書壇「醜書」之先河云云。連一代"鬼才"黃永玉都說過,他10來歲時,即浪跡天涯,某日在附近寺廟瞎混,巧遇鼎鼎大名的弘一大師,入書房見到人家的字,曾當面批評其字「不好,行筆沒有力」。事過70年,他還不忘反覆斯言,取瑟而歌之意溢於言表。

老頑童黃永玉

說弘一體沒有功底娃娃字,當然是很荒誕、很外行,更是不符事實的貶抑。實際上,在「津門闊少」時期,他就以書法為人矚目,16歲在天津輔仁書院時就博得「李雙行」的美譽。李家不只是豪富之家,也是書香門第,其父李筱樓是1865年的進士。家學淵源,從幼年開始,他就在書法上用過苦功的。如今可見李叔同早年作品,是11歲所書柳公權《玄秘塔碑》扇面、15歲時所寫《八破圖》、16歲贈恩師徐耀廷魏碑體扇面,以及3年後仿蘇軾體所書自作《山茶花》詩等。

圖\「當代畫僧」史國良:弘一大師早期書作,是教科書級的魏碑作品

從這些遺墨看,再參方愛龍《弘一法師年表》可知,李叔同早年學書有兩大特點:一是從學篆起步,從業於「私教」徐耀庭,8歲就開始臨《石鼓文》等;二是與之相連的,也與晚清書壇風潮有干係,他開始就有「重碑輕帖」傾向,直到17歲後追隨津沽名家唐靜巖,才遍學諸體,援帖入碑。夏丏尊回憶錄裡,說見過故友許多習字草本,「各體碑帖他都臨摹」,「寫什麼像什麼」,功底是非常深厚的。

他的臨帖次第,與我們當下多數人「筆從楷入」的刻板認知不同,是直接遵循漢字書體先後源流,「先篆隸後楷行」的,這也是彼時世家子弟練習書法的一個傳統路數。所以,李叔同早期得力於篆刻、碑版最多。他也很勤奮,自稱「居常雞鳴而起,執筆臨池,碑版過眼,便能神似。所窺涉者甚廣,尤致力於《天發神讖》、《張猛龍》及魏齊諸造像,摹寫皆不下百餘通焉」。

譬如,下面這幅寫於1918年前的《臨魏靈藏造像》,特徵就很明顯:出帖入碑,碑底隸面,恢弘剛健,稜角分明,呈清挺瘦硬之態,又有勃勃生氣,不難尋繹出《石鼓文》《嶧山刻石》《張猛龍碑》的痕跡,同時又雜有二王迄至明清帖學筆意的流麗感與書卷氣,透露著股文人之氣、學者之質:

此外,一般書家刻意臨摹的習氣、及功底未達的俗筆,他早期書作也未必沒有,平心而論,無需深諱。只是可明白的是,魏碑體是「弘一體」的母體,乃「弘一體」的法乳所在,嘲笑他沒功底完全信口開河。

而「弘一體」書風的正式確立,還在他看破紅塵出家之後。達到完全的清靜自然、粹美圓融之狀,則在50歲前後。

此時的他,繁華落盡捨棄一切,從公子哥變身雲遊和尚,從風流才子轉為苦行僧人。杖錫所至,隨緣任意,結茅野屋,補衣脫粟,蕭閒枯淡,了非舊觀,所有「資產」不過一傘一帕,完全活成了賈寶玉的現實版。此時的他,案頭再操筆弄墨,更無絲毫名韁利鎖的羈絆,好壞得失早不掛念,水邊樹下稱性揮筆,無非心性流露,或是方便法門罷了。

「弘一體」何以像「嬰兒體」,就是由此心態而來。這種書法,兩大特徵也很明顯:其一,學書與修身不分,刊落鋒穎一味恬靜。他從此只寫佛經與布善道施之語,書法乃成弘揚佛法的工具,技巧內斂,大巧若拙,給人一種既溫煦和暖又不食人間煙火之感。現代以來「和尚字」總多學「弘一體」良有以也;

其二,「弘一體」再沒有一筆逞才使氣。他逐漸跳出北魏桎梏,反借晉書由碑化帖,肉漸減、體漸長、氣漸收、力漸凝,給人一種平淡中和「復歸於嬰兒」之狀,既是「書法」又超越「書法」。這種書風,真是很難評價。更為重要的是,近代大書家中,連林散之都有跡可循,惟「弘一體」不可學也無法學。

中年以後的弘一法師,不再刻意追循所謂的書寫技法,「寫字」純粹在「寫心」,回到了藝術初衷。1923年,他寫給堵申甫先生的信中說,「拙書爾來意在晉書,無復六朝習氣」,是夫子自道蛻變本相。到了後來,他更將此前所寫一概貶為「俗書」,「且論三萬六千是,寧知四十九年非」,顯存改弦更張之意。

什麼是「弘一體」,從佛學術語來說,實堪稱「離相體」,所存是「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的深意。中國書史上,還有一位大書家朱耷,也由「貴公子」剃度,也不棄書藝,可藝術風格與弘一迥然不同。一個平和如水,一個奇怪誇張,大概也可理解為被迫出家的八大山人,終究還牽腸掛肚看不破吧!「八大體」也許比「弘一體」高明,但不如後者純粹。「弘一體」洗盡巧氣、濁氣、怒氣、霸氣,渾若天成人書俱老,道似無情卻有情,真正高古慈悲的佛家氣象。凡書法家,總要有悲鳴之心,要有愛、同情與憐憫心。

我是很偏愛「弘一體」的,趙樸初題字的那本《弘一法師手書嘉言集》,是時時勤拂拭。有人笑他書作幼稚,直如小孩塗鴉,實是領會不到中國書法藏納在橫斜筆墨之中,那種玄微精邃的書道境界吧。

我的住所背後,是一座古剎,雍容千載,古風悠悠。寺門邊,香爐旁,石桌前,佇立一塊石碑,是依據弘一大師當年墨寶摩刻的。

圖\1942年10月圓寂於泉州現模範巷92號溫陵養老院,得舍利子1800餘顆、舍利塊500多塊

夏日時,每回晚飯後散步,總要進去看看,對著滿池龜魚,面碑小坐。這塊碑書,據說也是大師晚年所寫,但與平日所見那種藏鋒斂神、火氣消盡的典型「弘一體」,書風不太相同。氣勢磅礴,骨象錚錚,有晚秋的成熟豐稔,又有深冬的冷峭高潔,似有百折不回之決絕,又兼放火燒山之狠辣,更透著潺潺汩汩的一往深情,屢屢讓我出神。

李叔同現兩個嫡孫女也成了佛教徒

看久了,似乎冥然中也能略懂一代書家兼高僧的弘一大師的某刻心境:古人說「太上忘情」,其實並不是將所有的「情」都忘了,練就「枯木禪」甚至是「活死人」。非常之人,必有深情之處,這種「看破」委實是忘卻那些枝節橫生的無謂,注心在更質樸、更深遠、更遼闊、更博大,或許也是更無名目的「情」與「愛」上吧。他因此不是「書」家,也由此超越書「家」。

每當此際,也總覺得,當年弘一大師圓寂前, 固欣然於己身之悲與喜,可我等迷途眾生終究不斷重複他的驚與慟。我們欣賞他的書法,卻還是沒法洞悉他的悲願。所謂「悲欣交集」,第一個字畢竟還是「悲」,走前仍然是大願無涯悲心無盡。

而百年俯仰中,連他最後寄望的群體,諸如龍某寺高僧們,最終都在喧囂中紛紛塌臺,益證哲人的嘆息永遠有效,而人類的處境恆常可悲吧!

相關焦點

  • 「醜到極點即美到極點」,趙冷月為何被稱為當代「醜書」的鼻祖?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央視財經《一槌定音》)趙冷月,自幼隨祖父和父親從唐楷入手學習書法,23歲拜徐墨農為師,數十年幾乎每日臨池,在漢魏六朝碑版但是到了晚年,趙冷月卻打破了海派書法的固有模式和欣賞習慣,開始追求一種充滿現代主義的表現形式,提出「醜到極點即美到極點」的藝術觀念,這個「醜」並不是與「美」相對立的「醜陋」,而是指脫離世俗的漂亮工整、拒絕淺薄的「好看」「秀美」。他對筆墨的超脫心態和大膽創新,使他的書法在當時飽受爭議,甚至被稱為當代「醜書」的鼻祖。
  • 當代大師們的底褲——從蔡志忠到範曾、黃永玉、崔如琢
    劉海粟同樣直言:「這個人(範曾)品質不好,但是名氣很大。」朱新建評價範曾的畫更是一針見血:不是說他的趣味過時,而是虛偽,所以不好,並不是說畫古人就不好。有媒體用了一個90後的詞「酷炫狂霸拽」來形容黃永玉骨子裡裝B十足的頑皮野性幽默。「我的文學排第一,雕塑排第二,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繪畫」這位「鬼才」兼「段子手」確實很懂得如何裝扮自己,還很會把實話說出一股俏皮味。
  • 醜書:假書法,真垃圾
    醜書為何註定是歷史垃圾?道理很簡單,人民不認可的書法不是好書法!我們這裡說的醜書,特指那些不能經過歷史考驗的、只為了圖一時名利的作品。在當今社會,這樣的作品太多,也太常見了。我們先不去探求這背後產生的原因怎樣,它對書法會產生什麼不良的後果。僅僅就從價值而言,醜書書法註定是曇花一現、過眼雲煙的小丑,終究不會長久。
  • 李叔同榜書「佛」字書於何時
    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生於天津,1942年九月初四圓寂於泉州。弘一大師不僅是一位大德高僧,而且是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自成一體,衝淡樸野,渾若天成。在天津李叔同故居紀念館室外展區陳列的竹木刻弘一大師書法作品,其中有榜書「佛」字一件,其正中書一大「佛」字,下方小字署款「歲次玄枵日光別院沙門無住敬書」,整齊如同佛座之蓮臺,上承佛字。
  • 黃永玉:「林青霞,你要做個野孩子」白巖松:「老了就做黃永玉」
    住處對面是一處大廟,有一兩千和尚,廟裡是滿滿一院子的玉蘭花,黃永玉就悄悄爬過院牆去偷花。有一次,剛爬上樹,就聽到樹下老和尚吃驚地喊:「噯,你摘花幹什麼呀?小心點……下來到我房間裡坐坐好嗎?」老和尚房間裡擺放著紙筆,幾個信封上寫著豐子愷、夏丐尊字樣。交談後才知道,眼前這個其貌不揚的老和尚就是弘一法師,盛極一時的藝術、佛學大師李叔同。
  • 系列|百年人物像讚——李叔同
    李叔同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在近代文藝領域無不涉足,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為我國近代文化、藝術、教育貢獻了十三個第一。而在他皈依佛門之後,一洗鉛華,篤志苦行,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李叔同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先驅。
  • 李叔同:半世繁華半世僧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生於天津故居李宅。祖父李銳,經營鹽業與銀線業,父親李世珍,官至吏部主事,後辭官繼承家業成為津門巨富。李叔同是五姨太所生,當時他父親已68歲,雖然李叔同五歲即遭父喪,但依舊優渥的生活以及兄長和母親很注重他的教育,總算過了一個高階層的童年。
  • 「藝惠藏」書法大家周慧珺掄起巨筆寫字為何很多人評價是「醜書」
    周慧珺,女,1939年出生,浙江鎮海人。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書法家協會主席,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1965年 由書刻會選送作品參加「中國現代書法展覽」。1989年 任第四屆全國書法展覽評委。
  • 雲岡杯特等獎作品被斥之為醜書,那麼書法的審美標準到底是什麼
    魏碑是介於隸書和唐楷之間的一種書體,屬於正書的範疇。其面目繁多,風格各異,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過渡性的書體。過渡性書體說白了就是不成熟的書體。魏碑其實就是楷書,屬於隸楷的一種。楷書的三大體系是:晉楷(鍾繇王羲之小楷)、魏楷(魏碑)、唐楷。
  • 董瑋:「醜書」是怎樣煉成合「法」的?
    他師從王鏞先生,又得益在中國書法院主持教學工作,伴隨著中國書法院的成長而成長,有大量機會近距離接觸當代一流書法名家、大家,學他們的藝術觀念,而不是他們的藝術面目。他一直在尋找書法的安身立命之本,尋找通過書法合適表現自身隱秘心靈的通道。終於,這個痕跡慢慢清晰。他比較偏重隋以前的篆隸楷和清末民國碑帖結合的書風。
  • 黃永玉手書訃告:愛妻辭世,相愛已經「十萬年」
    張梅溪是將軍之女,認識黃永玉時,不到二十的黃永玉是清貧的木刻小匠人。在全家人的反對下,張梅溪與黃永玉私奔結婚,相伴了一生。張梅溪曾說,其夫君黃永玉是一隻「小黃牛」,一個「無愁河的浪蕩漢子」。1924年,黃永玉出生在湖南常德,半歲後隨父母回鳳凰老家。
  • 顏真卿50歲的書法,達到了「神仙之境」,卻被外行當成「醜書」
    在當代書壇,曾經有過無數次關於「醜書」與「俊書」的爭論,一直到現在,這種爭論也不絕於耳。產生這種爭論的原因是很多沒有書法經歷的人,以自己的審美眼光,來評定一定書法作品的好壞,認為看起來「好看」的字就一定是好書法,看起來「醜」的字,就一定不是好字!
  • 從曾翔「吼書」看行為藝術對書法審美的影響
    從曾翔「吼書」看行為藝術對書法審美的影響曾翔從「醜書」到「吼書」,惹得網上爭議一片,叫好的很多,開罵的也不少。單從書法藝術而言,叫好的多指創新求變,所謂「醜書不醜」;開罵的主要責怪其創作形式有違傳統,書體扭七拐八,不成體統。
  • 佛教:李叔同,振興道德,真乃濟世興邦的出家入世一代高僧
    李叔同是長江流域近代佛教文化史上濟世興邦的出家入世傳奇人物,對詩詞、金石、書法、戲劇、油畫、音樂,無一不通;是中國話劇、油畫、現代音樂方面的開山之祖;39歲出家後,持律極嚴,成為中興南山律家的一代高僧。對於弘一法師,人們好評如潮。如國學家說弘一法師是精研儒釋道諸子百家的國學大師,詩詞歌賦、水墨金石造極一時。
  • 邵巖玩膩射書,玩漁網書法,自稱:可比王羲之的《蘭亭序》!
    有2000多年歷史書法圈,從未像今天這樣烏煙瘴氣,各路醜書、怪書粉墨登場,非但沒有傳統的法度可言,更是對書法畫藝術進行褻瀆和侮辱,令人作嘔!,景德鎮陶瓷中外藝術家協會藝術總監,文化部青聯書法篆刻委員會副秘書長,榮寶齋畫院外聘教授、民進中央開明畫院副秘書長,中國現代書法代表,30年曆屆國展現代書法大獎獲得者,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80餘次,出版專著十幾本。
  • 李叔同丨推介
    後應經享頤之邀,到浙江兩級師範(後改省立第一師範)任教圖畫、音樂。該校不但教師如夏丏尊、馬敘倫、姜丹書等皆一時俊彥,學生中亦多如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等傑出人才。1915年,又兼職於南京高等師範(後改中央大學),兩地奔忙。在繪畫、音樂上有許多成就,為早期將西洋繪畫、音樂與話劇傳入我國的重要人物,故有「吾國新文化先驅者」之美稱。1916年,李叔同於假期去虎跑寺試驗斷食,歷時十餘日,與馬一浮過從甚密。
  • 【觀點】——書法審「醜」可以休矣\草書的疾徐與虛實(2018年第34期)
    陳強演的黃世仁,觀眾看了恨之入骨,他演的這種壞蛋丑角,越壞越好,這就是影視藝術的審美之「醜」。在傳統戲劇中也有「生、旦、淨、末、醜」角色之分。那麼在書法中是否也存在藝術審美之「醜」呢?         按照藝術通論,似乎書法也應該有藝術審美之「醜」。有人就以傅山「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的書論為依據,大倡「醜書」書風,甚至認為不欣賞「醜書」就是不懂書法藝術。
  • 範曾、黃永玉,水平半斤八兩
    範曾和黃永玉,勢同水火,卻又常常被人相提並論。這兩個畫家,市場都很成功,水平都不咋樣。拍賣記錄顯示,範曾的畫,最貴的已經拍到了一千八百多萬,過千萬的作品也有十多件。不過,這些動輒上千萬的天價,誕生的時間大都在2010年到2014年之間。最近幾年,範曾一幅畫只要拍出幾百萬的價格,就讓人覺得有演戲的嫌疑。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呀!
  • 我與李叔同,李叔同與南社,南社與辛亥革命到底有什麼關係?
    (現已不存),散步只需一刻鐘,宙緯路的「李叔同書法碑林」離我家也不過隔著幾條馬路,我曾數次帶著詩友到那裡觀賞書法碑刻,然後小憩,談詩歌風月。陳列展覽由室內外復原、李叔同生平圖片展、李叔同生平石刻與書法篆刻仿刻室外展區,以及戶外藝術營造庭園。
  • 「醜書」名家白砥教授眼中的書法美是什麼樣的?
    再看看書法,黑乎乎的筆、墨,寫出黑乎乎的線條,沒有人家西方人的色彩斑斕,連中國畫的墨分五色似乎也不全,你說不「醜」?! 側重於空間的正體書雖沒有飛動的形態及連帶的點畫,但線條質感、點畫間的協調仍然具有時間概念;側重於流動的行草如沒有虛實開合等空間對比,則也會顯得單調而乏味。 書法之「用反」,既在直觀的形式之中,又極模糊、隱晦。一根線條內含剛柔,一個結構包含虛實,但其中和之層次卻千差萬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