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幅雲岡杯魏碑書法雙年展的特等獎作品,在網絡上終於火了。火了的原因不是因為太美,而是實在太醜。
評委給出的獲獎理由是:整體結字大小參差,點畫厚實而不呆滯,彼此都能盼顧生姿,相互生情,開合疏密一任自然,整體無一筆矯揉造作,各部分相鬥又相和,墨又深入紙裡,作品給人整體一團散淡古厚質樸之氣,表面看其散亂,實則各就個位相互輯讓,又和諧統一。此作入古不泥古,(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古意盎然。
作者的獲獎感言是:希望通過這次大賽,能把魏碑書法廣泛地傳播出去,讓更多人了解魏碑之美,感悟書法藝術。
無論是評委,還是作者本人,似乎對這件作品評價都超級高。那麼為什麼網友都不買帳呢?難道是廣大網友的審美都出了問題了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真正出現了審美偏差的恰恰是這些評委和作者本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截然相反的評價呢?我們還是從什麼是魏碑開始說起吧。
魏碑是介於隸書和唐楷之間的一種書體,屬於正書的範疇。其面目繁多,風格各異,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過渡性的書體。過渡性書體說白了就是不成熟的書體。
魏碑其實就是楷書,屬於隸楷的一種。楷書的三大體系是:晉楷(鍾繇王羲之小楷)、魏楷(魏碑)、唐楷。
楷書的發展軌跡是:魏晉(以鍾繇、王羲之為代表的楷書)——南北朝(南朝繼承王羲之,北朝主要是魏碑)——隋唐(融通南北以集大成)。
楷書的始祖是漢末的鐘繇,號稱楷書鼻祖。而與鍾繇齊名的書法家是衛瓘。從書法史的角度看,衛瓘與鍾繇都是南北書派的共祖。鍾繇主要影響南派書風,而衛瓘主要影響北派書風。南派以王羲之為宗,北派以索靖為宗。
現在談談北派書風的演變過程。
魏晉以後就是南北朝的歷史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適應社會意識需要的佛、道之學勃然興盛。佛、道的宣傳方法是以寫經為一大功德。尤其佛學,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學之士,撰寫文章以紀其事。或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巖壁摩崖刻寫,一時間,從漢代風行的立碑時尚,轉向佛學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四海之內雖戰亂不止,造像求長生的心理卻更加熾烈,刻石佛記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數千萬。魏碑應運而生。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
從書法的傳承上來說,鍾繇和衛瓘是南北兩派共同的書法袓師,從南派來說,繼二王之後有智永和虞世南,北派則在索靖和崔悅之後出現了歐陽詢和褚遂良,兩派分別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南派乃江左風流,疏放妍妙,長於啟牘,減筆至不可識;北派則是中原古法,拘謹拙陋,長於碑榜。
北朝因為沒有王羲之,書法完全就是截然不同的風貌,而且風格相對較多。與南帖不同的是,北朝的字大多數刻在碑上,有些甚至是不書寫直接用刀刻的,而有些雖然是先書丹後刀刻,但刀刻並不側重精準地刻畫墨跡,而是更加側重體現刀刻的特徵。北朝書法水平最高的代表就是魏碑,整體上相對南帖要粗獷豪放、樸拙險峻。
但無論是北碑還是南帖,書法的審美標準,從書法的本源上來講,那就是方正、端莊、溫潤、大氣、和諧、自然。如果偏離了這樣的宗旨,書法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也就不能稱之為書法藝術了,只能歸類於醜書,會被歷史所淘汰的。
學習魏碑最大的好處是能夠鍛鍊腕力,敢於下筆,沒有太多的框框,但也容易把字寫得過於生硬,過於放縱,過於猙獰。
所以說,北碑南帖原本就是一家的,不能因為你學魏碑的,就可以恣意妄為,偏離美的範疇。
醜書的橫行,是對書法的一種褻瀆,說的難聽一點就是欺師滅祖,誤導我們的子孫後代,實屬中華文化的千古罪人。
綜上所述,雲岡杯魏碑書法雙年展的特獎作品被廣大書法愛好者斥之為醜書,並不冤枉。魏碑本來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群眾的眼睛才是雪亮的。人民群眾的審美才能代表並決定書法的未來。任何人否定人民群眾的審美觀,都將被掃入歷史的垃圾箱,終究會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