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古人也是「醜書」滿天飛!

2021-01-12 瀚墨雲橋

當你認為古人的字都很好看!

請先來看幾張從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手寫經卷和書法作品,無論以常規還是非常規的審美眼光來看,這些字跡大概都不能算好看。

▲ 唐代敦煌繩裝冊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五代敦煌寫本《佛說閻羅王授記經》
▲ 《消滅交念往生發願文及大乘四無量安
▲ 唐人寫《老子變化經》
▲ 唐人寫《佛說鬼問目連經》
▲ 唐代孟獻忠書《金剛般若集驗記》
▲ 唐人寫《敦煌曲子》
▲ 唐人寫《蘭亭序》
▲ 唐人寫《聖教序》
▲ 唐人習字殘紙
▲ 唐人習字殘紙
▲ 唐人習字帖

流傳下來的經典會讓人產生古人書法水平都很高的錯覺,而那些被時光篩落的歷史遺留,才能更真實的反映歷史的本來面貌——書法從來都不是大眾藝術。

大多數人只是會寫字,個別寫得很好看。

但寫得好看,並不一定叫書法。

寫得難看,也不見得不是書法。

自古以來,真正的書法就和字的好看與否沒關係,也從不把工整看作書法的最高準則。

如果難看指的是不符合大眾審美的話,從古至今都有很多「難看」(但很有名)的書法。

比如鍾繇的《力命表》。

▲ 鍾繇《力命表》

陸機的《平復帖》。

▲ 陸機《平復帖》

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

▲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局部

再比如張瑞圖的「畫符」體。

▲ 張瑞圖《桃源洞口詩冊》局部

李煜曾批評顏真卿的楷書像粗手粗腳的鄉巴佬。

米芾更直接,乾脆說顏真卿是醜書之祖。

清代《桐陰論畫》評價張瑞圖的字像符錄一樣,掛在屋裡能鎮宅。

而傅山的「寧醜毋媚、寧拙毋巧」的「審醜」美學,就源於對顏真卿的崇拜。

▲ 傅山手跡
▲ 傅山《篆書五言聯》
▲ 傅山手跡
▲ 傅山《雜書冊》

如果說顏真卿的「醜書」還略顯含蓄保守,傅山則直接扛鼎了後世「醜書」崛起的大旗。

再來看看八大山人臨的王羲之《蘭亭序》,是不是「形神俱不肖」?

▲ 八大山人臨王羲之《蘭亭序》

像這樣的作品,你可以不喜歡,但他們是傳統書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對現代書風有很大的影響。

書法的本質是表達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在內容上它可以表達美好或是醜惡。

就像寫文章,真正的有感而發取決於作者想寫什麼,而不是讀者想看什麼,除非是為了迎合市場而寫的與個人情感意願無關的東西,但那只是商品,而不是藝術品。

藝術品是什麼?

或許是當你創作的時候壓根不考慮別人怎麼看,甚至不會考慮是不是「書法」的時候。

▲ 顏真卿《祭侄文稿》
▲ 蘇軾《渡海帖》
▲ 黃庭堅《跋東坡書寒食詩帖》
▲ 徐渭《七言詩·一蒿春水》
▲ 鄭板橋書法

蘇軾的「無意於佳乃佳」,說的就是這個狀態,不因為世俗眼裡的「佳」,去限制人性自然的抒發,才能達到真正的佳境。

對此,黃庭堅很有心得,他說他寫字的時候,心情最放鬆,遇見啥紙用啥紙,拿到啥筆用啥筆,隨時隨地隨便寫寫。

人無太多的約束,搞出來的藝術品當然不一樣。

這樣一來,書法創造的美就不是服務於大眾,也不是服務於小眾,而是服務於作者自己。

但書法一旦公布於眾,就給予了人們品評的權利,每個人都有表達個人觀感的權利,如何客觀的評價,就取決於個人書法審美的層次了。

書法審美,神採為上,形質次之,除了視覺上的線條美、形式美和氣韻美,也會有情緒的介入,喜悅、悲傷、憤慨、激昂……令人產生所謂的「跌宕感」或者其他更豐富的感受。

就比如一部電影,除了演員,劇本、演技、製作……都是構成影片好看與否的因素。

演員長得可以不好看,演技卻一定要高明。

書法也是如此,字可以不美觀,但寫得要「精彩」,無論是單字處理還是章法布局總要有別出心裁的地方。

能不能看到其中的精彩,就是審美能力與審美標準的區別了。

相關焦點

  • 董瑋:「醜書」是怎樣煉成合「法」的?
    ——施晗反常合道——談「醜書」的合「法」性 (根據董瑋老師在大米藝術第十二期藝術直播課錄音文字整理) 「醜書」在當今書壇關注度非常高,也是非議最多的,之所以非議多,主要還是因為對「醜書」缺少了解、認知和不理解。今天藉此機會,結合圖片對「醜書」做些具體的分析,力爭做到有理有據、有圖有真相。
  • 課堂丨名字中帶「醜」的,難道是因為長得醜麼?
    原來在古代,醜陋的醜和子醜寅卯的醜是兩個字,意義各不相同。醜陋的醜在古代寫做「醜」。古人認為鬼是最醜的,所以最早「醜」字是形聲字,從鬼、酉聲。古人吶古人,說鬼醜的是你們,被美貌女鬼迷得團團轉的也是你們,好虛偽呢!
  • 「醜書」是「俗書」的天敵
    這種風格「帶著更多的衝突、鬥爭的心理特徵」,一般都表現為「醜」的審美特徵,如拙樸、怪奇、獷野、跌宕、雄肆等。它們超出了「俗書」者褊狹的視覺經驗,開始時往往不被接受,遭到各種指責和詆毀。蘇軾說「石文而醜」、「醜石寒松未易親」,米芾也崇拜醜石,他們在書法審美上主張「守駿莫如跛」「璧美何妨橢」(蘇軾),「凡書要拙多於巧」(黃庭堅)。他們在創作上強調「意造」,也就是個性化的變形。
  • 韓國書法家效仿中國「醜書」,網友:對!你們學就對了
    韓國書法家效仿中國「醜書」,網友:對!你們學就對了文/二小書法 圖/網絡這段時間,書法界「醜書」的話題從未停止,射墨、盲書、吼叫、人體書法,可以說是一波接一波。令人沒有想到是,在國內「醜書」被罵的一塌糊塗時,我們的鄰居韓國竟然有書法家效仿「醜書」表演。
  • 醜書橫行的今天,更需要類似他一樣書法家,力挽狂瀾,拯救書法
    很多人喜歡把書法史發展到不同階段,按照「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人尚態」來區分不同時期書風特點!其實如果再簡單一些,可以用「復古」和「創新」交織來形容,尤其是到了宋代,以「創新」為主,反對唐人的法度森嚴,而以抒發個人情感為主,給書法注入新的生命和發展動力,也是常說的「尚意」!結果南宋,書法已經開始出現頹靡之風,各種「醜書」、「怪書」層出不窮!
  • 醜書:假書法,真垃圾
    醜書為何註定是歷史垃圾?道理很簡單,人民不認可的書法不是好書法!我們這裡說的醜書,特指那些不能經過歷史考驗的、只為了圖一時名利的作品。在當今社會,這樣的作品太多,也太常見了。我們先不去探求這背後產生的原因怎樣,它對書法會產生什麼不良的後果。僅僅就從價值而言,醜書書法註定是曇花一現、過眼雲煙的小丑,終究不會長久。
  • 【言 論】醜怪書風為何總以「創新」為理由? ■傅德鋒
    醜怪書風為何總以「創新」為理由?■傅德鋒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書法熱潮,風起雲湧,席捲全國。各類展賽,如火如荼,爭先恐後。呈現出一派貌似繁榮的熱鬧景象。從他們的作品來看,依然不過是古人經典的改裝拼湊和鄰國日本現代派作品的簡單翻版而已。  當代書壇,一些人在自我話語策略和權力的雙重推動下,爭先恐後地登上「書法權威」的寶座,進而不遺餘力地祭起各自手中的「指揮棒」,試圖指點當代書法的江山。但事實上除了那些盲目的追隨者和有相關利益牽扯的人士予以積極配合之外,並未能得到學術界的真正認可和書法界的普遍認同。
  • 鄭板橋、康有為、吳昌碩…這些人才是現代醜書的祖師爺啊
    現在書壇醜書橫行,始作俑者是誰呢?就是清朝那幫子提倡碑學的。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慢慢的,路越走越歪了。 說完帖學該說碑學了。 碑學本是一件好事,但卻成了現代醜書的主要來源。 要說學書法臨碑其實很早就有了。
  • 古人說「老婆長得醜,活到九十九」,這句話有道理嗎?
    古人說「老婆長得醜,活到九十九」,這句話有道理嗎?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雖然大部分都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中,但仍有一些俗語、禁忌之類的話,通過一代代口耳相傳,延續到了今天。這些話有些已經被時代淘汰,有些讀起來則似乎又有那麼點道理,比如農村以前就流傳著一句俗語「老婆長得醜,活到九十九」。
  • 顏真卿50歲的書法,達到了「神仙之境」,卻被外行當成「醜書」
    在當代書壇,曾經有過無數次關於「醜書」與「俊書」的爭論,一直到現在,這種爭論也不絕於耳。產生這種爭論的原因是很多沒有書法經歷的人,以自己的審美眼光,來評定一定書法作品的好壞,認為看起來「好看」的字就一定是好書法,看起來「醜」的字,就一定不是好字!
  • 古人云:《周易》一書,可以預知人事的兇吉,有何依據?
    眾所周知,《周易》是我國最神秘的古老文化之一,也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源頭之一。歷代以來,對於《周易》研究的人,可以用不計其數來形容。我想,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周易》這本書,包含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後世的理論大都可以從它那裡找到源頭。
  • 古人為何稱農曆五月為「惡月」?原來端午在古人眼裡是個「惡日」
    這也是為了紀念屈原嗎?當然不是,要理解上面的習俗,只需明白下面一點:在古人眼裡,農曆五月是一個不太好的月份,古人認為五月容易發生瘟疫和災禍,而五月五日,即端午這天尤其危險。所以,古人稱農曆五月為「惡月」,也有稱「毒月」的,而端午這天(五月五日)被稱為「惡日」。
  • 顏真卿最牛的一幅楷書,磅礴大氣,卻被外行人說成是「醜書」!
    區別就在於對於書法的認知,其認知高度與審美角度不在同一個維度上,所以會導致一些認知分歧,大眾看不懂的一些「醜書」被譏斥為「鬼畫符」,而有一些「醜書」也並非不是優秀的書法作品。我們今天談顏真卿最牛的一幅楷書,磅礴大氣,卻被外行人說成是「醜書」!這是顏真卿酒後寫的楷書,渾厚大氣,看不懂的人,書法基本沒入門!
  • 醜書十八怪,一心將人坑裡帶!
    聯想到書壇「醜書」者的所作所為,本堂主步「雲南十八怪」之韻,湊一則「醜書十八怪」。 由於「醜書」的倡導者很多居於教授、博導、書協理事、主席等職,這批人的行為具有很強的號召性,他們寫醜字就會誤導他人也寫醜字,他們引經舉典、著書立論,使很多人誤入迷途對其頂禮膜拜,這些人便渾水摸魚,將自己的醜字按尺論價,神不知鬼不覺地賣出去了!
  • 古人也染髮?古人:論染髮與護髮,我們可是專業的
    」這一段出自於《漢書·王莽傳》,具體的內容講的就是王莽當時面臨著劉璇等人的起兵,因此也是彷徨不可終日,於是想到了一個妙招,那就是結婚來穩定軍心。當時的王莽已經接近60歲鬚髮皆白,因此讓人很是擔憂婚禮是否能進行。不過,王莽也算是一個奇才,於是他把自己鬚髮皆染成黑色,然後以最精神的狀態迎接了新娘,以此來穩定軍心。
  • 「醜書」名家白砥教授眼中的書法美是什麼樣的?
    再看看書法,黑乎乎的筆、墨,寫出黑乎乎的線條,沒有人家西方人的色彩斑斕,連中國畫的墨分五色似乎也不全,你說不「醜」?! 所以,相反而能相成,天與地、男與女、陰與陽、剛與柔、虛與實,相對、相反、相背、相悖,雖然合起來或有不順眼、彆扭、不美觀、「醜」,卻味在其中,符合天理人心。 所以,古人說,「反者道之動」。如果不是那些對立的東西不斷地調和變化,世界就不會有新生與進步,自然也便不再自然。這是天地之大美,壯觀、激烈而隱含、神秘,它既是自然的原始、本質,也是美的最高級形態。
  • 原來老鼠也是吉祥物
    說起樸素辯證法,每個中國人都不陌生,在古人眼裡,事物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正像老子所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成語典故「塞翁失馬」,說的也是這麼一個道理。要是用這種眼光來看老鼠,就會發現一些正面的因素,你家裡有老鼠,財物受到損耗,前提是你家裡還是有財物的,要真是一貧如洗,那老鼠也不會上門,所以有老鼠是家境富裕,起碼是不那麼貧窮的象徵。
  • 原來古人也用吸管?!
    默默關注 最近#原來古人也用吸管#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 讓我們看看古代的吸管長什麼樣子 碧筩杯|起源 看的人直呼#原來古人也用吸管# ?!
  • 原來古人也會給自己染頭髮?想不到古人也這麼的潮!
    原來古人也會給自己染頭髮?想不到古人也這麼的潮!除了會對自己的頭髮進行修剪之外,其實古人也會給自己染頭髮。染髮這件事情在幾千年前就一些十分流行,一頭烏黑濃密的頭髮被認為是美的象徵。而且在許多的醫學典籍上,也是記錄了非常多的染髮方法。
  • 幾千年前,古人看到的太歲星,原來就是太一!古人真了不起
    古人認為天皇大帝坐著帝車北鬥七星在巡遊天地,北鬥就是諸天的喉舌,是太乙大帝發布命令的傳聲筒。天皇大帝會隨著時間而變化移宮,當下已經走到了勾陳二。古人將整個天宇分成了三個垣,分別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古人將天與地相 匹配,有皇宮、妃子、內侍、丞相、三公、將軍、軍隊、車馬、護衛等等,地上所有的一切,天上也全都有。太乙九宮與洛書九宮之間有個 45 度的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