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遠比藝術作品更有藝術性!真實世界裡的事反轉起來也更複雜。前些天一幅被稱作首屆「雲崗杯」魏碑書法展的特等獎作品,引起了網際網路上又一次振動。
原因是這幅作品爭議性太大,捧的捧上天,貶的貶入地。更重要的是參與其中的不乏很多自稱大師的專家。他們站在專業的角度上,逐一分析這幅作品的特點。
有的說樸拙有趣,拙中見巧,巧中見筆;也有的說天真自然,返璞歸真,是最難得的「孩兒體」;更有人說,他這是魏碑體,見過張猛龍碑嗎?見過爨寶子碑嗎?見過鮮于璜碑嗎?沒見過是吧?也看不懂是吧?那就對了!他這個就出自這些碑裡,古人講「高書難入俗人眼」,你要說不好,那就是不懂書法,俗人一個。
當初就懷疑,如果真是中書協評選出這樣的特等獎,雖然網上也有很多人憤其醜書,中書協那也就就真的無可救藥了。可喜的是這兩天竟然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這件被很多書法「大師」褒獎的書法作品,果真不是首屆「雲崗杯」魏碑書法展的獲獎作品。
這是大同市政府和山西省委宣傳部以及媒體書畫頻道,舉辦的比賽展覽中的作品。是有人惡作劇假說是首屆雲崗杯魏碑書法展的特等獎作品。雖然這個消息的真假也有待證實,但那些叫號的所謂「大師」「專家」「書協會員」也確實是被忽悠的不清。
這件作品的好與不好也幾乎被人們說盡了,也就沒有必要多說,只補充一點:字的點畫用筆孱弱,實在是沒有得筆!
能出現這樣的作品獲獎,其實一點也不稀奇。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自媒體在網絡上舉辦各種比賽、展覽和評選。舉辦者多是一知半解,因為是大眾投票,所以跟專沒有關係。不過是利用人們的趨利心理,讓投票者得到些微利益,參與者得到一些名頭,舉辦方獲得所需流量,一般也是皆大歡喜的熱鬧劇。
如果全憑觀眾投票,也許還比較公平,除了少部分太專業的作品以外,不會出現太大的意外。但是偏偏這類評獎可以刷票,支持拉人脈。獲得高票數的方法,一個是憑人脈,一個是憑銀子,專業知識幾乎是不會換來投票的。
通過這個烏龍事件,還可以看出來,很多所謂的「大師」是名不符實的,說不定也是類似的操作掙來的名頭,至於能力可是不敢恭維的。這些人也許是皇帝的新裝中懂卻不敢說實話的大臣,這很能顯現出他的攀附名利,沽名釣譽,也是不可取的,如今被打臉,情何以堪呢!
書法作品雖然不提倡妍媚,但是還是追求妍美的。樸拙果然好,但也要把拙與醜分清楚。
拙不是笨,只是不投機取巧,全憑自然在法度的規則內運行。拙給人的感覺是實在的踏實的,是一種舒服的感覺。醜會帶給人不適感,讓人心生厭惡。就算真得不懂書法,這種基本審美常識應該還是有的。
名不符實的大師,如果是出於故意,就算你拿出鍾張二王、初唐四傑、楷書四大家、宋四家的作品,照樣說不如他的好。並且能用無數種貌似專業的、人們知道得很少的語言證明他的正確性,說起來頭頭是道。
辨別假大師跟辨別書法的優劣一樣有難度,書法的優劣就擺在那裡,但總是視而不見,這關乎到專業;假的大師也擺在那裡,但卻不能分辨,這都是利字遮住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