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由過去的多為實用到如今的純藝術書寫、品評時代,也算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作為書法,什麼叫藝術,當然是在傳承古法的基礎上,儘可能將點畫、結體、章法、墨法等極盡其自然變化而不使其模式類同。這是大家們心追手摩的共同的理想標準。
最近從網上看到一幅大家們推舉的魏碑特等獎品,可以說是一幅精心打造的作品。之所以說它是精心打造,就是有類似於廢紙三千之一得的作品。是排列和做作的產物。
這種作品貌似點畫、結體、章法、墨法等沒有類同,但由於不是自然書寫,因此它有如下不足:
一、斷氣,突出部位如第五行:「鶯比」鄰;
二、和由《張遷碑》演化的流行隸書一樣,多處左小右大的類同口(隸書的銀獎好像是通篇類同口),比如:第一行音字口;第三行春字外口、谷字口、還有
」風口「的口;第四行」樹「字中口;末行」落「字口等。這都是古經典魏碑中少有或不會有的;
三、兩個相同角度的筆勢如刀鐮硬傷,如:第三行「蓬遠」的捺畫。
四、為達到協調,修整類同,作品完成後個別字的點畫、結字作了描摩處理:比如上邊提到的蓬遠,「遠」字的捺畫;最明顯處是末行的「屋」字的末筆長橫與鄰行的「真」字長橫,可看出起筆後的一段重筆。還有「鶯」字末筆橫、「比」字等等。
也奇怪了,這麼多問題國展評委們看不出嗎?也許評委們眼神不好沒看到,也許許委們參展也曾經做過這樣的事情。也許評委們會說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還有幾處錯誤呢!
我說書聖《蘭亭序》及顏真卿《祭侄稿》均只是對錯誤的字詞的修改,通篇的氣是通的。
而此作多處或橫刀立馬、或築堤截流進而阻斷天然而後收拾殘局,這樣的作品居然能獲得大師們的讚賞並給予最高獎。真是讓人不解。
究其原因都是備展丶程式化打造作品的時風形成的。一幅作品,果真成作品,完全都是製作出來的。
歐楷丶魏碑丶隸書界的由模式走向程式,再由程式造出展覽體。違背自然的程式化真的害人非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