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是長江流域近代佛教文化史上濟世興邦的出家入世傳奇人物,對詩詞、金石、書法、戲劇、油畫、音樂,無一不通;是中國話劇、油畫、現代音樂方面的開山之祖;39歲出家後,持律極嚴,成為中興南山律家的一代高僧。
對於弘一法師,人們好評如潮。如國學家說弘一法師是精研儒釋道諸子百家的國學大師,詩詞歌賦、水墨金石造極一時。
文藝家說他是中國話劇的鼻祖,更是西洋畫法傳入中國的先驅教育家說他是早期傳播西方教育理念,洋為中用,且射行實踐的平民教育家。
佛教界的朋友們說他是踐行佛法的高僧大德,是慈悲濟世的活善薩,更是八百年後重振律宗的一代宗師,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正如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薩一樣,手眼雖多,其心則一。同理,弘一法師也是有其一貫心志的,只要縱觀他的人生軌跡,剖析他的心路歷程,就不難發現,有一條主線貫穿始終。那就是:上下求索,為救國圖強興邦濟世而鞠躬盡瘁。
弘一法師,公元1880年10月23日出生於天津,俗姓李,學名叔同。其父李世珍,字筱樓,是長江流域下遊浙江平湖人士,清同治四年進土,官至吏部,後在天津經營鹽業。由此可見,李叔同的家境還是頗為殷實的。
李叔同稟性柔和,深沉文靜,幼小時就少言寡語,喜埋頭攻讀,隨著年歲增長,當時一般文人所讀的書,他讀了:一般文人無暇顧及的金石、書法、音樂、美術,他也興致盎然,且各學業功底紮實。至成年時,叔同不但已能精攪八股文,更善填詞作賦。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結束了9年的教育生涯,出乎人們意料地於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了,那年他39歲。為他舉行剃度儀式的,是他在任教時就拜為師父的了悟老和尚,了悟正式為他取法名演音,號弘一。
李叔同出家前將他平日所用之物,包括名畫、金石等先前視為珍寶的東西悉數送人,撇下了嬌妻愛子,就這麼毅然通入了「空門」,並且一去不回頭。
關於李叔同出家為僧的緣起,歷來探討者很多。主要觀點有二:一是「看破紅塵」,二是「出世濟世」。其實,人們不妨一起來回溯一下李叔同的身世:
第一,他出身於官、商並優的「貴族」世家,優裕的家庭環境甚至可供他成為紈絝子弟道遙揮灑一生。而他卻甘冒刑獄抄家之險,奔走於律滬,旨在呼喚西方新風,蕩滌故國枯朽。直至拋親別故,東渡日本求索,不為強國興邦而為何?
第二,他回國後執教九年,志不在掙薪酬以養生,因為豐厚的家底不在乎他為九牛爭一毛。而他卻兢兢業業地從教,不知疲倦地育人,不為強邦濟世而為何?
順著這個思緒,人們不難發現,李叔同的出家,一是感於當時社會道德的每況愈下,二是感於靠教育化導難濟時艱,狂瀾仍卷。於是寄希望於超人的宗教,希望通過弘揚無邊的佛法,來提升國民的道德素養,來建樹國家昌隆的根基。
當他認為社會迫切需要這個「道德之本」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出家了。當然,他不是革命家,如果把強國分成「文」、「武」兩途的話,李叔同無疑是根據自身的強項選擇了前者。
憑著李叔同養成有素一貫嚴謹的生活作風,出家後的弘一法師標準的苦行僧形象毋庸置疑,他每天吃齋念佛,掃酒禮敬自不懈怠,還擠出時間,努力研習佛教典籍。
弘一法師憑著他的認真研習的精神和所學知識功底,不久就發現當下的佛教「戒、定、慧三無漏學」中的第一學「戒學」存在問題。那就是,當時教內奉行的戒律《靈峰毗尼事義集要》和《寶華傳戒正範》並不規範完善,如按照上面戒律條授持實為不得戒。
而守戒或叫持戒,是跨入佛門的第一步。門道不對,「定」、「慧」二字就無從談起。於是他發願精研律部經典,以正根本。為建樹真正的戒律,他多次閉關,披閱《四分律》和歷代高僧的律學著作。
弘一法師認為:佛教正法能否久住,關鍵在於能否持戒,而持戒的關鍵又在於《四分律》能否在教內得到廣泛實踐。
弘一法師持戒除自己身體力行外,他還於1933年集合佛門學者十餘人,在福建泉州開元寺南山律學苑研究律學,因此《四分律》又稱南山律。
弘一法師特從日本請回國內佛界早已遺失了的古版律書圈點南山三大部並按律修持。試讀這時他為南山律學苑撰寫的一副楹聯,其弘律壯懷可見一斑。
聯云:南山律教,已八百年湮沒無傳,何幸遺篇猶存東土;晉水僧園有十餘眾承習不絕,能令正法再住世間。
這裡的東土,指的是日本;晉水,是指閩南流經泉州入海的一條河流。晉江,在此指代晉江畔的泉州開元寺。
佛教認為,佛法會先後經歷正法、象法、末法三個時代。現已進入末法時代,故正法逐漸湮沒,也就意味著正法時代的戒律正在逐漸消失。而無戒不成道,故欲維持正法,首在持戒。若能找回真戒,並以行持,庶幾可使正法再現,人類獲福無量。
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弘一法師著述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等多部戒律著作,使隔斷了800多年的規範戒律得以再傳世間,一時佛教界為之正氣大增。
這成了弘一法師的終身職志,也成就了弘一法師作為一代律宗祖師的無上風範。直到今天,弘一法師建樹的南山戒律體系,仍是長江流域乃至全國佛教界持戒傳律的規範文本。
值得一提的是:抗戰爆發後,日寇蜂擁進閩,僧人為避戰火紛紛逃入內地。弘一法師當時住在廈門萬巖,很多人勸他內遷。但他一身正氣,誓與祖國共存亡。並大書「殉教堂」三字懸掛於居室,以誓其必死心志。
抗戰期間,弘一法師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主張,他用書法作武器,書寫「念佛必須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條幅分贈各方同仁,使許多徘徊於普世教義邊緣的佛教徒也紛紛加入了抗戰衛國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