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李叔同,振興道德,真乃濟世興邦的出家入世一代高僧

2020-12-25 歷史國學教堂

李叔同是長江流域近代佛教文化史上濟世興邦的出家入世傳奇人物,對詩詞、金石、書法、戲劇、油畫、音樂,無一不通;是中國話劇、油畫、現代音樂方面的開山之祖;39歲出家後,持律極嚴,成為中興南山律家的一代高僧。

對於弘一法師,人們好評如潮。如國學家說弘一法師是精研儒釋道諸子百家的國學大師,詩詞歌賦、水墨金石造極一時。

文藝家說他是中國話劇的鼻祖,更是西洋畫法傳入中國的先驅教育家說他是早期傳播西方教育理念,洋為中用,且射行實踐的平民教育家。

佛教界的朋友們說他是踐行佛法的高僧大德,是慈悲濟世的活善薩,更是八百年後重振律宗的一代宗師,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正如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薩一樣,手眼雖多,其心則一。同理,弘一法師也是有其一貫心志的,只要縱觀他的人生軌跡,剖析他的心路歷程,就不難發現,有一條主線貫穿始終。那就是:上下求索,為救國圖強興邦濟世而鞠躬盡瘁。

弘一法師,公元1880年10月23日出生於天津,俗姓李,學名叔同。其父李世珍,字筱樓,是長江流域下遊浙江平湖人士,清同治四年進土,官至吏部,後在天津經營鹽業。由此可見,李叔同的家境還是頗為殷實的。

李叔同稟性柔和,深沉文靜,幼小時就少言寡語,喜埋頭攻讀,隨著年歲增長,當時一般文人所讀的書,他讀了:一般文人無暇顧及的金石、書法、音樂、美術,他也興致盎然,且各學業功底紮實。至成年時,叔同不但已能精攪八股文,更善填詞作賦。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結束了9年的教育生涯,出乎人們意料地於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了,那年他39歲。為他舉行剃度儀式的,是他在任教時就拜為師父的了悟老和尚,了悟正式為他取法名演音,號弘一。

李叔同出家前將他平日所用之物,包括名畫、金石等先前視為珍寶的東西悉數送人,撇下了嬌妻愛子,就這麼毅然通入了「空門」,並且一去不回頭。

關於李叔同出家為僧的緣起,歷來探討者很多。主要觀點有二:一是「看破紅塵」,二是「出世濟世」。其實,人們不妨一起來回溯一下李叔同的身世:

第一,他出身於官、商並優的「貴族」世家,優裕的家庭環境甚至可供他成為紈絝子弟道遙揮灑一生。而他卻甘冒刑獄抄家之險,奔走於律滬,旨在呼喚西方新風,蕩滌故國枯朽。直至拋親別故,東渡日本求索,不為強國興邦而為何?

第二,他回國後執教九年,志不在掙薪酬以養生,因為豐厚的家底不在乎他為九牛爭一毛。而他卻兢兢業業地從教,不知疲倦地育人,不為強邦濟世而為何?

順著這個思緒,人們不難發現,李叔同的出家,一是感於當時社會道德的每況愈下,二是感於靠教育化導難濟時艱,狂瀾仍卷。於是寄希望於超人的宗教,希望通過弘揚無邊的佛法,來提升國民的道德素養,來建樹國家昌隆的根基。

當他認為社會迫切需要這個「道德之本」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出家了。當然,他不是革命家,如果把強國分成「文」、「武」兩途的話,李叔同無疑是根據自身的強項選擇了前者。

憑著李叔同養成有素一貫嚴謹的生活作風,出家後的弘一法師標準的苦行僧形象毋庸置疑,他每天吃齋念佛,掃酒禮敬自不懈怠,還擠出時間,努力研習佛教典籍。

弘一法師憑著他的認真研習的精神和所學知識功底,不久就發現當下的佛教「戒、定、慧三無漏學」中的第一學「戒學」存在問題。那就是,當時教內奉行的戒律《靈峰毗尼事義集要》和《寶華傳戒正範》並不規範完善,如按照上面戒律條授持實為不得戒。

而守戒或叫持戒,是跨入佛門的第一步。門道不對,「定」、「慧」二字就無從談起。於是他發願精研律部經典,以正根本。為建樹真正的戒律,他多次閉關,披閱《四分律》和歷代高僧的律學著作。

弘一法師認為:佛教正法能否久住,關鍵在於能否持戒,而持戒的關鍵又在於《四分律》能否在教內得到廣泛實踐。

弘一法師持戒除自己身體力行外,他還於1933年集合佛門學者十餘人,在福建泉州開元寺南山律學苑研究律學,因此《四分律》又稱南山律。

弘一法師特從日本請回國內佛界早已遺失了的古版律書圈點南山三大部並按律修持。試讀這時他為南山律學苑撰寫的一副楹聯,其弘律壯懷可見一斑。

聯云:南山律教,已八百年湮沒無傳,何幸遺篇猶存東土;晉水僧園有十餘眾承習不絕,能令正法再住世間。

這裡的東土,指的是日本;晉水,是指閩南流經泉州入海的一條河流。晉江,在此指代晉江畔的泉州開元寺。

佛教認為,佛法會先後經歷正法、象法、末法三個時代。現已進入末法時代,故正法逐漸湮沒,也就意味著正法時代的戒律正在逐漸消失。而無戒不成道,故欲維持正法,首在持戒。若能找回真戒,並以行持,庶幾可使正法再現,人類獲福無量。

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弘一法師著述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等多部戒律著作,使隔斷了800多年的規範戒律得以再傳世間,一時佛教界為之正氣大增。

這成了弘一法師的終身職志,也成就了弘一法師作為一代律宗祖師的無上風範。直到今天,弘一法師建樹的南山戒律體系,仍是長江流域乃至全國佛教界持戒傳律的規範文本。

值得一提的是:抗戰爆發後,日寇蜂擁進閩,僧人為避戰火紛紛逃入內地。弘一法師當時住在廈門萬巖,很多人勸他內遷。但他一身正氣,誓與祖國共存亡。並大書「殉教堂」三字懸掛於居室,以誓其必死心志。

抗戰期間,弘一法師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主張,他用書法作武器,書寫「念佛必須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條幅分贈各方同仁,使許多徘徊於普世教義邊緣的佛教徒也紛紛加入了抗戰衛國行列。

相關焦點

  • 從風流才子到一代高僧
  • 從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佛學觀論儒佛融合
    在儒家「入世」精神的指引下,李叔同早早確立了自己對「遊於藝」這一文藝理念的獨特理解,可以說這些傳統思想貫穿了他一生的文藝生涯,始終沒有動搖過。博取功名,流芳於世,是歷代士人的心態,深受傳統文化影響和薰陶的李叔同自然也不例外。他懷著教育救國的理想和「美育可以喚起愛國之心,愛國乃救國之本」的信念,最後選擇藝術教育職業作為救國的途徑。
  • 李叔同心中的一輪明月
    我從朋友圈看到她轉發的佛教電影《一輪明月》,這部電影講述的正是李叔同傳奇的一生。影片中的很多場景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過之後,仍是意猶未盡。我在想,李叔同的一生都是在追求一個目標,那就是:救亡圖存。青年時期的李叔同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東渡日本學習繪畫,並把西洋音樂、戲劇引進中國,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使中國民眾接觸到新事物,進而促成民眾的覺醒,使中國強大起來。
  • 李叔同:一片痴情終乃「真」,真真切切!
    豐子愷默然不語,李叔同說:「想做一個好的文藝家,先要學會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文藝家沒有器量和見識,無論技藝如何精湛,皆不足道。」豐子愷謹記李叔同的教誨,奉行終生,終成一代大家。對於恩師,他一生充滿敬重之情,答應與他合著《護生畫集》。
  • 李叔同:從風流高富帥到空門高僧
    張愛玲曾經說過,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謙卑。 這是1957年3月7日,登載在《文匯報》上的文章,《我也來談談李叔同先生》,文章出自叔同老友,近代教育家黃炎培先生之手,寫的是他親眼所見,朋友與妻子訣別的一幕。 五年前,李叔同創作了歌曲《送別》,歌詞意境之高,讓人嘆服。但沒想到,這些文字竟在五年後一曲成讖,成為如今已是弘一法師的李叔同,與妻友別離一幕最合適的註腳。
  • 從富家子弟到一代高僧(38歲那年,李叔同悟到了什麼?)
    豐子愷默然不語,李叔同說:「想做一個好的文藝家,先要學會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文藝家沒有器量和見識,無論技藝如何精湛,皆不足道。」豐子愷謹記李叔同的教誨,奉行終生,終成一代大家。對於恩師,他一生充滿敬重之情,答應與他合著《護生畫集》。
  • 李叔同:勿忘世上苦人多
    是李叔同的一生,讓我見識到一個真的曾存於世的鮮活案例。十五歲詠出「人生猶似西山日」;三十九歲在藝術生涯絢爛至極時,入佛門,奉失傳七百多年的南山律宗;二十四年持酷戒修行,成律宗十一世祖,與虛雲、印光、太虛並稱民國四大高僧。
  • 送別——李叔同
    《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4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 經典裡的中國|送別/李叔同
    ,苦修20多年終成一代高僧……他就是李叔同,以「弘一法師」之名享譽世界。1907年2月,他與同學曾延年等組織「春柳社」,此乃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也是中國話劇實踐第一步。書法李叔同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是20世紀最偉大的書法家之一。他首次對傳統書法審美觀進行革新,將西方繪畫中「形象」美學理念引入書法,並用佛教靜觀法打破傳統以動態氣勢為主的書法美學。
  • 佛教是出世還是入世的答辯
    不少人對佛教都有個先入為主的成見:即佛教是出世的,是自討苦吃。這實在是莫大的誤解,至於誤解的原因頗為複雜,這裡不便探究,只擬實事求是地談談佛教與出世及入世的關係,期待方家的教正。試想,如果佛教僅僅是出世的,釋迦牟尼佛於35歲悟道後,為何不即入涅槃,而是周曆四方,講經說法,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呢?
  • 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
    『當然認識』『那麼弘一大師李叔同呢?』啊,提起這個民初的一代名士高僧,老畫家眼中竟閃動起異樣的光芒,微微激動地扭頭向夫人說:「她知道李叔同呢!——我們是很好的朋友,他出家苦修律宗,一次到上海來,許多當上高官的舊相識熱情招待他住豪華的房子,他都拒絕了,情願住在一間小小的關帝廟。
  • 李叔同丨推介
    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為著名的佛教僧侶。李叔同是個絕頂聰明之人,雖然出身於巨富之家,然而其母是側室,所以他自幼背上個「庶出」的陰影。其母即由於這個原因面對弘一要求很嚴,極力鼓勵他刻苦學習。在這樣的內因、外因綜合下,弘一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十幾歲時,即以優秀的八股文章得以進入天津的縣學學習。
  • 解密民國奇才李叔同因一個日本裸體女模特出家之謎
    弘一法師出家前可說是集琴棋書畫於一身了,對藝術有很深的體悟,但生不逢時,當時是中國最黑暗的時候,內外都是戰亂,人民苦不聊生,心中都是悲哀。
  • 品讀李叔同與他的《送別》
    篤信佛教的李府相信此乃佛賜祥瑞,六十八歲的李筱樓年近古稀又得一子,更是喜不自勝,緊攥著手中佛珠,長誦一聲無量壽佛。這個排名老三、哭聲如鐘的男嬰,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即後來的一代通才、奇才弘一法師李叔同。
  • 衍園展覽 | 「碧天芳草——李叔同師友翰墨展」開幕
    李叔同孫女李莉娟女士賀電開幕式上,大家觀看了李叔同孫女李莉娟女士發來的視頻賀辭。大師無論是青年時上海求學、日本留學,還是歸國教書、出家剃度,都與溫州人有不解之緣弘。    弘一大師出家二十四年,而駐錫溫州十二年,將溫州稱為「第二故鄉」。
  • 系列|百年人物像讚——李叔同
    李叔同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在近代文藝領域無不涉足,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為我國近代文化、藝術、教育貢獻了十三個第一。而在他皈依佛門之後,一洗鉛華,篤志苦行,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李叔同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先驅。
  • 李叔同:半世繁華半世僧
    葬禮當天400人穿著黑衣,李叔同自己在靈堂用鋼琴伴奏,並請兒童合唱他創作的哀歌。此舉被視為「奇事」,天津《大公報》稱之為「文明喪禮」。李叔同很早喪父,教養培育基本靠他的生母王夫人,是以奉母至孝。生母去世,對他刺激很大,認為自己的「幸福時期已過去」,乃東渡日本留學,從此一生與物質世界一別兩寬,走向了屬於他內心的精神世界。
  • 電影《墨跡》殺青 追尋傳奇高僧弘一法師
    該片選擇在弘一法師的出生地,歷史文化名城天津拍攝,場景包括李叔同故居紀念館、津門首剎大悲禪院等,全片以弘一法師作詞的《送別》為主題音樂,作為中國近代學堂樂歌的先驅,其創作的《憶兒時》、《觀心》《三寶歌》等音樂也都恰如其分的呈現在影片之中,主創試圖以此使觀眾更加真實的接近這位二十世紀的傳奇高僧。
  • 他拋棄日本妻子,39歲出家為僧法號弘一,徒弟稱師父出家是必然
    1918年8月18日晚,李叔同靠著燭光,提筆寫下了他在俗世的最後一幅書法作品,寫完,他便將毛筆折成兩半丟在了一旁,第二天,天還不亮的時候,他毅然拋下1家中的妻兒,跑到虎跑寺,出家剃度做了和尚,法號:弘一,他便是後來中國最有名的高僧:弘一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