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李叔同

2021-02-23 行走的詩詞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鑑賞】

會唱歌的中國人,多數都會唱李叔同這首《送別》。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4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師範任教的李叔同,寫了這首著名的《送別》。它屬於李叔同早年創作的「學堂樂歌」。所謂「學堂樂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負的知識分子,鼓吹音樂對思想啟蒙的重大作用,積極提倡在學校中開設音樂課。同時,一些在日本留學的青年學子,借當時流行於日本和歐美的曲調,填上新詞,編成新的歌曲。此外,「學堂樂歌」還常常採用中國古典詩詞來填寫新的歌詞。李叔同的《送別》,就具有這些鮮明的「學堂樂歌」特點:一是用古典詩詞體填寫歌詞,二是選用美國流行曲調作譜。不了解這些背景,難免會對《送別》不同於現代歌曲的某些特點,感到困惑和不解。

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基本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都是送別詩中千古流傳的名句。至於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與李叔同的《送別》,有許多的相通之處。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的離別「集體無意識」。所以,《送別》也就成為中國人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實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目前的材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在我看來,《送別》並不是為具體的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寫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出世頓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別》實際上是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李叔同送別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簡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桐。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範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歌就是由他譜曲的。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曆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九月初四圓寂於泉州。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

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歷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儘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並未以堅定的佛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佛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於禪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

八大山人筆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諷刺的意味是顯而易見的,他的畫作實在為一種發洩,是入世的,並未超然。比之他們,弘一逃禪來得徹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為律宗的即修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佛教大家。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

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

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相關焦點

  • 送別-李叔同
    送別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
  • 民國五年,「送別」李叔同
    李叔同曾寫下一首《送別》,傳唱甚遠: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作為當時公認的才子,李叔同的《送別》也是頗見才氣,有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味道:長亭、古道,芳草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俱是景語,字字關情,詩境清冷,卻哀而不傷,且通篇無一僻字,無一拗語,既不搬弄典故,亦不依傍經史,大有明心見性,直指人心之感。用極其尋常的字眼,寫出極耐尋味的詩文,自然是了不起的才華。
  • 品讀李叔同與他的《送別》
    李叔同獨自在雪中站了很久才返身回家,他關上門窗,讓雪子彈琴,自己作詞,含淚寫下百年來無人超越的經典歌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 聽情 | 李叔同:送別
    在寫下「李叔同」這個名字的時候我不知道是否還要寫下「弘一法師」?我被這個「像個人一樣活著」的「神」深深地迷惑著,不僅僅被他的才學,更被他的神奇的經歷與傳說。最初知道李叔同,是因為音樂。年少時學彈吉他,自然要接觸各類歌曲,一天拿到一個叫《送別》的歌曲,一開始以為是那首革命歌曲「送君送到大路旁」,可仔細一看,是李叔同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談談李叔同的《送別》
    譬如胡適的《蘭花草》、劉雪庵的《踏雪尋梅》,均是清新流動,頗得真趣,而定要論個序列的話,李叔同的《送別》當是其中水準最高的一首。——李叔同能詩擅畫,亦是一代書家,但他至今得以如此貼合大眾,更多還是因他肯作文人多不願作的小歌詞。
  • 感動無數華人的歌曲 李叔同送別(附民國唱片)
    而李叔同作於1914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由於這首詩無上的藝術成就,所以在很多地方都對它有所引用。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
  • 送別歌曲哪個最經典,非李叔同送別歌曲莫屬!
    送別歌曲有很多,要說哪個比較陳舊和經典,非送別歌曲莫屬!《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歌已是學聲樂必唱的一首歌,特別是初學者,朗朗上口,容易入門。
  • 《送別》歌詞完整版由李叔同創作 樸樹唱到泣不成聲
    網友們紛紛留言,有人盤點了樸樹過往曾經「送別」的友情、愛情甚至相伴幾十年的金毛犬,他曾經經歷的各種離別。網友們在全球各個角落,陪著樸樹一起流淚。記者 張娜 《送別》在杭州寫下李叔同含淚而作  樸樹喜歡《送別》不是秘密。他曾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說過:一生能寫出這樣的歌詞,死而無憾。
  • 李叔同:《送別》 是告別紅塵 寫給自己歌
    詞: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經典詠流傳:李叔同《送別》
    《中華經典資源庫》:李叔同《送別》送別作者
  • 經典裡的中國|送別/李叔同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李叔同的《送別》原來是一首日文歌曲
    本作即為著名的李叔同《送別》的旋律,原本為一首美國歌曲,由奧德韋(John PondOrdway,1824-1880)所創作,原題為Dreaming ofHome and Mother。李叔同先生於1905至1911年留學日本期間,接觸到了「旅愁」。後回國任教,於1915年使用該旋律填寫了中文歌詞《送別》: 送別作曲: <美>J.P.奧德韋  填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人生唯有別離多——李叔同《送別》賞析
    境與心同,而今,在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離合,看盡了世間的緣聚緣散後,心中鬱積的情感,在唱《送別》時噴湧而出,終於淚雨滂沱。我一遍遍地聽著這首歌,看著樸樹掩面而泣,幾度哽咽的傷心模樣,腦海中不禁回味著歲月,回憶著曾經的過往。此時的窗外,已是秋雨綿綿,和這首歌,這首詞,和諧出一種悽美的境界。
  • 李叔同百年《送別》:美國生,日本長,卻在中國成為永遠的經典
    這首歌曲是1915年李叔同送別許幻園時寫的。李叔同是 「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國學大師,也是著名的藝術家,與許幻園、袁希濂、蔡小香和張小樓等四人交好,被時人稱作「天涯五友」。1915 年,家道中落的許幻園不得不離開上海,去北京謀生,為送別許幻園,李叔同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送別》,自《送別》被創造以後,一百多年來為國人廣為傳唱,影響深遠,而且也隨著國人漂洋過海,傳到了國外。
  • 天涯地角,好友飄零,李叔同寫下《送別》,成為傳唱不衰的經典
    弘一法師(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一百年前,李叔同(出家後號弘一法師)寫下了一首詞,就是那首傳唱不衰的經典歌曲《送別》,是他在跟友人分別之後所作「戊戌政變」後,受牽連的李叔同從天津來到上海避難,同年十月,加入城南文社。城南文社活動每次都是在許幻園的城南草堂舉行。 許幻園是滬上有名的小說家和詩人,家中富有,為人也十分慷慨,一度是上海新學界的領袖人物。許幻園欣賞李叔同的才情,請李叔同一家搬來同住,兩人也結下深厚的友誼。李叔同在城南草堂掛起了「李廬」牌匾。
  • 李叔同填詞的《送別》已傳唱百年,竇唯唐朝樂隊改編,樸樹唱哭了
    片中他扮演了弘一大師,而這位在俗時叫李叔同的先生就是《送別》的詞作者。這首百年前弘一大師為《送別》填詞的歌曲,如今也傳唱了百年。這首從小學就會唱的歌曲,多年來魅力依然。上世紀初,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十九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的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已經在日本被音樂家犬童球溪改編成了《旅愁》流傳。後來的李叔同也正是在那段時間聽到該歌曲的美妙旋律,激發靈感後才有了後來的《送別》。
  • 畢業季有那麼多的歌,李叔同s《送別》已經唱了一百年了
    每當「長亭外,古道邊……」的旋律響起時,他總是讓人們想起他們可以再見或再也見不到的朋友,一首歌《送別》告訴我們,人生就像一場夢,離別的悲歡離合,唱了一百年,延續了很久。在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在芳草碧連天古道旁。晚風吹柳笛聲和夕陽山外山。天涯海角,朋友半散。
  • 從《送別》看樸樹、李叔同,生活中的巨嬰&聚光燈下的偉岸!
    《送別》是一首詞曲俱佳的作品,我聽過很多人演繹這首作品,一個不是很知名的音樂人在我心裡排第一,樸樹版的排第二。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第一次看到樸樹在錄音棚裡錄《送別》哭到不能自已,我有些感動,一個41歲的男人,情感還可以如此細膩。
  • 畢業季歌曲那麼多,李叔同的《送別》傳唱百年依然深深打動我們
    每每「長亭外,古道邊……」的旋律響起,總會讓人想起還能再見或者再也不見的朋友,一首《送別》道盡人生如夢、離合悲歡,傳唱百年,經久不衰。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廣為傳唱的《送別》是近代李叔同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最優美的歌詞。歌詞用白描手法,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蘊悠長。蘊含著悲喜聚散的人生哲理,充滿了對生命的思索,有古典詩詞的文雅,搭配上綿延優美的韻律,緩緩流入人心,使之成為了一首永恆的送別旋律。
  • 經典歌曲《送別》李叔同 老照片再現弘一大師一生
    《送別》李叔同(弘一大師) 電影插曲版《送別》永恆的經典 李叔同(弘一大師) 純鋼琴曲版老照片再現弘一大師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