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李叔同

2021-02-23 詩詞歌賦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鑑賞:

《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託也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複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首尾呼應,詩人的感悟:看破紅塵。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送別》,它的詞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別摯友許幻園的原創作品。表達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3]  」友人分別時的情感,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也是李叔同的優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代人所傳唱。

李叔同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範圍內廣為傳播。曲調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李叔同用這樣的歌完成了啟蒙者的歷史任務。

李叔同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傑出的作者,而且較早注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於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崑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國歌》,還是當時為數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來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不久他東渡日本,學習西方音樂、美術、戲劇理論,主攻鋼琴。曾創辦我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發表了《我的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餘首。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依永秀麗,聲轍抑揚頓挫有致,意境深遠而富於韻味。加上他具有較為全面的中西音樂文化修養,選用的多為歐美各國的通俗名曲,曲調優美動人,清新流暢,詞曲的結合貼切順達,相得益彰,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因此,他的樂歌作品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後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已成為了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青年學生或知識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徵。由他自己寫的詞譜曲的《春遊》,則是我國目前可見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此歌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

另外,「早春二月」也曾選用此曲作影片插曲,仿佛為早年「二月」作者柔石對李叔同先生仰慕卻無緣師從(因李先生出家)的遺憾作了一種遙遙的、或可令逝者的在天之靈略感欣慰的彌補。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

1918年,李叔同出家為僧。截止到出家那年,李叔同共作學堂樂歌五十餘首。

《旅愁》

--犬童球溪

西風起,秋漸深,秋容動客心。

獨自惆悵嘆飄零,寒光照孤影。

憶故土,思故人,高堂念雙親。

鄉路迢迢何處尋,覺來歸夢新。


A Traveller's Sorrow

The west wind has started up

And the sombre hue of autumn deepens

Autumn shades make of my heart an outsider

Solitary, I sigh for my wanderer's fate

Cold light dances with my single shadow

Remembering homeland

Missing my old kin

Thinking of my parents under the family roof

Can I find that homewards journey so remote

Waking from dreams, homecoming dream is still fresh

有心唱歌歌無聞,無意填詞詞醉心

只因偶識李君子,惹得痴人吟到今


【喜歡我們,長按識別關注哦

相關焦點

  • 送別——李叔同
    《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4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 民國五年,「送別」李叔同
    李叔同曾寫下一首《送別》,傳唱甚遠: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作為當時公認的才子,李叔同的《送別》也是頗見才氣,有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味道:長亭、古道,芳草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俱是景語,字字關情,詩境清冷,卻哀而不傷,且通篇無一僻字,無一拗語,既不搬弄典故,亦不依傍經史,大有明心見性,直指人心之感。用極其尋常的字眼,寫出極耐尋味的詩文,自然是了不起的才華。
  • 品讀李叔同與他的《送別》
    李叔同獨自在雪中站了很久才返身回家,他關上門窗,讓雪子彈琴,自己作詞,含淚寫下百年來無人超越的經典歌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 聽情 | 李叔同:送別
    在寫下「李叔同」這個名字的時候我不知道是否還要寫下「弘一法師」?我被這個「像個人一樣活著」的「神」深深地迷惑著,不僅僅被他的才學,更被他的神奇的經歷與傳說。最初知道李叔同,是因為音樂。年少時學彈吉他,自然要接觸各類歌曲,一天拿到一個叫《送別》的歌曲,一開始以為是那首革命歌曲「送君送到大路旁」,可仔細一看,是李叔同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談談李叔同的《送別》
    譬如胡適的《蘭花草》、劉雪庵的《踏雪尋梅》,均是清新流動,頗得真趣,而定要論個序列的話,李叔同的《送別》當是其中水準最高的一首。——李叔同能詩擅畫,亦是一代書家,但他至今得以如此貼合大眾,更多還是因他肯作文人多不願作的小歌詞。
  • 感動無數華人的歌曲 李叔同送別(附民國唱片)
    而李叔同作於1914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由於這首詩無上的藝術成就,所以在很多地方都對它有所引用。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
  • 送別歌曲哪個最經典,非李叔同送別歌曲莫屬!
    送別歌曲有很多,要說哪個比較陳舊和經典,非送別歌曲莫屬!《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歌已是學聲樂必唱的一首歌,特別是初學者,朗朗上口,容易入門。
  • 《送別》歌詞完整版由李叔同創作 樸樹唱到泣不成聲
    網友們紛紛留言,有人盤點了樸樹過往曾經「送別」的友情、愛情甚至相伴幾十年的金毛犬,他曾經經歷的各種離別。網友們在全球各個角落,陪著樸樹一起流淚。記者 張娜 《送別》在杭州寫下李叔同含淚而作  樸樹喜歡《送別》不是秘密。他曾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說過:一生能寫出這樣的歌詞,死而無憾。
  • 李叔同:《送別》 是告別紅塵 寫給自己歌
    詞: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經典詠流傳:李叔同《送別》
    《中華經典資源庫》:李叔同《送別》送別作者
  • 經典裡的中國|送別/李叔同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李叔同的《送別》原來是一首日文歌曲
    本作即為著名的李叔同《送別》的旋律,原本為一首美國歌曲,由奧德韋(John PondOrdway,1824-1880)所創作,原題為Dreaming ofHome and Mother。李叔同先生於1905至1911年留學日本期間,接觸到了「旅愁」。後回國任教,於1915年使用該旋律填寫了中文歌詞《送別》: 送別作曲: <美>J.P.奧德韋  填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人生唯有別離多——李叔同《送別》賞析
    境與心同,而今,在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離合,看盡了世間的緣聚緣散後,心中鬱積的情感,在唱《送別》時噴湧而出,終於淚雨滂沱。我一遍遍地聽著這首歌,看著樸樹掩面而泣,幾度哽咽的傷心模樣,腦海中不禁回味著歲月,回憶著曾經的過往。此時的窗外,已是秋雨綿綿,和這首歌,這首詞,和諧出一種悽美的境界。
  • 李叔同百年《送別》:美國生,日本長,卻在中國成為永遠的經典
    這首歌曲是1915年李叔同送別許幻園時寫的。李叔同是 「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國學大師,也是著名的藝術家,與許幻園、袁希濂、蔡小香和張小樓等四人交好,被時人稱作「天涯五友」。1915 年,家道中落的許幻園不得不離開上海,去北京謀生,為送別許幻園,李叔同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送別》,自《送別》被創造以後,一百多年來為國人廣為傳唱,影響深遠,而且也隨著國人漂洋過海,傳到了國外。
  • 天涯地角,好友飄零,李叔同寫下《送別》,成為傳唱不衰的經典
    弘一法師(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一百年前,李叔同(出家後號弘一法師)寫下了一首詞,就是那首傳唱不衰的經典歌曲《送別》,是他在跟友人分別之後所作「戊戌政變」後,受牽連的李叔同從天津來到上海避難,同年十月,加入城南文社。城南文社活動每次都是在許幻園的城南草堂舉行。 許幻園是滬上有名的小說家和詩人,家中富有,為人也十分慷慨,一度是上海新學界的領袖人物。許幻園欣賞李叔同的才情,請李叔同一家搬來同住,兩人也結下深厚的友誼。李叔同在城南草堂掛起了「李廬」牌匾。
  • 李叔同填詞的《送別》已傳唱百年,竇唯唐朝樂隊改編,樸樹唱哭了
    片中他扮演了弘一大師,而這位在俗時叫李叔同的先生就是《送別》的詞作者。這首百年前弘一大師為《送別》填詞的歌曲,如今也傳唱了百年。這首從小學就會唱的歌曲,多年來魅力依然。上世紀初,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十九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的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已經在日本被音樂家犬童球溪改編成了《旅愁》流傳。後來的李叔同也正是在那段時間聽到該歌曲的美妙旋律,激發靈感後才有了後來的《送別》。
  • 畢業季有那麼多的歌,李叔同s《送別》已經唱了一百年了
    每當「長亭外,古道邊……」的旋律響起時,他總是讓人們想起他們可以再見或再也見不到的朋友,一首歌《送別》告訴我們,人生就像一場夢,離別的悲歡離合,唱了一百年,延續了很久。在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在芳草碧連天古道旁。晚風吹柳笛聲和夕陽山外山。天涯海角,朋友半散。
  • 從《送別》看樸樹、李叔同,生活中的巨嬰&聚光燈下的偉岸!
    《送別》是一首詞曲俱佳的作品,我聽過很多人演繹這首作品,一個不是很知名的音樂人在我心裡排第一,樸樹版的排第二。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第一次看到樸樹在錄音棚裡錄《送別》哭到不能自已,我有些感動,一個41歲的男人,情感還可以如此細膩。
  • 畢業季歌曲那麼多,李叔同的《送別》傳唱百年依然深深打動我們
    每每「長亭外,古道邊……」的旋律響起,總會讓人想起還能再見或者再也不見的朋友,一首《送別》道盡人生如夢、離合悲歡,傳唱百年,經久不衰。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廣為傳唱的《送別》是近代李叔同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最優美的歌詞。歌詞用白描手法,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蘊悠長。蘊含著悲喜聚散的人生哲理,充滿了對生命的思索,有古典詩詞的文雅,搭配上綿延優美的韻律,緩緩流入人心,使之成為了一首永恆的送別旋律。
  • 經典歌曲《送別》李叔同 老照片再現弘一大師一生
    《送別》李叔同(弘一大師) 電影插曲版《送別》永恆的經典 李叔同(弘一大師) 純鋼琴曲版老照片再現弘一大師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