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有那麼多的歌,李叔同s《送別》已經唱了一百年了

2021-01-18 海灣美食1

每當「長亭外,古道邊……」的旋律響起時,他總是讓人們想起他們可以再見或再也見不到的朋友,一首歌《送別》告訴我們,人生就像一場夢,離別的悲歡離合,唱了一百年,延續了很久。

在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在芳草碧連天古道旁。晚風吹柳笛聲和夕陽山外山。天涯海角,朋友半散。一壺濁水灑,今夜別夢寒。在長亭外,在芳草碧連天古道旁。問你什麼時候去,來的時候不要亂走。天涯海角,朋友半散。人生是難得的重逢,只有離別更多。

由廣為演唱的《送別》是李叔同在現代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最美的歌詞。歌詞採用白描技法,長短句結構,語言簡潔,感情真摯,意味深長。他蘊含著人生哲理,充滿著對人生的思考,用文雅的古典首詩,用優美的節奏,緩緩流進心田,使他成為一首永恆的告別旋律。

關於歌詞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膏、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承啟,學名廣侯,字西雙版納,又名漱口。李叔同是著名的音樂家,藝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也是中國戲劇的先驅之一。在日本學習歸國之後,他擔任教師和編輯,後來,他成了和尚,他的名字叫延音,他叫弘毅,後來,他叫萬慶老人,後來,他被授予弘一法師。

李叔同是那個時代傑出學者心目中的明珠。根據林語堂,李叔同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才華的天才之一,是最奇特的人,也是最遺世獨立的人。張愛玲說:別以為我是個驕傲的人,我從來沒有,至少,在弘一法師廟牆之外,我是如此的謙虛。

總理曾經告訴著名劇作家曹禺:「你們將來如要編寫中國話劇史,不要忘記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後的弘一法師。他是傳播西洋繪畫、音樂、戲劇到中國來的先驅」。

歌詞背後的故事:

李叔同在杭州的第一個師範教書,有一天正在下雪,他的好朋友許煥源站在門外,喊著李叔同和葉子小姐,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了話,哭著離開了。李叔同看著老朋友的背影,在雪地裡站了很久。後來,他回到家裡,請葉子小姐彈鋼琴,他含淚寫道:長亭外面,古道旁,芳草碧連天……

歌詞類別:校歌

這首歌屬於李叔同早年創作的「學堂樂歌」。所謂「學堂樂歌」,是指20世紀初中國新學校音樂課程中演唱的大量原創歌曲。清末民初,政治改革家主張廢除科舉等舊的教育制度,仿效歐美建立新的學校,從而逐步建立了一批新的學校。當時,這種學校叫「學堂」,音樂課叫「樂歌」。所以「學堂樂歌」,一般是指清末出現的校歌民國初年。然而「學堂樂歌」在中國現代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這些歌曲大多是用簡化的記譜法錄製的,曲調來自日本和歐洲,美國,歌詞由中國人和中文填寫。經常用中國古典詩來填詞。

李叔同的《送別》具有這些鮮明的「學堂樂歌」特點:一是用古典詩體填詞,二是用美國流行曲調作為配樂。

歌詞分析:

這首歌的結構是一個三部曲,每一段由兩句話組成。歌曲中這些相似甚至重複的詞組,並沒有給人乏味、絮絮叨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給人一種特殊的美感。

第一段是「寫景」,寫在長亭外面,是遠古道別的畫面;第二段是抒情的,表達了散落在天涯海角的朋友的靈魂;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是,是文本的重複和意義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意識到生命是短暫的,就像夕陽,充滿著令人心寒。整個歌詞充滿了強烈的生命幻想,深藏帶有出生頓悟的暗示。總之,《送別》實際上是一個沒有明確意義的符號,傳達了李叔同送別朋友、感受生活、看透世界的意識。因此《送別》不僅是朋友們互相揮手的驪歌,也是李叔同離開世界出家的「前奏曲」。

結論: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千百年來,長亭飲酒、古道送別、折柳送別、夕陽揮手、割草等意象是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送別》用一首短小的歌詞,把這些意象聚集在一起,帶著一種「集大成」的衝擊,「一切景語皆情語」,強烈的震撼中國人的離別「集體無意識」,成為中國人一種文化心理符號。「一音入耳來,萬事離心去」的審美效果在「酒盡夢寒」的沉默中迴響。

相關焦點

  • 李叔同:真正音樂驕子,一首送別流傳百年,一百年後樸樹落淚唱紅
    當年的李叔同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物,他少年的時候出生在一個富貴的家庭之中,但是因為自己的母親是小房,在父親去世之後日子過得並不好,在封建禮制的家庭之中,他們的地位比較低。可是再怎麼說李叔同也是一個非常具有智慧的人,他最著名的一首詩就是《送別》,也是一首歌,人長得也非常的好,家境也不錯,為什麼最後會這麼看不開出家了?
  • 李叔同填詞的《送別》已傳唱百年,竇唯唐朝樂隊改編,樸樹唱哭了
    片中他扮演了弘一大師,而這位在俗時叫李叔同的先生就是《送別》的詞作者。這首百年前弘一大師為《送別》填詞的歌曲,如今也傳唱了百年。這首從小學就會唱的歌曲,多年來魅力依然。竇唯和唐朝樂隊都把這首歌改編過,竇唯曾經重新為這首歌譜曲,而唐朝樂隊改成的搖滾更是有了不同的味道。不但在《我是歌手》中韓磊翻唱過,樸樹更是唱哭了自己,這或許就是真正的「經典永流傳」。弘一大師李叔同,一定是近代名人中繞不開的人。
  • 畢業季歌曲那麼多,李叔同的《送別》傳唱百年依然深深打動我們
    每每「長亭外,古道邊……」的旋律響起,總會讓人想起還能再見或者再也不見的朋友,一首《送別》道盡人生如夢、離合悲歡,傳唱百年,經久不衰。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這首廣為傳唱的《送別》是近代李叔同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最優美的歌詞。
  • 送別-李叔同
    《送別》,它的詞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別摯友許幻園的原創作品。表達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3]  」友人分別時的情感,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
  • 李叔同百年《送別》:美國生,日本長,卻在中國成為永遠的經典
    夢之旅組合演繹李叔同百年歌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送別——李叔同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 談談李叔同的《送別》
    ——李叔同能詩擅畫,亦是一代書家,但他至今得以如此貼合大眾,更多還是因他肯作文人多不願作的小歌詞。它調式很簡單,六八拍行進,唱來有春景層層暈染行進的味道,而「薺花」處一個小小的跳動則如白蝶振翅,很是活潑。自文本而論,全章氣味歡快,用語簡雅,也究竟是我見即我歌,縱然不表達情緒,也總能令兒童約略親近詩的氣味——李叔同詩學摩詰,詞法五代,寫這樣清淺流麗的句式自然得心應手。
  • 【1024 聲音】一曲《送別》暖百年
    樸樹曾說:「這輩子,若他能寫一首這樣的歌,死而無憾」。夢之旅組合演繹李叔同百年歌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 人生唯有別離多——李叔同《送別》賞析
    境與心同,而今,在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離合,看盡了世間的緣聚緣散後,心中鬱積的情感,在唱《送別》時噴湧而出,終於淚雨滂沱。我一遍遍地聽著這首歌,看著樸樹掩面而泣,幾度哽咽的傷心模樣,腦海中不禁回味著歲月,回憶著曾經的過往。此時的窗外,已是秋雨綿綿,和這首歌,這首詞,和諧出一種悽美的境界。
  • 《送別》歌詞完整版由李叔同創作 樸樹唱到泣不成聲
    《送別》這首歌,是很多人兒時就會吟唱的小曲。旋律婉轉清新,歌詞簡潔典雅,卻又蘊含了無盡的離愁別緒。  很多朋友也知道,這首歌是李叔同在浙江省立一師(今杭州高級中學)任教期間創作的。  李叔同出生於1880年,天津人,是著名的音樂家、美術教育家。
  • 送別歌曲哪個最經典,非李叔同送別歌曲莫屬!
    送別歌曲有很多,要說哪個比較陳舊和經典,非送別歌曲莫屬!《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歌已是學聲樂必唱的一首歌,特別是初學者,朗朗上口,容易入門。
  • 民國五年,「送別」李叔同
    人間「別離」,無非兩種,一者別人,譬如「楊柳岸,曉風殘月,執手相看淚眼」、「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一者別己,譬如「再回頭已百年身」。人不可能一隻腳踏入兩條河流,你踏進一條河,河的這岸是「昨日之我」,河的彼岸是「明日之我」,二「我」相距,亦可謂海角天涯,萬水千山,如果有平行世界,如果平行世界二「我」相逢,也許比兩個陌生人相見來得更生分。
  • 品讀李叔同與他的《送別》
    ……配著曲子,歌詞多處迴環往復,一字一淚,一句一嘆,訴盡了對好友離別的痛心與不舍,以及深感世事空幻無常卻又無能為力的感慨。離情別怨是永恆的時代旋律,送別詩詞自古有之,且不乏經典。但是能給詩詞配曲,唱到人盡皆知的送別,恐怕僅此一家。可見好的音樂,對經典傳承的重要性。李叔同的《送別》之詞,最完美的傳承了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精髓。
  • 李叔同:《送別》 是告別紅塵 寫給自己歌
    詞: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這首歌,中國人已經唱了一個世紀
    1935年,北平西黃城根小學,孩子們在唱。不知李叔同先生在歌裡面摻了什麼,讓「不識愁滋味」小朋友唱出了眼淚。2012年12月2日,北京大學上演《歲月中唱過童年》童聲合唱音樂會。演唱會以近現代中國兒童音樂發展史為構思脈絡,精心選取近20首精彩曲目,涵蓋了從李叔同的《送別》等經典歌曲。 新華社記者 劉彬 攝畢業時攝影師喊下「123,茄子」,迴響的往往也是這首歌。一懷離緒,伴著歌聲,飄到現在。歲月變遷,時光荏苒。這首歌確切的誕生背景,已經湮沒難考。
  • 經典裡的中國|送別/李叔同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他因為朋友兩句閒話出家,苦修20多年終成一代高僧……他就是李叔同,以「弘一法師」之名享譽世界。
  • 感動無數華人的歌曲 李叔同送別(附民國唱片)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 《送別》這首歌一定勾起你們很多回憶
    我記得這首歌是剛上五年級的時候語文老師教的;學習委員在下課時候就已經把歌詞寫在了黑板,女同學也拿出了本子在抄。我記得那是夏天,我記得那天下午的太陽很大,窗外面吹過來的風剛剛好不微不燥,我記得那節音樂課除了歌聲沒有別的吵鬧聲,上課經常調皮導搗蛋的男同學在爬桌子睡覺,也有大部分男生跟我女同學一起唱了起來,原來男生唱起歌來也是格外的認真,後來我發現每一節音樂課上課愛搗亂的男同學要麼就是睡覺要麼就是靜靜坐著聽我們唱歌。差不多畢業了才知道原來是我們班上的女同學都愛唱歌,所以他們一直沒有搗亂,知道後很欣慰。
  • 天涯地角,好友飄零,李叔同寫下《送別》,成為傳唱不衰的經典
    弘一法師(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一百年前,李叔同(出家後號弘一法師)寫下了一首詞,就是那首傳唱不衰的經典歌曲《送別》,是他在跟友人分別之後所作許幻園決定離開上海去北京,他來到李叔同家門口與他作別。許幻園留下一句話:「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轉身而去,連好友家門都未進。望著好友雪中遠去的背影,一陣陣悲涼湧上李叔同的心頭,他在雪中站了整整一個小時,惆悵又落寞的身影仿佛與天地凝固在了一起。之後回到房間裡,李叔同讓夫人彈琴,自己含淚寫下《送別》這首傳世佳作。
  • 音符繞城六百年 全城同唱生日歌
    本報訊(記者高爽)一座座精美建築,一段段動聽旋律,一個個音樂故事,構築成一份有聲禮物……為紀念天津建衛616年,昨天,天津經典音樂廣播動聽885推出「音符繞城六百年  據天津經典音樂廣播頻率總監張立群透露,主題音樂日全天16個小時開啟全新直播模式,9位DJ在電臺直播間以及設立在民園廣場、李叔同故居紀念館、天津音樂廳三地戶外現場直播間交叉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