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地角,好友飄零,李叔同寫下《送別》,成為傳唱不衰的經典

2020-12-24 雲夢歸處
弘一法師(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一百年前李叔同(出家後號弘一法師)寫下了一首詞,就是那首傳唱不衰的經典歌曲《送別》,是他在跟友人分別之後所作。

李叔同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一生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等諸多文化領域中,都有很高的建樹,被稱為「民國第一才子」。他曾先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名畫家豐子愷、潘天壽,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門下。他曾留學日本,在日本學習西洋畫和音樂。他除了學習作曲理論之外,還主攻鋼琴。1913年回國後任浙江第一師範音樂美術教員,培養了大批品學兼優的學生。

李叔同出生在天津的一個富庶的鹽商家庭,家裡人篤信佛教,從小他就跟著大人一起念誦佛經,沾染佛法。他6歲啟蒙;8歲讀四書五經;13歲習訓詁、攻歷朝書法;15歲時出口便是「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這樣的絕句,是當時有名的「小神童」。

李叔同有一位摯友許幻園。 「戊戌政變」後,受牽連的李叔同從天津來到上海避難,同年十月,加入城南文社。城南文社活動每次都是在許幻園的城南草堂舉行。 許幻園是滬上有名的小說家和詩人,家中富有,為人也十分慷慨,一度是上海新學界的領袖人物。許幻園欣賞李叔同的才情,請李叔同一家搬來同住,兩人也結下深厚的友誼。李叔同在城南草堂掛起了「李廬」牌匾。也是在這裡,李叔同與江灣蔡小香、江陰張小樓、寶山袁希濂,華亭許幻園五人結拜金蘭, 號稱「天涯五友」。

「天涯五友」個個才華出眾,常在一起談詩作賦,品茗論藝,這是一段讓李叔同倍感怡然自得的時光。他回憶這段時光,一直極為留戀:「我自20歲到26歲之間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時候,此後就是不斷的悲哀與憂愁,直至出家。」

天涯五友

清政府倒臺後,全國上下政治運動風起雲湧,許家受到時局牽連破產。一年冬天,上海下起了大雪,雪花紛落,天地間一片蕭殺。許幻園決定離開上海去北京,他來到李叔同家門口與他作別。許幻園留下一句話:「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轉身而去,連好友家門都未進。望著好友雪中遠去的背影,一陣陣悲涼湧上李叔同的心頭,他在雪中站了整整一個小時,惆悵又落寞的身影仿佛與天地凝固在了一起。之後回到房間裡,李叔同讓夫人彈琴,自己含淚寫下《送別》這首傳世佳作。

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的古道邊,芳草碧綠,綿延至天邊。晚風吹拂著楊柳,遠處傳來稀稀落落的笛聲。夕陽在層層疊疊的山峰外緩緩落下。想到有一半的知心朋友各自零落在天涯海角,不能相見。只有再盡餘歡喝一杯濁酒,今宵離別的夢會更添寒意。】

這首詞情感真摯,悽美柔婉,表達了和友人離別的傷感。

我們細細品讀,會感受到這首詞在向我們傳達一種人生的感悟。這世間分分合合,生離死別皆是常態,就如花開花落一般。人生短短幾十載,就如彈指一瞬間。紅塵中本就有苦有樂,有喜有悲,你我不過是天地間的過客。人生就是這樣無常,緣來相聚,緣盡而散,又何必執著與掛懷。一世繁華又如何,富貴榮華終是夢。這首詞表面是送別友人,實際是李叔同告別俗世、剪斷塵緣的內心表露。

在寫下這首送別的歌曲之後沒幾年,1918年陰曆7月,李叔同結束教學生涯,離開妻子和兒子,留下一句:「愛,就是慈悲」,送別了作為李叔同的人生。他在杭州虎跑寺依了悟老和尚披剃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弘一法師持戒極其嚴格,成為了民國一代律宗祖師,如一輪明月,照天下芸芸眾生。

相關焦點

  • 李叔同填詞的《送別》已傳唱百年,竇唯唐朝樂隊改編,樸樹唱哭了
    片中他扮演了弘一大師,而這位在俗時叫李叔同的先生就是《送別》的詞作者。這首百年前弘一大師為《送別》填詞的歌曲,如今也傳唱了百年。這首從小學就會唱的歌曲,多年來魅力依然。樸樹是感性的歌者,但是他唱《送別》時,卻這樣感受道:「有的時候覺得生活就像煉Y一樣,特別難熬,但在音樂裡面的時候,即使唱最悲傷的歌也是享受。」弘一大師臨走時,曾經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而這首《送別》響起,又何嘗不是一樣感受呢?
  • 送別-李叔同
    《送別》,它的詞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別摯友許幻園的原創作品。表達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3]  」友人分別時的情感,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
  • 畢業季歌曲那麼多,李叔同的《送別》傳唱百年依然深深打動我們
    每每「長亭外,古道邊……」的旋律響起,總會讓人想起還能再見或者再也不見的朋友,一首《送別》道盡人生如夢、離合悲歡,傳唱百年,經久不衰。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廣為傳唱的《送別》是近代李叔同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最優美的歌詞。歌詞用白描手法,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蘊悠長。蘊含著悲喜聚散的人生哲理,充滿了對生命的思索,有古典詩詞的文雅,搭配上綿延優美的韻律,緩緩流入人心,使之成為了一首永恆的送別旋律。
  • 李叔同百年《送別》:美國生,日本長,卻在中國成為永遠的經典
    這首歌曲是1915年李叔同送別許幻園時寫的。李叔同是 「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國學大師,也是著名的藝術家,與許幻園、袁希濂、蔡小香和張小樓等四人交好,被時人稱作「天涯五友」。1915 年,家道中落的許幻園不得不離開上海,去北京謀生,為送別許幻園,李叔同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送別》,自《送別》被創造以後,一百多年來為國人廣為傳唱,影響深遠,而且也隨著國人漂洋過海,傳到了國外。
  • 送別——李叔同
    《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4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 弘一法師曾寫下「悲欣交集」,他的《送別》也含此意
    李叔同既是佛門律宗大德,也是藝術界的奇才兼全才:詩、書、樂、畫、印、戲樣樣精通,且造詣很深。《送別》這首歌詞寫於他風華正茂的二十歲年紀時。正是李叔同才思橫溢、重情重義的歲月。當年許幻園、李叔同、張小樓、蔡小香、袁希濂五人義結金蘭,在上海許幻園的家城南草堂裡組成了城南文社。
  • 送別歌曲哪個最經典,非李叔同送別歌曲莫屬!
    送別歌曲有很多,要說哪個比較陳舊和經典,非送別歌曲莫屬!《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歌已是學聲樂必唱的一首歌,特別是初學者,朗朗上口,容易入門。
  • 唱一首《送別》| 送別《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
    電影《城南舊事》選用了《送別》作為插曲,也讓這首歌在我國流傳甚廣。今年5月曾在病榻上寫下「上海電影萬歲」,對上海的電影事業深縈其懷。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5年的《送別》 ,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除此之外也有其它一些傳唱版本。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經典詠流傳:李叔同《送別》
    《中華經典資源庫》:李叔同《送別》送別作者
  • 經典裡的中國|送別/李叔同
    1896年的李叔同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其父李筱樓是晚清名臣,李鴻章同科進士,入吏部供職數載即辭職,專心經營鹽業與銀錢業,成為津門巨富。音樂李叔同還是音樂家,在這一領域也是創造了諸多的「第一」:他主編了中國第一本音樂期刊《音樂小雜誌》;他在國內最早推廣鋼琴,第一個用五線譜作曲;他在浙江第一師範學校任教時,講解和聲、對位,第一次將西方樂理傳入中國;他還是「學堂樂歌」(20世紀初新式學校音樂課程傳唱的原創歌曲)的最早推動者之一……李叔同留存至今的音樂作品有70餘首。
  • 《送別》歌詞完整版由李叔同創作 樸樹唱到泣不成聲
    網友們紛紛留言,有人盤點了樸樹過往曾經「送別」的友情、愛情甚至相伴幾十年的金毛犬,他曾經經歷的各種離別。網友們在全球各個角落,陪著樸樹一起流淚。記者 張娜 《送別》在杭州寫下李叔同含淚而作  樸樹喜歡《送別》不是秘密。他曾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說過:一生能寫出這樣的歌詞,死而無憾。
  • 感動無數華人的歌曲 李叔同送別(附民國唱片)
    而李叔同作於1914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由於這首詩無上的藝術成就,所以在很多地方都對它有所引用。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
  • 「送別」憑什麼讓樸樹演唱時3次哽咽,又在《城南舊事》出現5次
    繪畫《揚帆》這個天才創作了無數的歌曲,這首「送別」歷經百年,傳唱不衰。詞曲中彌散的淡淡哀愁和綿綿思念,使它成為家喻戶曉的音樂經典,幾乎成了李叔同的代名詞。今天我們一起探求歌曲背後的故事,以及這首歌曲的魅力所在。
  • 「送別」憑什麼讓樸樹演唱時3次哽咽,在影片《城南舊事》出現5次
    李叔同的《揚帆》這個天才創作了無數的歌曲,這首「送別」歷經百年,傳唱不衰。詞曲中彌散的淡淡哀愁和綿綿思念,使它成為家喻戶曉的音樂經典,幾乎成了李叔同的代名詞。今天我們一起探求歌曲背後的故事,以及這首歌曲的魅力所在。1、《送別》是李叔同出家前所作的送別歌,彰顯了他對摯友的依依不捨,對聚散無常的感慨李叔同,1880年10月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
  • 品讀李叔同與他的《送別》
    然而,李叔同心中的哀痛卻無人能懂,接連的失意加上母親的離世,讓李叔同心力交瘁、悲痛欲絕。是年秋,煙雨綿綿、黃葉飄零,李叔同改名李哀,獨自一人東渡日本,開始為期六年的留學生涯。在日本他辦詩社、演話劇、畫油畫、募善款,在此期間結識一日本女子並娶之為妻。
  • 你一定聽過他寫的歌 民國一代大僧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送別》是李叔同送別摯友許幻園時寫的一首歌曲,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1914 年冬天,「天涯五好友」中的許幻園在李叔同家門外悲切地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罷揮淚而別,連好友家門也沒進。
  • 談談李叔同的《送別》
    譬如胡適的《蘭花草》、劉雪庵的《踏雪尋梅》,均是清新流動,頗得真趣,而定要論個序列的話,李叔同的《送別》當是其中水準最高的一首。,也是李叔同詩詞作品中頗有代表性的一首。李叔同也正是在日本時聽慣、並記住了這個旋律,方才在和許幻園分別時不自禁用了它的調子填了詞。 《送別》之所以至今傳布廣備,正是因它折中了《春遊》與《喝火令》的好處。它輕盈卻也不失身段,仿佛一位芭蕾舞女,踮起腳尖只是為了完成一個旋轉,而非出於取悅獻媚的欲望,故而令人只覺挺拔,而不畏厭。
  • 民國五年,「送別」李叔同
    李叔同曾寫下一首《送別》,傳唱甚遠: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何況李叔同到底是有樂感的人,如「長亭」二字音聲之曠遠悠長,「古道」音聲之鏗鏘,「連天」音聲之綿延無盡,這裡頭天長道遠、無可奈何之感,縱使目不識丁的村夫,亦能循聲辨出些許離愁。《送別》雖然算不上千古送別詩文之冠,卻也是百年無出其右者。這首頗類「讖音」的《送別》寫於民國四年(1915)。
  • 聽情 | 李叔同:送別
    在寫下「李叔同」這個名字的時候我不知道是否還要寫下「弘一法師」?我被這個「像個人一樣活著」的「神」深深地迷惑著,不僅僅被他的才學,更被他的神奇的經歷與傳說。最初知道李叔同,是因為音樂。年少時學彈吉他,自然要接觸各類歌曲,一天拿到一個叫《送別》的歌曲,一開始以為是那首革命歌曲「送君送到大路旁」,可仔細一看,是李叔同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電影《城南舊事》和歌曲《送別》,一場互為成就的經典
    李叔同早年在上海的時候,住在好友許幻園的家,後來因許幻園家中遭遇變故導致破產。有一晚,許幻園來到李叔同的門口,說:「叔同兄,我們家破產了,我們後會有期。」說完轉身消失在黑夜中。李叔同沒說一句話,看著好友離去的背影,回到房裡,寫下了這首傳唱百年的經典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