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從風流高富帥到空門高僧

2021-02-23 價值線

張愛玲曾經說過,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謙卑。

弘一法師,在俗時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時是一個進出名場、瀟灑無羈的風流才子,後半生成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門高僧。他被林語堂譽為那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天才之一,也因為其劇變的人生軌跡,而被世人視作是一個傳奇。(李叔同青年時的照片)

1918年的春天,一個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尋遍了杭州的廟宇,最終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廟裡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歲的他原來是西湖對岸,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教員,不久前辭去教職離開學校,在這裡落髮為僧。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學時與妻子結識,此後經歷了多次的聚散離合,但這一次已經是最後的送別,丈夫決定離開這繁華世界,皈依佛門。

幾個人一同在嶽廟前臨湖素食店,吃了一頓相對無言的素飯,丈夫把手錶交給妻子作為離別紀念,安慰她說,你有技術,回日本去不會失業。岸邊的人望著漸漸遠去的小船失聲痛哭,船上的人連頭也沒有再回過一次。

這是1957年3月7日,登載在《文匯報》上的文章,《我也來談談李叔同先生》,文章出自叔同老友,近代教育家黃炎培先生之手,寫的是他親眼所見,朋友與妻子訣別的一幕。

五年前,李叔同創作了歌曲《送別》,歌詞意境之高,讓人嘆服。但沒想到,這些文字竟在五年後一曲成讖,成為如今已是弘一法師的李叔同,與妻友別離一幕最合適的註腳。

這位被譽為現代中國文化正待從他腳下走出,婉約清麗一途的藝術大師,悄然在杭州虎跑寺以盛年出家,他遁入空門的決定,在當年震動了整個中國知識界。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於天津市三岔河口附近一戶富有的鹽商之家。李叔同系父親第五個姨太太王氏所生,幼名成蹊,學名文濤。(1900年的李叔同)

成家後,李叔同攜母親妻兒定居上海,憑藉著詩書的才華,弱冠之年的李叔同,很快成為上海灘上的名流。他風流不羈,與藝伎坤伶過從甚密,時稱「天涯五友」。

在多年以後,回顧那段風流的歲月,李叔同寫下了這樣兩句詞,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這兩句詞寫於1905年,李叔同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就發生在這一年。相依為命的生母在上海逝世,這給了李叔同很大的打擊。

李叔同痛下決心,決定東渡日本留學。在位於東京上野的東京美術學校,作為第一批藝術專業留學生,李叔同在度過了6年的留學生活。

(以上分別是1905及1911年在東京求學的李叔同)

李叔同後來創造了中國近代藝術史上的許多個第一,他最早把西洋繪畫引入國內,最早用五線譜進行音樂教學,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話劇社。1907年2月為賑濟國內徐淮水災,李叔同和話劇社的同學們,打算舉行一次義演,經過商議,決定上演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劇目《茶花女》。而李叔同則擔當《茶花女》中的女主角,最後這場話劇在日本引起了轟動。(李叔同的茶花女扮相)

因緣際會,李叔同應邀來到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做起了音樂和美術課老師,李叔同一改西裝革履的留學生打扮,穿起長袍馬褂布鞋,嚴肅而樸素,完全像一位教育家了。(任教時的李叔同)

李叔同的性格是非常非常特殊的,夏丐尊因為學生宿舍遭到失竊事件,問他怎麼辦的時候,他勸他用自殺的方法來感化學生,應該講是非常極端的,當然夏丐尊是沒有這樣去做。在上課的時候,他會非常鄭重其事地向學生鞠躬,學生犯了過錯的時候,他會讓他們留下來,就是用非常低三下四的聲音對學生說,今後痰不要吐在地上。然後講完以後,他還要再向這個學生再鞠一躬,你現在可以走了。那麼他的教育方法是這種方法,完全是感化的。他做教師有人格作背景,好比佛菩薩的有「後光」。(李叔同和劉質平、豐子愷)

在李叔同的主持下,學校的藝術教育氣氛十分濃厚,他開創了中國人體模特進行美術教學的先河。

教師李叔同以其人格魅力、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蘊,培養了一大批音樂和美術的優秀人才,從中華民國初年到民國二十年間,南中國音樂界人物,幾乎都是李叔同的薪傳,不是他的學生,便是他學生的學生。

1918年農曆7月13日這天,李叔同最後一次以世俗中人的身份,走在通往校門的林蔭路上,從這裡離開,結束了世俗生活,遁入佛門,法名演音,法號弘一。李先生的突然出家,在學校裡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弘一法師的背影)

李叔同沒有正面解釋過自己出家的原因,無論是在叔同舊日的摯交好友,還是他的日籍夫人看來,這個轉變都有點「不可捉摸」。眾說紛紜中,豐子愷的解釋較為中肯,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還必須去探求人生的究竟。(1919年的弘一法師)

弘一最終以苦行僧終其一生。他將失傳700餘年佛教中戒律最嚴的南山律宗拾起,清苦修行。(1936年於廈門日光巖)(晚年弘一法師在福建的身份證)

20世紀的中國佛教界,有四位大師的名字同放光輝,他們是虛雲、弘一、太虛、印光,弘一大師最終成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師。李叔同每做一種人都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小生像個小生,起大面又很像個大面,所有這一切都源自於他性格上的一大特點,「認真」的緣故。

1942年10月13日,他寫下這副字成為絕筆,「悲欣交集」四個字。這樣隨意地寫在一張用過的紙上,小巧拙樸,毫無雕飾。「悲欣交集」的旁邊寫了三個略小的字,「見觀經」。

三天後,弘一大師沐浴更衣完畢,在念佛聲中保持吉祥臥姿,安詳圓寂,留下舍利子500多粒。

弘一大師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63個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被趙樸初先生評價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

《價值線》微信由價值線傳媒有限公司主辦,依託價值線雜誌社和價值線研究院,為三千萬中產階級家庭和三百萬高淨值人群,提供大數據時代最新的價值觀察和理財選擇,分享詩意生活。熱線電話:025-85507020。

訂閱《價值線》微信,請在訂閱號中搜索(value-line)或者價值線添加關注。

相關焦點

  • 從富家子弟到一代高僧(38歲那年,李叔同悟到了什麼?)
    《茶花女》扮相031911年4月,李叔同學成回國,到高等工業學院任圖畫教員。次年,中華民國成立,他到上海任《太平洋報》文藝版主編,並在城東女學教授文學和音樂。這時他深刻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覺得只有用藝術之美,才能改造國民,革除舊封建的糟粕。對於那個風雲激蕩的社會而言,這已是走在時代前列的思想。
  • 李叔同:從風流才子到渣男,再到佛門高僧,四字遺書道盡一生悲歡
    談起李叔同,很多人腦海裡會響起那首叫做《送別》的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但對於李叔同,他波瀾起伏的人生,一首《送別》遠遠不能概括,從名滿天下的風流才子,到娶了兩個妻子的「渣男」,再到最後參透紅塵的佛門高僧弘一法師。他這一生的路,比別人要更加精彩和漫長,而他臨死前留下的四字遺書,更是道盡一生悲歡。
  • 李叔同遁入空門前的人生歷程
    到了年底的12月,周作人提倡寫人的文學,陳獨秀創辦《每周評論》。轉年(1919年5月4日),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爆發……  以上新聞事件加起來,也比不上一件爆炸新聞吸引老百姓眼球。1918年7月30日,杭州浙江第一師範學校(後文中簡稱「浙一師」,創建於1906年,1913年之前稱「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三十九歲的藝術教師李叔同,要出家當和尚了。
  • 李叔同:半世風流半世僧,看似無情勝有情
    他前半生在俗,是流連於風花雪月的藝術巨匠,看似風流少年郎,卻難掩心底的迷茫。 他後半生在佛,在最美的盛年放下她,斷了紅塵中最後的一絲緣後皈依佛門,從此專心禮佛,渡眾生,悲天下。 流年60餘載,在俗39年,在佛24年,他就是李叔同,號「弘一法師」。
  • 佛教:李叔同,振興道德,真乃濟世興邦的出家入世一代高僧
    李叔同是長江流域近代佛教文化史上濟世興邦的出家入世傳奇人物,對詩詞、金石、書法、戲劇、油畫、音樂,無一不通;是中國話劇、油畫、現代音樂方面的開山之祖;39歲出家後,持律極嚴,成為中興南山律家的一代高僧。對於弘一法師,人們好評如潮。如國學家說弘一法師是精研儒釋道諸子百家的國學大師,詩詞歌賦、水墨金石造極一時。
  • 李叔同:當代書法「醜書」鼻祖?70年後,黃永玉特意強調「不好」
    李叔同在成為「弘一法師」之前,本濁世佳公子、津門大闊少。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一個文青版的王校長。他年輕那會,作為一年零花錢都有30萬大洋的頂配富二代,那也是詩酒風流的主。彼時的他,既熱衷於曲賦,也耽於聲色,出入狎邪,詭時玩世,儼然遊戲人間的豪奢浪子,完全是「佻達放蕩」的紈絝子弟面目。
  • 李叔同:勿忘世上苦人多
    是李叔同的一生,讓我見識到一個真的曾存於世的鮮活案例。十五歲詠出「人生猶似西山日」;三十九歲在藝術生涯絢爛至極時,入佛門,奉失傳七百多年的南山律宗;二十四年持酷戒修行,成律宗十一世祖,與虛雲、印光、太虛並稱民國四大高僧。
  • 從風流才子到一代高僧
  • 品讀李叔同與他的《送別》
    青年時期的李叔同五歲那年八月,父親往生家中延請高僧誦《金剛經》,初見僧人,幼小的李叔同便心生莫名歡喜,與同齡的侄兒以床罩作袈裟,口誦佛號扮演和尚。但是能給詩詞配曲,唱到人盡皆知的送別,恐怕僅此一家。可見好的音樂,對經典傳承的重要性。李叔同的《送別》之詞,最完美的傳承了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精髓。
  • 送別——李叔同
    《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4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 經典裡的中國|送別/李叔同
    生長在書墨飄香和家資萬貫的優渥環境中,李叔同是一個標準的翩翩公子,其風流和才情都堪稱一時之冠。痴戀名伶名妓,在青樓樂不思蜀李叔同18歲時,奉母親之命娶茶商之女俞氏為妻。這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往往很難讓新青年感受到愛情的甜蜜,反而刺激他們外出沾花惹草。在天津戲園子裡,李叔同認識了名伶楊翠喜。
  • 李叔同:一片痴情終乃「真」,真真切切!
    《茶花女》扮相0031911年4月,李叔同學成回國,到高等工業學院任圖畫教員。次年,中華民國成立,他到上海任《太平洋報》文藝版主編,並在城東女學教授文學和音樂。這時他深刻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覺得只有用藝術之美,才能改造國民,革除舊封建的糟粕。對於那個風雲激蕩的社會而言,這已是走在時代前列的思想。
  • 經典詠流傳:李叔同《送別》
    李叔同的父母家人都篤信佛教,老父親在他5歲那年病重,延請高僧誦經,在《往生咒》的誦聲中溘然長逝。按照傳統習俗,靈柩在家中停了七天,喪事辦得極隆,請來大批和尚日夜超度。那時的李叔同太小,不懂得親人離喪之痛,只有那空寂悠遠的佛音在他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 李叔同心中的一輪明月
    李叔同心中的一輪明月於恢最早知道李叔同的名字,是在中學語文的試卷上,那是一篇豐子愷懷念恩師的文章。後來閱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又知道了李叔同原來是一位才子,寫過膾炙人口的歌詞。我從朋友圈看到她轉發的佛教電影《一輪明月》,這部電影講述的正是李叔同傳奇的一生。影片中的很多場景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過之後,仍是意猶未盡。我在想,李叔同的一生都是在追求一個目標,那就是:救亡圖存。青年時期的李叔同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東渡日本學習繪畫,並把西洋音樂、戲劇引進中國,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使中國民眾接觸到新事物,進而促成民眾的覺醒,使中國強大起來。
  • 執著時是驚才絕豔的李叔同,放下後是弘一法師!
    隨著六君子被殺、康梁流亡國外,李叔同人生中第一次施展抱負的期望付諸東流。 而到了26歲時,已經名聞天下的李叔同,決定東渡扶桑,尋求新的救國之道。 音樂戲劇第一人
  • 李叔同《送別》背後的故事
    本來只是無心的一句戲言,李叔同一想,對,那就出家得了。也許,這份執著,在他極幼的時候,披著被罩扮僧人做法時就已經種下了。也許,他只是一時興致到了,正如從前一時興起在科場上批評時政,一時興起去了日本,一時興起跑去斷食,而他一向是一時興起做的事情,便一定要做到的那種人。做佛法,他也要做到極致。李叔同出家,好友經亨頤告誡學生,此舉「可敬而不可學」。
  • 解密民國奇才李叔同因一個日本裸體女模特出家之謎
    李叔同到了日本,因為技癢,曾經參與「春柳社」首演《茶花女》一齣戲,李叔同飾茶花女一角。7月再演《黑奴籲天錄》,飾美洲紳士解爾培的夫人愛密柳同時客串男跛醉客。李叔同很有文藝天賦,不就痴迷於西洋繪畫,尤其是裸體畫。
  • 再認識李叔同:半世煙柳半世僧,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第一次聽到「李叔同」的大名,是從豐子愷先生的作品中。李叔同是豐子愷的老師,同時又對音樂、美術、書法造詣頗深,在豐子愷的筆下,李叔同是一位不苟言笑,卻又溫和威嚴的教師形象。後來,李叔同又遁入空門,探尋生命的真諦,成為「弘一法師」,這一度被傳為一段佳話。
  • 李叔同的一生,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
    有這麼一個富二代:從小家財萬貫;年少時風流不羈,和名妓上演一出愛戀戲碼;中年時當演員、搞音樂,輕斷食;晚年卻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前半生浪跡燕市,廝磨金粉;後半生晨鐘暮鼓,青燈古佛度流年。李叔同的一生,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
  • 民國五年,「送別」李叔同
    丙辰年對於凡人李叔同而言,是個重要的年份,年僅37歲的李叔同,懷疑自己活不過丙辰之年。 那麼,丙辰之年的李叔同究竟有沒有遇到「大厄」呢?用俗世的標準來說,當然是有的——這一年他邁出了走向「社會性」死亡的第一步——於大慈山斷食。換句話說,這是他投向空門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