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9月24,南社第十五次雅集,前排左2為李叔同
本人曾在地緯路生活十年有餘,家瀕臨天津美院,距離李叔同糧店后街的故居(現已不存),散步只需一刻鐘,宙緯路的「李叔同書法碑林」離我家也不過隔著幾條馬路,我曾數次帶著詩友到那裡觀賞書法碑刻,然後小憩,談詩歌風月。這裡幽靜恬淡、別有風味,是尋訪李叔同淨身修心的佳處。
大悲禪院的側門正對著我居住的胡同,寺內有一間禪房為李叔同紀念堂,室正面懸掛著徐悲鴻早年畫的弘一法師油畫像的複製品,牆上掛著他的書法,桌上陳列著其金石篆刻作品及其生活履歷,當時每每總帶外地朋友參觀。弘一法師與大悲院淵源深厚,他從日本留學歸來執教的直隸工業學堂,就在大悲院的後院。為了紀念這位高僧大德,紀念堂內陳列著李叔同的生平傳略、部分著作、懷念大師的文章和手抄經文等。
青年時期的李叔同
李叔同書法
龔望書法
一個偶然的機會,一九九十年代中期我偶然結識了龔綬先生,這時才得知這個紀念堂,是他的父親書法家龔望建議設立的。1956年大悲禪院的住持惠文法師應龔望先生提議,龔先生率先捐贈藏品,並四處聯絡,廣泛徵集,陳翯洲、姚惜雲、張伯麟、曹耀奎、丁福保諸先生都獻出一些家藏,但很可惜,這批捐贈在「文革」時被沒收,不知去向。1984年老先生又提議在大悲院復建弘一大師紀念堂,並為紀念堂書寫匾額,經過一年左右的積極運作,重修並恢復開放,再次吸引了海內外弘一法師敬仰者的膜拜。
李叔同,就是後來的弘一大師。清光緒六年(1880年)9月20日生於天津一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10月13日圓寂於泉州。從一代情聖到一代聖僧,半生藝術半生佛,六十二載風與月,是近代具有傳奇性的人物。
在天津尋訪弘一法師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李叔同故居紀念館,它是在故址重建,自2011年底開館。由故居和園林兩部分組成,園林由太湖石假山、池塘、長亭及弘一大師紀念亭組成,風景宜人,鬧中取靜。紀念亭中央端坐李叔同鑄銅塑像,在其身後的漢白玉影壁上,刻有他為父親誕辰120周年所書的《佛曲說阿彌陀佛》,在此可以拜祭上香,緬懷大師。
紀念館內建築主體與室內陳設、室外人文景觀遵循歷史資料進行復建,青磚灰瓦,朱紅門窗,傳統建築之美躍然於心間。以傳統木結構為主有四進院落,「田」字型民居格局,重點復原的景觀有桐達錢莊、佛堂、起居室、洋書房、中書房、意園及部分匾額、楹聯。陳列展覽由室內外復原、李叔同生平圖片展、李叔同生平石刻與書法篆刻仿刻室外展區,以及戶外藝術營造庭園。
南社與辛亥革命
南社是20世紀初以革命民主主義者為中堅、以推翻清庭為政治目標、以振起國魂、弘揚國粹為主導文化思想的全國性、近代性文學社團。南社由陳去病、高旭、柳亞子等先生發起,1909年11月13日成立於蘇州虎丘,1923年5月由柳亞子與葉楚傖、邵力子、陳望道等8人又發起「新南社」, 其餘波延續至1949年,其重要成員的政治和文化活動貫穿了半個多世紀。
南社提出「國有魂則國存」,而「學術者,一國精神之所寄」,肯定中國文化的獨特價值和世界地位,以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他們主張對傳統文化要區分精微之學和「專制之學」,「拾其精華,棄其糟粕」;對外來學說要「研究」、「吸收」但不「醉心」依從,根據是否有利於「我國現勢」而取捨,以光大復興中國的優秀文化。社員大都植根中國傳統文化而廣納世界近代新學,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領域留下了數千部論著。這不僅是近現代文化史的珍貴文獻和精神遺產,而且培養和影響了幾代人,為推進中國文化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作出了傑出貢獻。
南社既有黃興、宋教仁、陳其美、汪精衛、廖仲愷、何香凝、沈鈞儒、戴季陶、寧調元、丘復、于右任、朱少屏、黃展雲這類與中國同盟會與辛亥革命相關的人物,又湧現出陳去病、高旭、柳亞子、黃節、林庚白、傅熊湘以及呂碧城、龐樹柏、易孺、邵瑞彭等一大批傑出詩人、詞人。王鍾麒、黃人以理論倡導小說變革;周桂笙、周瘦鵑以翻譯引進世界名家;包天笑、王蘊章創辦小說期刊,蘇曼殊、徐枕亞、葉楚傖、姚鵷雛、範煙橋等探索小說新體。
蘇曼殊的《分堤吊夢圖》
黃賓虹畫的花卉
南社有一批戲劇改革家。洪炳文、吳梅創編新戲劇本,馮春航、歐陽予倩革新舞臺形式;而由李叔同、曾孝谷、歐陽予倩等組成的春柳社演出的新劇,更成為中國話劇誕生的標誌。南社在書畫藝術方面,別開生面。像聲名廣播於藝壇的畫家黃賓虹、孫雪泥,篆刻家鄧爾雅,書法家肖蛻安,藝術教育家吳夢非,以及新南社成員劉海粟、黃苗子、田漢等都是南社、新南社成員。
民國奇女子呂碧城,中國最早的女性主義者
南社雖然是一個鬆散的文人集社,但是在中國近代史上,這樣一個曾廣泛涉及社會各界的進步文化團體的作用意義深遠。辛亥前後,南社成員除了吟詩作畫,還辦學校、編新刊、辦報紙、組織勤工儉學、搞翻譯、引進新學、整理國故……簡言之,他們是「新中國」文化啟蒙的先驅。南社以研究文學、提倡氣節為宗旨,弘揚愛國熱情,光大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時有「南社與同盟會互為犄角」之盛譽,後贊「文有南社,武有黃埔」之共喻。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辛亥前後無數仁人志士為推動中國社會變革,拋頭顱灑熱血,功垂青史。因生活在天津、北京的南社與辛亥後裔倡議,特在天津寧河興家博物館設立紀念室。
李叔同與南社
1912年2月李叔同南下上海,恰逢南社招攬人才。有著「南社第一外交家」之稱的朱少屏,早在日本時便觀看過春柳社的演出,與李叔同相識。2月11日,李叔同由朱少屏引薦參加周實丹、阮夢桃追悼大會,結識柳亞子等人,並於當日入社, 入社號211。
李叔同入社書
李叔同入社不久便擔任《太平洋報》副刊主編,他以該報為陣地,向社會宣傳、推介南社,並以自身卓越的藝術才華使《太平洋報》成為南社歷史上的重要一頁。李叔同手書報刊名,因多位南社成員都在報社工作,遂將報社定為南社主要通訊處,李叔同親手繪製的南社通訊處廣告,他設計的第三次《南社通訊錄》出版,著錄社友321人。李叔同加入南社,結識了柳亞子、胡樸安、葉楚傖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文藝精英,在積極參與社團雅集的同時,也介紹了不少自己的好友共同加入南社。
「李叔同與南社」展,陳列著李叔同在《天鐸報》上發表的文章、參與創辦的國學商兌會會刊《國學叢選》以及南社入社書等文獻圖片,為觀眾展示李叔同在南社期間的主要活動,介紹李叔同與其他南社社員之間的深厚淵源。
天津南社與辛亥後裔雅集紀略
東晉有王羲之、謝安等名士「流觴賦詩」的蘭亭雅集,北宋有王詵、蘇軾、米芾、黃庭堅、李公麟等士大夫畫家的西園雅集,上世紀上半葉最有影響的無疑就是陳去病、高旭、柳亞子創辦的南社文人雅集。
2018年8月1日在塘沽靈通貢院由中華南社學壇常務主席兼總秘書長、陳去病先生外孫張夷先生主持首次雅集,此後在王頂堤逸秀大廈第二次雅集、在徐州道1號舉辦三次雅集(第三次為2019年7月6日朱少屏後代見面會);2019年8月在馬振得先生的寧河興家民俗博物館舉辦第八次雅集,此外2019年3月在河北永清雅集。
南社與辛亥後裔與陽山文聯、文史研究協會的交流,本人在其間介紹了天津近代文化
七月中旬由吳金生先生率天津南社與辛亥後裔赴蘇州、無錫陽山、同裡、黎裡、南京等地,到南社紀念館、陳去病故居、柳亞子故居、總統府、菊花臺等多處探訪。
興家民俗博物館院內
2019年8月8日在馬振德先生的興家民俗博物館建立南社與辛亥人物(天津)紀念室。南社與辛亥的天津後裔——李叔同孫女李莉娟女士、吳浩之孫吳金生先生與夫人劉長起女士、章培餘曾孫章韜先生,朱少屏之孫朱唯真先生、孫媳趙淑玲女士以及李桂環女士(天津市黃埔軍校同學會聯絡部部長)、黃埔後裔翟懷葆女士、學者任知與愛人賈倩、攝影師等一行15人早晨九點半抵達寧河興家民俗博物館,上午大家安裝紀念室展板,隨後後裔們錄製了口述歷史(展覽宣傳片),下午開會研討「天津南社」的發展、紀念室如何擴大收藏等諸多話題,席間馬振德館長和後裔們競相發言。
以上為南社與辛亥人物後裔參觀興家民俗博物館視頻
丘其憲先生捐贈了《丘復集》、吳金生先生捐贈了楊天石的《南社三種》、李莉娟女士捐贈多本相關弘一法師的書籍、朱唯真先生與趙淑玲女士捐贈了《朱少屏紀念集》、章韜先生捐贈了《內鄉縣衙與衙門文化》並帶來河南大學教授路清晨書寫的趙子立將軍抗日詩詞四幅(第一幅 踏莎行 萬家嶺大捷,第二幅 念奴嬌 一戰長沙,第三幅 滿江紅 長沙再捷,第四幅 五言絕句 示兒詩)、學者任知捐贈了《天津百年新詩》、劉玉增贈送兩幅書法作品(柳亞子弔唁秋瑾女士詩),馬振得館長都一一提供收藏證,大家濟濟一堂,共襄盛舉。
在雅集、研究與尋訪中,我們越發體會到先賢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擔當,感受到他們對近代思想的解放作用,南社與辛亥後裔與研究人員應就這種「南社精神」繼續傳播發揚,為國家和文化建設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2019年9月中旬承蒙李叔同嫡孫女李莉娟女士引領介紹,觀看了《李叔同與南社》展,恰逢南社成立110周年。作為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革命文學團體,南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有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李叔同於1912年2月11日加入南社,結識了柳亞子、胡樸安、朱少屏、葉楚傖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文藝精英,在積極參與社團雅集的同時,也介紹了不少自己的好友共同加入南社。
展覽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單元「少年負志」講述李叔同留學前後時期尋求救國途徑,與南社相關人士的主張不謀而合。第二單元「大顯身手」介紹李叔同在加入南社後積極參與的種種文化活動和革命事業。第三單元「故交新知」展示李叔同在南社結交的眾位志同道合的好友。
「李叔同與南社」展
2020年9月9日,李濟深之女李筱松、李根源之孫李成寧、朱少屏之孫朱唯真等辛亥後裔及南社成員來到天津黃埔同學會進行訪問。座談中,李濟深之女李筱松回憶了父親李濟深在辛亥革命歷史時期創辦講武堂培養軍事人才,在教授軍事知識的同時,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李根源之孫李成寧回顧了祖父李根源第一批加入同盟會,1909年受命籌建雲南陸軍講武堂,在辦學中選用大批同盟會會員任教官,使講武堂的實際領導權都掌握在革命黨人手中,以後參加護法戰爭、加入南社,在抗日戰爭中號召民眾積極抗戰的事跡。
學者任知代表李叔同後人李莉娟老師做了《無盡奇珍供世眼, 一輪圓月耀天心——我的祖父李叔同弘一法師》的報告。(下圖)
張伯駒外孫女樓朋林女士講述了外祖父張伯駒先生將一生收藏捐獻國家,留芳後人的事跡。寧河興家民俗博物館馬振德館長介紹了創辦南社與辛亥人物(天津)紀念室的情況。
2020年9月25日下午孫中山秘書黃展雲曾外孫陳熙先生、嚴復後人嚴孝潛先生與天津南社與辛亥後裔於天津徐州道1號雅集,陳熙介紹先人黃展雲澎湃的一生,嚴孝潛先生介紹嚴復對近代天津的貢獻。
為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豐子愷誕辰122周年,2020年10月31日在沙沫之間書任知做了《李叔同與豐子愷的師徒情,東瀛夢》專題講座。
沙沫之間書店,下圖為筆者講座照片
南社與辛亥人物(天津)紀念室特向社會、研究機構、民國名人後裔徵集相關書籍、資料、文獻、實物用於陳列,如有人物傳記、文史圖書、文章複印件、資料圖片請郵寄。有意者請與我聯繫,加我微信:wangrenzhi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