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李叔同,李叔同與南社,南社與辛亥革命到底有什麼關係?

2021-02-23 任性知日

1916年9月24,南社第十五次雅集,前排左2為李叔同 

本人曾在地緯路生活十年有餘,家瀕臨天津美院,距離李叔同糧店后街的故居(現已不存),散步只需一刻鐘,宙緯路的「李叔同書法碑林」離我家也不過隔著幾條馬路,我曾數次帶著詩友到那裡觀賞書法碑刻,然後小憩,談詩歌風月。這裡幽靜恬淡、別有風味,是尋訪李叔同淨身修心的佳處。

大悲禪院的側門正對著我居住的胡同,寺內有一間禪房為李叔同紀念堂,室正面懸掛著徐悲鴻早年畫的弘一法師油畫像的複製品,牆上掛著他的書法,桌上陳列著其金石篆刻作品及其生活履歷,當時每每總帶外地朋友參觀。弘一法師與大悲院淵源深厚,他從日本留學歸來執教的直隸工業學堂,就在大悲院的後院。為了紀念這位高僧大德,紀念堂內陳列著李叔同的生平傳略、部分著作、懷念大師的文章和手抄經文等。

青年時期的李叔同

李叔同書法 

龔望書法

一個偶然的機會,一九九十年代中期我偶然結識了龔綬先生,這時才得知這個紀念堂,是他的父親書法家龔望建議設立的。1956年大悲禪院的住持惠文法師應龔望先生提議,龔先生率先捐贈藏品,並四處聯絡,廣泛徵集,陳翯洲、姚惜雲、張伯麟、曹耀奎、丁福保諸先生都獻出一些家藏,但很可惜,這批捐贈在「文革」時被沒收,不知去向。1984年老先生又提議在大悲院復建弘一大師紀念堂,並為紀念堂書寫匾額,經過一年左右的積極運作,重修並恢復開放,再次吸引了海內外弘一法師敬仰者的膜拜。

李叔同,就是後來的弘一大師。清光緒六年(1880年)9月20日生於天津一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10月13日圓寂於泉州。從一代情聖到一代聖僧,半生藝術半生佛,六十二載風與月,是近代具有傳奇性的人物。

在天津尋訪弘一法師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李叔同故居紀念館,它是在故址重建,自2011年底開館。由故居和園林兩部分組成,園林由太湖石假山、池塘、長亭及弘一大師紀念亭組成,風景宜人,鬧中取靜。紀念亭中央端坐李叔同鑄銅塑像,在其身後的漢白玉影壁上,刻有他為父親誕辰120周年所書的《佛曲說阿彌陀佛》,在此可以拜祭上香,緬懷大師。

紀念館內建築主體與室內陳設、室外人文景觀遵循歷史資料進行復建,青磚灰瓦,朱紅門窗,傳統建築之美躍然於心間。以傳統木結構為主有四進院落,「田」字型民居格局,重點復原的景觀有桐達錢莊、佛堂、起居室、洋書房、中書房、意園及部分匾額、楹聯。陳列展覽由室內外復原、李叔同生平圖片展、李叔同生平石刻與書法篆刻仿刻室外展區,以及戶外藝術營造庭園。

南社與辛亥革命

南社是20世紀初以革命民主主義者為中堅、以推翻清庭為政治目標、以振起國魂、弘揚國粹為主導文化思想的全國性、近代性文學社團。南社由陳去病、高旭、柳亞子等先生發起,1909年11月13日成立於蘇州虎丘,1923年5月由柳亞子與葉楚傖、邵力子、陳望道等8人又發起「新南社」, 其餘波延續至1949年,其重要成員的政治和文化活動貫穿了半個多世紀。

南社提出「國有魂則國存」,而「學術者,一國精神之所寄」,肯定中國文化的獨特價值和世界地位,以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他們主張對傳統文化要區分精微之學和「專制之學」,「拾其精華,棄其糟粕」;對外來學說要「研究」、「吸收」但不「醉心」依從,根據是否有利於「我國現勢」而取捨,以光大復興中國的優秀文化。社員大都植根中國傳統文化而廣納世界近代新學,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領域留下了數千部論著。這不僅是近現代文化史的珍貴文獻和精神遺產,而且培養和影響了幾代人,為推進中國文化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作出了傑出貢獻。

南社既有黃興、宋教仁、陳其美、汪精衛、廖仲愷、何香凝、沈鈞儒、戴季陶、寧調元、丘復、于右任、朱少屏、黃展雲這類與中國同盟會與辛亥革命相關的人物,又湧現出陳去病、高旭、柳亞子、黃節、林庚白、傅熊湘以及呂碧城、龐樹柏、易孺、邵瑞彭等一大批傑出詩人、詞人。王鍾麒、黃人以理論倡導小說變革;周桂笙、周瘦鵑以翻譯引進世界名家;包天笑、王蘊章創辦小說期刊,蘇曼殊、徐枕亞、葉楚傖、姚鵷雛、範煙橋等探索小說新體。

蘇曼殊的《分堤吊夢圖》 

黃賓虹畫的花卉

南社有一批戲劇改革家。洪炳文、吳梅創編新戲劇本,馮春航、歐陽予倩革新舞臺形式;而由李叔同、曾孝谷、歐陽予倩等組成的春柳社演出的新劇,更成為中國話劇誕生的標誌。南社在書畫藝術方面,別開生面。像聲名廣播於藝壇的畫家黃賓虹、孫雪泥,篆刻家鄧爾雅,書法家肖蛻安,藝術教育家吳夢非,以及新南社成員劉海粟、黃苗子、田漢等都是南社、新南社成員。

民國奇女子呂碧城,中國最早的女性主義者

南社雖然是一個鬆散的文人集社,但是在中國近代史上,這樣一個曾廣泛涉及社會各界的進步文化團體的作用意義深遠。辛亥前後,南社成員除了吟詩作畫,還辦學校、編新刊、辦報紙、組織勤工儉學、搞翻譯、引進新學、整理國故……簡言之,他們是「新中國」文化啟蒙的先驅。南社以研究文學、提倡氣節為宗旨,弘揚愛國熱情,光大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時有「南社與同盟會互為犄角」之盛譽,後贊「文有南社,武有黃埔」之共喻。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辛亥前後無數仁人志士為推動中國社會變革,拋頭顱灑熱血,功垂青史。因生活在天津、北京的南社與辛亥後裔倡議,特在天津寧河興家博物館設立紀念室。

李叔同與南社


1912年2月李叔同南下上海,恰逢南社招攬人才。有著「南社第一外交家」之稱的朱少屏,早在日本時便觀看過春柳社的演出,與李叔同相識。2月11日,李叔同由朱少屏引薦參加周實丹、阮夢桃追悼大會,結識柳亞子等人,並於當日入社, 入社號211。

李叔同入社書

李叔同入社不久便擔任《太平洋報》副刊主編,他以該報為陣地,向社會宣傳、推介南社,並以自身卓越的藝術才華使《太平洋報》成為南社歷史上的重要一頁。李叔同手書報刊名,因多位南社成員都在報社工作,遂將報社定為南社主要通訊處,李叔同親手繪製的南社通訊處廣告,他設計的第三次《南社通訊錄》出版,著錄社友321人。李叔同加入南社,結識了柳亞子、胡樸安、葉楚傖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文藝精英,在積極參與社團雅集的同時,也介紹了不少自己的好友共同加入南社。

「李叔同與南社」展,陳列著李叔同在《天鐸報》上發表的文章、參與創辦的國學商兌會會刊《國學叢選》以及南社入社書等文獻圖片,為觀眾展示李叔同在南社期間的主要活動,介紹李叔同與其他南社社員之間的深厚淵源。

天津南社與辛亥後裔雅集紀略

東晉有王羲之、謝安等名士「流觴賦詩」的蘭亭雅集,北宋有王詵、蘇軾、米芾、黃庭堅、李公麟等士大夫畫家的西園雅集,上世紀上半葉最有影響的無疑就是陳去病、高旭、柳亞子創辦的南社文人雅集。

2018年8月1日在塘沽靈通貢院由中華南社學壇常務主席兼總秘書長、陳去病先生外孫張夷先生主持首次雅集,此後在王頂堤逸秀大廈第二次雅集、在徐州道1號舉辦三次雅集(第三次為2019年7月6日朱少屏後代見面會);2019年8月在馬振得先生的寧河興家民俗博物館舉辦第八次雅集,此外2019年3月在河北永清雅集。

南社與辛亥後裔與陽山文聯、文史研究協會的交流,本人在其間介紹了天津近代文化

七月中旬由吳金生先生率天津南社與辛亥後裔赴蘇州、無錫陽山、同裡、黎裡、南京等地,到南社紀念館、陳去病故居、柳亞子故居、總統府、菊花臺等多處探訪。

興家民俗博物館院內

2019年8月8日在馬振德先生的興家民俗博物館建立南社與辛亥人物(天津)紀念室。南社與辛亥的天津後裔——李叔同孫女李莉娟女士、吳浩之孫吳金生先生與夫人劉長起女士、章培餘曾孫章韜先生,朱少屏之孫朱唯真先生、孫媳趙淑玲女士以及李桂環女士(天津市黃埔軍校同學會聯絡部部長)、黃埔後裔翟懷葆女士、學者任知與愛人賈倩、攝影師等一行15人早晨九點半抵達寧河興家民俗博物館,上午大家安裝紀念室展板,隨後後裔們錄製了口述歷史(展覽宣傳片),下午開會研討「天津南社」的發展、紀念室如何擴大收藏等諸多話題,席間馬振德館長和後裔們競相發言。

以上為南社與辛亥人物後裔參觀興家民俗博物館視頻

丘其憲先生捐贈了《丘復集》、吳金生先生捐贈了楊天石的《南社三種》、李莉娟女士捐贈多本相關弘一法師的書籍、朱唯真先生與趙淑玲女士捐贈了《朱少屏紀念集》、章韜先生捐贈了《內鄉縣衙與衙門文化》並帶來河南大學教授路清晨書寫的趙子立將軍抗日詩詞四幅(第一幅 踏莎行 萬家嶺大捷,第二幅 念奴嬌 一戰長沙,第三幅 滿江紅 長沙再捷,第四幅 五言絕句 示兒詩)、學者任知捐贈了《天津百年新詩》、劉玉增贈送兩幅書法作品(柳亞子弔唁秋瑾女士詩),馬振得館長都一一提供收藏證,大家濟濟一堂,共襄盛舉。

在雅集、研究與尋訪中,我們越發體會到先賢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擔當,感受到他們對近代思想的解放作用,南社與辛亥後裔與研究人員應就這種「南社精神」繼續傳播發揚,為國家和文化建設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2019年9月中旬承蒙李叔同嫡孫女李莉娟女士引領介紹,觀看了《李叔同與南社》展,恰逢南社成立110周年。作為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革命文學團體,南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有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李叔同於1912年2月11日加入南社,結識了柳亞子、胡樸安、朱少屏、葉楚傖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文藝精英,在積極參與社團雅集的同時,也介紹了不少自己的好友共同加入南社。

展覽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單元「少年負志」講述李叔同留學前後時期尋求救國途徑,與南社相關人士的主張不謀而合。第二單元「大顯身手」介紹李叔同在加入南社後積極參與的種種文化活動和革命事業。第三單元「故交新知」展示李叔同在南社結交的眾位志同道合的好友。

「李叔同與南社」展 

2020年9月9日,李濟深之女李筱松、李根源之孫李成寧、朱少屏之孫朱唯真等辛亥後裔及南社成員來到天津黃埔同學會進行訪問。座談中,李濟深之女李筱松回憶了父親李濟深在辛亥革命歷史時期創辦講武堂培養軍事人才,在教授軍事知識的同時,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李根源之孫李成寧回顧了祖父李根源第一批加入同盟會,1909年受命籌建雲南陸軍講武堂,在辦學中選用大批同盟會會員任教官,使講武堂的實際領導權都掌握在革命黨人手中,以後參加護法戰爭、加入南社,在抗日戰爭中號召民眾積極抗戰的事跡。

學者任知代表李叔同後人李莉娟老師做了《無盡奇珍供世眼, 一輪圓月耀天心——我的祖父李叔同弘一法師》的報告。(下圖)

張伯駒外孫女樓朋林女士講述了外祖父張伯駒先生將一生收藏捐獻國家,留芳後人的事跡。寧河興家民俗博物館馬振德館長介紹了創辦南社與辛亥人物(天津)紀念室的情況。

2020年9月25日下午孫中山秘書黃展雲曾外孫陳熙先生、嚴復後人嚴孝潛先生與天津南社與辛亥後裔於天津徐州道1號雅集,陳熙介紹先人黃展雲澎湃的一生,嚴孝潛先生介紹嚴復對近代天津的貢獻。

為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豐子愷誕辰122周年,2020年10月31日在沙沫之間書任知做了《李叔同與豐子愷的師徒情,東瀛夢》專題講座。

沙沫之間書店,下圖為筆者講座照片

南社與辛亥人物(天津)紀念室特向社會、研究機構、民國名人後裔徵集相關書籍、資料、文獻、實物用於陳列,如有人物傳記、文史圖書、文章複印件、資料圖片請郵寄。有意者請與我聯繫,加我微信:wangrenzhitj。

相關焦點

  • 南社主帥柳亞子與一代高僧鮮為人知的摯友情
    著名愛國詩人、南社主帥柳亞子與藝術全才、一代高僧李叔同——弘一法師有著不少鮮為人知的交往。早在清朝末年,兩人就互相仰慕;民國初年他們在上海相交而相知;李叔同出家成為弘一法師以後,僧俗異途,交往中斷;抗日戰爭開始,柳亞子和弘一法師重新接上關係,各自從自己的立場出發,異曲而同工地合唱了一曲悲壯的愛國主義之歌。
  • 今宵別夢寒——李叔同與音樂
    她記錄的《送別》歌詞是:「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綠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韶光逝,留無計,今日卻分袂。驪歌一曲送別離,相顧卻依依。聚雖好,別雖悲,世事堪玩味。來日後會相予期,去去莫遲疑。從以上多人的改寫或續寫,可以看出,《送別》是深受國人喜愛的。
  • 李叔同丨推介
    翌年,即移任上海城東女學,並參加南社。鄭逸梅所編《南社叢刊》中,留有詩作。時陳英士創辦《太平洋報》,李氏應邀主編副刊《太平洋文藝》及《畫報》,內容豐富,聞名海內。後應經享頤之邀,到浙江兩級師範(後改省立第一師範)任教圖畫、音樂。該校不但教師如夏丏尊、馬敘倫、姜丹書等皆一時俊彥,學生中亦多如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等傑出人才。1915年,又兼職於南京高等師範(後改中央大學),兩地奔忙。
  • 李叔同與女伶楊翠喜
    後再去上海,1912年在上海城東女學任文學、音樂教師,參加文學「南社」,受聘擔任《太平洋報》主筆,兼廣告和文藝副刊編輯。1913年任浙江師範中學(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美術、音樂教師。1914年參加「西冷印社」,1915年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音樂、國畫教師。在南京期間,他為南京大學第一首校歌譜曲。
  • 民國五年,「送別」李叔同
    人不可能一隻腳踏入兩條河流,你踏進一條河,河的這岸是「昨日之我」,河的彼岸是「明日之我」,二「我」相距,亦可謂海角天涯,萬水千山,如果有平行世界,如果平行世界二「我」相逢,也許比兩個陌生人相見來得更生分。 李叔同曾寫下一首《送別》,傳唱甚遠: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從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佛學觀論儒佛融合
    7月1日,首次以「李哀」之名在東京參與日本名士組織「隨鷗吟社」之雅集。1906年9月,以「李岸」之名註冊,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與同學曾延年(孝谷)等組織「春柳社」,此乃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籲天錄》、《新蝶夢》等,李叔同是中國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1907年2月「春柳社」首演《茶花女》,李叔同飾茶花女一角。此為中國話劇實踐第一步,7月再演《黑奴籲天錄》。
  • 「悲喜交集」,世間再無李叔同
    論篆刻,他是西冷印社的元老;又曾親自發起成立了繼「西泠印社」之後的又一印學團體——樂石社,定期雅集,編印作品集和史料彙編,在近代篆刻史上領風氣之先。論教育,他一生執教大江南北,作育英才無數。在日本時,李叔同創辦了中國最早的音樂雜誌《音樂小雜誌》,其中一曲《我的國》,傳誦一時:東海東,波濤萬丈紅。朝日麗天,雲霞齊捧。五洲惟我中央中。二十世紀誰稱雄,請看赫赫神明種。我的國,我的國,我的國萬歲!萬歲萬萬歲!
  • 系列|百年人物像讚——李叔同
    李叔同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在近代文藝領域無不涉足,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為我國近代文化、藝術、教育貢獻了十三個第一。而在他皈依佛門之後,一洗鉛華,篤志苦行,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李叔同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先驅。
  • 李叔同苦命的生母王鳳玲
    曉樓有一妻二妾,嫡出長子名文錦,曾結婚生有子女,不幸父子均早夭;庶出次子文熙,字桐岡,先天羸弱,恐其不壽,故在光緒初年,一次,曉樓南歸到乍浦辦理商務時,經人作伐,復納乍浦小橋頭舊牆門王氏之女王鳳玲為側室。兩年後(1880),王氏生下一子 ,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字叔同,其時,父已六十八歲,母年才十九歲。
  • 長亭外的李叔同,古道邊的土方車
    樸樹的版本稍微改了改調門,聽來別有風味。談到《送別》這首歌,樸樹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送別》的歌詞是我寫的,我當場死那兒都可以」,他對這首歌的喜愛,以及對《送別》的作者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崇拜,由此可見一斑。弘一法師李叔同(1880-1942,圖片來自網絡)弘一法師李叔同紅了很多年,他的故事我不想多費筆墨了。
  • 李叔同遁入空門前的人生歷程
    1918年7月30日,杭州浙江第一師範學校(後文中簡稱「浙一師」,創建於1906年,1913年之前稱「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三十九歲的藝術教師李叔同,要出家當和尚了。這本來是個人行為,但經過報紙傳播,很快成為轟動全國的公眾事件。在李叔同的老家天津,報童手中的《大公報》被搶購一空,老鄉們競相傳閱,「桐達李家的三公子為嘛就出家了呢,到底有嘛想不開的?」
  • 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
    李莉娟居士:尊敬的法師,各位朋友,很高興來到泉州,來到晉江五店市,跟大家分享我所了解的我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弘一大師跟泉州非常有緣,我本人也多次來到泉州,但是今天是第一次跟大家分享我的祖父的事跡和貢獻。如果大家想知道的或者是想了解的一些情況,我沒有講到,還請大家向我提問,我所了解的我所知道的,我都會跟大家分享。
  • 清流講壇 | 李叔同:悲欣交集,徹底坦蕩
    李叔同在葬禮上彈奏鋼琴,為母親演唱自己寫的輓歌,成為當時天津報紙上的市井奇談。他還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李哀,哀思的哀。他日後出家,和母親去世的關係很大。葬禮過後,李叔同執意去日本留學,把妻兒留在了天津。他在1905年留學,有一重歷史意味。這一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就在那兩三年前,李叔同還考過舉人,恐怕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次科考了。
  • 李莉娟:我的祖父弘一大師李叔同
    「城南文社」。1900年3月會同友人在上海福州路楊柳樓臺舊址組織「海上書畫公會」,每周出書畫報一張,由《中外日報》社隨報發行。他自編了《李廬印譜》,又出版了《李廬詩鐘》,其影響正如同他自己所言的那樣:「二十文章驚海內」。1905年我的曾祖母病故,我的祖父非常孝敬父母,一定要將曾祖母的靈柩運回天津,按舊規矩「外喪不能進家門」。
  • 天涯地角,好友飄零,李叔同寫下《送別》,成為傳唱不衰的經典
    李叔同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一生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等諸多文化領域中,都有很高的建樹,被稱為「民國第一才子」。他曾先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名畫家豐子愷、潘天壽,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門下。他曾留學日本,在日本學習西洋畫和音樂。他除了學習作曲理論之外,還主攻鋼琴。
  • 與李叔同有關係嗎
    他提出著名的「人格教育」對該校影響極大,而他請來的名師中——李叔同更是一代大家。李叔同「二十文章驚海內」,早早的出國學話劇,攻讀音樂、美術,是中國近代的藝術先鋒。李叔同來到浙江前,曾在上海大展拳腳。在同盟會成員成立的《太平洋報》上宣傳西洋繪畫,因而和柳亞子、蘇曼殊等有深入合作。
  • 經典裡的中國|送別/李叔同
    李叔同對楊翠喜稱不上專一,甫到上海,他就同一幫哥們兒出入於聲色場所,在歌樓妓館裡醉生夢死。他與上海灘名妓朱慧百、李蘋香、金娃娃、謝秋雲等的關係都非同尋常,尤其對李蘋香更是一往情深。在這一過程中,有一個人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那就是著名文學家夏丏尊。據弘一法師自述:「曾有一次,學校裡有一位名人來演講,我和夏丏尊居士卻出門躲避,到湖心亭上去吃茶呢!當時夏丏尊對我說:『像我們這種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我聽到這句話,就覺得很有意思。這可以說是我後來出家的一個遠因了。」一句閒談,竟在李叔同心裡種下出家的種子,實在出乎夏丏尊的意料吧。
  • 李叔同:從風流高富帥到空門高僧
  • 經典詠流傳:李叔同《送別》
    在滬學會,李叔同的文章屢屢列為第一,更被上海的名士達人所青睞,他也被視為「才子」而馳名於上海灘。他精通書畫篆刻,和上海書畫名家一起辦《書畫報》,成立「書畫公會」。他在音樂上很有造詣,主張求新求變,將《詩經》等古文填詞在西洋音樂裡,成為流傳廣泛的歌曲。因為舊體詩詞寫的極好,他加入文人社團「城南文社」。
  • 從《送別》看樸樹、李叔同,生活中的巨嬰&聚光燈下的偉岸!
    事後有朋友講,樸樹在錄音棚裡情緒失控是因為想到團隊的一個組員因救治無效而去世的往事兒,這事兒對他的刺激很大。可以說以前樸樹都是活在一個有奶嘴的世界裡,突然有一天奶瓶出現了什麼意外,他不記得自己還可以戒奶。我這樣講就是希望他可以妥善的處理自己的事情,包括婚姻。雖然我們說感情是兩個人的事兒,但是一個相濡以沫的人說分就分,讓人在情感上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