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新聞訊(記者霍營)對於熱愛運動的市民來說,崴腳是十分常見的情況。然而當崴腳發生後,卻很少引起足夠的重視。殊不知,如果崴腳後沒有及時處理,時間一長,會發展成慢性踝關節不穩,即習慣性崴腳。醫生提醒,崴腳後切忌盲目靜養,只有進行科學的處理,才會讓踝關節快速康復。
市民張先生喜歡踢足球,然而在球場上馳騁拼搶,免不了受傷。他發現,自打多年前一次踢球崴腳後,自己的左腳總是反反覆覆崴腳。開始他覺得崴腳沒啥事,又不是骨折,一年總要崴幾次,養好就可以繼續踢球了。然而最近他發現不對勁了,崴腳的頻率明顯增多,除了踢球容易崴腳,有好幾次就連走路快點,稍微不注意都會崴腳。擔心不已的他這才去醫院檢查,結果被診斷為慢性踝關節不穩。
據哈醫大一院骨一科副主任耿碩介紹,生活中,一些人覺得崴腳沒啥事,好好養一養就行了,這樣的想法其實十分危險!如果崴腳後沒有及時處理,時間一長,會發展成慢性踝關節不穩,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習慣性崴腳。「腳踝崴傷又叫做急性踝關節損傷,是生活中常發生的疾病,尤其是對於喜歡運動的人。但是對於踝關節發生損傷後的急性期的處理方案,大家卻知之甚少,以至於在損傷發生以後只是盲目地在家靜養,從而錯過了最佳的康復時間。」
崴腳後應立即就醫 排除骨折或軟組織損傷
當崴腳發生時,第一時間應該怎樣做?耿碩介紹,在急性損傷發生後,我們應該立即就醫,通過一些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排除骨折或者軟組織損傷,同時明確韌帶損傷的部位和程度,進行個體化的治療。切勿存在僥倖心理,耽誤診療時機。如若醫生判斷並沒有出現骨折,那麼就常常使用R.I.C.E.原則來應對關節扭傷。
1、休息。懷疑韌帶損傷的患者應該在受傷後停止一切與患肢有關的活動,以避免損傷進一步加重。
2、冰敷。冰敷具有止疼,抑制炎性因子的產生以及收縮毛細血管止血的作用,通過冰敷我們可以緩解疼痛和消腫。可以使用冰袋或毛巾將冰塊包裹並敷在受傷部位,避免冰塊與皮膚直接接觸,防止凍傷。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鐘。
3、加壓。在損傷發生後,儘快對受傷部位進行加壓包紮,通過壓迫起到止血的作用。但是要注意不能勒的太緊,防止軟組織的缺血壞死。
4、抬高患肢。將受傷的肢體抬高,高於心臟,以促進組織液回流,減輕腫脹。這是急性期(傷後24-48h)的處置措施,但不能代替醫院的治療,我們還是得通過明確的檢查確定踝關節的損傷的程度,以決定是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
踝關節損傷後應避免患肢的活動
在踝關節損傷之後究竟需要休息多久?應該怎樣做?耿碩說,韌帶拉傷後的休息時間,一般來說,正常人軟組織的修復需要6-8周的時間,在這期間,應儘量避免患肢的活動,應該佩戴護具制動。
在韌帶損傷急性期(48-72小時)過去之後,需要通過熱敷,來促進血液循環來促進軟組織的修復,血流既能帶走炎症因子還能起到止疼的作用,可以一天2-3次,每次20-30分鐘,熱毛巾效果最好,沒有的話也可以用熱水袋代替,但是要小心燙傷!
在傷後的6-8周以後,韌帶基本修復,但不具有一定的強度。這時可以進行一些日常的活動,但是不宜進行劇烈的運動。這時可以輕柔的進行關節活動度的鍛鍊,以防止韌帶軟組織的粘連,同時恢復肌肉的力量。
經過適度鍛鍊,在受傷3個月之後,韌帶的強度才會恢復,這時候才能恢復到受傷之前的狀態,才能逐漸開始進行體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