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囊中有錢,不如朝中有友」,老人們也常常告誡我們廣交友。「多個朋友多條路」,似乎朋友是我們在這個社會生活必不可缺少的存在。
我們不開心時候可以找朋友訴苦,遇到困難時可以找朋友協助。喜歡的東西可以和朋友分享,討厭的東西也可以和朋友吐槽。友情成了我們在這世界除了親情、愛情以外的第三種感情模式。
但是在今天復旦大學的美女教授卻提出了一個截然相反的觀點:朋友是無用的。她認為「朋友不是酒友,不是玩伴,不是寂寞時的慰藉,不是精神庇護所,不是人脈、橋梁,朋友無功利之用,只有孤獨者才有朋友。」
她把朋友關係從另一個層面進行剖析,重新認定這種關係的從屬性。把朋友關係進行區分,這樣的觀點無疑對朋友的定義更新了。
那麼事實真的如她所言嗎?朋友到底是一種以什麼樣形式存在的關係模式呢?
交友的功利性
很多時候我們無可避免一個問題:你的朋友是真心對你好的朋友嗎?有一部分人在交朋友時考慮的是朋友對自己有沒有幫助性,如果是就會使勁的要與你結識,如果沒有利益可圖則完全棄之不武。
這類人的交友時功利性表現相當明顯。如果與其交友的話,我們大部分都是「被」成為他的朋友的。當然,他們往往含有以下幾類的表現:
第一類:有一種的朋友在平時與你聯繫不多,但是在某些需求的時刻會想你的存在。
比如他需要生意合作時會找到你,需要完成業績會想到你,需要借錢周轉時會想起你,更有甚者需要砍價集贊時會想起你。
想必這樣的人出現在誰的朋友圈都會感到厭惡吧,我們不會願意承認這樣的人是自己的朋友。
第二類:這種朋友俗稱「酒肉朋友」,他不會和你分析人生和理想,只是追求眼前的利益。當他吃飯、喝酒或者打麻將是缺少個伴就會想到你。
當然有的時候他也會慷慨請你吃喝玩樂,但是你也得忍受他酒足飯飽後各種侃侃而談,吹噓自己。一般來說這樣的朋友成就造詣都不高,但是最喜歡在朋友圈中炫耀自己光榮事跡。
第三類:這種朋友最喜歡諷刺和挖苦你,通過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雖然朋友間的互黑只是常見的增加樂趣的小打小鬧。但是這類朋友可不是這樣想的。
他的毒舌不敢說道別人,卻會盯著你的短處猛烈攻擊,踩朋友來彰顯自己的優秀,還要美其名曰為你好。例如和其他人透露你的秘密或是醜照,合照美化自己丑化對方,或是某些場合拉你做墊背來襯託它。如果和這樣人做朋友只能感覺夠嗆。
很明顯以上這些朋友交友時挑三揀四,往往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私慾。雖然他們比陌生人相比會讓我們更熟識,但是我們並不能指望這些朋友能真心待我們好。大部分時候我們只是他們人生中的過客,並沒有什麼深厚感情可言。
交友時的目的性
我們交友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消解情感上的無聊,還是增加全新關係的互動?我想很多人都不明白維持一份感情意義是什麼。
有些人交友時另有所圖,甚至圖謀不軌。有些人則是單純的找個人解解悶。其實一份真誠的友情也需要彼此的維護和完善,長時間不聞不問會淡化,長久的利用索取只會惡化。
我們把愛情、親情的意義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不允許別人的侵犯。但是對於友情的位置,怕是在所有人心目中分量和地位都沒有那麼高。
很多人對於友情表現是總是那麼隨便,合則來,不合則分。沒有那麼看重和朋友的關係,所以因為重色輕友、忘恩負義而造成關係破裂的例子比比即是。殊不知,友情也彼此之前相互融洽的橋梁,我們要理解別人的弱點,包容別人的缺點。
朋友遇到好事時要恭喜,朋友有難是要幫助,朋友有錯誤時要及時指正,朋友有煩心事幫忙分析。最好的友情是把朋友視作自己的家人一般對待,或許你不用常常的噓寒問暖,但是我們能密切的了解他的近況,了解他的喜怒哀樂。
例如當你在微信朋友圈發一個高興的事,能獲得朋友成千上萬點讚實屬正常。但是當你表現的情緒低落,能私信來關心的你必然是對你好的朋友。
他會從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察覺你的異樣,默默來安撫你的不安,緩解你的低落。
交友的目的是找到一個志同道合,三觀相似的朋友,我們可以一起分享快樂的事,也可以吐槽糟糕的事。
我們可以互幫互助,但是絕非功利性。我會因為你敞亮自己世界,同時也能點亮你的心中的那盞燈。
怎樣才能做真朋友
正如陳果所言「孤獨者才有朋友」,因為沒有外界幹擾,沒有其他情感糾纏,還能彼此維持友誼的才是真友情。
和朋友在一起當然是最舒服、最快樂的。但凡和朋友在一起感覺有一絲尷尬、拘束或是做作可能就要捫心自問下是不是友情了。
我們可以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可以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但是好朋友都會了解彼此的性格,知道彼此喜歡吃什麼、穿什麼,有什麼愛好,有什麼禁忌。
他們不會真的拿朋友的缺陷取樂,也不會刻意貶低對方抬高自己,更不會 「無事不登三寶殿」。朋友也不該被劃分三六九等,關係網也許會交織,但是友情不該被牴觸。
在朋友面前你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真實面貌,你不會刻意偽裝自己,也不會故意的抬舉自己。甚至會寫下自己心房和朋友分享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我們把朋友當成是一面鏡子,在他面前來審視自己。但是鏡子易碎,我們要常常輕拿輕放才能保護好他。
朋友是相互依賴的關係。我們也常常需要換位思考,站在朋友角度考慮事情。不要給人帶來麻煩,更不能給人造成負擔。但是值得一提是,交友時也不能把對方當成自己情感垃圾桶,所有負面情緒都向朋友一到而光。
正如陳果教授說:」當一個人一廂情願將朋友當做語言垃圾箱、感情垃圾桶,這個人就非常自私自利,他將自己的精神毒氣和債務轉嫁給了朋友,這樣做的人應該鄙視自己。」沒有人願意接受負面情緒襲擊。
因為你是他朋友的關係他會願意聽你傾訴、幫你分析,但這並非是他存在的義務。你的負面情緒轉嫁很有可能會影響對方的情緒。
朋友間不該有猜疑嫉妒,也不該有厚此薄彼。我們都是用真心去待人的。人心都是相互的,你希望別人怎麼待你就要學會先怎麼待人。當你用真誠打動別人時,人家也把你當成朋友回報給你真摯。
小結:
交友不能一味的索取,也要學會付出。不能不顧他人的意願一味宣洩情緒,更要學會用良好的心態對待朋友,把開心快樂傳播給對方。
陳果說朋友是無用的。我覺得刨除那些功利心的朋友,捨去不良目的朋友。我們還是能有真心待人的朋友。並非只有孤獨者才能享有朋友。現實中,很多朋友都會雪中送炭、濟困扶危,在前面或是背後默默的支持你、關注你。我們相信有真心的朋友的存在,更能珍惜這樣的友情。
所以要成為莫逆之交,還是要成為「塑料友誼」,就看朋友之間如何的相處吧。既然想獲得別人的真誠以待,那就請先學會做一個合格的朋友,真心待好自己的朋友吧。